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近現代無錫人才!有你認識的嗎?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近當代,無錫不僅以山水名城、

工商名城著稱於世

從無錫走出去的各類英才

更為這座城市倍添魅力

他們是無錫兒女的傑出代表

也是這座城市的驕傲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無錫日報資料圖)

“多士成大業,群賢濟弘績”

今天,無錫如約迎來了

2019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無錫交流大會

藉此機會

小布給大家介紹一批無錫英才

↓↓↓

1

科學界

自古耕讀傳家,從來書香悠遠

科學的基因,深植於這片土地

無錫——院士之鄉、教授之鄉

家園文脈厚澤,未來瓜瓞綿綿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秦伯益

多一些家國情懷和淡泊心態

人物檔案

秦伯益,1932年11月6日出生於無錫斜橋下外婆家。小學先後在秦氏公學等處就讀,中學就讀於輔仁中學,後考入私立上海東南醫學院,又於1950年轉考入上海第一醫學院,後去蘇聯深造學習藥理學。1994年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首批院士,並任學部第一、二屆副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主席團成員。曾任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

秦伯益先生雖已年過八旬,但給人的感覺依然思維敏捷、精神矍鑠。秦伯益業餘對家鄉的社會、人文領域頗多關注,對江南充滿著嚮往和自豪,即便在北京工作生活60多年,他的口音依然是無錫口音,依然鍾愛無錫菜,自稱骨子裡是地道的江南人。早年在戰火中接受鄉土教育,感知家國情懷,無論在順境或是逆境中,秦伯益都敢於堅持自己最真實的想法,敢於說真話,幹實事,擇善而從盡力而行。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曹湘洪

從車間技術員到石化“大咖”

人物檔案

1945年,曹湘洪出生於江陰市申港鎮,曾先後就讀於虞門橋小學、夏港初級中學和澄西中學。1967年畢業於南京化工學院(現為南京工業大學)。1999年11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85年,“順丁橡膠工業生產新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8年,“YS系列銀催化劑的推廣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1年,“大慶減壓渣油催化裂化成套技術開發及工業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2月6日,由於他在石油煉製和石油化工技術方面的創新成果和領導作用以及在推進國際合作方面的突出貢獻,美國國家工程院授予他“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稱號。

從農民的兒子成長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從基層技術人員到國內知名的石油化工專家,曹湘洪見證了中國石化工業的進步,他不唯書、只唯實,勇於挑戰傳統認知,面對技術難題不怕困難、開拓創新,為中國石化工業躋身世界先進水平貢獻了自己的才智。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楊芙清

國之重器,我之擔當

人物檔案

1932年11月6日楊芙清出生於無錫市留芳聲巷。初中、高中就讀於無錫市第一女子中學。1951年考入清華大學數學系,後因院系調整轉入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195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1957—1959年在前蘇聯科學院計算中心和莫斯科大學數力系學習。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研究生)。1959年至今在北京大學工作。她是計算機軟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信息與工程科學部主任,軟件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理事長、名譽院長。

採訪楊芙清院士,恰逢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召開後不久,也正是無錫全力打造全國集成電路產業高地之際。在這個節點,對楊院士的採訪,也就有了更為現實的意義——作為中國計算機軟件工程發展的鋪路人、親歷者,她對創新的理解,她對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的解讀、她對“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感悟,可謂字字珠璣。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蓋鈞鎰

擇一事,終一生 把一甲子獻給一粒大豆

人物檔案

蓋鈞鎰,我國著名大豆遺傳育種學家、數量遺傳學家和農業教育家。現為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兼任中國作物學會大豆專業理事會理事長、中國大豆產業協會副會長。1984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1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1998年獲中華農業科教基金科研獎,2002年被授予何梁何利基因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5年獲第五屆中華農業英才獎,2017年獲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同年入選“中國種業十大傑出人物”,並獲世界大豆研究大會終身成就獎。

蓋鈞鎰院士從1953年踏入農學院至今,他把自己一甲子的歲月都獻給了一粒小小的大豆。讀書時,他說過一句話,“長大後我要當科學家,為國家作貢獻。”這些年來,他致力於發展我國大豆科學和大豆產業,榮獲世界大豆研究大會終身成就獎。不忘初心,幾十年如一日專注於自己的專業,這或許是他能實現理想的原因。初夏時節,記者穿過南京農業大學成排成排鬱鬱蔥蔥的樹,走進他的辦公室,他正坐在大屏幕的電腦前修改論文。耄耋之年,他依舊精神矍鑠,談起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大豆,就像談起自己的子女一樣,有著說不完的話……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蔣一

從粒子出發探索世界

人物檔案

蔣一,無錫市第一中學校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學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理論以及高能物理實驗”。曾從事歐洲核子研究中心Atias組實驗工作,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副書記。

中國並非CERN(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成員國,國內學者能來到這裡做研究的機會並不多,年輕的蔣一趕上了。2004年,他代表中國科學家來到CERN,在全世界最大的高能加速器上,做物理實驗。短短几年時光,他連續發表多篇論文,被SCI收錄。之後,成果滿載的蔣一,回到母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肩負教學和行政工作。從2014年起,蔣一擔任中科大的黨委副書記。他希望把自己對高等教育的一些看法、理念,融入這所中國最頂尖的理工類高校的發展之中,為科技創新培養更多精英。

在一棟蔓布著爬山虎的百年小樓裡,記者與蔣一聊起了讀書、科研、高等教育、家鄉等話題。這位常年在外的遊子,始終關注著無錫,他盼望著無錫成為真正的科技創新高地。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吳及

智能語音時代的踐行者

人物檔案

吳及,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1973年出生於無錫,曾先後就讀於新開河小學、錫惠小學、無錫市第一中學,1991年進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學習,2001年獲工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主要從事數據結構與算法方面的教學工作以及智能語言和語言技術、機器學習、大數據等領域的研究。作為骨幹成員,參加了“863計劃”等多項國家科研項目,曾獲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合肥廬陽區雙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正在為前來看病的社區居民做診斷。與此同時,一名人工智能醫生助手“智醫助理”已經根據醫生和患者的對話迅速生成了電子病歷並給出了病情診斷,醫生在看到“智醫助理”的診斷後進行確認。

說起“智醫助理”,它和無錫有著很深的淵源。它的研發團隊清華-訊飛聯合實驗室的核心人物吳及就是無錫人。正是在他的帶隊下,“智醫助理”得以面世。吳及,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級人物,清華-訊飛語音技術聯合實驗室主任,中國語音產業聯盟技術工作組組長。多年來,他一直為發展智能產業,拓展智能生活而努力。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許健民

氣象“風雲”守望者

人物檔案

許健民,1944年出生於上海,青少年時期隨父母遷居無錫大婁巷、東大街等地生活,曾就讀於無錫輔仁中學。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1965年從南京氣象學院畢業後進入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所長期預報研究室工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光華工程科技獎。在他主持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工作期間,氣象衛星資料在自然災害監測評估、生態環境監測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他領導的研究組全面實現了“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圖像的高精度定位,為“風雲二號”衛星觀測數據的定量應用作出了貢獻。

“發展工業的同時,一定要注意保護環境。”許健民打開PPT說,1998年以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多次向無錫市委市政府提供了太湖藍藻的衛星圖像,衛星遙感監測到的太湖藍藻水華時空範圍清晰可見。“慶幸的是,無錫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衛星圖像的監測結果,決心鐵腕治汙。”衛星圖像顯示,2008年以後太湖水質逐漸好轉,2012年的藍藻覆蓋面積已縮小到2003年的水平。

許健民的辦公室有三臺電腦,其中一臺的桌面壁紙是他在去年10月份輔仁中學同學聚會時拍的黿頭渚三山仙島。“我小的時候在無錫長大,我記得那時候太湖水是很清的。”許健民說,無錫最具有吸引力的元素就是太湖水,一定要把太湖水環境搞好,水環境好了,無錫這個宜居宜業的美麗城市將更加美好。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虞方

從協和醫學院到美國FDA

人物檔案

虞方出生於梁溪區黃巷,畢業於無錫一中,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現北京協和醫學院)取得醫學博士後,她前往美國康奈爾大學繼續深造,最終成為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病毒研究領域的專家。在美國FDA工作的這些年,虞方吸收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始終銘記醫者仁心的樸素理念,一絲不苟地從事著每一項科學研究,力爭將人們在食品安全領域存在的風險解決在萌芽狀態。

知書達理、眉眼如畫是虞方給人的第一感覺,離開中國20多年的她,話語裡還帶著江南女子的溫婉。18歲之前,虞方是在無錫度過的,她出生於梁溪區黃巷。父親虞學為是劉潭中學的創始人之一,資深教育工作者。虞方還有三個比她大十來歲的哥哥,作為家裡唯一的女兒,父親對她疼愛有加。父女情深,所以虞方繼承了父親的志向,學醫,一路刻苦學習,從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現北京協和醫學院)學成後,前往美國留學,最終成為美國FDA病毒研究領域的專家。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張慧

致力於國產CAD技術走向國際

人物檔案

張慧,1974年出生於無錫水車灣,曾就讀於無錫市第一中學,現為清華大學軟件學院副教授、副院長。1997年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係獲工學學士學位,2003年取得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計算機圖形學。在CVPR、CGF、CAD等國際頂尖學術會議和期刊上發表論文80餘篇,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973課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63課題、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等,相關成果在航天、電氣、機械製造等領域得到應用。2006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3年獲第七屆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張慧是土生土長的無錫人,也是無錫一中畢業的高材生,交談之時,偶爾還夾雜著一兩句標準的無錫話。清華大學與無錫很有緣分,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就是由清華大學團隊研發的,張慧覺得,很多的應用都可以放到超算上去“跑”,包括用CAD設計出的產品也能放到超算上去做模擬仿真,“再比如,圖形的真實感渲染、數據的可視化也需要進行大量的運算,在這些方面超算的優勢顯而易見。”

張慧認為,目前“超算”的應用還普遍集中於比較專業的高精尖研究領域,如地學、海洋科學、氣候模擬、航天航空、生物醫藥,她希望超算資源能夠更多地走向市場,為無錫當前大力發展的物聯網、動漫企業所用,使超算與地方產業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未來,她期待母校清華能與無錫開拓更多的產學研合作項目。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莊洪春

追尋“天火”之謎,欲與“雷公”試比高

人物檔案

莊洪春,1941年出生於宜興周鐵莊前村(現為周鐵鎮彭幹村莊前自然村)。1956年考入宜興縣第一中學(現為江蘇省宜興第一中學),後就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地球物理系,專攻空間物理專業。後取得中國科學院碩士學位,隨後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現為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工作。

1998年,其發明專利《彈射式空間電場探測方法與設備》與二炮合作研製成功。另一發明專利《製造高導電率氣層主動防雷避雷方法及裝置》於2002年12月在漢城由聯合國發明協會組織的國際發明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和特別金獎,被評為“人類生存和保障的最佳發明”。這是我國代表團參展的52個項目中獲得的唯一的一項特別金獎。

當詩人筆下纏綿、浪漫的黃梅雨季揮手作別時,伴隨著高溫,全國大部分地區將進入颱風、雷暴頻發期。而在“雷公”發威、“火龍”騰飛、“銀蛇”狂舞的時候,一位無錫人與他的發明,卻可以助大家安然避過“天打雷劈”。

這位無錫人,就是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莊洪春。他的發明叫做“智能避雷球”,被聯合國譽為“對人類生存和保障的最佳發明”。

1941年出生的莊老,古稀之年仍惦著將無錫的企業重新辦起來,為家鄉父老做點實在事;仍想著將畢生的科研成果實現轉化,為人類造福。謙遜的笑容、儒雅的談吐,掩不住莊教授叫板“雷公”的豪氣,這個一輩子將“防雷減災”當作己任的科學家,讓我們看見“堅持與創新”的模樣。

2

經濟界

近代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

中國當代經濟學家的搖籃

這一方水土養育多少工商種子

他們是經濟版圖上的無錫身影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範劍平

“為國家發展作貢獻是幸福的”

人物檔案

範劍平,1957年1月出生於無錫東門,輔仁中學校友。退休前擔任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1982-1985年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系研究生學習期滿,獲經濟學碩士學位。商務部市場運行專家顧問,中國信息協會預測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國家信息中心博士後導師主席團執行主席。長期在國家發改委系統從事宏觀經濟政策研究,參與許多國家級重要課題和近幾次“五年計劃”專題研究,對宏觀經濟政策、中國中長期發展戰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理論界和政府決策部門有重要影響,多次榮獲國家發改委科技進步獎。

作為無錫人,範劍平一直關注著家鄉的發展。“無錫的物聯網產業、人工智能產業佈局較早,無錫這兩年開始迴歸製造業,但是又沒有走傳統制造業的老路,而是讓製造業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真正趕上科技革命的新浪潮。”他覺得,無錫這個路子是走對的。 發展新興產業、高端製造,自然離不開人才,“過去的政府最大的本領是招商引資,未來最大的本領是招才引智。”範劍平建議,無錫未來在爭取人才方面還要加把力,在爭取人才數量的基礎上,更加註重人才的質量,除了“搶”大學生、研究生,更多地還要“搶”青年企業家,這才是抓住了產業騰飛的“牛鼻子”。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丁爽

從不同角度幫助大眾理解經濟

人物檔案

丁爽,1968年出生於無錫通德橋附近,先後就讀於通德橋小學、無錫市第一中學。1987年高考,他以無錫市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復旦大學國際金融專業,此後進入中國人民銀行研究所部深造,獲得經濟學碩士,畢業後進入中國人民銀行工作。1997年到2010年,丁爽在美國華盛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任職,參與跨國經濟研究、政策制定和貸款計劃。2011年,丁爽轉戰香港,擔任花旗銀行高級經濟師。2015年加入渣打銀行,躋身大中華區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經濟學家。

雖然丁爽研究宏觀經濟,並不關注具體城市,但他一直關注著家鄉:“無錫近年來推行‘產業強市’,關鍵要讓民間資本流向實體經濟。”目前企業正式稅費不高,但非正式稅費高,辦廠的成本到底是多少,還不夠透明。大家投出去了才發現還有那麼多其他風險,信心就受打擊了。因此丁爽認為,只有減輕了企業負擔,“產業強市”才能實現。“至於產業轉型。雖然之前光伏產業有點產能過剩,但後來又有物聯網等新產業。”丁爽說,“只要過了轉型的陣痛期,把棘手的問題解決好,無錫的經濟底子都在,沒有理由發展不好。”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方小敏

以精進學術提升中德交流平臺

人物檔案

方小敏,出生於無錫,高中就讀於無錫一中,南京大學法學學士、法學碩士,德國哥廷根大學法學碩士、法學博士。現任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南京大學中德法學研究所所長、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第十期駐院學者。兼任中國歐洲學會歐洲法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經濟法研究會理事、南京市人大常委會專家立法諮詢組成員。

方小敏教授,是地道的無錫人。出生於教師世家的她,與父母一樣肩負起教書育人的職責。但她不侷限於一方講臺,以開闊視野致力於促進中德法學和文化交流,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她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法律智囊。是她,第一個提出從比較法視野去論證中國反壟斷法中對行政壟斷規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一個明確提出中國反壟斷法平等適用於國有企業和其它企業;第一個論述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反壟斷問題……她憑藉專業研究為我國現代意義經濟法的構建貢獻智慧。方小敏說,她願意做一個專注的人,用精進學術、教書育人去尋求實現公平正義的可能。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高航

尋找人才發展新“密碼”

人物檔案

高航,出生於無錫,高中就讀於無錫第一中學,畢業於北京外交學院,並獲得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大學畢業後,他曾在外交部和中國駐丹麥大使館任職3年,後從事企業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工作20年。曾任飛利浦電子(中國)集團中國總部、富仕達(中國)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高級人力資源總監等職。2002年,創辦上海匯華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高級人才招聘服務和人力資源管理解決方案。

高航一直關注著家鄉的發展,最關心還是家鄉的人才戰略。“人才真正的需求是事業,這可不是簡單的戶口和房子就能解決的。”高航說,人才戰略可以令經濟獲得新的生命力,清晰的產業戰略能吸引更多優質的人才。只有當城市戰略與個人規劃相匹配,年輕人才會願意來。產業機會在哪,如何佈局,這不是短時間能實現的,必須有一個長遠的戰略規劃。“只有耕耘才能開花結果。”他說,從另一角度來看,吸引在外地的無錫人回到家鄉,也是有效策略。高航說,如果有合適的政策、合適的機會,就有操作的可能,“不妨主動向在外鄉的無錫人拋出橄欖枝,讓他們找到情感連接的通道,瞭解家鄉人才政策,進而選擇為家鄉事業效力。”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王磊

藥者“仁”心

人物檔案

王磊,無錫宜興人。現任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及中國總裁,上海市外商投資協會理事會副會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高級工商管理碩士(EMBA)、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學士。

王磊不是醫生,卻有一顆“醫者仁心”。“患者到醫院裡看病,排隊等半小時、一小時,而最後輪到自己看病時,門診醫生基本5分鐘看完。而且醫生每天都在更換,患者每次去醫院看到的都是不同的醫生,這導致患者沒有形成數據鏈而是數據點。”他指出,如果患者變成獨立的數據庫,那麼看病就不需要帶著一疊病歷,不論醫生、科室、醫院、地區是否相同,患者數據始終聯通、統一。“我們要做的就是打通數據圍牆。”王磊認為,創新在中國已經由互聯網創新進入到物聯網創新階段,健康物聯網理想的模式業已在錫初具雛形,這讓他在對阿斯利康中國商業創新中心充滿信心。“無錫政策環境、基礎設施相當好,為阿斯利康提供了巨大的平臺,那裡每天都誕生新思想,促進健康物聯網創新模式不斷清晰。”王磊表示,阿斯利康將加速在無錫佈局健康物聯網,助力無錫打造世界級醫療物聯網城市,同時實現阿斯利康的中國願景。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李懿

夢想讓更多光伏產品鏈接大眾生活

人物檔案

李懿,1985年生。2003年從江蘇省天一中學少年班考取南京郵電大學,後又考上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並獲全額獎學金。在美留學期間,獲得物理博士學位。現為融硅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世界青年總裁協會成員、中美友好協會中美文化交流嘉獎、創新創業巾幗科技之星、第十一屆全美十大華人傑出青年。

1985年出生的李懿,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家長眼中那個“別人家的孩子”。高中以無錫市前洲鎮中考第一名的成績進入江蘇省天一中學少年班。大學期間收到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錄取邀請函,畢業後赴美攻讀凝聚態物理,五年之內以全A成績完成了碩博連讀。畢業之後成立自己的公司開始創業。在李懿看來,從學生、科學家到公司創始人這些過渡都是自然而然的。

“其實讀書時,我就一直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社會。這麼說可能有點大。但是我真的是想做很酷的科技,讓更多人受益。”2010年,李懿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自己的公寓裡創辦了公司RENOGY,定位為一家集新能源產品公司,主要做太陽能組件、薄膜太陽能電池、光伏發電系統、光伏建築一體化產品、LED、新能源產品的設計研發與銷售。

3

文化界

這裡盛產財富,這裡更有才賦

“文化崑崙”錢鍾書,國學大家馮其庸……

江南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寫佳篇,

千年文脈之上,無錫人守望今世風華。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丁柏銓

新聞人,要善於講故事

人物檔案

丁柏銓,二級教授、博導。1947年6月出生於無錫棚下街,曾先後就讀於西水墩小學、無錫市第一中學。1977年恢復高考的第一年,順利考上南京大學中文系。1992年11月至2003年4月任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系主任,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新聞人。1993年晉升為教授,同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著述有《新聞理論新探》、《中國新聞理論體系研究》、《中國當代理論新聞學》、《執政黨與大眾傳媒》等,主持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3項。

說起丁柏銓,很多新聞人都不會陌生。他是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第一任系主任。如今傳媒生態、傳播技術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新聞生產方式、受眾接受方式也已發生了深層次變革。丁柏銓認為,不變的是——應當發揮媒體記者調查採訪深入、報道事實及時、新聞生產專業、提供信息權威等強項,用在深入採訪的基礎上獲得並經過精心選擇的事實說話,用真實感人、具有新聞價值和富於啟發性的事實說話。

離開無錫整整40年了,丁柏銓對家鄉念念不忘。“我是生在無錫,長在無錫的,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我的童年記憶和成長足跡,還有許許多多幫助過我的人。只要有機會,我都會為家鄉盡力。”丁柏銓一直覺得,無錫是個比較宜居的城市。“等過幾年,學術研討活動少了,我會考慮回無錫養老。”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莫礪鋒

傳統文化成就詩意人生

人物檔案

莫礪鋒,1949年出生於無錫市。1979年考取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生,師從程千帆教授專攻中國古代文學。國內首位文學博士,曾任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嘉賓。現為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學術代表作有《江西詩派研究》《杜甫評傳》《朱熹文學研究》《唐宋詩歌論集》等,隨筆集《浮生瑣憶》《漫話東坡》等。

花白的頭髮,素淨的襯衫,一副簡單的有框眼鏡。作為程千帆先生的高足,莫礪鋒既延續了程先生那輩人的學術傳統,同時又在杜甫、陸游和宋詩研究上造詣頗深,有許多發人深省的論述。近些年,盛名之下的莫礪鋒老師開始思考時代與個人的關係,並更多地把目光從象牙塔轉移到了更廣泛的社會領域。他參加百家講壇、文化講座,將古詩詞文化做普及性的推廣,讓更多觀眾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胡翼青

33年,一張報紙見證一位學者的成長

人物檔案

胡翼青,祖籍廣西博白,1975年7月3日出生於無錫。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傳播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曾入選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目前教學與研究的重點為傳播理論、傳播學術史。作為院辯論隊教練,曾帶隊獲得兩屆全國卓越傳媒學子辯論賽冠軍。

人生有時很奇妙,一次結緣或許就意味著一生註定。1985年1月19日的《無錫日報》上刊登了這樣一篇報道《“我要當生物學家”——訪錫師附小胡翼青》,這是胡翼青與新聞媒體的第一次結緣。“當時我還是個小學生,特別喜歡小動物,寫了50多篇觀察日記,還被評為‘紅領巾小能手’,無錫日報的記者來採訪過我,還拍了不少照片。”他向記者比劃了報上刊登的位置,這麼多年過去,他依舊記得很清晰。

文章結尾寫道:“小胡翼青,衷心祝願你早日實現理想。”30多年過去,這個立志當生物學家的小男孩,卻走上了另一條實現理想的路:全身心撲在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科上,致力於培養更多優秀的青年學者。回顧自己的求學路,他不由感慨,對學術而言,“決定我一生的是方法,而不是內容,有時我會用觀察生物的方法去研究新聞,研究新聞中的人。”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秦家驄

“秦觀後人”的尋根之旅

人物檔案

秦家驄,1940年出生於中國香港,後移民美國。畢業於紐約福特漢姆大學英國文學系,後入紐約大學哲學研究所就讀。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紐約時報》國外新聞部任中國區專家。1979年,受《華爾街日報》派遣,在北京建立辦事處,成為最早一批報道新中國的美國記者之一。1983年,他辭去職務,從事家族史寫作,歷時5年完成。他是秦觀墓的發現者,著有《祖先:一個家族的千年史》。

“哇哦!”然後聳一聳肩,擺一擺手,也許是多年在美國求學和工作的原因,秦家驄一舉一動裡有種典型的“美國範兒”,但骨子裡他又是個傳統的中國人。

1946年,5歲的秦家驄隨著家人遷往香港。家境貧寒的他刻苦求學,後遠赴美國留學,成為《紐約時報》資深記者後,他毅然回到故土,選擇一條萬里尋根的路。他克服重重困難,找到祖先秦觀之墓而名動海內外,成就了一段佳話。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李宗陶

人生之書慢慢寫

人物檔案

李宗陶,出生於上海,因為父母工作調動的原因來到無錫學習生活,是1987屆天一中學少年班校友。先後在《浙江商報》《都市快報》《南方人物週刊》等媒體擔任記者,在思想者訪談、人物特稿、歷史寫作、非虛構報道等領域均有出色作品。在李宗陶看來,記者應該更像一個手藝人。她自謙沒有那種運籌帷幄的天分,只願老老實實做個手藝人。

“有時採訪兩年,有時錄音整理八萬字,功課不做熟不敢出門,年輕的李宗陶給自己立下規矩。”這是一家杭州媒體關於李宗陶報道的引題。

李宗陶是1987屆天一中學少年班校友,出生於上海的她,因為父母工作調動的原因,做過幾年無錫人。她說,讓我們把世界扔進一個巨大的分液漏斗,靜止時大致會分為三層,包括記者在內的大多數人身處體積最龐大的中層,大家一刻不停地做著布朗運動,構成火熱的生活。記者是其中有可能突破上下界面而提供另兩層圖景的人,他們的突破能力,決定了受眾可能獲知的世界的豐富和複雜。在李宗陶看來,記者應該更像一個手藝人。她自謙沒有那種運籌帷幄的天分,只願老老實實做個手藝人。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張明

從家鄉到異鄉,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人物檔案

張明,1965年出生於無錫。1983年江蘇省文科狀元。1989年,在南京大學中文系獲得碩士學位後,到海軍指揮學院工作,從編輯、宣傳處長做到政委。2008年,轉業到江蘇省統計局工作,歷任機關黨委副書記兼局辦公室副主任、人事教育處處長、副巡視員,現任副局長、局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1990年起以阿明為筆名發表散文。

雖然自己在無錫只呆了18年,更多的時間留給了第二故鄉南京,但張明覺得無錫的烙印早已深深地刻在自己身上。“我骨子裡還是江南人的性格,無錫文化對我的影響更是深遠。”也正因此,張明雖然人在異鄉,但卻一直很關心家鄉的文化發展。張明深感,這些年無錫對文化產業越來越重視,昔日的老舊廠房變成了如今的文化創意園,兒時最常去的惠山腳下被作為古鎮保護了起來,並走上了申遺的道路。“只是有些地方的商業色彩濃了一點。”張明坦言,純文化的東西想做活很難,事實上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需要商業的推動,文化與商業之間本有著緊密的聯繫,商業為文化帶來活力,文化給商業注入內涵。張明建議,古鎮也好,老街也罷,在尊重文化規律的基礎上引入合理的商業機制的同時,是否可以設一個隔離區,把那些原汁原味的文化記憶保留在其中,此外還可以在個性上做點文章,凸顯一下無錫特色。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章劍華

使命與奮鬥

人物檔案

章劍華,筆名立早,江蘇宜興人,文學博士。曾任江蘇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江蘇廣電總檯臺長,江蘇省文化廳廳長,江蘇省書法院院長等職。現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委員,中國書法院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國際交流委員會委員,國家一級藝術監督,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省委黨校等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篇紀實文學《故宮三部曲》獲得徐遲報告文學獎和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

採訪章劍華之前,知道他是一位資深的文化官員,同時還是一個網絡“達人”,早期的微博到現在的微信平臺上,他都十分活躍,於是提前關注了他的個人公眾號——“章劍華人文空間”。還真是一個坦率的人。在他的“空間”中,不僅有他個人的一些隨筆作品,還有一個自傳體的欄目《文場與官場》,講述了他個人的經歷,特別是很多人感興趣的他在江蘇省委辦公廳工作的那段經歷。記者問及他為何會向公眾坦誠一般人諱莫如深的“官場”過往?他說,“這些都是我經歷的,沒什麼不能說的。” 多年來,他在“官場”與“文場”之間,以其特有的優勢,努力工作,投身事業並長期筆耕不輟,為此,他戲稱自己為“不是作家的作家”。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邵聖懿

做體育直播是件過癮的事

人物檔案

邵聖懿,1982年出生於無錫。先後就讀於無錫市錫師附小、無錫市大橋中學、無錫市第一中學。2001年開始就讀於北京廣播學院,並取得北京大學研究生學位。2005年參加中央電視臺“誰將解說北京奧運會”全國體育主持人選拔賽,獲得全國總決賽第三名;之後,邵聖懿進入中央電視臺開始實習工作。2007年擔任“迎奧運倒計時一週年慶典”的解說員。2008年,入選中國奧運報道主持人國家隊。先後參與廣州亞運會、倫敦奧運會、索契冬奧會、俄羅斯世界盃等多項大型國際賽事報道。

入行12年,從體育記者到賽事直播主持人,經過各種大賽的錘鍊,這位無錫小夥由表及裡產生的變化,讓時隔12年後再訪他的記者歎為觀止——從信息的提供,到觀點的呈現;從剛入行的興奮,到視野打開、格局提升後的淡定,變化的原因,或許就是在歷時將近兩個小時的採訪過程中,邵聖懿不斷向我們表達的觀點:每次大賽,都是一種錘鍊,讓人快速進步。

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邵聖懿幸運地參與了所有大型國際賽事報道。每次大賽,都是一次知識儲備釋放與榨乾的輪迴,是一次自我潛能挖掘與激發的重啟,是一次個人能力挑戰與突破的對弈。而在這一次次的錘打中,個性樂觀的邵聖懿“痛並快樂著”,他享受這份職業帶來的快感;這份快感,又讓他始終保有對工作的熱愛,成為活躍在央視體育頻道的骨幹力量。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杭虹利

用教育“基石”築牢“人才大廈”

人物檔案

杭虹利,1969年出生於無錫。一中校友,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任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中學黨總支副書記,兼任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國際工商管理諮詢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學。創建多項新課程及雙語教學課程,並獲上海外國語大學基金獎項。主講《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學》等課程。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西方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傳入中國後,高校的“人事管理”專業才逐漸改為“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在不斷摸索授課方法的過程中,杭虹利嘗試了更新更前沿的方式進行教學。2013年,她用全英文教授的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成為上海市高校全英文教學示範課程。在她的視角中,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增強,需要用國際化的視角不斷拓寬渠道和領域,英文授課和研究,能為學生在多元文化環境中的成長和實踐提供有力的支撐,才能更好地理解這個“舶來理論”,並結合中國國情,讓它在中國市場上更好地“生根發芽”。

4

藝術界

阿炳的琴絃上流出“二泉映月”,

吳冠中的畫筆點染了中國江南

故鄉水,養育天下無錫人,

多情的土地長出多彩的人生。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陳勳奇

我是半個無錫人

人物檔案

陳勳奇,1951年出生於中國香港,原名陳永煜,祖籍廣東,為香港資深電影及電視劇導演、監製、演員及動作片演員、音樂家。1966年,15歲的他拜名作曲家王福齡先生為師,學習電影配樂。1978年,主演由香港嘉禾公司出品,跟雪梨合演的電影《雙寶闖八關》。1981年,與金公主集團合資成立永佳電影公司。1996年,憑《墮落天使》,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電影配樂獎。2000年,自導自演拍攝由香港嘉禾電影公司出品的喜劇電影《辣椒教室》。2002年,友情為王家衛監製的賀歲電影《天下無雙》作曲及配樂。2013年,執導時尚愛情功夫喜劇片《緣來是遊戲》,與當下時尚的健身運動相結合,融入了詠春元素。

在朋友的推薦下,陳勳奇來到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建立了影視工作室,他的工作室算是園區較早的一批入駐工作室,一路走來,和園區一起成長。“在無錫工作、生活了這麼久,對城市很熟悉了,結識了很多朋友,各方面我很滿意。”陳勳奇說。 在陳勳奇這位資歷深厚、要求極高的導演看來,無錫影視產業各方面條件現在越來越好了,之前只有三國城和水滸城等影視基地可以拍攝古裝劇,現在數字電影產業園建設起來了,入駐許多專業公司,這裡有國際一流的後期製作技術,各方面條件配備很完善,“定位比較精準,未來發展前景廣闊”。除了在無錫拍攝影視劇,陳勳奇還開了一家“詠春美人拳館”。“我覺得動作片是國產片的優勢,是吸引外國人的招牌,最重要的是我認為拍電影不能只為了吸引觀眾,要為後人做一些文化傳承。”陳勳奇說,某種程度上說,開拳館和拍影視劇是殊途同歸,都是為了在年輕人當中傳播一些文化和價值觀。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楊文軍

期待用無錫視角講述中國故事

人物檔案

楊文軍,1970年5月24日出生於上海市,中國內地導演、監製,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電視系。1997年,獨立執導個人第一部電視劇《小小生命樹》,該劇獲得“五個一”工程獎。2001年,在古裝劇《呂布與貂蟬》中擔任執行導演。2005年,執導愛情輕喜劇《搖擺女郎》。2009年,執導商戰懸疑劇《暗香》。2010年,憑藉家庭情感劇《老馬家的幸福往事》獲得第17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最佳導演獎。2011年,執導心理諜戰劇《青盲》。2012年,憑藉民國劇《刀客家族的女人》獲得第10屆中國電視製片業十佳導演。2014年,憑藉愛情電影《何以笙簫默》獲得第2屆中澳國際電影節最佳新人導演獎。2015年,執導的都市情感劇《劇場》播出。2017年,執導古裝劇《扶搖》。2018年,執導古代權謀大劇《鶴唳華亭》。

無錫風光秀麗,人文歷史深厚,如今越來越多的影視劇選擇到無錫攝製。作為家鄉人,楊文軍也一直牽掛著無錫,力圖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更多的無錫印記。他的首部電影《何以笙簫默》就在無錫取過景,電視劇版《致青春》更是把拍攝場景搬到了自己家的臥室。楊文軍說,現在的電視劇尤其是古裝劇投資越來越大,對場景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雖然無錫的央視影視基地建設比較早,但一談到去哪個外景地拍古裝,尤其是投資大手筆的影視劇,不少導演還是會選擇橫店的明清宮、襄陽的唐城或是杭州的宋城。“無錫打造影視產業,在場景的獨有性上還可以再提升。”不過,楊文軍察覺到,如今到無錫拍當代戲的劇組在增多,這得益於無錫的山水湖光、竹林茶園的江南韻味,以及車水馬龍、高樓大廈的現代城市樣貌。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費玉樑

中華武術傳出去,“古董寶貝”帶回來

人物檔案

費玉樑,1954年出生於南京市的武術世家。1986年赴荷蘭開設武館至今,拜他為師的洋弟子已經過千,其中不乏荷蘭的政府高官,在世界各地還有眾多的分館。“費師傅”是弟子們對他的敬稱,也是他行走世界各地,推廣武術文化的名片。

費玉樑身兼荷蘭中國無錫商會主席、荷蘭健身氣功協會主席以及歐洲中國古董收藏家協會會長等職,在荷蘭有幾十所武術學校,從民間到政府高官指導過的學生有上萬人…… 網上很容易可以搜到費玉樑的武術表演視頻。他步伐靈活穩健,巧妙多變,動作綿裡裹鐵,渾厚沉重;時而如行雲流水,飄灑大方,渾厚圓轉,時而如金獅抖毛,絲絲扣扣、圓活走轉。這位國際武術家、收藏家說,近年來時常會回國進行武術交流、舉辦收藏展,目的只有一個:增進荷蘭與中國的交流。眼下他最大的願望回無錫做點事情,目前正在籌備利用自己的2萬多件藏品回家鄉建立一座博物館。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華之寧

家鄉的水是藝術創作不竭源泉

人物檔案

華之寧,1932年生,祖籍無錫,美籍華人,國畫大師黃君璧、吳詠香的入室弟子。1956年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後移居美國,在費城藝術學院深造。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她探索著一條中西融合的國畫新路,張大千出席她在美國畫展時,對她大膽的創新給予肯定。心懷故土的她還向無錫博物院捐贈120幅畫作。2018年4月,華之寧在洛杉磯與世長辭,享年86歲。

一位老藝術家苦心孤詣奮鬥幾十年,卻將自己最珍愛的120多幅作品全部捐給了家鄉博物館,她就是旅美無錫畫家華之寧。“旅居海外50載,也改變不了太湖兒女的‘基因’。”在市美協主席梁元看來,華之寧與同為旅美著名無錫畫家的程及,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用水非常通靈”。“活水是生命的源泉,創作的源泉。”對水的痴迷,華之寧屢有提及。

華之寧說自己雖出生在南京,但父親的老家在前洲,小學是在無錫度過的,2009年帶著落葉歸根的情愫,她回到太湖之濱無錫生活,在這裡又找到了一個舒適自在的創作天地。“活水”系列就是她這段時間在無錫開始創作的。“活水的靈感來自太湖和惠山天下第二泉。要通過藝術語言,讓全球的人們瞭解太湖,喜歡無錫。華之寧希望無錫畫家能不斷開拓視野,不斷探索創新,更好地走向世界,展示中國畫家風采。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曹鵬

用畢生精力,播撒音樂的種子

人物檔案

曹鵬,江蘇江陰人。中國頂級指揮家,國家一級指揮。1945年參加新四軍,入山東大學中文系,後任部隊文工團指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電影樂團指揮,為《龍鬚溝》等幾十部電影錄配了音樂。1955年赴莫斯科音樂學院留學,師從著名指揮家金茲布爾克。留學期間從多次舉行交響音樂會,1961年回國任上海交響樂團指揮,曾指揮歌劇《蝴蝶夫人》,舞劇《三角帽》《葛蓓莉亞》等的演出。1975年隨團赴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訪問演出,都獲得好評。現任上海交通大學交響樂團指揮、上海大學藝術中心藝術總監、上海大學音樂學院名譽院長、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藝術總監及首席指揮和上海市學生交響樂團指揮。

“我以自己為南菁人為榮、以江陰人為榮、以中國人為榮!”去年,94歲高齡的曹鵬剛從康復醫院出院,就堅持參加了母校江陰南菁中學在上海舉辦的校友會,並以“老壽星校友”的身份做出深情“表白”。精力充沛、思路敏銳……在交流中,記者常常忘記了曹鵬的年紀,一談起音樂和孩子們,他的熱情不亞於真正的“90後”。“停不下來,每天都有樂隊的排練,只要一排練我就不覺得累,雖年歲在增長,但聽覺還越來越敏銳。我總跟大家說,趁曹鵬還做得動,你們趕緊用!”

……

當然無錫人才遠遠不止

於上文所述

在無錫這片土地上

孕育了蔚為大觀的傑出人才群落

無錫籍文化學者馮其庸先生

晚年念及故鄉、故園、故人

幾度哽咽,他感慨

夢中每迷還鄉路,愈知晚途念桑梓

这么多近现代无锡人才!有你认识的吗?

(無錫日報資料圖)

走到哪裡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根”

這也是天下無錫人給我們的感受

來源:無錫觀察、無錫日報、江南晚報、無錫新傳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