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迴光返照”式的勝利——包岑戰役和伊特爾堡戰役

伊特爾堡的短暫勝利

1945年5月5日,在德國投降前三天,且希特勒自殺五天之後,在伊特爾堡發生了一場戰鬥。在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從時間來看,這是二戰納粹德國的最後一次勝利,美國和已經倒戈的國防軍的部隊聯手進攻在伊特爾堡進行防禦的德國黨衛軍。戰鬥規模很小,在戰略上毫無意義,但防守者暫時完成了他們的目標。相比之下,這“最後的勝利”很快就會消失殆盡,德國的敗局已定。伊特爾堡戰役的確也是一場不同尋常的戰役。

伊特爾堡建於13世紀,位於奧地利西部的伊特爾村附近,距離今天德國邊境以南約15公里。在二戰期間,這裡關押了一些重要的戰俘。 5月4日,它有14名囚犯,其中包括兩名前法國總理保羅雷諾和愛德華達拉迪爾,兩名前法國總司令馬克西姆韋根和莫里斯加梅林,前法國總理喬治克萊門梭和瑪麗艾格尼絲的兒子Cailliau,戴高樂的姊妹和法國抵抗運動成員。

納粹德國“迴光返照”式的勝利——包岑戰役和伊特爾堡戰役


(伊特爾堡位於庫夫施泰因(Kufstein)以南,地圖中心位於該地區的中心)

到1945年5月初,納粹控制的德國和奧地利的土地盡數淪陷。由於很多城鎮、村莊駐守的軍隊都在沒有戰鬥的情況下投降,盟軍遇到的阻力非常小。然而,在奧地利遠離城鎮和鐵路的地區裡,黨衛軍的殘餘力量正在打游擊,伺機襲擊盟軍,他們在暗中向盟軍打冷槍,而且會殺死逃跑或想投降的戰友。

在伊特爾城堡關押的囚犯非常擔心自己的安全。黨衛軍想把他們全部槍斃,因為他們是Ehrenhäftlinge(“榮譽囚犯”,也就是有很高政治影響力的人)。 5月4日,駐守在伊特爾堡的黨衛軍派出了一名聯絡官尋求支援。他聯繫了附近的國防軍部隊。約瑟夫·岡格爾少校是一名國防軍軍官,他鑑於大勢所趨,也素來與黨衛軍有隙,便決定倒戈。他在西邊8公里處的沃格爾村通過美軍John C. Lee上尉的幫助聯繫了美軍第12裝甲師,他們已經抵達北部距離伊特爾堡13公里處的庫夫施泰因村。John C. Le立即獲准接受國防軍岡格爾少校的投誠並聯手國防軍攻擊伊特爾堡並救出俘虜。他帶著9輛謝爾曼坦克和步兵出發。

然而,通往城堡的橋樑不穩定,只有一輛謝爾曼坦克的寬度,而且只能同時承載一輛謝爾曼坦克的重量。岡格爾少校和美軍的李上尉,帶著15名美國士兵,以及一輛載有10名前國防軍炮兵的卡車越過了橋樑,坦克和其他大部隊隨後才能跟上。

在伊特爾城堡,形成了美軍、國防軍、黨衛軍逃兵三方聯手進攻黨衛軍的防禦的局面。李將謝爾曼定位在正門。 5月4日至5日晚,第17裝甲擲彈兵師的部隊在城堡周圍進行了偵察,並對守軍進行了騷擾。 守軍由Georg Bochmann領導,他是一名高級指揮官,曾參與Demyansk Pocket的戰鬥,作戰經驗非常豐富。

5月5日上午,又有兩名德國逃兵和一名奧地利抵抗法西斯的士兵抵達,以加強防禦者。

主攻很快開始。 13名德國士兵,16名美國士兵和一名奧地利抵抗運動成員,對抗100至150名持有88毫米炮和兩架Flak 38高射炮的黨衛軍部隊。謝爾曼坦克提供了機關槍火力支援,直到被88炮摧毀。

在這場戰鬥中,國防軍和美軍的進攻非常不利,黨衛軍的防禦固若金湯,謝爾曼坦克的炮臺被高射炮打壞。黨衛軍獲得了短暫的勝利,他們沒有歡呼,因為不知多少惡戰還在後面,之後的戰鬥將是無底洞。

當有盟軍正朝著城堡方向移動時,法國網球明星讓·博羅特拉(也是那裡的俘虜)砸倒了牆壁並逃離了黨衛軍的追殺,向正在此附近的美軍第142步兵團提供了有關敵軍的人數、武器裝備數量和防禦部署的信息。於是第142步兵團加入了戰鬥。

大約下午4點,第142團到達伊特爾堡,黨衛軍迅速被擊敗。大約有100名囚犯被帶走。

在戰鬥期間,岡格爾少校被一顆子彈擊斃,為的是讓前法國總理保羅雷諾不受傷害。他是捍衛者中唯一的死亡者。他被譽為奧地利民族英雄,沃格爾市的一條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李上尉因保衛城堡的行為而獲得了傑出服務十字勳章。黨衛軍傷亡人員不詳。

這場戰鬥是二戰中唯一一場德國和美國軍隊並肩作戰的戰鬥。這對歐洲戰爭的結束非常有利,且令人振奮。

納粹德國“迴光返照”式的勝利——包岑戰役和伊特爾堡戰役

(1979年的伊特爾堡)


包岑戰役

包岑戰役是德軍最後一次的坦克進攻並取得勝利的戰役,屬於蘇德戰場上的一部分。

納粹德國“迴光返照”式的勝利——包岑戰役和伊特爾堡戰役


這場戰鬥始於1945年4月23日,結束於同年4月28日。 到那時,波蘭第二軍,蘇聯第52軍和第五近衛軍一直在與德國的殘餘部隊短兵相接,對陣德軍的第17軍和第4裝甲軍。

納粹德國“迴光返照”式的勝利——包岑戰役和伊特爾堡戰役

(包岑郊外)


戰鬥序幕:

德國人擁有第4裝甲軍的殘餘部分,下轄的兩個裝甲師(第20裝甲師和另一個名為赫爾曼·戈林的裝甲師)和兩個機械化師(勃蘭登堡裝甲師和第二赫爾曼·戈林裝甲師)兩個步兵師(第17和第545 擲彈兵師)。 估計士兵總數約為5萬,坦克300輛,火炮600門。

納粹德國“迴光返照”式的勝利——包岑戰役和伊特爾堡戰役

(第四裝甲軍陣地)


波蘭第二軍包括第5,第7,第8,第9和第10步兵師,大約84,000至90,000名士兵和500輛坦克。 問題在於,這些人中有許多是新兵,沒有作戰經驗,很難與身經百戰的德國老兵抗衡。更重要的是,波蘭第二軍之中有很多軍官也是沒有多少作戰經驗的。 1944年,波蘭軍隊估計每1200名士兵中才有一名波蘭軍官,而波蘭軍隊中的許多軍官都是蘇聯軍官。

總體而言,德國部隊的數量少於波蘭軍隊,德國人的補給已經跟不上了。 但波蘭軍隊的消息來源稱德國人更有經驗(他們面對的德軍參與過斯大林格勒這種非常殘酷的戰役)。 德國人當年曾設法將有經驗的士兵從部隊斯大林格勒中解救出來。

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幾個月裡,波蘭第二軍在KarolŚwierczewski將軍的帶領下參加了蘇聯在柏林的戰役。 他們是伊萬科內夫元帥的部隊。 波蘭人在中路,右側是蘇維埃第五近衛軍,右側是第7機械化師。

納粹德國“迴光返照”式的勝利——包岑戰役和伊特爾堡戰役

(Karol Świerczewski將軍)


對陣波蘭軍隊的是德國第4裝甲軍,由FerdinandSchörners集團軍群的Fritz-HubertGräser將軍率領。

納粹德國“迴光返照”式的勝利——包岑戰役和伊特爾堡戰役

(Fritz-Hubert Gräser將軍)


4月17日,波蘭第二軍在WeisserSchöps和Neisse周圍突破了德國人的防禦。 第二波蘭軍隊追擊撤退的德國軍隊,並將德國人趕向德累斯頓,並反過來假意要切斷Muskauer Forst地區撤退的德軍與其他部隊的聯繫。 德國軍隊受到了重創。 4月18日和19日,波蘭第二軍(第8步兵師和第1裝甲兵團)的部分人員與德國人交戰,並將其推回,而其餘的第5,第7,第9和第10步兵師則進入德累斯頓。 這一舉動可能殲滅Muskauer Forst中剩餘的德國部隊。

4月20日是另一次成功的攻擊,同時也俘獲了一些德國部隊。

戰鬥過程

4月21日,由於波蘭第一裝甲軍團和步兵部隊(波蘭第二軍的第8和第9步兵師)一起向德累斯頓推進,以及確保Muskauer Forst地區的波蘭部隊能殲滅德軍,這使得波蘭第二軍的實力被大大削弱。

第7和第10步兵師在Neisse附近行進,第5步兵師以及第16步坦克旅在第7和第10師這兩支部隊之間行進。

波蘭軍隊瞬間被拉長,大約有五十公里的長度,德軍此時抓住機會向波蘭人發起進攻,並努力插入波蘭第7和第10步兵師之間的空隙。

4月21日包岑之戰開始。在西部,第20裝甲師開始向包岑前進,而東部的第17步兵師在Niskey和Weißenberg上前進。一路走來的仍然是被前進的波蘭軍隊和德國人困住的德國人的口袋,他們釋放了一些被困的德國人並將他們加入了正在進行的攻勢中。

德國人在波蘭第二軍和蘇維埃第52軍之間楔了進去,德軍在位於德累斯頓東北40公里的包岑附近,在格爾利茨以西25公里的地方橫掃蘇聯部隊。

波蘭將軍Świerczewski繼續試圖佔領德累斯頓,但情況更糟,越來越多的混亂現在蔓延到整個波蘭軍隊,許多通信線路被切斷。

德國人成功地將其與Maskauer Forst部隊的剩餘德軍分部聯繫起來,並設法使波蘭和蘇聯軍隊陷入混亂。

波蘭第二軍被分割成四個部分,許多人發現自己被德國人包圍。最糟糕的是第5步兵師和第16坦克旅,因為他們的後方被包抄,遭受了嚴重的損失。特別是第16坦克旅。該部隊幾乎被殲滅,失去了90%以上的人員,只有100人能夠倖存下來。

在今天屬於包岑市的一個小村莊Niederkaina,撤退的蘇聯和波蘭軍隊在那裡的穀倉放了一把火,其這裡曾經關押了196至300名被捕的德國Volkssturm成員。

納粹德國“迴光返照”式的勝利——包岑戰役和伊特爾堡戰役

(Volkssturm,第三帝國最後的民兵)


Świerczewski命令前往德累斯頓的部隊停止前進,並幫助被包圍的友軍突圍。 4月22日,他命令第一裝甲軍改變方向,放棄德累斯頓,而是支持中路。第8步兵師也被召回,但第9師仍留在德累斯頓附近。

由於缺乏溝通,伊萬元帥很生氣,而Świerczewski因無能而被革職。科托夫元帥從烏克蘭前線下令八個師加強波蘭陣地,以穩定局勢。

德國對包岑東南部的襲擊取得了成功。與此同時,第20裝甲師能夠襲擊包岑南部的敵軍,這實屬不易。在Bautzen內與被困德國人的有效協調使德軍反敗為勝。波蘭軍隊在經過幾天血腥的寸土必爭的戰鬥後重新奪回了整個包岑。在第二天,勝利的德國軍隊擊退了波蘭軍隊的多次進攻。在包岑鎮外,由於缺乏燃料和供應,德軍的進展停滯不前。

重新奪回包岑是東部戰線上最後一次成功的德國坦克戰術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