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三招鑑別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在上篇文章中分享談到了如何根據瓷器的落款來鑑別瓷器的新舊和真偽,相信大家對各朝各代的款識差異和區別已經略知一二。

除了通過觀察款識鑑別瓷器外,還需要用到其他方法深入判斷瓷器是否到代,免得看花了眼而混淆了視聽。

歷來朝代更迭,工藝技術發展不斷進步,審美意趣也各有風采,更有承前啟後之氣韻。

其中,根據瓷器造型來鑑定瓷器所屬朝代,也是鑑定工作中的基礎重點。

可能會有人認為瓷器的造型不是差不多都是那個樣子嗎?

這便錯了。

所謂知易行難,觀察器型首先心中要有對歷代瓷器風格造型的基本瞭解。

不管是陶器還是瓷器,它們的外形都與當時社會背景下人們的生活風俗,審美風格和工藝技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這不僅呈現出各朝各代的瓷器特色,還向我們展示了瓷器是如何隨著時代的推移而漸趨繁複。


教你三招鑑別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教你三招鑑別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教你三招鑑別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越是時代久遠就越是簡單古樸。

以元、明、清三代為例,瓷器造型變化發展是非常突出而明顯的。

元代瓷器多是稚拙鈍大,由於元統治者是發源於遊牧民族文化,所以無論青瓷、白瓷都比宋明兩朝顯得更不靈巧。單說日常所用的壺、罐、瓶、壇和碗盤等常見器物,器型是極大的。

舉個例子,現今傳世的元青花、釉裡紅碗有的口徑已達42cm,還有一些在45~58 cm左右。


教你三招鑑別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正是因為元代燒製瓷器胎體厚重,煅燒不易,就難免會有夾扁、凹心、凸底、翹稜等瑕疵缺陷,為此常見文獻多有元瓷粗率笨拙之說。


教你三招鑑別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明 青花壓手杯


教你三招鑑別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明 青花無擋尊

明代永樂時期的一般所制的碗盤也多有外凸內凹,但底部圈足比元代大,就顯得很平穩。這時的瓷器所用胎土精細,造型輕重恰好,最典型的莫過於“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

明代宣德年間的瓷器造型較之永樂更加繁多,盤、碗、杯、壺、罐、瓶的製作相比於前朝更加精緻細膩,獨出心裁。其中“青花無擋尊”可謂別具一格,彰顯銳意創新。


教你三招鑑別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明成化高士杯

再往後明成化期間對瓷質精益求精,造型纖巧靈動,大型器物退出主流。 大家熟知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等都是玲瓏毓秀風格的代表性作品,仿品是難以匹及的。

嘉靖、萬曆之後在器型方面推陳出新,漸趨複雜,出了不少創新之作。在《景德鎮陶錄》中有"製作益考、無物不有"的記載。

雖說在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秀雅兼具有之,但比起明前中期的瓷器來說顯得有些敷衍了事。


教你三招鑑別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清乾隆玉壺春瓶


教你三招鑑別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清咸豐玉壺春瓶

到了清代,康乾時期所制瓷器層出不窮,大放光彩。也可以說清代瓷器既傳承了前代的遺風,又兼具了當朝的審美。

此時無論是在器形,還是瓷器種類都有明顯增加,並且工藝製作更為精煉。

其中雍正時期瓷器造型豐富,尤其是仿製宋代名窯 和明代永宣時期的瓷器,不僅胎釉、紋飾活靈活現,造型上更是惟妙惟肖。

乾隆時期較為突出的器型如轉頸瓶、轉心瓶及書式印盒等。 清三代所制瓷器在創新仿古上都達到了高峰期,另外所仿的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相生物品也是十分相像。

嘉慶、道光以後,由於大多承襲舊制,鮮有創新之作,造型逐漸從精緻變得粗拙,失去了前朝的優秀特色。

就拿玉壺春瓶舉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玉壺春瓶的變化並不明顯,但三代以後卻逐漸變得粗笨。到了清末時期竟演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器型,已失去以往的精美秀麗了。


教你三招鑑別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接痕


教你三招鑑別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渦紋


教你三招鑑別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跳刀

在簡單瞭解過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徵後,如何去觀察器型、找到破綻呢?

方法有一,只說重點。

一般來說需要注意瓷器的口、腹、底三個部位。常見同類型的器物乍看之下外觀很是相似,但通過細細觀察這三個部位,就可以得出辨別結果。

例如明中期的瓶、壺、罐,這一類的器型腹部大多會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由於製作技術旋削細緻,這種接痕改善過後變得不明顯了。

永宣時期青花撇口碗都是常在碗裡繪三層紋飾,碗外繪四層紋飾。粗看起來胎釉也很是相似,都是撇口圈足,其實兩者之間碗腹下部收斂程度是有所差別的。這種差別即是永樂碗腹較豐滿,而宜德碗腹微削。

又例如元代所制大盤,盤身弧度小而淺,底小而稚拙,而明永宣時的大盤,盤身大而微深,底大而穩固。

尤其是永樂時期,無論碗盤大小,器裡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壁多向外稍撇。

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燒製的碗盤,底部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痕,也叫作"跳刀",這在官窯中幾乎是沒有的。


教你三招鑑別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清乾隆釉裡紅碗

細微之處見端倪,往往是那些不易察覺的細節在辨偽斷代的鑑別工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今天鑑別三招之第二招器型篇就說到這裡了,下次分享第三招紋飾色彩篇——如何通過紋飾色彩鑑別瓷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