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当年修的路,为啥过了2000年都不长草?

阪东秀人


秦始皇似有大洁癖,统一了六国不说,之后还向天下颁布很多的统一措施,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度量衡的统一。说起秦始皇修过的路,知道的人极为的少,不多。甚至有人会问“秦始皇修过吗?”



统一六国之后,嬴政的的确确修过路。它的地位比肩万里长城、秦始皇皇陵(又被称为骊山陵)、阿房宫这三大著名的秦代工程。

路分两种,一种是处在特殊地位的秦直道。另外则是通往全国各地的秦驰道。接下来,我着重介绍秦直道,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这条路两千多年来没有长草?或者说为什么所长出的草都是稀稀疏疏,不茂盛。



一、简略直道

对于这条直道,史记记载不是很多,到今天很多学者都在研究这一条路。务实的秦人所修的路是值得今天借鉴的。司马迁在史记里仅仅交代了这么一句话。说: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这句话出在蒙恬列传,当时的包工头也是大将军蒙恬。时间是公元前212年。司马迁说直道修建的原因是满足秦始皇出游天下之心,说白了,这是一条作为游玩的路。有点似后世昏庸的隋炀帝!

真的吗?秦人多务实,要记住。这条路没那么简单。直道从咸阳附近出发,一直到九原郡,这在今天内蒙古包头市。全长也交代了,一千八百里。放今天约为750公里。据考察,宽度有50多米。如下图。

(直道和驰道)

从图里,直道和万里长城成“丁”字相交,而且中间穿过很多大山河谷丘陵。堑山堙谷,削山填谷。可见修建难度。对于万里长城,我们有一定的误解,他不光是向我们传递一种精神。放当时是一道军事建筑工程。抵御北方游牧的南下骚扰和掠夺。

所以,咸阳出发的直道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军事要路。借助这条快车道,可以迅速给足前线补给。运粮拉人,十分快捷方便。而且,直道是沿着子午岭的岭脊走向。占据高处,居高临下,控制着军事战略的制高点。不得不让匈奴胆战心惊……

另外一方面,直道也是沟通南北的要道,更是联系北方的要道。



二,为什么长出的草很少,甚至没有?或者说长不高?

第一,直道重要。秦朝生存时间短。自然没享受到好处。之后的朝代,只要政治中心在陕西这一边,就会受到北方游牧(比如匈奴、突厥等等)的困扰,直道就不可替代。对他的维护也是有所着力。

另外,汉武帝时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直道也成了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四面商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所走的,也是直道。



即使政治中心不在陕西,商贸贸易也能让直道存活下去。宋辽金夏的那个时候,也是十分的显著。根据乾隆《正宁县志》的介绍:

此路一往康庄,修整之则可通车辙。明时以其道直抵银、夏,故商贾经行。今则塘汛废弛,通衢化为榛莽

明清两朝也是通途。何况明朝的北方从没彻底的安宁过。

军事、经济价值方面,直道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自然而然,直道存活下来,有人有车辆往来的地方,又有管理修缮,草也是少。

第二,秦国人重质量。所以,严格落实物勒工名制度,也就是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所制造出的器物上,一旦器物出问题,层层问责,逃不掉,跑不脱。由此,监督者尽职尽责监督,制造者竭力制造。



正所谓: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

秦国的法律历来严格,罪行也是非常的重。

所以,秦直道的质量肯定过关,尤其还是将相出身的蒙恬为包工头。他深知秦直道的军事价值。不敢丝毫出差错。



第三,直道本身的构建。秦直道的路基采用夯筑技术。也就是人用重实的工具让建筑材料夯实。这是一层夯土层。依照秦人的脾性,夯土层是十分的坚硬,刀枪不入,一碰就是硬邦邦的响。

夯实坚硬的路基注定直道上面不允许大树的存在,因为根插不进去。没有营养矿物质水的来源,很难形成大树。

另外,直道所用的土是熟土。用一口大锅,将土像炒菜一样来回翻炒。然后再用人力夯实,这样寸草不生。北方的人每家每户有火炕,有过经验的人知道,火炕既然坍塌一个洞,拆掉它是很费劲的。一拆就是一大块,跟山上的石头一个样。



一直到今天,直道既是荒废。仍旧没生长出乔木,表层上稀稀疏疏有一些小草,以及纤细的蒿草一类的植物。


史小二记


秦始皇不仅修了一座令世人惊叹的万里长城,而且还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它享有世界高速公路鼻祖的美誉。



这条古道上写满历史:秦始皇的尸体从秦直道上运回,公子扶苏在秦直道上拔剑自刎,昭君从秦直道上出塞,多少千军万马本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的信念,在此道上和匈奴厮杀,这里狼烟滚滚,战马萧萧,蒙恬、李广、卫青、霍去病、汉武帝、王莽、李世民……他们抗击匈奴的铁骑都在此留下痕迹,《过秦论》: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秦始皇为了抗击匈奴,巡游天下,公元前212年,他命蒙恬和公子扶苏率领数十万民工修建秦直道。其中有大批的工匠从阿房宫和陵墓的修建中退出来,转身投入到秦直道的修建中。

它从咸阳(起点为现咸阳淳化县)到九原郡(现包头附近),经过陕西、甘肃和内蒙三个省、自治区。秦直道穿越14个县,全长736公里,路面最宽处约60米,最窄的山路处约为20米,全部用黄土夯实。



它的平、直、宽,都符合现代高速公路的特征,其主干道可并排行驶15辆大马车,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天下第一道。


秦直道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史记》里,《史记·秦始皇本紀》载: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眼堙谷,直通之”。

当蒙恬修了2年半时,可惜秦始皇死在巡游的路上。赵高李斯发动政变,篡改遗诏骗公子扶苏自刎,他们接着害死蒙恬。太可惜!当时秦直道还未完工《史记·蒙恬列传》: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秦二世接着修,具体结束时间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估计至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历时约5年。《史记·李斯列传》:

秦二世矫诏僭立后,“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又作阿房之宫,治直道、驰道,赋敛愈重,戍繇无已。”

根据考古证明,古时在秦直道上沿途有附属建筑:烽火台、宫殿、兵站、哨卡、夯土护坡、排水沟、驿站、……驿站专供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吏、商旅中途住宿、吃饭、换马等。

秦直道为什么不长草?

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2000多年的秦直道在荒芜前的确不长草,更不会长树木。

秦直道分两个地段黄土地段和沙漠地段,毋容置疑沙漠地段是不会长草的,咱主要看黄土地段。


我们现在看到的秦直道:多处坚硬的路基上有杂草衍生,还有未长大的乔木。因秦直道到现在荒废约二百年。清嘉庆年间的文献记载:

“若夫南及临潼,北通庆阳,车马络绎,冠盖驰驱……”

从文献记载中可见秦直道到嘉庆时还在使用,在维护。那时秦直道被车马行人来回碾压,自然不会长草,更不会长树。那么这条路被废弃几百年后竟没有长成高大的树木,的确让人匪夷所思,为什么会这样?专家研究发现:

1.夯土层作用大。原来,蒙恬大将军、公子扶苏指导工匠在建直道时把泥土千百层地反复夯实,这样夯过的土层就像一大块坚硬的铜铁,这是秦朝工匠的拿手绝活。例如秦始皇陵的夯土墙,箭插不进刀砍不动。秦直道自清朝末年至今,几百年来经过风吹雨淋洪水冲刷,无人护理,会有新的浮土、泥浆、层层落叶覆盖在这“铜铁”上面形成新的土质层,一些草木的种子落到新的土层上就会有一些杂草生成,而树木的根扎到坚硬的夯土上再也扎不下去,所以树就不会长高了。



2.古人智慧的脑洞大开,炒、烧土,还加料。当时建造秦直道所使用的土都是炒过的“熟土”,而且是加了盐的“熟土”,也就是将建筑用土全部烧制或者反复炒熟再加上盐碱,然后把它们夯实在一起。这样即使有种子落到上面也不会生根发芽,所以那整条路面就会坚如铁。在加上之前一直使用,有人护理,经常打扫路面,当然不会长草。富县张家湾乡大麦秸村的村民周德虎1958年在直道路基上取土时,挖出一个古代铁锨,残重8公斤。该村前些年曾出土一口古代大铜锅,似为秦朝时的锅。这些可能是炒土用具。



3,用人忠贤是良策。秦始皇用自己最信任的儿子扶苏和最忠实的大将蒙恬主持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会存在贪污受贿,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他们把每一个步骤都尽心尽力去用心完成,在质量上是绝对有保障的。

4,可爱的人民是根本。古代劳动人民的诚实、智慧与团结,众志成城共筑大业。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抵抗匈奴。匈奴骑兵经常深入中原,对内地抢掠牲畜,霸人妻女……中原老百姓苦不堪言对匈奴深恶痛绝,在修建直道上不遗余力。


战国末期,燕赵等国受到秦国打击衰弱,匈奴坐收渔翁之利,趁机侵占北部边郡的许多地方,中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匈奴以河南地(今内蒙、河套地区)为据点,对秦朝的政治中心咸阳虎视眈眈。秦始皇三十三年初春,为消除边患,秦始皇令蒙恬率30万主力军由九原(今内蒙古五原县)渡过黄河,攻击高阙与陶山(今狼山山脉),一部军西渡黄河进入贺兰山脉,把匈奴打的狼狈逃往北方,失地全部恢复。


从此蒙恬的30万大军一直驻扎北边,威慑匈奴。蒙恬前后十余年守边,早对周边地形烂熟于心。所以他们带领的建筑队能利用天然条件,选线、改线、施工,各种附属工程都快速并高质量进行。直道与长城呈“T”型相交,使匈奴不敢轻易南下进犯,保证了老百姓的安定生活。


2006年5月25日,秦直道遗址被我国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直道两千多年的工程质量让人叹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秦直道的工程指挥和监理更值得现代学习!

感谢大家的阅读点赞和转发!关注小姐姐,更多历史趣文等着您,祝大家阅读愉快!


小姐姐讲史


秦始皇当年修的路2000年都不长草?这是个谎言!

所谓秦始皇当年修的路,有秦驰道和秦直道两种,这两种路都长草,不信请看证据。

上图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秦直道,两边发白的是现代修的水泥路,当然不会长草。中间发红的是当年的秦直道遗址,看看那青汪汪的一片,还有远处一小片一小片的,那不是草是什么啊。

秦直道全场七百多公里,随着地形的变化,有宽有窄,一般宽的地方有二十多米,窄的地方也有五六米,请看上图,不说这条路的两边已经被杂草占领,看看远处的路中间,那青汪汪的,不是杂草是什么啊。

再看上图,也是秦直道的遗址,路中间,到处一片片的发绿的东西,那不是杂草难道是山东大白菜吗。

再看这条羊肠小道,伸展到远处,两边被树木和灌木杂草占领,发白的不长草的也只有伸脚那么点地方,你说秦直道不长草谁信啊。

再看上边这个秦直道遗址,除了那块碑是石头砌成的没长草,其他地方那不是草吗。虽然是枯萎的草。

如果只上图有人还不信,那我拿出一段著名史学家史念海先生实地考察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刘家店子至间水坡岭,这段直线距离将及二百里的秦直道遗址的描述给大家看看:

由于久无行人,路面都掩盖着枯草,踏到上面,感到十分松软。有的段落,灌木丛生,须拨开树枝,弯腰侧身,才能向前稍走几步。有的灌木粗到一把上下。

秦直道和秦驰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原有各国道路的基础上修建的军事道路,方便有战事的时候,军队可以快速出击。据《史记》记载:“始皇欲游天下, 道九原, 直抵甘泉, 乃使蒙恬通道, 自九原抵甘泉, 堑山湮谷, 千八百里。道未就。”这说的就是秦直道。

而秦驰道是以秦朝都城咸阳为中心,通向全国各个重要地区的道路,尤其是通往原来六国的古都,这是为了打击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复辟活动。所以秦驰道四通八达有很多条。

跟秦驰道不同的是,秦直道只有一条,原计划修筑一千八百里,但是未完成,据后来的史学家原地考察,现存的秦直道遗址全场七百多公里:

秦直道是由云阳县的甘泉山通到九原郡。云阳县在今陕西淳化县北,距咸阳不远;九原郡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正在阴山山脉的南麓,南北遥遥相对,所以称为直道。

关于秦直道的作用,《史记》说是为了秦始皇云游天下,实际跟长城的作用差不多,就是为了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的。请看下图

秦直道的作用,就是可以在北方边疆遭到匈奴侵扰时,快速从国都咸阳派兵增援。

也许有人会问,那如果匈奴等游牧民族从西边来了怎么办?这时候秦驰道就派上用场了。请看下图

西边有一条叫西方道的驰道,也可以迅速增兵。秦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没少跟西边的游牧民族打交道,不会不考虑怎么防御的。


西堤君


日本鬼子,七十年多年前,在勃利县和密山市之间修了一条军用便路(现在叫做勃密路),七十多年过去了路上一棵草也不长,很多专家动用国家科研经费,废寝忘食的研究数年没有结论,鄙人走过一次后发现,该路段不长草的原因是,车流很大尤其在七台河市路段上,每天都有超千辆车次使用这条路,不长草的原因是车辆碾压和路面上铺设了混凝土,部分路段混凝土上面还铺设了沥青。秦始皇修的路两千年不长草你去看看路上铺沥青了吗?如果没铺设抓紧铺上,设个收费站,多好!


那丹哈达岭


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可谓功莫大焉!

秦始皇的时代距离我们已有2000多年,但他的影响无处不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修建了很多高标准的道路,其中有一条道路历经2000多年历史至今仍在,甚至具备通车条件,它便是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的秦直道。

经考古发掘确认,秦直道起点是陕西咸阳,秦王朝的都城,终点是内蒙古九原,贯穿陕西、甘肃、内蒙古三省,穿越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全长700多公里,最宽处60多米,最窄处20多米,在当时的工程技术条件下,堪称空前的伟大工程。

据史料记载,这条秦直道自建成以后,一直作为主干道使用,直到清朝时才逐渐废弃,但道路本身的质量是没问题的,而且在被废弃数百年后很多路段仍然寸草不深,有的路段虽然有草木生长,但树木都长不高,最高没不过膝盖,这是何原因?

1,使用炒制或火烧的“熟土”。

据专家研究,建造秦直道使用的土是经过加工的“熟土”,也就是把天然泥土碾碎后炒熟,或者用火烧焦,彻底去除泥土中的养分和草种,这样就杜绝了野草的生长。

2,大力夯实“熟土”路面。

秦直道的工程师在修筑路面时,把“熟土”和白石灰混合在一起,层层敷设,层层夯实,使得路基变得十分坚固,即便外界草种落入,也很难扎根生长。同样道理的还有慈禧墓,据说慈禧当年要求自己的坟茔上寸草不生,工匠也是用“熟土”实现了这一目标。

3,工程质量把控十分严格。

秦朝实行严刑峻法,秦直道由大将蒙恬主持修建,皇长子扶苏负责监理,三十万秦军将士和民夫参与施工,工程监督十分严格,任何人不敢偷工减料,更不敢偷懒减少工序,严格的质量监督使得秦直道成为当时标准最高、质量最过硬的道路工程。

在发挥作用的近两千年时间里,秦直道上确实寸草不生,但后来被废弃的数百年间,路面上逐渐布满了一层黄土、落叶等,形成了新的土层,这一层土是可以生长草木的,所以秦直道上便逐渐有了草木生长。不过,当树木根系扎到秦直道的原始土层时,由于土层过于坚实,又是缺乏养分和水分的熟土,便不能继续往下扎根了,因此秦直道上的草木普遍矮小。

2000多年前古人建造的秦直道,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体现了古人“千年大计,质量为本”的观念。历史和事实证明,只要用心营造,就一定能打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良心工程”。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秦始皇嬴政无疑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历史人物。尽管他在执政后期,因为追求长生梦想,以暴政压榨百姓,最终导致秦朝只存在了短短十几年便灭亡。但他在位期间,对后世作出的贡献,同样是不可抹杀的。

(秦始皇剧照)

除了修建长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之外,秦始皇修建的两条道路,同样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条道路是秦驰道。这是一条以咸阳为中心,贯通全国各地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国道”。这条道路,对于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条道路是秦直道。这是一条从云阳到九原郡(包头)的超长交通干道,全长近800公里,其路面宽度普遍达到了20米。而最宽的地段,甚至有60米。

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哪怕是八车道的宽度都不到30米,因此这条路也被一部分历史学家称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不过说起来,秦直道最神奇的地方,是它自从被建成之后,使用了近2000年的时间,一直到清朝才逐渐荒废。现在在内蒙古自治区、甘肃、陕西的境内,还找到了不少遗址。目前,秦直道遗址、秦直道起点遗址、秦直道遗址延安段,还有秦直道遗址庆阳段,已经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遗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哪怕2000多年过去了,这些路依然有大部分路段寸草不生。那么,秦直道为什么这么神奇呢?

《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秦直道遗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修建秦直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要“游天下”,也就是方便出巡。

除此之外,秦朝统一全国后,最大的威胁就是北方的匈奴。尽管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来抵御匈奴,但由于长城防御距离太长,假如没有一条与之匹配的交通路线,那么士兵的调动、粮草补给的运送,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这样一来,长城的作用就被削弱了。

因此秦始皇修秦直道,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都是当时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那么既然要修,肯定就要修到最好,因此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大将蒙恬开始进行秦直道的建设工作。

蒙恬确实是主持修路的最佳人选。由于长期镇守北方,抵御匈奴,蒙恬对秦直道一线的地形了若指掌。同时,他为人正直严谨,做事细致,因此秦始皇选择了他。

秦始皇在国家基建上,向来不遗余力。因此,他对秦直道也有着很高的要求。首先一点,就是道路的质量必须要高,绝对不能长草荒废。

(蒙恬剧照)

蒙恬为了为了实现秦始皇的要求,首先将道路选在了沙漠和黄土路段修建,最大程度地避免了长草的问题。

其次,用来修路的泥土也必须经过反复地夯实,使其硬度达到一定标准。有现代专家推测,修建秦直道所用的泥土,实际上都是“熟土”。所谓“熟土”,就是把普通泥土捣碎,再加入盐碱等物进行炒制。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泥土硬度更高,并且能有效地驱除其中的植物种子。而且由于盐碱物质的存在,哪怕是有种子随风飘到土中,也很难生根发芽。

除此之外,修路的劳力投入也十分充足。当时投入参与修建秦直道的百姓人数众多,并且全都非常卖力。百姓们卖力修路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周边百姓对于匈奴的入侵深恶痛绝,修建秦直道有助于抵御抵御匈奴;二是当时秦朝的法律严苛,一旦被发现有偷懒现象,修路百姓的下场,往往十分悲惨。

当然了,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条秦直道修出来后,一直在使用。常年人走马踏,那路上其实也没有长草的机会。

正是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最终,秦直道虽然修了两千年,依然鲜有荒草。

(参考资料:《史记·蒙恬列传》《史记·秦始皇本纪》《探秘秦直道》)


张生全精彩历史


只要降水足,沙漠变绿洲!

秦始皇为了“游天下”,修筑了一条从咸阳到九原郡的秦直道。这条号称古代高速公路的秦直道,全长1800里,最宽处48米,最窄的地方也有10米。


从地图上看,秦直道直抵北部边关,而九原郡正是防御匈奴入侵的军事重镇。如此,秦直道的战略意义则不言而喻。

不过,秦始皇在有生之年,并没有看到秦直道竣工。现存的秦直道大部分位于延安至九原一带,这一段路程正好处在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什么地方?

这里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降水稀少(平均降水量 400毫米,北部还不到300毫米)常年干旱,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

秦汉之际,黄土高原并不乏森林。经过千百年战争洗礼,森林被破坏殆尽,原有的生态系统被摧毁,高原黄土裸露,赤地千里。

近些年来,为了防风固沙,国家大力投资建设三北防护林,效果如何呢?种下的防护林由于缺水严重,很快就旱死。有人看管的树木尚且如此,更不用提野生的了!

当年秦始皇为了修筑秦直道,也是煞费苦心。

秦直道的工匠在修路时,以“熟土”(被火烧过的土)混合石灰粉,铺在路面,然后一遍遍地夯实,使得路基异常坚固。

这种混合熟土和石灰的路面,比黄土高原原有的植被生长环境还要恶劣。故而,大型植被想要在这里活下来,难上加难!

更让植被难以生存的是,生活在这里的居民需要烧火做饭,还要放养吃草;遇上战争,战争双方甚至会引火烧山。秦直道又是行军路线,不断遭到破坏是再正常不过了。



秦直道修筑至今,究竟有没有长草呢?很多人都关心这个问题,在这里祗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长草了!

没有长草的路段,要么还有使用,要么由于某种原因被开发成景区,当然不可能让它有草,要不然还怎么宣传怎么挣钱?



当然了,也有人会拿出这种图片冒充秦直道,说秦直道根本没长草!仔细看清楚了,这是现代化的水泥路,在黄土高原的地方,水泥路能长草才怪呢。

黄土高原一切问题,都是因为缺水。

殊不知,慈禧太后的东陵也用了同样的方法。以避免长草。结果呢?由于清东陵所在的地方降水还算充沛,不到百年光景,硕大的封土堆上,已是绿油油一片,仿佛咸丰皇帝的发型一般。


真要把秦直道往南修,比如从咸阳到蜀地,这条战略要道又能扛几年?


祗树


有关秦始皇的很多事都像谜一样,例如兵马俑、万里长城,就连秦始皇当年修的路都和别的路不同,秦始皇修的“秦直道”居然千年不长草木!

古代修的道路真的能有千年寸草不生的吗?当然不可能,秦始皇修的“秦直道”虽然几乎不长草木,或者长也非常矮小,但是毕竟是会长的,只是在两千年来频繁使用时期几乎不长草木,下面我给大家分析一下为何“秦直道”千年几乎寸草不生!



“秦直道”修的时候用的全部是熟土!

秦始皇在修“秦直道”的时候所用的原料全部是熟土,熟土是把土加热翻炒后的土,里面不含水分,细菌也全部被杀死,没有细菌的情况下,植物是不能生长的,所以秦直道在修建后很长一段时间是真正寸草不生的。而在秦直道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秦直道在历朝历代都是作为主干道使用,所以道路每天都被大量车马碾压,草木也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生长。直到清朝末期,走秦直道的人越来越少,秦直道的土壤才慢慢焕发生机,长出部分矮小的草木!



秦朝时期工匠没有偷工减料的胆量,不存在豆腐渣工程!

说到秦朝我们肯定能想得道酷史,陈胜吴广起义也说明秦朝的法制容不得马虎,虽然有坏的一面,但是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在修建秦直道的时候没人敢偷工减料,工匠在夯实路面的时候会出百分之二百的力!所以秦直道几乎不可能存在豆腐渣工程,这也保证了秦直道在使用之后一直不长草木,并且延续千年!

我是历史白话君,欢迎大家关注我,观看更多历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历史白话君


秦直道始建于公元前212年,距今已经有2千多年了。秦始皇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不仅修筑了长城还修建了一条古道。古道是为了方便运输粮草的。古代行军粮草是关键,在北方山路崎岖,运输带来很大不便。于是秦始皇就派大将蒙恬、蒙毅兄弟率领30万人修建从咸阳直通长城北部九原郡的大通道,这条大道大体南北相直,故而被称“直道”或者“秦直道”。

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里说:“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在《蒙恬列传》中则说:“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秦直道”从今陕西淳化县北面到内蒙古包头市西面,全长700多公里。工期2年半最终完成。对于古代纯手工来说已经很快了。而且不仅快还有个特点就是不长草,那为啥不长草呢?古代是没有百草枯的,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关键是用的土是炒熟过后的,同时加入一些盐碱,然而再将这些黄土分层填筑起来。这样野草也就无法生长了,植物想在这样的土质中破土而出是不可能的。黄土加盐碱的效果类似于今天的石灰土,石灰土就是石灰粉和土壤按一定比例调制而成可以保证公路基层的强度与稳定性。虽说那时候的人知识没现在的人丰富,技术也不发达。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土方法。秦人秦律严苛,谁都不敢偷工减料。


《史记》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你看陈胜吴广因为大雨延期都要被斩何况说是偷工减料,何况是偷工减料这等事情更加严重吧。


在这条古道上,发生过很多事情,当年秦始皇长子扶苏因劝阻始皇镇压儒生,被派到上郡监督蒙恬修建直道。后来赵高李斯合谋假拟遗召让扶苏自杀,公子扶苏便死在这条直到上。


汉朝昭君出塞远嫁匈奴,也要通过“直道”至今直道沿线内蒙古境内还有昭君墓。


东汉末年,蔡文姬在战乱中被匈奴所俘,后嫁匈奴右贤王为阏氏,走的就是秦直道。后来蔡文姬思乡心切但是单于不让回家。于是曹操率50万大军沿秦直道前往匈奴边界,单于迫于压力,只得同意蔡文姬归汉。

古道漫漫,岁月悠悠,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在这条路上记录了战争、记录了汉女和亲的眼泪、记录了商队前行的足迹,当然还有张骞出使西域的浩荡车队。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秦直道的轮廓已经模糊不清。不禁感叹:“俱往矣!空留千古奇迹在史册。”现在部分保存尚好的秦直道已经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尼采讲历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了三种路,第一种是国道——秦驰道,第二种是高速公路——秦直道,第三种是高速铁路——秦轨路。历经两千余年不长草的路是第二种秦直道。



秦直道修建背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建立起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帝国。为了方便管理帝国的每个角落,秦始皇开始在整个帝国内修筑马路。

秦始皇最先修的是国道,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秦驰道。秦帝国的驰道全部以咸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比较著名的有东方大道,由咸阳到山东成山角。秦楚大道,由咸阳到湖北江陵。

修建国道的同时,秦始皇也命令了蒙恬修建了长城。长城不仅仅是一道墙,它是集进攻、补给、防御为一体的军事要塞。长城的存在,使得秦帝国以及后世王朝能够以最低的成本防御、甚至是消灭关外的游牧民族。蒙恬就是在这里补给,却匈奴七百余里的。



说到这里,越关要为秦始皇正一下名,或者说是翻一下案。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以司马迁的意思,秦始皇是为了满足个人游玩天下私欲才想要修建秦直道,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众所周知,长城修建之后成为了古代汉民族的生命线,但它却有一个重大的缺点,那就是地处边疆。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守卫长城的边关将士们面临着给养的困难。

所以,实际上秦始皇修直道是为了解决边关将士吃不饱的问题,并不是司马迁所说的满足个人私欲。



秦直道不长草的原因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开始修筑秦直道,这条路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秦直道由咸阳出发到九原郡,全长736公里,最宽的地方60米。如今的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也不过30米,以此可见秦直道的修筑规模。

为了让路上不长草,秦直道的大部分路段都修筑在了黄土或者沙漠地段,这些地方本身就不适合植物生长,所以降低了长草的可能性。



其次,工程质量异常严格。秦始皇下令修建秦直道时,工程总监是蒙恬。他是当时大秦帝国最著名的将领,被后世誉为中华第一勇士。

在蒙恬的领导下,数十万秦国军人以质量为生命,铸造了秦帝国的交通生命线。整个秦直道的夯土路基厚度50厘米,有人推测工程用土量为2000万立方米,如果这些土按1立方米连接,可以绕地球赤道半圈。

再有一个方法,有人推测秦国的工匠在修路的时候会把黄土炒熟,以达到去除其中养份和植物种子的目的。然后再加入适量的盐碱,这样就可以达到长时间不长草的目的。



当然,秦直道自秦朝建成之后,后世王朝都在使用,一直到两千多年后的清朝中后期才逐渐废弃。在此期间,应该也有一定的维护。

如今,秦直道已经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但大部分路面仍然保存完整,坚硬的路基使得树木根本无法存活,只是上面的浮土会长出一些小草。但清理掉上面的浮土之后,秦帝国曾经修建的直道依然无法长草。

最后顺带说一下秦轨路。这种路是在河南南阳的山区中发现的,原理和如今的铁路一模一样。只不过是现代铁路是钢轨,轨道上的车辆由火车头带动。而秦朝的铁路是木轨,有马力带动。



这条木质铁路被发现后,专家们对上面的木材进行碳14测定,确定了它是两千多年前的秦朝遗留。最让人惊讶的是,轨道上面的木材经过了特殊的防腐处理,至今依然保存完好,以此可见当年秦国对工程质量的严格态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