醫改進入深水區 大佬談超級醫保局、帶量集採、流通轉型

中國醫改進入深水期,中國醫藥行業政策頻出,都是利空消息。如何看待新官上任的醫保局,新鮮出爐的4+7帶量採購,老生常談的採購聯盟?流通企業如何整合拉動市場、如何轉型升級,實現商業創新或共贏?

為了解決這些疑惑,醫械匯邀請了來自醫械生產企業、項目投資人、流通企業代表等,分享他們的行業實踐和洞察。

主持人曹武軍:上海零庫存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醫械匯平臺發起人。

陸強:蘇州愛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聶洪鑫:山藍資本創始及管理合夥人,北京理貝爾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劉新華:華潤山東醫藥有限公司器械部總經理。

秦偉華:國藥器械山西醫用耗材配送有限公司總經理。

滕文臣:東南大學醫療器械研究院骨科新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江蘇澳格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超級醫保局:將解什麼“局”?

滕文臣:超級醫保局意味著打折時代逝去

國家在2003年、2004年以後經過二十多年高速發展,國家給健康體系打個折,讓老百姓看得起病(不是說國家支付了,但很大程度上承擔了你折扣的費用)。現在這折打不起了,政府負擔重發展的壓力也大,又拼命的減稅鼓勵大家申報高新科技企業,這一段時間國家也在大幅度降稅,大家要抓緊時間享受福利。

秦偉華:要善於與醫保局打交道

醫保局的出現從目前來看對現在手裡的產品沒有大的影響。但醫保局一旦介入,選擇全國最低價有些產品就沒法做了。這裡面有些規律性的東西我和大家分享下:第一:是產品的生命線,在它高峰的時候,不要往下跟,儘量選擇一些有成長性的產品。第二:一旦選擇產品最低價的時候,學會申訴,闡述這個價格是有爭議的。儘量不要公示,因為一旦公示就沒有迴旋的餘地。現在實行的是全國聯動,一旦價格公佈就會影響全國價格,到時候的申訴就鞭長莫及了。

聶洪鑫:兩套班子的醫保局,還在觀察期

醫保局的本職工作就是解決支付的問題,少花錢多辦事,老百姓沒意見,國家花的不破產!

其實觀察一下醫保局組織結構,我們可以發現它的領導班子不外乎是由發改委、衛健委兩套班子。因此,這屬於跨職能部門聯合起來的班子。國家為什麼要這麼做?要統一資源、協調辦公,這也是我們黨的工作風格。從各地醫保局的觀察來看,有發改委過去的官員去做醫保局一把手,也有衛健委的官員去做一把手,從中可以一窺中國對於醫保局任命的開放態度。

我們可以做的一點就是:觀察各地醫保局的班子抽調情況。為什麼呢?因為每一個人員的任命,都帶著之前這份職業裡面的思考和觀察,方法和經驗。這也是中央雖然有統一的政策,但是具體落實到各地卻盡然不同,因為各地的執行尺度和領導力度是不同的。為什麼會出現三明醫改?為什麼要關注詹積富?因為每個一把手都有自己獨特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

如今醫保局正處於新舊交替的時期,有的省走的快有的省走的穩,所以對醫保局的未來我們持開放性的態度,不著急下結論。

陸強:醫保局的出現,反而是利好

醫改,包括醫保局、集採、兩票制等等一系列都是圍繞民生問題的改革,這也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不可否認,很多的改革包含一定的中國特色,但是我們一定要站在國家利益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為什麼要改革?想通了這一點,就可以理解國家這次的信心、決心。

再一點,作為生產企業的代表,在我看來,醫改對我們其實是利好的。表面上,因為國家管得更嚴,企業和代理商可以騰挪的空間少了,貌似雙方都不易操作,但實際上,嚴管之後,最受限的是渠道商、代理商,而生產企業則可以借勢規範市場,大大利好。

但是有一個前提,你得提前布完局。從生產型企業來講,它會越來越集中;從服務型企業來說,它會越來越精準,然後我們去擁抱資本吧。最後一句話送給大家,儘量活下來,後面會更好!

藥品“4+7”如火如荼,耗材遠麼?

劉新華:集採有可能成為設備的主流採購方式

國民生產總值首次突破90萬億,大健康產業6萬億,生物醫藥佔了4萬億,3萬億是藥品,1萬億是醫療器械,醫療器械產業作為我們今天健康產業,特別是生物醫藥產業當中一個小小的分支,在中國市場具有相當的體量。

同時我們也察覺到醫保資金越來越緊張,部分地區甚至已經出現了虧空。考慮到人口結構在未來 20 年只會進一步老齡化,此時醫保資金就已經捉襟見肘,未來更加不敢想象。這也不難理解為何GPO集採成為國家藥品採購的主流方式。GPO集採和帶量4+7藥品的模式已經做的非常成熟了,但器械尤其是高值耗材產品出廠後只是一個半成品,除了耗材產品本身品質,還需要專業的物流服務和售後服務,同時還面臨一次性、反覆使用問題。因此海南、福建多省雖然已經開展耗材GPO集採,但大多圍繞設備類展開。

聶洪鑫:目前來看,器械集採難以實現

因為我的本職工作是做投資,中間看了非常多的關於4+7的標,器械和醫藥學,某種程度上有著相似點。但其流通規律又非常不一樣。因為藥廠的品類特別多,東方不亮西方亮。所以選品類的時候,商業嗅覺要走在別人前列。量變的同時發生質變,並及時轉型。第二要多品類的觀察和思考,這樣才能給自己留出空間和餘地。4+7帶量採購一出,大的藥廠都沒問題,但單一的藥廠都愁的過不了年。

再有美國的藥械佔比是4:1,中國是10:1,藥品改革在醫保改革中的怨氣很大,而且老百姓要醫糖尿病,醫乙肝炎等等,慢性病更不肖說。日常老百姓消費的藥品,很容易出差池。我們的器械特殊之處,是採購完之後需要專業的服務團隊,配工具、跟臺、工具清洗消毒等一系列配套服務。只有實現統一的跟臺中心、消毒中心等完整的幫扶團隊,才能對器械實行一刀切集採。目前的形勢來看,器械集採難以實現。

流通企業轉型,服務成唯一關鍵熱詞

陸強:流通企業應樹立品牌意識

我覺得流通企業其實是企業價值平臺的載體。因此你未來的贏利模式一定是企業同你購買品牌傳遞的一個服務,同時你得服務好醫院。因此有兩個利潤點,一個是企業給的,一個是你自己去掙的。

我覺得流通企業一定要轉型,第一可以從企業傳統的買賣,往企業價值衍生這個角度去走。第二,你準備怎樣服務好醫院,整個運營流程裡面準備是否充分。舉例來說,搞骨科的,怎樣把工具的費用合規算入你的價格體系,怎樣打造一支過硬的跟臺隊伍。這些需要專業的財務團隊,也需要一整套的商業盈利模式。如果你僅僅只是賺差價,我勸你趕緊關門打烊。

聶洪鑫:即使真的被吃掉,也還有機會

我始終認為,我們做流通企業,這個公司這個行業就是我們的道場。我們在裡面磨性子,解決問題,發現領域,然後跟人建立聯結,有自己穩定的一個群體。現在流通行業雖然有很多利空,但我們觀察下來,總是有機會的。

要有自信:不管是怎麼洗刷,但只要有一天它需要,哪怕是原來的一萬到一千甚至一百,我們始終都能在它需要的群體裡頭。而這個就需要自身升級換代的能力,包括內核能力增長、不斷信息交流、對前沿技術的把控。

一些流通企業被併購,也許當初是因為骨科項目被併入,這個時候不該怨天尤人,而是該正視大公司的平臺作用。因為遇上大平臺,你就有了更多的觸及點,可以看到大平臺輻射出來的更多的機遇,你可以從骨科跳到心內、跳到IVD。但無論轉型轉到哪一步,我們唯一可以把控的只有自己的努力,還有自己不斷進化的商業嗅覺。

正如上海零庫存集團董事長,醫械匯平臺發起人曹武軍在《深度|十年混戰結束醫械巨頭尚未出現,中國醫療器械迎來下半場!》一文中所說的那樣,現在是非常重要的戰略時期,更需要醫械人團結起來,共建醫械朋友圈。

畢竟“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高峰論壇已落下帷幕,但行業總有新的起點,希望廣大醫械人永遠在路上。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