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的可悲,千年“大德意志”夙願被普魯士“德國”無情背叛

二戰時期,德國一貫使用的武力閃擊戰瞬間擊垮敵軍,在強行吞併他國。但有一個國家的吞併,德國卻是未用一槍一彈,雖然派遣軍隊入侵,但卻是受到了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在不久後的全民公投更是大多數支持和德國和平合併的請求,這個國家就是奧地利。

奧地利和德國是兩個不同的國家,但兩者之間的關係又是千絲萬縷。二戰發起者之一的希特勒身為奧地利人卻可擔任德國總理,奧地利人在面對希特勒德奧合併的請求時,又是歡迎至極。


奧地利的可悲,千年“大德意志”夙願被普魯士“德國”無情背叛


德國和奧地利這種奇怪的關係還要追溯到神聖羅馬帝國時代, “神聖羅馬帝國”為東法蘭克延續,統治著現德國中西部、奧地利和瑞士地區。因為第一代君主不是加洛林家族的人,而是德意志地區的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屬於本土勢力。康拉德一世被推舉為東法拉克國王,標誌著德意志地區的本土勢力逐漸架空和同化排斥來自法國地區的加洛林家族,標誌著德意志人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康拉德一世死後,繼任的並非康拉德家族的人,而是同為德意志地區本土家族的奧托家族的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德意志人第一次較為清晰的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國家。

德意志人逐漸東征西討,再通過聯姻的形式完成了對德意志地區、奧地利地區、瑞士、比利時、盧森堡、荷蘭、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東部和意大利中北部地區的整合,成為了一個雄霸歐洲的大帝國。奧地利在東法蘭克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時期,被歸屬為德意志地區。神聖羅馬帝國衰弱,又伴隨著奧斯曼英國、法國、瑞典、俄國崛起,各國都不願看到鬆散的神聖羅馬帝國統一復興,有意識的割裂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聯繫。分別扶持德意志地區的兩個大邦國,分別是南部的奧地利和北部的普魯士,讓神聖羅馬帝國內部形成兩派勢力而不得一。歐洲的國家認為最後神聖羅馬帝國可以直接分為南北兩個國家,這也就可以讓神聖羅馬帝國出現統一的可能。

雖然歐洲列強一直希望神聖羅馬帝國分裂,神聖羅馬帝國多數邦國的國王、貴族也不希望看到神羅從新整合成一個個體,而是繼續保持鬆散的聯邦,但有一個邦國卻是一直都想將神聖羅馬帝國這個鬆散的聯邦帝國整合成一個凝聚力空前的帝國,那就是受哈布斯登堡家族統治的奧地利邦國。哈布斯登堡家族身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也一直自己重建神聖羅馬帝國的踐行者。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奠基,其孫查理五世踐行實踐,哈布斯登堡家族的武力一度讓歐洲強國們屈服而瑟瑟發抖,最終意大利和法國結盟、英國和法國結盟、法國還和異教徒奧斯曼結盟,震驚了這個歐洲社會。查理五世雖然讓整個歐洲都恐懼,但他還有一個哈布斯登堡家族未完成的夙願——統一德意志地區!查理五世雖然統治著龐大的帝國,但在德意志地區的統治依然延續著從前的鬆散聯邦制,讓神聖羅馬帝國名不副實,尤其是後期新舊教派之爭,更是讓德意志地區處於分別的邊緣。當時整個歐洲社會都在為新舊教派之爭而苦惱,查理五世認為這是一個奧地利的哈布斯登堡家族北上統一德意志的好機會!因為當時的歐洲社會國家內的新舊教派之爭,潛意識都是認為是國家內部爭端,不應插手,不然很有可能殃及自身。

查理五世以“捍衛者”的身份介入北德意志的新舊教派鬥爭來藉機整合北德意志地區,本來這是內部紛爭。不過查理五世的意圖很快被奧地利以北的德意志諸侯得知,德意志諸侯只想當土皇帝,並不想被哈布斯登堡家族統治,初步交手失利後,悍然勾結英法來對抗哈布斯登堡家族。

查理五世現在不只是要面對內部的動盪,還要面對英法兩個大國的進攻,在面對德意志北部諸侯時,查理五世的內在不知該如何形容了!查理五世的軍隊本來地利、人和沒有,只是單憑靠武力來平定“亂世”,現在又加入英法兩國的軍隊,查理五世派遣到奧地利北部德意志的軍隊輸得一敗塗地。

此戰署後,查理五世深受打擊。查理五世認為自己家族數代人的宏偉遠景失敗了,不久後就退位“苦修”,死前還痛苦的唸叨歐洲有些東西已經消失了,為之努力的人們全都逝去了!大德意志地區的邦國只有奧地利的哈布斯登堡家族有統一的願望,其他的只想要自己的一分三畝地,不想統一受制於人!

普魯士威廉——俾斯麥時期,俾斯麥為了顧忌列強和壯大普魯士的力量,提出了將奧地利踢出大德意志建立以普魯士為中心的小德意志國家。

1866年,普魯士聯合一些北部邦國再和意大利結盟主動對奧地利和其南德意志邦國經過,經過數年戰爭,普魯士獲得了勝利,普魯士成功建立起了除去奧地利的以普魯士為首的所謂的北德意志聯邦,並且在隨後普法戰爭勝利後趁機建立德國。

以普魯士為主的德國拋棄了奧地利,但奧地利從未認為自己是不屬於德意志國家,所以才會在1938年3月的全面公投中加入德國,但德國人又一次讓奧地利人失望了,又一次將奧地利拋棄了!

自從建立起了以普魯士為主的德國,德國就不再把奧地利當自己人了。雖然民間交流繁多,但政府高層一直不喜歡奧地利,認為其是異族失敗者,這不能不說是奧地利的可悲!不能不說是哈布斯登堡家族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