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調解30餘年 溫嶺太平這位戴眼鏡的“老孃舅”讓人心服口服

“‘眼鏡’快來幫我家看看,這父子倆真是前世結下的仇人,又吵起來了”。“老孃舅”林正友接到“業務”,放下手中的碗筷,匆匆趕去現場調解。而這,僅是林正友從事調解工作30年來的一個小鏡頭。

林正友是太平街道的一名機關幹部。在太平,說起林正友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說起“老孃舅”“眼鏡”,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10年堅持,讓矛盾父子握手言和

“‘眼鏡’,我新屋樁已打好,馬上就可挖地下室了……”前兩天,山下金村民小金打電話告訴林正友這個好消息。小金說,要不是林正友近10年的調解,他和父親不可能和解,新房也不會造得這麼順利。

事情還得追溯到10年前。父母離異後,小金跟隨母親生活。雖然離了婚,但父母仍在同一屋簷下生活。因父母間的矛盾,小金對父親心懷怨恨,三天兩頭跟其吵架。每次爭吵,總少不了 “眼鏡”的調解,一來二去,“眼鏡”成了他們家的常客。

2017年,山下金村啟動城中村改造,按規定,小金和母親可以分到2間屋基,父親和繼母可以分到一間。而在分配拆遷補償時,父子倆又吵了起來。父親提出分一半拆遷補償款,而小金則認為自己和母親理應得到2/3的拆遷補償。為了這事,父子倆各不相讓,誰也不肯在協議上簽字。

林正友清楚,父子倆的矛盾積累已久,不徹底解決,哪怕這事過去了,以後還是不得安寧。於是,他到小金家坐坐,隔天又到其父親家聊聊,從親情調解入手、從政策層面分析……就這樣,連續做了兩個多月的思想工作,原本“擰”得很緊的父子關係終於開始鬆動了。林正友趁熱打鐵,讓父子倆面對面溝通,這一次,父子倆終於就拆遷補償款達成一致,握手言和。

如今,小金和父親的關係已經緩和不少,父子倆的房子也已開始復建,他有時還會主動去幫助父親。看到兒子主動和自己親近,老金心裡說不出的寬慰。

城中村改造糾紛調解,他功不可沒

城中村改造帶來的矛盾又何止小金父子倆,自2016年太平街道5個城中村改造相繼啟動,各類矛盾糾紛層出不窮。父母掛靠問題、財產分配問題、房屋買賣遺留問題……林正友終日穿梭於各村之間,成了糾紛調解組主力軍。

岙底胡村共有60多戶外買戶,由於種種原因,大多數人的房屋產權證並沒有轉。村裡啟動城中村改造後,利益使然,有些原房主反悔了,有要求拿回房子的,有要補償金的。矛盾膠著,如果這些矛盾不解決,意味著岙底胡城中村改造將無法正常啟動。

林正友和調解組成員一起認真分析每一樁買賣矛盾癥結,列出雙方要求,根據多年調解經驗,制定一戶一策略進行調解。

林正友首先著手的是村裡一個 “刺頭”。10年前,他把房子賣掉,得知要改造後,自己賣出的房子可以換得一間大套房屋和100平方米商品房,於是找到現房主要求返還自己的房子。現房主當然不同意,兩人鬧得不可開交。林正友仔細分析了案情,幾次調解了解雙方訴求後,決定採取折中的辦法。於是林正友和隊友一起,從保護兩人的根本利益出發,提出合理的分配方案,五六次努力調解下來,雙方終於接受方案,達成共識。

萬事開頭難,這次的成功經驗,為後來的50多戶調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使困難重重的岙底胡改造主要障礙迎刃而解,簽約工作也得以如期進行。

不急不躁、公正公平是調解秘鑰

戴著眼鏡,說話慢條斯理,臉上永遠帶著微笑,這是大夥兒對林正友的印象。林正友很少發火,碰到什麼事都能面帶笑容,不急不躁地剖析,直說得對方心服口服,這正是林正友多年來從事調解工作的秘訣。

初入調解這一行,林正友還只是個“稜角分明”的20多歲的小夥子,遇到一些不講道理的工作對象,也難免心裡窩火,態度不佳。可慢慢的,他知道發火也無濟於事,於是開始嘗試改變自己,努力養成“百火不侵”的性格,碰到再怎麼不講道理的人,他都能坐下來耐心講事實、擺道理。“調解對象大多都是心裡憋著一肚子火來的,假如你也帶著情緒說話,這矛盾糾紛根本無法調解。”林正友堅信“世上沒有解不開的結”,只要自己秉持信心、耐心、恆心,抓住人性特點,見招拆招,終能將一個個矛盾糾紛化解於無形。

有一次,林正友碰到一個調解對象,因為鄰里矛盾吃了虧,把氣全撒在調解人員身上,罵了很久。林正友什麼也不說,依然面帶笑容,任由他罵,直到那人罵累了,才開始分析事件,進行調解。像這樣被當成“炮灰”的事情對林正友來說是常事,儘管遭受無名之怨,但他每次都能及時調整心態,不生氣,不急躁,做到公平公正。“當事雙方都滿意,是我們堅持的最大動力。”林正友說。

自1988年參加工作時起,林正友一直從事調解工作,至今已有30餘年。憑藉豐富的人生經驗,他將心比心,使得調解工作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經他成功調解的矛盾糾紛足有近千起,涉及金額達5000餘萬元,他也因此被評為台州市金牌調解員。

而今,這位金牌調解員依然滿懷熱情,在調解路上迎難而上、樂此不疲。

來自:溫嶺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