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後方生:為什麼很多作家生前默默無聞,死後才名聲大噪?

在人類這條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湧現過無數璀璨明星。有的人只活了短短一瞬,卻給人類留下了無數寶藏;有的人活著的時候縱有萬丈光芒,最終也會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無人問津;有的人生前默默無聞,寂寞潦倒,卻在死後的百年,乃至千年後名聲大噪。

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死後方生的例子屢見不鮮,比如之前給大家寫過的王小波以及尼采。今天我們更多地來聊聊那些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名聲大噪的作家。

卡夫卡,我只是個保險員

很多人把王小波比作中國的卡夫卡,足見其在世界的影響力。卡夫卡的作品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的整個青春,甚至整個人生。

死後方生:為什麼很多作家生前默默無聞,死後才名聲大噪?

卡夫卡

也許有的人沒聽過卡夫卡,但他可能會聽說過荒誕卻極富哲理的《變形計》《審批》《城堡》,這便是卡夫卡的代表作。

卡夫卡被尊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很多文壇作家都曾瘋狂地迷戀他的作品:村上春樹基於他的靈感寫了《海邊的卡夫卡》;格非,餘華的寫作風格受其影響;高曉松曾坦言在他那個時代,連卡夫卡都沒看過人,是沒辦法追到女生的。

在文學史上有著如此殊榮的大作家,他的一生是怎樣的呢?我們很難想象他做了一輩子落魄的保險職員;一生中定了好幾次婚,但一次也沒結成;他與父親的關係極其緊張,可怕的病魔和抑鬱纏繞著他;他的人生只有短短的41年,他一生中寫了很多作品,大多沒有發表,彌留之際還不忘讓好友把自己的手稿全燒了。所幸的是好友捨不得燒掉,才有了今天的傳世之作。

威廉斯:如果可以,我想親自跟你說聲謝謝

去年12月份的時候,我在好友的推薦下讀了一本看似很喪的小說《斯通納》,從此斯通納在我心中成了一個神聖的代名詞。是怎樣的一個人能寫出如此酣暢淋漓的小說?我以為斯通納已是作者約翰·威廉斯的巔峰之作,接著我立馬又讀了他的《奧古斯都》以及《屠夫十字鎮》,同樣讓人驚喜。

當我懷著興奮的心情去查這位作者資料時,才發現他已經去世20多年了,而這部讓我驚歎不已的《斯通納》也已發表50餘年。這本書50年多年來無人問津,也只是在這兩年才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大火。先後登上了法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以色列、荷蘭、中國的暢銷榜首。連帶著之前不被看好的《奧古斯都》《屠夫十字鎮》一起被世人當做經典備受推崇。

而這本書的作者跟《斯通納》的主角一樣鬱郁不得志。威廉斯是一箇中文教授,他的夢想是成為小說家。他一生中只寫了4部小說,每一部小說他都精心打磨,懷揣著希望寄給出版社,卻又一次次地被退回。好不容易有一兩個編輯看上他的稿子同意出版,他的書成了出版社倉庫間裡壓箱貨,他的小說曾被營銷錯歸為三流色情小說,被知名報社點名批評。

死後方生:為什麼很多作家生前默默無聞,死後才名聲大噪?

約翰·威廉斯

印象最深的,是好不容易有個雜誌社刊登了他的書評,那是個不錯的評價。威廉斯早早地來到辦公室的走廊間,確保每個同事上班的時候都能看到他,他希望他們能給他一點祝賀和鼓勵。往後每次有新書發表他都會這樣做,但他從來沒有收到任何一個人的誇讚。同事們在背地裡嫉妒他,說他這個人脾氣已經夠怪了,現在出版的書以後更難相處了。

在威廉斯這個時代裡,沒有人理解他,出版的書全部滯銷。可嘆的是50年以後,當年那些無人問津的書如今暢銷全世界,只是他永遠不知道了。如果可以,我好想在那個走廊裡跟他說一聲:祝賀你,你的書很好,也謝謝你。

狄金森:尼姑般的女詩人

狄金森是美國傳奇女詩人,她被視為20世紀現代主義詩歌的先驅。在美國詩人中最著名的便是文學之父歐文、惠特曼、以及狄金森。她的詩極富內涵,讓每一個讀過的人為之動容。

在這裡給大家摘抄我最喜歡的一句:

“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我本可以忍受黑暗,然而陽光已使我的荒涼,成為更新的荒涼。”

狄金森從25歲開始過上了尼姑般的生活,閉門不出埋頭寫詩幾十年,有傳言她是為了一個人選擇孤獨終老。她一生中寫詩將近2000首,她的詩歌情真意切、清新婉約、極富創造性。遺憾的是這位女詩人生前只發表了7首詩,其他的都是死後才出版,也因這些詩集的出版她才逐漸被世人所知,名氣極大。

死後方生:為什麼很多作家生前默默無聞,死後才名聲大噪?

艾米莉·狄金森

剛剛說的這三位都是國外作家,那麼在中國有沒有類似的情況呢?

命運總是驚奇的相似,在我們現在看來極其偉大的作家,有很多生前過得並不如意。譬如孔杜甫、張若虛、柳永、蒲松齡、曹雪芹、海子、王小波……

蒲松齡:落魄書生一生漂

蒲松齡因《聊齋志異》聞名於世,他筆下的書生大多鬱郁不得志,這也是他現實生活的寫照。

蒲松齡自幼聰慧,19歲便上考上了秀才,往後多次科考都能得到考官的賞識,但因為不合規矩,數次落榜。在過去的40年間他參加10次科考,每次放榜的時候都是帶著希望來,痛苦地離去,過兩年又繼續奮戰科考。直到60歲他還是沒中科舉,不得已放棄這條路。

死後方生:為什麼很多作家生前默默無聞,死後才名聲大噪?

他一生旅居外地,閒暇時寫些鬼怪故事排遣心中鬱悶,也就成就了今天的《聊齋志異》。

曹雪芹:浮生如夢《紅樓夢》

《紅樓夢》大家都很熟悉的作品,它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被公認為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在世界文學史上都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更有專門的紅學研究。

而誰能想到,寫出這部世界文壇鉅作的作者曹雪芹,家道中落,靠著賣畫維持生計,時不時需要朋友的接濟。《紅樓夢》剛寫出來的手稿,在當時難登大雅之堂,只能在市井之間相互借閱,口口相傳。因為窮得買不起紙稿他只能在廢舊的老皇曆上創作《紅樓夢》,多年嘔心力作沒有分文收入。他的家人和他都因患病無錢醫治,悽慘去世,他死後的埋葬費還是幾個好友合力湊錢資助的。

死後方生:為什麼很多作家生前默默無聞,死後才名聲大噪?

曹雪芹畫像

縱觀整個世界,無論是作家、藝術家、還是天文學家、科學家,有很多人都是死後,他們的觀點,他們的作品才被世人所認可,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1.人死後,再也沒有他們的傳世之作再現,物以稀為貴

人們總是在徹底失去之前,永遠不知道什麼叫珍惜。很多藝術家的作品都在死後才遭到瘋搶,很多作家的未竟稿的價值竟然超出了他們的完稿。

2.跨越時空的觀點,需要時間的沉澱。

很多作家的思想比較超前在他活著的時代沒有人能理解這種觀點,作品不會變,但是對於作品的評價會隨著時間的,在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看法。

尼采曾說:“我的時代尚未到來,有的人死後方生。”“我的作品是寫給100年後的人看的。”

好的作品時間會給你答案,不管這個事有多久,總會有那麼一天。

3.活著的時候,得承受同時代的謾罵與質疑。

人們總說身邊無偉人,名人一旦但離世便有了距離感,超凡脫塵更符合大家心目中的形象。而活著的時候為自己的作品代言,會被罵營銷,追名逐利。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朋友渭水徐公有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生在一個時代,就要承受一個時代群盲的質疑,這是鐵一樣的定律。不過當他死後,這個人便會自動劃歸古人的行列,對他的評價會相應提高,這是人類自身存在的,永遠改不掉的尿性。”

4.死亡,給了世人認識他的機會。

這一點是很可悲的,很多作家直到死亡通告出來的那一天,人們才有機會認識到這個人,進而知道他的作品。

5.生前生後的對比差,引發人們自發懷念與嘆惋。

試想一下如果你讀到一個很不錯的作品,很想去認識這個作家,查了資料你才發現他已經去世很多年了,你進一步瞭解到他生前是如此默默無聞。你是不是也有一種想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位偉大的作家願望?

生前生後如此強烈的對比差,讓人們總有一種責任感:讓更多的世人認識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人,這是時代欠他們應有的報答。

死後方生:為什麼很多作家生前默默無聞,死後才名聲大噪?

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名聲大噪,對後世人來說,他們是死後方生,對於當事人來說究竟還有沒有意義,我們不得而知。只是對那些死後才名聲大噪的作家,我心中不免還是覺得可惜,他們活著的時候悽苦潦倒,縱然如今聲名鵲起,可他們卻永遠看不到了。當初的堅守有多難,如今就有多讓人心疼。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這是不少死後名聲大噪的作家生前的真實生活,也希望這個社會能對活著的人,少一些有色的眼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