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一真正開掛的民族,愛因斯坦、貝多芬、馬克思、舒馬赫……


德國,一真正開掛的民族,愛因斯坦、貝多芬、馬克思、舒馬赫……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德語/英語: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於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烏爾姆市,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猶太裔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於1879年3月14日出生於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母均為猶太人),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1905年,愛因斯坦獲蘇黎世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

1905年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1933年移居美國、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任職,1940年加入美國國籍同時保留瑞士國籍。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於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去世,享年76歲。

德國,一真正開掛的民族,愛因斯坦、貝多芬、馬克思、舒馬赫……

卡爾·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全名卡爾·海因裡希·馬克思(德語: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之一,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


德國,一真正開掛的民族,愛因斯坦、貝多芬、馬克思、舒馬赫……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科隆選侯國的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誌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並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於維也納逝世,享年57歲。

德國,一真正開掛的民族,愛因斯坦、貝多芬、馬克思、舒馬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儒略曆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是德國作曲家和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家。他以器樂作品(例如勃蘭登堡協奏曲和戈德堡變奏曲)以及人聲音樂(例如聖馬修激情和B小調彌撒)而聞名。自19世紀巴赫復興運動以來,他通常被視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德國,一真正開掛的民族,愛因斯坦、貝多芬、馬克思、舒馬赫……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1776年開始為魏瑪公國服務。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瑪去世。


德國,一真正開掛的民族,愛因斯坦、貝多芬、馬克思、舒馬赫……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英語: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

1760年,開始學習作曲。莫扎特一生漂泊勞碌。1762年的寒冬,年幼的沃爾夫岡與姐姐南內爾的歐洲巡演拉開序幕。從慕尼黑、林茨到受弗朗西斯一世接見的維也納之行後,他經由波恩、科隆、布魯塞爾抵達法國,在巴黎他短暫碰壁,隨後在英國重整旗鼓,在意大利度過的歲月則為莫扎特日後的歌劇創作提供了無限源泉。1773年,在意大利受挫的莫扎特重返故里,從糧食大街四層狹小侷促的公寓遷至薩爾茨河對岸新城的馬卡特廣場八號。在薩爾茨堡,莫扎特被任命為大主教宮廷首席樂師,但是這個人生階段於他而言,卻充滿了憂鬱壓抑。新任大主教科羅瑞多讓莫扎特深切體會到薩爾茨堡的保守封閉。1781年,莫扎特到維也納開始10年的創作生涯。1791年12月5日0時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歲,死因不明。

德國,一真正開掛的民族,愛因斯坦、貝多芬、馬克思、舒馬赫……

邁克爾·舒馬赫

邁克爾·舒馬赫(Michael Schumacher),1969年1月3日出生於許爾特,德國一級方程式賽車車手,現代最偉大的F1車手之一,在他頭16年的職業生涯中,幾乎刷新了每一項紀錄。總共贏得7次總冠軍,亦曾是唯一贏得總冠軍的德國車手(後被德國車手塞巴斯蒂安·維特爾於2010年刷新)。

2006年,邁克爾·舒馬赫宣佈退役。2010年初,舒馬赫正式宣佈復出,加盟前身為布朗車隊的梅賽德斯車隊。2012年10月4日,舒馬赫在鈴鹿再次宣佈退役。

2013年12月29日,舒馬赫在法國阿爾卑斯山區滑雪時發生事故,頭部撞到岩石,嚴重受創。

2018年12月,在遭遇滑雪事故五年後,車王舒馬赫從昏迷中甦醒。目前語言交流尚存在困難,但情況已經有了非常大的改觀,已經無需通過插管維持生命。

2019年9月12日,七屆F1年度車手總冠軍得主邁克爾-舒馬赫在前往巴黎某醫院接受幹細胞治療後,現已“神志清醒”。

德國,一真正開掛的民族,愛因斯坦、貝多芬、馬克思、舒馬赫……

威廉·康拉德·倫琴

威廉·康拉德·倫琴(德語:Wilhelm Röntgen,1845年3月27日-1923年2月10日),德國物理學家。

1895年11月8日發現了X射線,為開創醫療影像技術鋪平了道路,1901年被授予首次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發現不僅對醫學診斷有重大影響,還直接影響了20世紀許多重大科學發現。例如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就因發現天然放射性,與居里夫婦共同獲得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到今天,為了紀念倫琴的成就,X射線在許多國家都被稱為倫琴射線,另外第111號化學元素Rg也以倫琴命名。

德國,一真正開掛的民族,愛因斯坦、貝多芬、馬克思、舒馬赫……

伊曼努爾·康德

伊曼努爾·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出生和逝世於德國柯尼斯堡,德國哲學家、作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古典哲學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弗朗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德國,一真正開掛的民族,愛因斯坦、貝多芬、馬克思、舒馬赫……

羅伯特·科赫

羅伯特·科赫(1843-1910),德文名Robert Koch,是德國醫生和細菌學家,是世界病原細菌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科赫對醫學事業所作出開拓性貢獻,也使他成為在世界醫學領域中令德國人驕傲無比的泰斗巨匠。

德國,一真正開掛的民族,愛因斯坦、貝多芬、馬克思、舒馬赫……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哲學家、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權力意志》 《悲劇的誕生》《不合時宜的考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論道德的譜系》等。


德國,一真正開掛的民族,愛因斯坦、貝多芬、馬克思、舒馬赫……

約翰·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

約翰·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德語: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ß;  ,英語:Gauss,拉丁語:Carolus Fridericus Gauss,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生於布倫瑞克,卒於哥廷根。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幾何學家,大地測量學家。享有“數學王子”的美譽。

德國,一真正開掛的民族,愛因斯坦、貝多芬、馬克思、舒馬赫……

亞瑟·叔本華

亞瑟·叔本華(德文原名: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歲),德國著名作家、學者。
亞瑟·叔本華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認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出生於德國但澤 (今屬波蘭,已更名為格但斯克)的一個銀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親海因裡希·弗洛里斯·叔本華(Heinrich Floris Schopenhauer)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後因溺水去世。母親約翰娜·叔本華(Johanna Schopenhauer)是當時頗有名氣的作家,與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他和母親的關係一直不好,隔閡非常深,最後關係破裂。叔本華繼承了父親的財產,使他一生過著富裕的生活,叔本華因肺炎惡化死後,將所有財產捐獻給了慈善事業。在很多書上都能看見他的身影。


德國,一真正開掛的民族,愛因斯坦、貝多芬、馬克思、舒馬赫……

波恩哈德·黎曼

波恩哈德·黎曼,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對數學分析和微分幾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一些為廣義相對論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他的名字出現在黎曼ζ函數,黎曼積分,黎曼幾何,黎曼引理,黎曼流形,黎曼映照定理,黎曼-希爾伯特問題,黎曼思路迴環矩陣和黎曼曲面中。

他初次登臺作了題為“論作為幾何基礎的假設”的演講,開創了黎曼幾何,併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提供了數學基礎。他在1857年升為格丁根大學的編外教授,並在1859年狄利克雷去世後成為正教授。


德國,一真正開掛的民族,愛因斯坦、貝多芬、馬克思、舒馬赫……

馬克斯·普朗克

馬克斯·卡爾·恩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德文: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享年89歲),出生於德國荷爾施泰因,是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量子力學的重要創始人。
和愛因斯坦並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他因發現能量量子化而對物理學的又一次飛躍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1918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874年,普朗克進入慕尼黑大學攻讀數學專業,後改讀物理學專業。1877年轉入柏林大學,曾聆聽亥姆霍茲和基爾霍夫教授的講課,1879年獲得博士學位。1930年至1937年任德國威廉皇家學會的會長,該學會後為紀念普朗克而改名為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從博士論文開始,普朗克一直關注並研究熱力學第二定律,發表諸多論文。大約1894年起,開始研究黑體輻射問題,發現普朗克輻射定律,並在論證過程中提出能量子概念和常數h(後稱為普朗克常數),成為此後微觀物理學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極為重要的普適常量。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德國物理學會上報告這一結果,成為量子論誕生和新物理學革命宣告開始的偉大時刻。由於這一發現,普朗克獲得了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