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话说河口——进桑关

【人文】话说河口——进桑关

进桑关

河口自古以来就是边陲隘关,古时称为进关。县城背倚似屏的四连山,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我国西南的边陲重镇和国防要冲。

【人文】话说河口——进桑关

河口位于云南省东南端,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山水相连,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国土的边陲隘关,古时称为进桑关,隔南溪河、红河与越南相望,是我国西南边陲重镇和国防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河口县城背倚四连山,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有古书这样描述:“屹峙南陲,制临交趾,山川环屏、道路四通。”河口这块边陲极地,早在汉时起就引起了朝廷的关注,为军事布防要地和与异国经贸通商的通道。

西汉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中央王朝就在河口建立了军事重隘进桑关。两千多年来,西南各族先民在崇山峻岭中开辟了内联昆明、成都,外联交趾(越南)的“蜀安南道”、“安南通天竺道”、“马援故道”。

东汉

建武十九年(公元前43年),伏波将军马援向朝廷报告:“从冷(红河下游越南境内)水道出进桑(今河口)王国至益州贲古县(今蒙自、个旧)转输通利,盖兵车资运所由矣。”当时交趾(越南)的经济文化相当落后,汉太守锡光、任廷及汉族移民把当时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带进越南,促进其经济文化的发展。

东汉

元和年间(公元前84~86年),谷物涨价,国家财政拮据,尚书张林建议用益州与交趾的贸易收入弥补,遂开石峡槽(今瑶山)驿道,通今坝洒田房接红河水道进入交趾,扩大与印支诸国的贸易往来。南诏时期,在坝洒田房开贾涌步为水陆通商口岸,进一步加强了与东南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

唐时

陆上驿道与红河水道连接而成步头路”。史学家认为这条水陆结合的对外通道,比张骞通西域形成的“北方丝绸之路”还要早一个多世纪,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的第二条通道。古道上来往于蒙自、文山的马帮络绎不绝,踏出了深深的马蹄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图画。西南各族人民在这条古道上创造了数不尽的富于传奇色彩的人间奇迹,古道像一条神奇的彩带缠绕着万水千山,隐现于云雾林中,连接着异国他邦,传递着人间史话。

中世纪

中叶以前,河口还只是一个渡口,只有五六户船夫在红河汇合处的滩头结篷而居,是一个一家点灯全村亮,一户炒菜全村香的小渔村。在河口周围的崇山峻岭、溪水丛林间居住着瑶族、苗族、壮族、傣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那里山水环绕,物种繁茂,冬无严寒,四季青绿。红河、南溪河静静地流淌着,两岸的人们过着以歌传情、以舞为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农耕田园生活。

【人文】话说河口——进桑关

图释:停靠在河口红河渡口的商船。中世纪中叶以前,河口还只是一个渡口,只有五六户船夫在红河汇合处的滩头结篷而居。

话说“进桑关”

进桑关(河口)为水陆交通要站,且为边陲重镇。自安南进桑后,登陆即入山,行经漫山、天山、蚂蝗坡等,山岭绵延,且热带雨林区,树木繁茂,不见天日,山道迂回,艰险难行。进桑关既是重要的通商要道,又是边陲军事要塞。清时,清廷就派兵四营驻扎河口,驻地为似如屏障的四连山,按当时军制,每营659人,共达2600多人。朝廷根据进桑关“山川环屏,道路四达”的地理特征,分别在老卡、纸厂、母鸡坡、约马几等通道驻兵设卡、置建营盘。

法帝国主义殖民者侵占越南之后,就把垂涎欲滴的目光指向了云南。法国人德尔蒙曾著的《云南游记》中这样写道:“云南气候温和尤其似法国南部,对法国人尤为相宜,其矿田之富,物产之饶,比较起越南来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我们的政策应当割取云南全省。”从中国内地进入云南,山高路险,曾经是一道天然屏障。紧靠越南的红河和河口就成了他们窥视的入口。

【人文】话说河口——进桑关

图释:河口对汛城区图

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边境贸易渐繁,清政府在开化府(今文山)的马白(今马关县)设税所,同时在河口设汛,特准边民商贩往来,越南商贩溯红河上保胜(今老街)经河口、汤泉(今屏边县)至蒙自,达拓东城(今昆明)。红河上的船队、驿道上的马帮络绎不绝,进出口商品物资源源不断。

【人文】话说河口——进桑关

图释:20世纪50年代的河口与越南老街

1860年,法国海军军官弗朗西斯·加尼尔率队探险湄公河失败,即将注意力转向红河。

1866年6月5日,法国探险队对红河探险成功,获得了连接云南与东京(今河内)红河水路的资料。

清同治七年(1868年)5月,加尼尔从云南回越南的途中,遇见法国商人让·堵布益,加尼尔对红河航道的发现,引起了堵布益对取道红河进入云南的兴趣。

1871年2月,堵布益离开云南南行至个旧红河边蛮耗,顺红河而下,从河口至越南河内。

1873年堵布益将一船军需品沿红河而上运至蛮耗卖给云南当局,然后从云南购买一船锡和铜运往河内出售。同年10月,法国侵略军占领越南河内,河口成为了法帝国主义打开中国西南的门户。

1885年4月7日签订《中法越南新约》。

1895年6月20日,法国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中法商务专条附章》九条,辟河口为商埠,并在河口派驻副领事一员。中国的大门敞开了,河口的关隘也放开了。

清政府在民众的唾弃声中意识到河口关卡的重要性,觉得有必要参与河口边境的管理,以免被法国政府全部侵吞占为己有。但此时为时已晚,法国人已经牢牢

地卡住了清政府的“脖子”,随时都可置人于死地,清政府屈从了,一切随法国人摆布。法国人和法国保护的商人,趾高气扬、耀武扬威地出入口岸,而且还在口岸建起了住宅楼;在进出税率上,还给予了他们最大的减免。法国人不仅控制了河口,而且扼住河口进出口的咽喉,开始肆无忌惮地对中国经济进行掠夺。

1897年7月1日建立河口海关。同年,清政府在河口设置对汛副督办公署,下辖那发、坝洒、老卡、新店四个对汛;龙博分汛和王布田、田房、桥头、小坝子四个副汛。清政府在河口有了自己的机构和人员。19世纪末20世纪初,红河航道运输达到了高峰,“大船三百,小船千艘,来往如蚁,盛况空前”。1906年,行驶在界河上的船只达14704艘,运载货量46970吨;1907年,行驶船只达18431艘,运载货量57369吨。

【人文】话说河口——进桑关

图释:河口海关旧址,1897年由法国驻河口副领事署修建。共有三幢,这是仅存的一幢办公室。

在西方列强的炮口下,清政府丧失了主权。1898年5月,法帝国主义攫取了滇越铁路修筑权。1904年3月破土动工。

【人文】话说河口——进桑关

修建滇越铁路工人居住的工棚

1908年5月,同盟会在河口发动起义,后起义失利。

1910年4月1日建成通车,进出境物资多由火车运输,热闹的河面逐渐静寂。

铁路运输的进出口货物畅旺,城区人口与日俱增,为适应发展的要求,副督办许德芬、王广龄先后发动群众修建德芬街(今人民路)和广龄街,逐渐开发建设成纵横交错的16条街道,房屋建设皆为法式、广式。电报、电话、电灯、邮政俱备,西方国家商人纷纷到河口开设洋行、公司,如:法国的差利玛洋行分店、亚细亚水火油公司等。各种洋货通过河口入境销往内地,河口成为云南省对外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发展成我国西南边境上的一座新兴商业城市,商贾云集、店号林立、热闹非凡。

【人文】话说河口——进桑关

图释:法国驻河口副领事署位于河口县城老县委山头。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层砖木结构法式楼房。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法国保胜(老街)沿江而达蒙自、河口、蛮耗为通商口岸,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河口设副领事署。1985年被公布为河口瑶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

1911年,辛亥革命取得胜利。

1914年,中华民国政府将河口副督办公署正式升格为河口督办公署,同时,还授予它军事、外交权利,并可以代表政府办理涉外事务和警卫疆界的职责。

1926年改为河口特别区对汛督办公署,管辖的范围扩展为:5区、4镇、8乡:第一区辖德芬镇、广龄镇、南溪乡;第二区(那发)辖那黄镇、新建镇、新勐乡、金水河乡、茨通坝乡;第三区(坝洒)辖坝卡乡、桥靖乡;第四区(新店)辖桥头镇、新店乡;第五区(老卡)辖近汛乡、锦仁乡。

【人文】话说河口——进桑关

图释:河口最早的地方金融机构——富滇银行旧址

1940年9月1日,日本侵略军在越南海防港登陆,祖国西南边疆形势危急。国民政府当即收回河口至昆明的滇段铁路主权。为防止日军进犯云南,于9月12日下令炸毁中越大桥,并将河口至碧色寨177.6千米铁轨以每日10千米的速度拆除,同时炸毁除人字桥外的大小桥梁。为抵御日军进犯,河口人民组织了“河口义勇军”,准备浴血沙场,为国捐躯。中央宪兵十三团、国民党第54军198师进驻河口,分别成立“河口警备司令部”、“河口戒严司令部”,依倚四连山屏障布防,扼守河口,与日军隔河对峙,日军始终未能越雷池一步。1940年至1942年,日机入侵河口频繁,对行驶的火车、城区进行狂轰滥炸,火光冲天,房屋被毁,人员伤亡,商人逃散,呼儿唤女,啼饥号寒,哀声恸地,惨不忍睹。鼎盛一时的河口萧条冷落,一落千丈。

【人文】话说河口——进桑关

图释:河边巡逻的大清对汛公署巡防兵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10日滇军60军到达河口,13日下午1时,日军驻老街部队指挥官津田到河口60军军部向军长万保邦呈交投降书。

1948年1月,那发汛(第二区)划归金平县管辖。督办公署这个似县非县的行政实体,在河口执政时间长达52年。历任督办都说河口是块风水宝地,可河口炎热的气候,极差的生活条件,也使督办难以待得太久。有的督办上任不久,就以种种理由请求调走,52年,更迭竟达42人之多,平均每任一年多。在督办中,也还有极少数胸怀一定抱负,立志为河口做些有益的事情,以尽父母之责的人。如许德芬、王广龄等人,对河口城市的建设和民族教育事业都作出过一些贡献,至今尚为后人称道。

【人文】话说河口——进桑关

图释:清朝驻防边境的海关官兵与外国商人

1949年12月9日,云南省政府卢汉宣布起义。国民党第26军余程万和第8军李弥残部见大势已去,妄图逃往越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野战军15兵团及“边纵”1支队从文山日夜兼程行军200余里到达河口,扼河口边关堵截外逃的国民党残军,并沿红河而上,在蛮耗渡口歼逃敌1个团。

同年9月下旬,滇桂黔边纵队第四支队33团政委陈熙古在马关县古林箐主持会议,成立中共河口特别支部,任命李萍为中共河口特支书记,李维贵、李乐为委员,负责领导开辟河口和滇越铁路沿线工作,把滇东南和滇南游击区连接起来。

10月,李萍、李乐、郭宇等同志深入到南溪,在党的外围关系柯佩琛的协同下,多次到南溪乡伪乡长朱启明家做艰苦细致的争取工作,晓以大义,使其终于认清形势,愿意靠拢人民。

12月9日,卢汉将军起义,通电全省。李萍、朱启明等人进入河口城,住在朱启明城区的家里,公开领导河口的解放斗争,直接与督办王灿堃进行了3次谈判,王想等待国民党第二十六军到河口后看风使舵,对驻越南老街的法殖民军也抱有幻想,不肯轻易交出政权。

12月25日,陈熙古政委率边纵33团进驻河口,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王灿堃眼见大势已去。

12月28日上午8时,将督办公署印信、文件、枪械、地方常备队及各对汛武装名册,呈交接收委员会主任李萍,河口宣布解放。

1950年元月1日,河口城区举行庆祝大会,陈熙古在大会上宣布:成立“河口县人民政府”,朱启明任县长。各族人民拨开乌云见太阳,载歌载舞庆解放。

解放后的河口

河口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先后建立了河溪、坝田、桥靖卡和桥新卡等四个区人民政府,边疆各族人民开始了新的生活。

1950年至1951年底,河口开展剿匪斗争,平息匪乱,保障了边疆的安宁和各族人民安居乐业。

【人文】话说河口——进桑关

图释:2016年河口县青少年参观红河州剿匪遗址「河口城区保卫战」

1963年7月11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批准,建立河口瑶族自治县。

1987年,河口县对县以下的机构进行了机构体制改革后,就形成了两镇、四乡的新区划,一直沿用至今。也就是河口镇、南溪镇、桥头乡、老范寨乡、瑶山乡和莲花滩乡。

中越两国历史上就是友好的邻邦,中国与越南割不断的地缘、历史、民族、经济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近代又在反帝反殖民主义斗争中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上世纪60~70年代,河口积极开展了援越抗美斗争。20世纪70~80年代,中越关系一度出现了困难和曲折。

【人文】话说河口——进桑关

图释:从中越铁路大桥上驶向越南的米轨火车

1991年实现中越关系正常化;1992年国务院批准河口为沿边开放县, 1993年中国河口—越南老街口岸复通;1996年开通国际铁路货运;1997年开通昆明至河内国际铁路客运;2001年,中越公路大桥建成通车。

【人文】话说河口——进桑关

图释:承载货物运输的红河公路大桥口岸

【人文】话说河口——进桑关

【人文】话说河口——进桑关

河口从长期封闭一步一步走向开放,从改革开放的末端变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河口正在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越“两廊一圈”区域合作、“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等战略机遇,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特别是预计投资11亿元、规划面积2.85平方千米,包括进出口货物查验货场区、商贸交易中心区、边民互市市场区、物流配送中心区、保税仓库区、出口产品加工区六大功能区的“中国河口国际口岸北山片区”建设项目如火如荼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河口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