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三招鉴别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在上篇文章中分享谈到了如何根据瓷器的落款来鉴别瓷器的新旧和真伪,相信大家对各朝各代的款识差异和区别已经略知一二。

除了通过观察款识鉴别瓷器外,还需要用到其他方法深入判断瓷器是否到代,免得看花了眼而混淆了视听。

历来朝代更迭,工艺技术发展不断进步,审美意趣也各有风采,更有承前启后之气韵。

其中,根据瓷器造型来鉴定瓷器所属朝代,也是鉴定工作中的基础重点。

可能会有人认为瓷器的造型不是差不多都是那个样子吗?

这便错了。

所谓知易行难,观察器型首先心中要有对历代瓷器风格造型的基本了解。

不管是陶器还是瓷器,它们的外形都与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风俗,审美风格和工艺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不仅呈现出各朝各代的瓷器特色,还向我们展示了瓷器是如何随着时代的推移而渐趋繁复。


教你三招鉴别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教你三招鉴别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教你三招鉴别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越是时代久远就越是简单古朴。

以元、明、清三代为例,瓷器造型变化发展是非常突出而明显的。

元代瓷器多是稚拙钝大,由于元统治者是发源于游牧民族文化,所以无论青瓷、白瓷都比宋明两朝显得更不灵巧。单说日常所用的壶、罐、瓶、坛和碗盘等常见器物,器型是极大的。

举个例子,现今传世的元青花、釉里红碗有的口径已达42cm,还有一些在45~58 cm左右。


教你三招鉴别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正是因为元代烧制瓷器胎体厚重,煅烧不易,就难免会有夹扁、凹心、凸底、翘棱等瑕疵缺陷,为此常见文献多有元瓷粗率笨拙之说。


教你三招鉴别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明 青花压手杯


教你三招鉴别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明 青花无挡尊

明代永乐时期的一般所制的碗盘也多有外凸内凹,但底部圈足比元代大,就显得很平稳。这时的瓷器所用胎土精细,造型轻重恰好,最典型的莫过于“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明代宣德年间的瓷器造型较之永乐更加繁多,盘、碗、杯、壶、罐、瓶的制作相比于前朝更加精致细腻,独出心裁。其中“青花无挡尊”可谓别具一格,彰显锐意创新。


教你三招鉴别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明成化高士杯

再往后明成化期间对瓷质精益求精,造型纤巧灵动,大型器物退出主流。 大家熟知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等都是玲珑毓秀风格的代表性作品,仿品是难以匹及的。

嘉靖、万历之后在器型方面推陈出新,渐趋复杂,出了不少创新之作。在《景德镇陶录》中有"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载。

虽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秀雅兼具有之,但比起明前中期的瓷器来说显得有些敷衍了事。


教你三招鉴别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清乾隆玉壶春瓶


教你三招鉴别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清咸丰玉壶春瓶

到了清代,康乾时期所制瓷器层出不穷,大放光彩。也可以说清代瓷器既传承了前代的遗风,又兼具了当朝的审美。

此时无论是在器形,还是瓷器种类都有明显增加,并且工艺制作更为精炼。

其中雍正时期瓷器造型丰富,尤其是仿制宋代名窑 和明代永宣时期的瓷器,不仅胎釉、纹饰活灵活现,造型上更是惟妙惟肖。

乾隆时期较为突出的器型如转颈瓶、转心瓶及书式印盒等。 清三代所制瓷器在创新仿古上都达到了高峰期,另外所仿的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相生物品也是十分相像。

嘉庆、道光以后,由于大多承袭旧制,鲜有创新之作,造型逐渐从精致变得粗拙,失去了前朝的优秀特色。

就拿玉壶春瓶举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玉壶春瓶的变化并不明显,但三代以后却逐渐变得粗笨。到了清末时期竟演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器型,已失去以往的精美秀丽了。


教你三招鉴别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接痕


教你三招鉴别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涡纹


教你三招鉴别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跳刀

在简单了解过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后,如何去观察器型、找到破绽呢?

方法有一,只说重点。

一般来说需要注意瓷器的口、腹、底三个部位。常见同类型的器物乍看之下外观很是相似,但通过细细观察这三个部位,就可以得出辨别结果。

例如明中期的瓶、壶、罐,这一类的器型腹部大多会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由于制作技术旋削细致,这种接痕改善过后变得不明显了。

永宣时期青花撇口碗都是常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粗看起来胎釉也很是相似,都是撇口圈足,其实两者之间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是有所差别的。这种差别即是永乐碗腹较丰满,而宜德碗腹微削。

又例如元代所制大盘,盘身弧度小而浅,底小而稚拙,而明永宣时的大盘,盘身大而微深,底大而稳固。

尤其是永乐时期,无论碗盘大小,器里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壁多向外稍撇。

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烧制的碗盘,底部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也叫作"跳刀",这在官窑中几乎是没有的。


教你三招鉴别古瓷器是否到代之第二招(器型篇)

清乾隆釉里红碗

细微之处见端倪,往往是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在辨伪断代的鉴别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今天鉴别三招之第二招器型篇就说到这里了,下次分享第三招纹饰色彩篇——如何通过纹饰色彩鉴别瓷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