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有家鄉情結?您記憶裡最美的家鄉是什麼樣子的?

劍氣如霜武哥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娃,從小在農村長大,村裡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和一起長大的小夥伴們以及左鄰右舍的鄉親們都目目在眼前呈現,大多兒時的回憶!時間匆匆、一轉眼出來打工二十多了,還時常念記著那個山青水秀的山窩窩小村莊。家鄉雖然比不上大城市的繁華但空氣清晰,吃的綠色食品、住的房子也寬敞,生活節奏沒城市快。都市五彩繽紛、光彩奪目,我依然想念我的家鄉!常言說:金窩銀窩都不如自己的狗窩!


客家小蘭


回答這個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我只想抒發一下我的感情——

《故鄉,難忘的理由》

小時候

喜歡姥姥,

那是媽媽的媽;

長大了,

老想故鄉,

那是老家的家——

★★★★

我走進都市,

住進大廈,

忘不了,

河邊的小院,

編織童趣的籬笆,

青杏、碧桃、牽牛花、

飛蝶、蚱蜢,葫蘆娃,

河邊的蝌蚪、小龍蝦

紅花蛇,綠青蛙……

——啊!童話的老家;

★★★★

攀上山頂,

飛到天涯,

忘不了

我的搖籃,

搖籃邊

草箍棒、泥布娃、

木手槍,土筆架,

餓急時

送我瓜果、

菜餅的大爺大媽……

——夢的起源,

理想從此發芽;

★★★★

皇冠、

寶馬,

不知不覺越野,

自動擋,直奔

青梅竹馬——

初戀,

演繹成經典神話:

★★★★

同桌她,

就在坡下:

雞爪辮,

搖落桃花;

丹鳳目,

流神會話;

不開口,

含苞露霞,

不容我

偷懶拖沓……

真善美,

從此紮根長椏。

★★★★

泥濘小路,

硬質上架;

高速高鐵,

聯絡天涯;

誰還記得,

貧脊落後,

窮困掉渣的我,

從家鄉機場出發,

帶著鄉情

帶著家鄉的普通話,

帶著發家的願景,

竟然

傲遊天下!

★★★★

故鄉啊,

我生命的起源,

愛的起點,

思想道德的老根,

情感、職責的眷念

……

★★★★











安東佚夫


只有長期在異地工作生活的人,才會有強烈的家鄉情結。因為生於此,長於此。那兒的山水地貌,一草一木,長輩師尊,童時的玩伴,都會深深的留在童年記憶裡。如果終生生活在家鄉,到也沒有多深的體會。唯有長期異地生活,才會生髮出家鄉情結。這種情結還會因時間越久,距離越遠而愈加濃重。

十八歲參軍入伍來到新疆,離開家鄉已四十餘年。當八三年第一次回鄉探親時,已經從軍校畢業,穿上四個兜的軍裝,當上特務連的排長。因為村莊整體內遷,回到村裡已經無法找到自已的家門。但入伍時村子在西嶺的印象,卻深深的刻在記憶裡。那時我家和叔叔家靠在一起,緊鄰大隊部(現在叫村委會),門前是全村最寬的馬路。也是孩子們遊戲玩耍的重要場所。男孩子打瓦、推圈、斗大腿,女孩子跳繩、踢毽、拾子兒,基本都在這條大街上。那個年代別說電視手機,連有線廣播也沒普及,所以每天放學後,這條街上都很熱鬧。夏天的夜晚,這條路又成了納涼的好去處,男女老少拿個蓑衣(草編的雨衣)、席子,大街上一鋪,躺在上面涼爽輕鬆,而且每晚還有說書講故事的。有時還會專門請了外地藝人來此唱書,一唱就要個把月。那時候村民自已也沒有錢,藝人的報酬就是地瓜幹,每家給出一兩斤。藝人拿了地瓜乾子再去別處換錢。

每一次回鄉探家,我都要去西嶺轉一轉,尋找童年的記憶。原來的村子遺址已成了樁稼地。但村前的小河,路邊的溝渠和水塘多數還在。我們家鄉的村莊規劃非常正規,網狀道路四通八達,房屋每排都整齊一致。如今有一多半都翻蓋了樓房,但樓房的長寬都要附合村裡的統一規劃,不能超出地基。雖然家鄉的建設,與發達地區的新農村建設相比,還有差距。但與北方許多地方沒有統一規劃的農村相比,己經很不錯了。

我的家鄉,我的村莊——老古墩!我愛你!


東海懷東


我愛我的家鄉,但現在逝去了往日的繁華,我惆悵。

五十至七十年代,我的家鄉是非常美麗的。我老家的大門前就是常年潺潺流水的一條小河,小河的兩邊是茂密的參天大樹,有柳樹,青白楊樹…從這處看不見村莊,小河裡小魚,青蛙,鴨子還有長脖子大白鵝在遊蕩,鴨子晚上不回家,鴨蛋落在小河裡,記的小時候光著屁股在河裡摸鴨蛋,一上午就摸到七八個真是太高興了,小河的對面有杏院子,梨園子,桃園子…園子一個挨著一個最大的是柿子園,柿子樹很粗我想著我們三個小屁孩都擼不過來。春天是花的海洋,夏天是果的海洋,各家的園子沒人看管,屁孩們就隨便吃,果園子下面綠草茵茵我們就撲螞蚱喂從樹上鳥窩裡掏來的小鳥,還有很多話,不再多說了,我很懷念當時貧窮與幸福的生活,那美麗的村莊,優美的自然環境我再也看不到了,我很懷念,


劉23789


我出生在美麗的內蒙古鄂爾多斯的烏審旗。家鄉,就是我一個做不完的長夢;家鄉,就是我一首唱不夠的牧歌;家鄉,就是我一塊治不愈的心病。常常地,魂牽夢繞;時時地,若即若離;每每地,手提筆命。作為在馬背搖籃裡出生,喝無定河水長大的草原兒女。家鄉,就在我的心中。總想著為家鄉說點什麼,寫點什麼。

為此,我曾為寫過一支歌

《這片草原,這條小河》

生命

給了我這片草原

我把靈魂繫上馬鞍

追風的馬,烈性的酒

《敬酒歌》唱了一遍又一遍

睡夢中,我常回故鄉

左手捧起祥雲的哈達

右手端上敖包的銀盞

反覆地將薩拉烏素-------

這條滋潤草原,哺育兒女的小河

斟滿,又喝乾

喝乾,再斟滿 ……

為此,我還為家鄉寫過一首詩:

《心中的烏審》

凡是來烏審旅遊的朋友

都想看一看遼闊的大草原

都想遊一遊古老的無定河

我自然就當起了義務導遊

自編導遊詞,親自作講解

烏審,就是一位歷史老人

古老的河流

是流淌在她軀體上的一條血脈

滄桑的草原

是佈滿在她額頭的一片皺紋

讀完的,她是一首草原鉅變的詩

聽懂的,她是一支民族團結的歌

你看得到的,只是她的容貌

你體會到的,卻是她的精神

就像草原上的那些草,那些樹

儘管也逃不脫春榮秋枯的命運

但是,年復一年,生生不息

她,總比我們更加年輕








帆影Ordos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本人出生農村,長在農村。雖然中途也有個短暫離開農村,但是從出生到至今幾十年沒有脫離過農村。本人淺談幾點看法:第一,在過去沒有改革開放前,家裡非常之貧窮,吃不飽,穿不暖,基本沒人外出打工。我小時候見到生產隊基本都是毛草房,我家的毛草房牆壁是土牆,吹風裡面要進風,月亮大的時候睡床上可以看到月光照在屋裡面。同村的小夥子 家裡窮的10多歲還穿的補訂的衣服褲兒。那個時候很單純,根本沒有什麼娛樂的東西,連電燈也沒有見過,家裡照的是煤油燈。那個時候精神很快樂,為了看場壩壩電影可以走幾個小時的路,一部電影可以看很多遍,都不覺得厭煩。看電影晚上摔了一跤又一跤也不覺得痛,因為沒有什麼可以娛樂的。哪時的老家農村一到冬天山坡全是光禿禿的,家家戶戶都砍柴回家燒,雖然貧窮,精神快樂哪個時候。隨著改革開放,經濟條件不斷變化,農村也面目全非,不但大批人外出務工掙了錢,基礎設施不斷改變。過去沒有電,現在有了網絡電視農村,過去的泥巴路也變成了四通八達的水泥路,綠化現在也是青山綠水。很多家裡都是水電氣三通。更為開心的是再也不會挨肚子餓了。但是精神力量好像沒有過去充實了,感覺失去了一些東西一樣。要比較過去和現在什麼最美的好,我覺得都美,因為那是自己成長的地方,見證了時代的發展。




宇哥的生活日記


因為家鄉承載了我們太多的童年記憶。我們生於斯長於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是熟悉的親切的。

童年的我們相較於成年後的我們來說是快樂許多的,甚至可以說無憂無慮。

所以對童年的記憶深刻,對童年的美好回憶也使得我們對家鄉的人和物記憶真切,因而更難忘,更想念,更回味。

我喜歡家鄉的雨後。

我和小夥伴走在被雨水潤溼的小徑上,由各種野草覆蓋著的田埂溼潤而不泥濘,我們在田埂的草莖下拾地衣。地衣炒雞蛋大概是我童年記憶裡最好吃的美味了。

我們在漾滿雨水的花生地裡,把花生秧連根拔起,吃花生殼還是嫩嫩的汪著水的甜絲絲的未成熟的花生……

在漲水的河裡攉魚,拿臉盆盛小魚往家端。到了吃中午飯的時候,一個村子家家戶戶都有燉小魚的香味……

灣裡的水一年四季都很清亮,緩緩流淌。我們能清楚地看到水草飄搖,還可以撈螺絲,捉泥鰍,掏黃鱔……還有一種開著粉色小花的野菱角可以給我們當零食……

我記憶裡的浮萍也是童年時在家鄉的河灣裡見過的……

在村頭水井邊有一棵大桑葚樹,是我們夏日歡樂最多的所在。在樹上摘桑葚,吃得嘴巴牙齒都是烏黑的。黑色桑葚最好吃最甜,紅中帶青色的不太熟略微有點酸……

這就是我的家鄉給我的美好記憶,走到哪裡也忘不了我的家鄉……

,心靈解讀美文美圖。





揀芝麻的小孩


家鄉永遠是最美的。

人一旦離開了家鄉,就會產生家鄉情結,而且這個“結”越遠越濃,愈久愈深,家鄉的概念便由此而生。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人生於此,便根植於此。在襁褓中吸吮母親的乳汁,孩提時吃著家鄉飯,和玩伴嬉戲玩樂,或許曾經淚流滿面,但之後的笑容可能更加燦爛,東家的房,西家的瓦,村南的樹,村北的草,記憶日久彌新,隨著歲月的洗禮和年齡的成熟,家鄉便是心中一道揮之不去的風景。

我的家鄉有一條河,從我家門前向東蜿蜒而去,名曰:牛谷河。冬季最美,結了厚厚的冰,每天上午冰水就會翻出冰面,在原來的冰面上附上一層冒著熱氣緩緩流動,經過一夜的凜冽寒風,冰層就會加厚,日復一日,厚實的冰面就成了安全的溜冰場,溜冰是男孩子的拿手好戲,女孩子只有欣賞擬或人翻馬仰的份;春季開河,是很可怕的事,冰面融化,河水很大很渾,斷冰處,往往一米多厚,有時冰面高出河水大半米,很是突兀;夏季又是男孩子的天下,游泳是必修課,仰泳、蛙泳、狗刨、扎猛子、潛水,打鬧戲水,惡作劇,在水中各種怪樣子出盡,女孩子只可遠觀,怕羞;秋季雨水多,時不時發洪水,水位上漲十多米,滾滾而下,晚上躺在土炕上,能感覺到地動山搖的震感,不過習慣了也就無所畏懼。

除了春季開河和發洪水,平時河水很清,水草很豐盛,綠綠的水草如絲,沾在石頭上,用小手拔不開,很絲滑,小魚很多,人一靠近,便嗖然潛水不見了,大魚很賊,不肯鳧到河面。陽光灑到河面,水紋波動,流水叮咚,河底的石子五顏六色,隨便撿一塊都能給出喜歡的理由。


李奧昱童


記憶裡,家鄉是被一座又一座高山阻礙了的牢籠,在我很小的時候,看著無數人,揹著揹包,拎著袋子,告別故鄉的父母,親朋好友,老婆孩子。

穿著一雙黃膠鞋,踩在泥濘的路上,跨過溪流,爬過懸崖,翻過高山,然後離開大山,前往城市。

清晨,老人扛著鋤頭,光著腳,肩上扛著一塊毛巾,手裡拎著一個藤條編織的水壺,挖田除草,孩子在田野山林間撿柴火,割豬草。

中午十分,錯落有致的村落裡,炊煙裊裊,家裡孩子多的,老大在跳水,老二站在凳子上,煮著摻和了玉米和紅薯的稀飯,然後隨便抓一點已經不多了的泡菜,一個烘乾了整齊的放在灶臺上的豆渣餅,然後等著幹活的老人,拖著疲憊又滿是泥土的身體,回到家裡吃飯。

午飯過後,又匆忙的出去,小孩子則是在泥巴院子裡,玩著彈珠,要麼用玉米棒,排成一條直線然後將木板放在上面當做滑板車玩。

晚上天黑了,蟲鳴蛙叫此起彼伏聲下,村子裡熙熙攘攘的亮起了煤油燈,餓了的孩子,坐在門口,等著老人回家。

那時候的夜空,星辰密佈。

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走在路上,人們會熱情的打招呼,也沒有現在這麼多的閒言碎語,那時候菜裡沒有油,人們也吃不上肉,走街串巷的冰棍,只要2毛一根,雖然什麼都沒有可是卻無憂無慮,不知道什麼是憂愁,過的也開心。

時隔十多年,現在的故鄉,已經改了新的稱呼,叫做老家,意思很像是一個臨時棲身的客棧,因為,我們的目標,夢想裡都沒有了故鄉,如今再見面,別人問的不是你的故鄉,而你也不好意思說自己來自貧困的農村,再加上親朋好友問的都是你在哪買了房子,所以故鄉已經在高樓大廈裡被淹沒,逐漸的變得模糊……


雲起作者鄭咯咯


家鄉,是我們出生,成長的地方,無論你是天南海北的人,家鄉,都會給我們留下或多,或少難於抹滅的印記。

飲食習慣,口味喜好,相貌,口音,生活習慣,處事風格,性格,都會若有若無地深植於我們的舉手投足間,一顰一笑,喜怒哀樂。無不傳承著地域文化底蘊!



我是雲南人,在外漂泊了半生,家鄉美景會時不時地飄進我的夢裡來!

兒時的山山水水,布穀鳥的叫聲,爛漫的山花,滿山的針葉松以及那些五彩斑斕的磨菇,還有穿山甲肉的美味,過橋米線。稻田裡的鯉魚,鯽魚何嘗不是我心中的牽掛與揮之不去的夢魘!


建水,東城門上每天清晨,成千上萬的燕子,一直在我記憶深處飛翔,小巷深處,烤豆腐的香味兒,一直在我的鼻端迎繞,還有媽媽深情呼喚我乳名 的聲音,彷彿至今仍然在那個古老的院落裡迴盪!


家鄉,是我們每個人心裡最柔軟的牽絆,是我們每個人魂牽夢繞的地方!

我愛我的家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