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寧梘杆山村愛心超市傳遞溫情 引領鄉風文明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尹建國 通訊員 楊堅 徐清

新宁枧杆山村爱心超市传递温情 引领乡风文明

△水廟鎮梘杆山村愛心公益超市。

唐承銀孝老愛親獲得20積分、何順兵參與村社會治安義務巡邏獲得20積分、楊家銳熱心公益事業參與村部衛生保潔獲得20積分…… 5月6日,記者在新寧縣水廟鎮梘杆山村村級綜合服務平臺內看到一個面積僅有十多平米的愛心超市,只見貨架上琳琅滿目的物品排列整齊,都是些日常生活用品,所有用品沒有價格標籤,在超市一本積分管理臺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上述數據。

這是個什麼超市?裡面的所有物品怎麼沒有價格標籤?村民獲得的積分有什麼用處?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與正在愛心超市值班的梘杆山村村委會主任龍豔洲聊了起來。“我們建起的這個愛心公益超市,服務對象為全村村民,重點傾斜扶持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活困難的低保戶、特困人員、殘疾人、優撫對象中的困難戶。”龍主任興奮地向我們娓娓道來:“今年3月份進行了首次兌換,有18位村民憑積分兌換了生活用品,4月份又進行了第2次兌換,兌換到用品的村民十分高興。”

經瞭解,為推進脫貧攻堅、創建文明鄉風、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夯實基礎,在長沙理工大學黨委、新寧縣委宣傳部、水廟鎮黨委政府的指導下,長沙理工大學駐梘杆山村扶貧工作隊和梘杆山村兩委根據村裡工作實際,通過長期的摸索和改進,於今年3月初建起了梘杆山村愛心公益超市,並出臺了愛心公益超市積分管理、兌換辦法。在村內積極參加各項技能培訓、加入扶貧互助合作社、實現就業或通過個人勞動明顯提高收入的貧困戶;參與村裡公益衛生保潔、義務巡邏,響應政府婚喪嫁娶不大操大辦等移風易俗號召;孝老愛親、鄰里和睦、誠實守信、教育有方的村民都可以按規定獲得積分。每到月底,村民都可以拿長沙理工大學駐梘杆山村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發放的愛心積分卡來兌換生活用品。

愛心超市的物資來源由幫扶單位、愛心人士及企業捐贈和村集體資金解決,並根據實際需要購買補充。愛心超市明確1名管理員(村幹部兼任)負責本村愛心積分卡的管理、發放、登記和日常記分工作,並及時收集群眾服務需求,根據群眾需求和季節變化,安排補貨調貨和項目設置。同時明確1名監督員(扶貧工作隊成員兼任)負責本村愛心積分卡積分監管工作,及時公示農戶積分情況。按照1積分=1元的標準,在愛心超市兌換相應積分物品。

該村四組貧困戶楊家雲愛打麻將,自身發展動力不足,扶貧工作隊員多次上門做工作,鼓勵他樹立自信、通過勞動脫貧致富。推薦他到懷化市安江農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養雞技術學習。現在,楊家雲在村裡面組建的裕家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擔任技術員,和其他10戶貧困戶一起養土雞。2019年1月合作社第一批黑羽綠殼蛋雞出欄銷售一空,第二批黃腳土雞苗長勢良好,供不應求。楊家雲表示,現在業務工作繁忙,再加上致力脫貧可以獲得愛心公益超市積分兌換生活用品,他再也沒有去打過麻將。

在愛心超市積分管理臺賬上,每天都會有新的名字出現。在積分管理和物資兌換的機制激勵下,越來越多的群眾加入到鄉風文明實踐中來,鄉風文明的“種子”在梘杆山的大地上播撒、萌發。該村6組村民權莉芝,3月份義務幫助村裡打掃“三八節”文藝演出會場、積極參加文藝演出活動,獲得20分愛心公益積分。3月底她用愛心公益積分兌換了總價值20元的熱水壺和臉盆各一個。拿到兌換物品後,她笑嘻嘻地對管理員說:“我在愛心公益超市裡兌換了一些生活物品,領到這些物品真開心,今後還要多做好事多積分……”

[蹲點感言]

這樣的“愛心超市”模式值得推介

來到新寧縣水廟鎮蹲點採訪,就被梘杆山村愛心公益超市所吸引。叫超市,卻不賣商品,的確讓人充滿好奇。

據水廟鎮政府介紹,去年3月長沙理工大學駐村扶貧工作隊正式進駐梘杆山村,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工作隊一手抓文化,一手抓產業,把文化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點,充分發揮高校的人力、智力和資源優勢,為村民打造精神家園。加強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從文化大禮堂、到農家書屋、愛心公益超市、村級文化廣場和文化長廊建設,因地制宜打造“梘杆山村文化活動中心”,滿足村民全方位的文化需求。

為推進脫貧攻堅、倡導文明鄉風、在全縣率先建起了愛心公益超市,村民通過參與村裡公益活動,移風易俗孝老愛親等獲得積分,然後來愛心超市兌換相應積分物品。此舉凝聚了村民向心力,引領了鄉風文明新風尚,村民的參與積極性特別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梘杆山村愛心公益超市的創辦在該縣乃至邵陽全市僅有,也是新寧縣積極探索精準扶貧、扶貧扶志的有效途徑。群眾通過參與公益事業獲得積分,用積分兌換所需物品,引導群眾做勤勞節儉、樂於助人、誠信友善、尊老愛幼的模範,提升群眾道德素質,不斷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這一做法值得在全市鄉村推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