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Forever21退出中國看快時尚的生存之路

從Forever21“水土不服”退出中國看快時尚品牌的生存局面,艱難生存的快時尚必然要走上轉型升級道路。

從Forever21退出中國看快時尚的生存之路


美國快時尚品牌Forever21相繼宣佈關閉中文官網和天貓旗艦店、京東旗艦店之後,於5月3日對外表示,在仔細考慮消費者需求變化和盈利能力之後,將於近期正式退出中國市場,未透露計劃裁員數量。據悉,Forever21目前在中國內地的實體門店僅剩4家。

曾經“受盡萬千寵愛”的Forever21如今敗走中國市場,清倉撤櫃甚至一度引發“倒閉搶售高潮”,小紅書上也出了多篇關於搶購的攻略文章。

Forever21節節敗退。不僅是在中國,Forever21似乎一直在“水土不服”,日本的首家旗艦店走向關閉,悉尼旗艦店關閉、英國門店數量銳減、傳言Forever21甚至可能退出英國市場。

很多人對Forever21的退出紛紛表示惋惜,漂洋過海入駐魔都,隨後開展內陸城市攻略,憑藉價格優勢和不輸大牌的剪裁,輝煌一時,餵養了無數“貧民窟女孩”。但是隨著網購的興起,快時尚品牌的優勢不在,快時尚巨頭H&M、ZARA壟斷行業的局面也逐漸形成,真正存活下來的快時尚品牌少之又少,Forever21在夾縫中生存,最終不得不退出中國市場。

英國快消“大佬”TOPSHOP在中國也“水土不服”,尚品網洋洋灑灑拿下TOPSHOP的中國代理權,上海實體店落地更是讓無數以前只能通過代購穿上TOPSHOP的女孩為之興奮。消費者激情退卻之後,天貓和尚品網同時清倉甩賣,宣佈關閉天貓旗艦店。

受同樣的因素影響,TOPSHOP關閉其在日本的所有5間門店,正式退出日本的市場,業績增長速度明顯放緩。

Forever21漂洋過海而來,快速擴張之後陷入業績低迷,產品設計實用性較低,尺碼設置依舊是以歐洲尺碼為準,不符合中國人嬌小的身形,導致店鋪出現大量囤積商品,越來越少的客流量是Forever21實體店走向關閉的主要原因。

快時尚品牌的主要弊端

1、缺乏同類競爭力、產品線過於單一

擁有長遠眼光的ASOS早年就選擇入駐天貓,卻因服飾質量問題一直被消費者詬病,隨後撤出天貓,全球統一自家官網平臺。

那些年主打“陽光沙灘”和“美好肉體”的A&F和旗下副牌HOLLISTER,最終也逃不過被消費者“打入冷宮”的局面。

產品品類少導致快時尚紛紛把眼光投向美妝品類,除美妝品類之外,ASOS的品類版圖還在不斷擴大,在滑雪和衝浪等運動類產品品類的擴充。

2、高昂的租金、運營成本高

傳統零售存在產品短缺、庫存過剩等問題,隨之帶來的是價格下降和利潤率下降。

據悉,Forever21於年初關閉的香港旗艦店,開業初期大樓租金就已經高達1000多萬港元,品牌必須保證一定的銷售量,實體店才能實現盈利。

以H&M、ZARA為主的快時尚巨頭品牌的日子也不好過。快時尚巨頭的市場地位和議價能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H&M首家旗艦店面臨“撤店”,北京西單大悅城情願支付高額違約金,也“勢在必撤”。

3、來自電商的致命衝擊

電商的快速發展,對快消品牌的實體店衝擊可謂是致命的,此時的實體店對於快時尚來說已經成為了累贅。

更加關注消費者需求、即時響應消費者呼籲、設計到上架的時間週期更短、更新產品更多、不斷為消費者帶來新鮮感,是時尚電商平臺相比實體店的絕對優勢。實體店在於電商平臺的競爭中節節敗退,越來越難爭奪那些挑剔的消費者。

超快服裝零售商能夠快速匹配庫存供應與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預感到實體店失敗的ASOS,憑藉電商發家的優勢,建立全球統一電商平臺,數據顯示,ASOS已經可以2-4周生產商品,避免了傳統快時尚的固有問題。

4、社交應用的普及,年輕消費者的時尚免疫力越來越強

隨著Instagram、微博、小紅書等社交應用在青少年消費者的普及,年輕消費者對快時尚的喜愛在逐漸減少。社交網絡的大放異彩,今天的消費者已經進化出了時尚免疫力,千禧一代已經不再滿足於快時尚消費帶來的短暫愉悅,快時尚品牌必須在這樣的艱難局勢中思考品牌出路。

快時尚品牌必須面對現實,傳統營銷方式已經過時,跟隨時代潮流,依靠社交媒體營銷,KOL帶貨是快時尚轉型策略的新思維。

“橫空出世”的意大利新晉快消品牌BRANDY MELVILLE,B&M被稱為是意大利的H&M。營銷鬼才B&M首先在選址就與眾不同,不是在商場大樓裡,而是在上海一家showroom,符合當下年輕人愛探店的消費心理。物以稀為貴,在開店時間上,B&M選擇只在週末開門,showroom只提供試衣,不提供購買,打卡的消費者需要在官網上進行下單購買。只是這樣的探索套路可以適用快速發展的快時尚品牌嗎?一切交給時間來考驗。

快時尚發展面臨前有奢侈品市場全面復甦,後有“國潮”興起的兩難局面。

中國消費力增強為全球奢侈品市場復甦注入了一股強勁的活力,全球千禧一代消費力的迅速崛起對奢侈品銷售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世界旅遊熱潮的興起和旅遊市場的繁榮,刺激了奢侈品的消費者,中國中產階級、千禧一代是奢侈品市場全面復甦的重要力量。

國潮回力,快時尚“爭寵”不過“國潮”,因為它身上帶有文藝復興的使命感。

以品牌為載體的“國潮”興起,滿足了年輕消費者的“求同存異”消費思想,即既滿足了對時尚的追求、個性的張揚、又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迴歸和致敬。近年來,“國潮”市場發展速度比奢侈品市場、快時尚市場都要更快,呈現後期之秀直起而追的現象。

作為青年文化標籤之一的“國潮”正在迅速發熱,反觀快時尚品牌,對於青年時尚消費文化的解讀又有多少?

零售業的更新迭代實屬正常,新零售隨時準備“革”掉舊零售的命,快時尚零售業只有在新零售戰爭中站穩位置,早日尋求轉型升級戰略,才不會被市場大浪淘沙給淘走。

事實上,快時尚真正的對手不是同類電商平臺,而是像淘寶這樣的大眾電商平臺。

幹掉你的,往往不是你的對手。方便麵最大的對手不是同類競爭品,而是外賣。打敗康師傅的不是統一,不是今麥郎,而是美團、餓了麼這些外賣集團,是分佈在城市或大或小的外賣作坊。

俗話說“女人的錢最好賺”,淘寶、京東、亞馬遜這樣的大眾電商平臺對時尚美妝領域的野心越來越大。

亞馬遜自營時尚品牌The Fix的正式上線對於快時尚品牌來說是個大挑戰。定價上、產品上、渠道上都更具優勢。

轉型之路第一步是降價措施

B&M的中國營銷思路是先測試消費者反應,如果市場反應不行,再想其他辦法。

時尚零售行業舉步維艱,消費者並不認同高價格商品,品牌基於這樣的市場環境考慮,是萬萬不能跟消費者對著幹的,適時適度下調價格才是正確的戰略思考。

無印良品一直被中國消費者詬病商品價格太貴,瞭解到消費者呼籲之後,無印良品逐步下調商品價格,實現中國與日本基本同價的局面。西班牙快時尚品牌Mango也實行降價措施,宣佈旗下休閒系列服裝降幅程度約15%。

掌握科學技術革新,便能在未來大放異彩。快時尚巨頭ZARA之所以成為行業領頭羊的秘訣之一就在於其的潮流趨勢數據庫,不過這項優勢很有可能被亞馬遜的客戶群收集大數據代替。

快時尚品牌應該思考線上線下結合的新零售模式。實體店在新零售時代應該扮演一個新的角色。

提供特定地點的產品和與眾不同的店內體驗,提供多種形式的購物、,讓消費者感受到線上購物沒有的人情溫暖,讓顧客到店內體驗放鬆,創造一個無縫的購物體驗。

完善購物體驗,推行“先試後買”服務。“先試後買”服務既彌補了線上電商平臺不能試穿衣服的缺陷,又打破了線下實體店鋪庫存積壓等問題。

居安思危,才能走得更遠。

跨界合作開闢新的營銷之路

為了提高品牌影響力,品牌都不敢於侷限在一個行業,跨界營銷是常態。

快時尚跨界之王H&M頻繁尋求與奢侈品合作,跨界營銷本質上就是一種資源互換。中端定價的H&M通過與奢侈品牌合作,提升了品牌形象,“白菜價”H&M自然而然變得高端。

快時尚品牌的四個轉型升級“求生”指南:

•轉型之路第一步是降價措施

•科學技術革新

•跨界合作營銷

•線上線下結合的新零售模式

(本文摘自 中國公關行業門戶網站——公關之家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