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你反思的,從來就不是錯誤

最值得你反思的,從來就不是錯誤

這是Spenser的第550篇文章

這兩天來菲律賓出差,白天為了考察項目,在馬尼拉的市區到處奔波;晚上和當地的客戶朋友吃飯,順帶交流一下各自創業的心得體會。

其中一位朋友的觀點讓我特別有啟發;

他說,每次做完一個項目,帶團隊進行復盤反思的時候,比起那些直接暴露出的不足和錯誤,他更喜歡追問的是:

這個為什麼做對了?這部分的成功是意料之中還是超出預期?會不會有什麼成功的原因,被我們忽略了?

他認為,最值得反思的不是錯誤,而是成功。

因為,那些最有價值的經驗,和最具威脅的風險,往往都隱匿在成功裡。

所以今天的文章,我也想圍繞“反思成功”這個話題,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1

人在取得成就時,

往往忽視背後的“偶然性”

創業的時間越長,經歷的事情越多,我就越發對“成功”這兩個字,心懷敬畏。

很多人都知道,要想在事業上有所建樹,除了個人努力以外,你還需要一點點運氣;

但,很少人能體會到,那一點點運氣的份量。

拿我自己的經歷來說,最開始寫作的時候,純粹只是把它當做個人學習和工作之餘的一種調劑、一種愛好;完全沒有想過自己日後能因為文章的傳播,結識到新的客戶,收穫更多的單子,還開啟了全新的自媒體創業生涯。

除了我個人在寫作上的堅持以外,碰巧撞上大陸中產階級赴港投資保險,和新媒體行業崛起的兩大風口,才是我能短短几年實現職場超車的關鍵。

所以,每當有讀者在後臺留言,請我分享一條彎道超車的秘訣時,除了說保持努力、等待時機之外,我沒法再給出更具體的建議。

因為從來就沒有“理所應當會成功”的必然法則;

任何一個低估乃至忽視偶然性因素的人,都隨時面臨被啪啪打臉的可能。

早前,香港有電視臺製作了一個名為《窮富翁大作戰》的真人秀。

最值得你反思的,從來就不是錯誤

節目組邀請了幾位來自香港上層社會的人士,有跨國集團主席的孩子、哈佛畢業的上市公司總裁和來自外資銀行高層的闊太;

他們不否認自己身處階層的幸運,但更強調自己本身是夠智慧、夠努力的,覺得自己遇到再艱難的情境,都能扭轉局勢,靠自己的力量走向成功。

於是幾個人開始轉換身份,分別去從事了餐廳外賣員、流動攤販主和清潔工等工作,結果情況在第一天就出現了大反轉:

“外賣員”努力跑了一上午的單,然而幾個小時後就被解僱了;

“流動攤販主”一邊推車叫賣,一邊還要對隨時可能出現的驅趕保持警惕,感覺自己“像在做賊一樣”;

“清潔工”累了一天,結果連坐通宵巴士的13塊錢都付不起,當晚就退出了節目錄制。

他們一直引以為傲,且深信不疑的成功真理,在這樣的現實面前,蒼白無力。

所以,正視成功背後的偶然性,才是理性看待成功的第一步。

2

成功會掩蓋錯誤,

還可能引發更多錯誤

強調成功背後的偶然性,不是為了告訴你個人的努力沒有意義;

而是為了說明,正是因為大大小小的成功都有偶然性,我們才更要對其保持警惕。

很多公司在進行項目覆盤的時候,總是沉迷於讓員工反思自己有哪裡出錯,或者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這當然沒錯,但這遠遠不夠。

因為客觀地說,如果有人在工作進程中的某個環節出了錯,其結果和影響,都會直接而顯眼地暴露在所有人面前;

但凡是個有基本職業素養的人,都會自覺總結教訓,不然老在相同的坑上栽倒,也不用做什麼升職加薪的美夢了。

反而,要對那些“做得還行”或者“做得很好”的部分,多留心,多琢磨;

因為一個成功的結果本身會掩蓋很多錯誤,還可能引發更多錯誤。

著名的硅谷投資人吳軍老師分享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批企業家,他們早前因為撞上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機遇,公司迅速做大做強,先後奪得了央視廣告的標王地位。

而後,有人覺得每年都花十幾億找廣告公司太虧,所以開始在自己公司裡開設廣告部門。

唯有一位企業家不為所動,因為他認為:

如果跨領域的事業那麼容易就能做成,那麼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廣告公司,應該是可口可樂廣告公司,壓根不會有4A廣告公司什麼事;

太被“我們很成功”的意識主導,不僅會讓企業疏於對自身問題的聚焦和挖掘,也會引發其它問題,從而衍生更多錯誤。

果不其然,那些曾經奪得央視標王,然後成立自己廣告部門的企業,如今絕大部分都消失了,只剩下個別在苦苦掙扎。

類似的例子,在商界屢見不鮮;這就是輕視成功的代價。

3

不是要跳出舒適圈,

而是擴大舒適圈

對成功進行反思的意義,除了發現那些隱性的問題之外,還能幫助你更快找到自己擅長的方向,從而打造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我是一貫反對在職場談“短板效應”(也稱“木桶效應”)的。

因為職場競爭的本質,是“你能做什麼”和“你能做好什麼”;而不是“你不能做什麼”。

有一技之長,並且能保持精進,你才擁有了讓自己無可替代的理由;

一味緊盯自己的能力短板,想著要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去“查缺補漏”的人,最終只能成為一個“每個方面都很普通”的庸人;

這不是上進,而是無意義地自虐。

因為舒適圈應該是用來擴大的,而不是用來跳脫的。

李嘉誠就曾袒露過,他從創業的第一天起,就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喜歡賭博和冒險的人;

年輕時在塑料花工廠打工的經歷,讓他對塑料花行業的每一個流程都爛熟於心,所以他以塑料花工廠起家是成竹在胸的;

包括後來涉獵的房地產投資,也是在自己取得事業穩定,對香港樓市進行了多年觀察和分析後,才做出的很有把握的決定。

所以,每一個有職業抱負的人,都應該先找到自己擅長的方向,不斷打磨,精進;再以此為支點,擴充自己的能力矩陣,從而實現個人能力和資本都快速增長的目標。

利用好自己的成功和專長,它們才是你人生路上,最有價值的金礦。


最值得你反思的,從來就不是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