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泥瓦房變成“美好生活公寓”

最近雨水頻降,若是在一年多前,71歲的潘阿文又要擔心屋後的山坡和住了幾十年的泥瓦房能否承受得了雨水的沖刷。

但如今,潘阿文住上了村裡嶄新的老年公寓,一廳一室一廚一廁,這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公寓,足以滿足他一個人居住。

這種生活之變,離不開雲浮市稅務局駐村扶貧幹部鄧水強。

一場救援促成一個“美好項目”

降面村是雲浮市最貧困的幾條村之一,這裡深山峽谷,道路險峻。2016年鄧水強駐村扶貧時,全村1536人分散居住在12個自然村,其中貧困戶就有70戶198人。

村子大部分為空心村,有的村只剩下寥寥幾戶孤寡老人、五保戶留守在山林。房屋是上世紀用泥磚、木條、瓦片搭建成,多是靠山坡而建,岌岌可危。解決孤寡貧困老人的安全住房問題成了鄧水強的頭等大事。這時,一個他構思已久的老人公寓項目再次萌生。

一個慣常的夜裡,一位住在山頂的孤寡老人突發疾病,然而車輛無法開進上山的小道,鄧水強和幾位村幹部抬著老人走了1公里山路,到達山腰的水泥路,再換乘汽車才把老人順利送至醫院搶救。經過此事,鄧水強知道老人公寓項目急需提上日程。

懷揣著雲浮稅務局支持的49萬元啟動資金,鄧水強在降面村實施易地扶貧工程,集中解決貧困村民安全住房問題。加上每家貧困戶由住建部門支持的4萬元危房改造補助資金,以及村委會提供土地支持,第一期8戶型的老人公寓於2017年中旬正式動工。

建設老人公寓並非易事。推進過程中遇到的用地難、部分村民的不理解等阻力,一度讓鄧水強有了放棄的念頭。但是,只要想到像潘阿文這樣的孤寡老人,從家出來到村委會辦事單程也要步行3個多小時的山路,他義無反顧地堅持了下來。

終於,第一期老人公寓趕在2018年春節前完工,8位相對高齡的孤寡貧困老人無需花一分錢拎包入住公寓。老人們新屋入夥的前一天,鄧水強比他們還要興奮,徹夜未眠的他第二天帶著妻子、兒子一同來賀老人們喬遷之喜。

“現在,生活咁美好!”住進老人公寓當天,一位孤寡老人發出如是感嘆,啟發了鄧水強將老人公寓命名為“美好生活公寓”。

今年春節前,第二期老人公寓落成,降面村的16戶孤寡貧困戶全部住上安全房屋。

被扶貧同事稱為“四朝元老”

今年正好是鄧水強駐村扶貧10週年,自2009年起,他先後擔任簕竹鎮六聯村、簕竹鎮非雷村、河頭鎮步郎村、都楊鎮降面村等4條貧困村的駐村扶貧幹部,被扶貧戰線的同事稱為“四朝元老”。

“農村脫貧的關鍵要有產業支撐,要跳出脫貧搞脫貧,以當地經濟為主體。駐村10年來鄧水強一直與竹相伴,駐紮過的每條貧困村他都會以種植筍竹為主導產業。皆因筍竹成本低、技術含量低、收成長效,尤其適宜山區農戶栽種。

駐村前期,向村民推廣改種筍竹,不時會遭到質問甚至惡言相對。對待一位外村人的建議,以及不熟悉的農作物品種,村民對筍竹的產量、銷路或多或少存有顧慮。

推進扶貧工作也是一個取得村民信任的過程。

“熟悉貧困戶是最基本的,只有熟悉了才能精準幫扶。只有跟村民熟悉了,有一定的感情,他才會信任你。”對鄧水強而言,與村民打交道最直接有效的法子便是走村串戶。

非雷村的黃振華就是一個例子。2011年鄧水強初到非雷村時,黃振華還是全村最窮的貧困戶,他的父親已經癱瘓6年,兩個孩子在上初中,夫妻倆耕田收入又少,一家五口擠住在狹窄瓦房裡。瞭解到他為人勤奮,鄧水強聯繫企業幫助黃振華開辦養豬場,並發展筍竹種植,在那一年黃振華就成功脫貧。脫貧後的黃振華不忘回饋村子,每個月義務清洗村中的自來水池和清除路邊的雜草,村民有感於其變化,連續兩屆選他擔任村長。

幫扶讓村民有了“造血”功能,也改變鄉村貧困面貌。10年裡,鄧水強通過產業扶貧分別使非雷、步郎、降面3條村的村集體年經濟收入,由幫扶前的2.58萬元、0.52萬元和1.2萬元增長到幫扶後的13.21萬元、10.27萬元和8萬多元,400多戶貧困戶1500多人實現穩定脫貧。2019年2月,鄧水強榮獲廣東省“2016—2018年脫貧攻堅突出貢獻駐村幹部”稱號。

在山村駐守是孤寂的,也是美好的。降面村的青山綠水、純樸的村民成了鄧水強筆下充滿生命力的美景,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他堅持一年又一年從事扶貧工作的動力源泉。

南方日報記者 雷賢輝

見習記者 李嘉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