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歙縣紫陽橋與唐裡鄭百萬

明代歙縣紫陽橋與唐裡鄭百萬

歙縣紫陽橋

歙縣南鄉唐裡村出了個鄭百萬,家中錢銀許許多多,運輸用簸箕擔挑,令人羨慕震驚。他有一顆仁愛之心,熱心公益,拿出家中積蓄錢財,義務捐資建造紫陽橋,耗資百餘萬,方便南來北往的人出行,一直在徽州大地被傳為美談。

紫陽橋位於新安江水源、歙縣城東南漁梁壩下,因西近秀麗的紫陽山麓而得名。該橋建於明萬曆年間,為九孔石拱橋,長140米,寬10米,高14米,孔徑12.4米,所用石料為紅砂岩。橋為縣內古橋之最高、最寬者,往來船隻可不落風帆桅杆從橋下通過。

據說此橋在明萬曆年間開始募資籌建時,雖有許多人解囊應募,卻未集足銀兩。這時,一位身穿麻布衣的賣灰人也湊上前來,已捐資的人便諷刺說:“憑你這副模樣,也敢來湊熱鬧出錢造橋?”豈知賣灰人慨然允諾:“我個人單造一孔。”其實賣灰人便是富商鄭玄,人稱“鄭百萬”。後來,他說到做到,單憑個人出資,在東端倚山建造起第一個橋孔,且又高又寬,氣勢非凡。這樣一來,原來那些解囊者只好傾盡錢財,按第一孔的高度和寬度續建其它八孔,但終因財力不夠,以致“虎頭蛇尾”,東高西低,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鄭百萬出生在明朝萬曆年間,其父依靠徽州的資源優勢,在蘇州、上海、南京經營茶葉、竹器、木頭生意。每到一處,就開小的餐飲店,將飲食業與土特產銷售有機結合,兼之性格平易近人,和氣豁達,童叟無欺,誠信經營,生意非常紅火。樹高千丈,葉落歸根。晚年的鄭父贏得一大批資金,非常富有,由於年紀大,體力不足,只好還鄉安度風燭殘年,在一個秋季含笑乘鶴仙遊,安葬選址在朱村源九龍十八彎,距家30餘里,需在晚上寅時登土入位。

送喪的隊伍浩浩蕩蕩,都是年輕力壯的鄰里和親朋好友。喪葬之後,大家便打著燈籠火把,沿著崎嶇蜿蜒的村莊密林回家。行至白葛塢橫嶺山路橫穿至井潭村後大樹凹嶺時,一群盜賊則剛剛偷得富貴人家的銀兩錢財在路亭裡歇息。眼看著打著燈籠火把的隊伍朝路亭的方向“趕來”,盜賊們覺得大勢不好,為保性命,遂丟下五六擔麻袋“外財”奪路而逃。

此時,天已矇矇亮,送葬回程的人們發現了路亭周邊這幾擔被丟棄的銀兩,經多方打聽,原來是深渡昌溪一帶在外經商的家族失盜,遂將錢財如數奉還被盜的商家主人。於是,在徽州便多了一個俚語:“寅時葬,卯時發,仗義疏財鄭百萬”。

有人說,鄭百萬發家是在深山裡燒灰,從灰堆裡篩出來的;也有人說他發跡是“寅時葬,卯時發”得來的,但其實這些猜測都無依據,鄭百萬的家財是靠著徽州資源在外經商、省吃儉用、日積月累得來的。

鄭百萬從小受到父親經商的薰陶,在家鄉做起賣石灰的生意,人緣好,生意非常紅火,且待人和善,生活節儉,樂善好施,仁愛貧苦人,得到周邊百姓敬仰愛戴。

明萬曆年間,江南“山多地少路難走,行外入內全靠足”。人們從水路坐船到徽州府雖然較為方便,但要翻山越嶺幾十裡才能入船乘載;而如果是走陸路,則只需抄近道,高效便捷。不過,進縣城南門的紫陽村是必經之地,也是水路樞紐要塞。滔滔不絕的練江河流為水上運輸帶來了繁華,卻將一域村莊百姓一分為二,村民隔河相望,望水興嘆,平時只能靠駕船搖櫓過渡對岸。一直以來,祖祖輩輩們都想建造紫陽橋,卻因河道寬闊,資金不足,未能如願以償。

那時,民間興建河道橋樑的呼聲非常高,到處張貼著募捐告示,以求社會各界人士支持。期間,鄭玄賣灰剛好路過紫陽村,也想打探造橋捐資的事,因此就出現了他身穿麻布衣被人嘲諷“湊熱鬧”的那一幕。鄭玄誠信允諾,要求倚山建造第一個橋孔,並設置高和寬,讓船兒揚帆都能通過。就這樣,紫陽橋興建竣工後,大大方便了人們陸路運輸和通行。

歷經400餘年的風風雨雨,紫陽橋後續也進行過多次修建加固保護,目前依然煥發勃勃英姿。紫陽橋是一座連心橋,千百年來的風風雨雨,坎坷奔波,終遂百姓多年夙願;紫陽橋是一座仁愛橋,民間募捐幾千萬,將大眾血汗凝聚在這裡,是熱心公益、惠及大眾的典例,被世人稱頌效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