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能打贏三大徵,為什麼打不贏薩爾滸?

一德格天1


萬曆三大徵和薩爾滸戰役有區別也有類似點。

前者分別是明軍內部的叛亂,民族部落衝突,和域外援助戰爭,雖然戰爭的規模不算小,但卻是不足以動搖大明統治根基的癬疥之疾而已,明廷只需要多砸點軍費,耗上個三年五載,敵方就會因供給不足而不戰自潰了。

所以在財力充足的情況下,萬曆即便躺著也能贏三大徵,但儘管如此,萬曆朝的三大徵依然打的不是很理想,損兵折將,財政枯竭才勉強壓住了場子。


後者與三大徵對象不同的是,後金的實力要比那三位強的多,尤其是在軍事上,實力不可同日而語,萬曆想當然的把後金當做如寧夏之役一樣的小敵,嚴重低估了後金政權的實力,結果在不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自然是要吃大虧的。

另外明軍雖然在兵力上達到了十一萬,是後金軍的一倍以上,但萬曆對指揮官的選擇卻是識人不明,樣鎬、杜松之流本就不是將帥之才,而且人生履歷中汙點不少,完全是在明朝後繼無人的情況下才有幸上位,並被萬曆委以重用,“廖化作先鋒”的效果,直接導致了薩爾滸戰役中被軍事天才努爾哈赤輕易打敗。


薩爾滸戰役對後金來講,可以說是國運之戰,金軍五萬精銳傾巢而出,並且集中兵力逐個聚殲了明軍的多路部隊,僅僅五天時間明軍就死傷五萬餘人,遼東鐵嶺、開原相繼失陷,明朝元氣大傷,財政枯竭,再也無力主動出擊。

與三大徵對象類似的是,後金政權相對明帝國而言畢竟還是個小國,即便明軍是硬碰硬打不過女真人,但明朝如果打持久消耗戰的話,後金依然是耗費不起的,但是不幸的是,明朝有防守的心,但沒有防守的力了。

三大徵以及明緬戰爭中耗盡了明帝國的財政,無奈的萬曆皇帝為了籌措遼東軍費,只好把戰爭負擔轉嫁到民間,百姓不堪重負,最終釀成了以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的農民運動,外患引發的民變連鎖反應令明帝國無力招架,陷於長期內憂外患的境地,直到滅亡。

綜上,明朝薩爾滸之敗,一是敗在兩軍戰力不等,金兵戰力整體強悍明軍;二是敗在明軍將帥無能,指揮頻頻失誤;三是明朝文武內部不夠團結,黨同伐異,矛盾重重;四是三大徵把財稅耗盡,沒有充足的財政支援遼東戰場,這跟三大徵時的情況迥然不同,萬曆死後,明帝國的危機愈發嚴重,積重難返的明帝國二十多年後就被歷史所淹沒了。


納蘭談史


答案很簡單,因為所謂的萬曆三大徵不過是菜雞互啄而已,滿洲人才是明朝的強敵。


因為明軍的對手水平都算不上太高,比如寧夏之役不過是明軍內部叛亂;播州之役也不過是土司不服管;抗倭援朝之役的日軍別看吹的震天響,實際上其軍事水平不過是玩泥巴而已,缺乏大規模騎兵作戰經驗,步兵也沒有對抗騎兵的經驗,也就是火繩槍以及防守工事還有點可圈可點的地方,說是玩泥巴都算是好聽了。

所以,萬曆三大徵明軍的對手要麼是檔次和明軍一個水平,要麼就是檔次不如明軍,所以所謂的萬曆三大徵本質上和薩爾滸之戰沒有什麼可比性。
有人說薩爾滸之戰是明清賭國運之戰,其實並不準確:明朝在戰前還和之前一樣,根本沒把滿洲人放在眼裡;可是對滿洲人來說,失敗無異於滅亡。所以,對滿洲人來說,薩爾滸大戰是賭國運:但是對明朝來說,由於對少數民族的輕視,明軍的看法還和以前一樣,就是我大軍一到你要麼上表投降要麼被消滅。

還有人說明軍失敗的原因是兵分四路,這種人可以用軍盲來形容:首先,之後的松錦大戰就已經證明,明軍就算是合兵也得跪;其次,在沒有無線電、雷達以及偵察機的年代,一個將領根本無法有效指揮一支龐大的軍隊,所以只能分兵,讓將領分兵指揮,如果各路之間配合得當仍然能夠取得戰果。
明軍之所以搞分兵,除了十多萬大軍的指揮問題之外,再就是吃準了滿洲人少。因為當時八旗各個佐領,只有極少數佐領滿編,也就是達到了三百丁的數量,剩下的佐領都不足額,絕大多數佐領甚至不滿百丁,僅幾十丁。所以,雖然理論上八旗滿編為六萬丁,實際數字遠沒達到這個數。根據張士樽先生的考證,薩爾滸之戰前,努爾哈齊麾下的總人口,算上投奔努爾哈齊的蒙古人、漢人以及朝鮮人加一塊才十七、八萬人,根據丁口比一比五的比例換算,此時八旗一共三萬多壯丁,姑且算四萬。所以這就是明軍敢於分兵的底氣,因為滿洲人實在是太少。

但是薩爾滸之戰明軍最大的問題在於,被殲滅的杜松、馬林、劉鋌三路沒有一路堅持超過一天,都是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被八旗消滅。如果明軍當中有一路能頂住滿洲人的攻擊,哪怕是多堅持一天,剩下的三路部隊如果機動到位就可以讓滿洲人顧此失彼,最終失敗的將士滿洲人。
但是明軍實在是廢柴,三路明軍被快速殲滅,剩下的李如柏部也是獨木難支,未免部隊全軍覆沒只能選擇撤退。而且此時的明軍已成驚弓之鳥,幾十個斥候虛張聲勢都能嚇得殘餘明軍奪路而逃,甚至自相踐踏踩死了不少人。

究其原因,也就是以下三點:

第一、當時的滿洲人都是天生的戰士。彼時東北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糧食作物一年只能成熟一季,所以滿洲人在農耕之餘,不得不進行狩獵、採集等方式來獲取生產生活資料。所以,滿洲男丁從小都要練習武藝,因為要同各種猛獸搏鬥,畢竟當時東北尚未完全開發,地廣人稀,有時候野獸都會溜達到村莊裡。而且滿洲婦女也都以練習弓馬騎射的方式來激勵父兄、丈夫練習武藝。
同時,滿洲人也有大規模圍獵活動。圍獵就是一隊兵馬根據地形等條件排成相應的對應,根據號令統一行動,將野獸、獸群趕到指定的地區圍捕。這種圍獵活動在清朝入關後演化為木蘭秋獮。


圍獵有兩點好處:一是給菜鳥練膽,省的動真格的時候嚇得尿褲子;二是每個人都要根據軍官的號令行動,可以鍛鍊士兵的服從性和組織紀律性。這就和今天各國軍隊都要進行隊列訓練以及內務整理一樣,都是為了訓練軍人的服從性。如果連上級的命令都不服從,那還打什麼仗呢。

第二、滿洲男丁每人都有足夠的經濟產出。根據朝鮮人寫的《建州聞見錄》,每個滿洲男丁都有農莊和奴僕,如果是貴族可以擁有更多的農莊和奴僕。

奴婢耕作以輸其主,軍卒但礪刀劍,無事於農畝者,無結卜之役,租稅之收。

正因如此,滿洲男丁每人都有足夠的經濟產出去維持軍事訓練以及準備精壯的戰馬和優良的盔甲和武器。這就有點類似於古希臘、古羅馬全民皆兵的公民兵制度,奴隸負責經濟生產,男性公民要自行準備盔甲、兵器,平時進行軍事訓練,戰時披甲上陣。
而明軍裝備則十分寒酸,等同於裸奔,這一點熊廷弼就曾經吐槽過,而且是嚴重吐槽
:臣又見在遼回還人等,言賊兵所帶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鐵,馬亦如之。故鮮營對壘,被奴步兵驟進,將拒馬木登時撤去。鮮兵非無銃箭,而無可奈何者,甲堅故也。我兵盔甲,無如略彷赫連氏之制而即于軍中製造既皆荒鐵。胷背之外,有同徒袒,賊於五步之內,專射面脅,每發必斃,誰能抵敵。簡單來說,就是滿洲人馬具甲,鎧甲精良到免疫銃、箭的射擊,而明軍士兵只有胸甲,還都是破爛貨,根本起不到防禦的效果。滿洲兵弓馬嫻熟,五步之內專門瞄準明軍士兵沒有甲冑防護的面部和兩肋射擊,明軍根本擋不住。

這就是因為滿洲人得經濟產出保證了滿洲人的軍事訓練以及裝備水平,所以滿洲人戰鬥力遠高於明軍,而且勇武的軍人可以憑藉戰功獲得更多的財產和社會地位。而明軍士兵則沒有這麼好的待遇,由於喝兵血等優良傳統加持,明軍士兵的軍餉被拖欠數月甚至一年,發到手裡也不足額,經常冬天又士兵因為無錢買棉衣被凍死。而且士兵還要被各級長官當農奴使喚,財產被長官剝奪,甚至老婆長得漂亮都能被長官奪走。所以,指望這種貧困、不光彩並且處於奴隸地位的士兵去打贏尚武的滿洲人,無異於痴人說夢。


而且關於薩爾滸之戰的相關記錄,經常有明軍火槍、弓箭齊發而沒有破甲的記錄,頂多幾個倒黴蛋頭盔和麵甲被擊穿,其結果也僅僅是僅傷皮肉,根本不致命,頂多臉上破相。但是對於尚武的滿洲人來說,臉上多條疤是勇武的象徵。

第三、努爾哈齊將各自為證的女真各部統一到了他的滿洲旗下。就清太祖,英明汗努爾哈齊來說,我對他的評價就是大丈夫、純爺們。他前半生委屈求全、白手起家,通過幾十年的征戰,將各自為政的女真各部統一到了他的滿洲旗下,並且創立了八旗制度。後半生他黃衣稱朕,正式和明朝分庭抗禮,開創了清朝近三百年的基業。
在努爾哈齊之前,由於經濟生產的分散導致女真各部各自為政,其共同點就是小國寡民,實力弱小。明朝就是吃準了這一點,利用其體量優勢不斷的壓迫女真各部,分化拉攏、挑撥離間、設置貿易壁壘,等等。

甚至明朝還親自上陣,建州三衛以及海西四部都曾經被明朝減丁,因為人口增加了,這是明朝不願意看到的,既如此那就減丁吧,反正我體量大可以為所欲為。但是努爾哈齊通過殺伐征戰,將分散的女真各部全部統一到了他的滿洲部旗下,通過八旗制度對行政、軍事、經濟生產等方面進行管理,不僅增加了他的實力,還給他提供了一支兵種齊全的武裝力量。

但是,明朝依然沒把早已今非昔比的努爾哈齊當回事,畢竟同明朝相比,努爾哈齊的實力還是過於弱小。但是結果卻是啪啪打臉,明軍五萬多人被收了人頭,只有李如柏一路以踩死不少自己人為代價逃脫被殲滅的命運。此時明朝驚恐的發現,努爾哈齊已經不是可以被任意拿捏的軟柿子了。


可以這麼說,薩爾滸大戰徹底撕掉了明朝最後的遮羞布,徹底暴露了
明朝的虛弱。之後就是努爾哈齊席捲遼東,定鼎盛京,開創了大清近三百年的基業。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努爾哈赤起兵後,薩爾滸之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場戰爭,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叫作“薩爾滸大戰”。

薩爾滸大戰以後,努爾哈赤的後金政權遷都瀋陽,將瀋陽改稱盛京。

可以說,這就是努爾哈赤的立國之戰,也是他傑出軍事才能的集中體現,話又說回來,畢竟明朝有10萬大軍,努爾哈赤才6萬,而且萬曆皇帝曾經可以打贏“三大徵”,為什麼就打不贏薩爾滸之戰呢?其實還是這麼三個要緊的原因。

其一、明朝將領杜松有私心,想搶個頭功,沒有等大軍聚集,就孤軍深入

杜松的中路是楊鎬的主力,已經從撫順出發往這邊打過來了。努爾哈赤就集中了全部兵力,迎戰杜松。杜松身經百戰,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這次卻失算了,遭到慘敗。

他從撫順出發的時候,天正下著大雪,氣候非常惡劣。

由於他想搶個頭功,居然冒雪進軍到遼寧撫順地區,首先攻佔了薩爾滸山口,沒有停頓就分兵兩路,一半紮營薩爾滸,另挑選出一半精兵攻打界藩城。

其二、努爾哈赤精通兵法,懂得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道理,他行軍打仗最講究統一號令,萬曆皇帝集全國精銳,表面上名將精兵雲集,卻存在不能統一調令的嚴重隱患

努爾哈赤行軍打仗,最講究統一號令,誠如明軍統帥楊鎬所料,雖然明軍集中全國精銳部隊,看似名將精兵雲集,卻是一支名副其實的雜牌軍,存在不能統一調令的各種隱患。

因此他將明軍分為四路,按照各自的特點特性分軍部署。

從這一點足可以看出,明軍統帥楊鎬還是比較精通兵法之道的。然而即便如此,還是存在問題。

在林海雪原上行軍,其實,往往考驗士兵的體力及綜合素質,四路大軍齊頭並進,明軍士兵軍事素質參差不齊,這一路上就難免有快有慢,再加上明軍領兵之將,有的立功心切,縱橫數百里,深入後金勢力範圍後,這個隱患就徹底暴露出來。

比如,明軍的杜松,也算是一員久經沙場的猛將,他烏黑如漆,人稱“杜黑子”,在打仗時,他喜歡擄起兩臂,持著金刀亂砍。

但他有勇無謀,貪功冒進,為此吃過不少虧。杜松這次為了得到頭功,不顧大軍從撫順出發時正下著大雪,天氣惡劣,卻只管快速行軍,搞得他的軍隊人困馬乏。

他先攻佔了薩爾滸山口,接著分兵兩路,把一半兵力留在薩爾滸紮營,自己帶了另一部精兵攻打後金地界藩城。

經過偵察,努爾哈赤得知杜松率領的是明軍主力,已經兵分兩路從撫順出發撲了過來。

努爾哈赤認真分析敵情後,決定集中兵力先攻明軍的一路。

正在這時候,他派出的探子來報,說明軍的先頭部隊,由將軍杜松率領,已經在薩爾滸山紮營。

努爾哈赤於是集中兵力,先對付杜松。他集中6萬八旗軍隊,去對付杜松3萬多人的軍隊。

杜松在薩爾滸紮營後,留下兩萬人守營,自己帶著一萬精銳部隊進攻金軍。

努爾哈赤見杜松的明軍兵力已經分散,暗自歡喜,他先不去救援界藩城,而是集中全部兵力截斷杜松部的後路,他趁此機會,集中了四萬多人的兵力,一鼓作氣攻擊薩爾滸的明軍大營。

明軍聽說敵人來了,連忙列好陣勢,準備迎戰。突然,狂風驟起,塵土滿天,頓時天昏地暗,明軍趕緊點起火把。誰知道,這又讓金軍抓住了機會。

明軍看不見金軍,金軍卻藉著火把的光芒把明軍看得一清二楚。努爾哈赤一聲令下,將士們亂箭齊發,射死了很多明朝官兵。

其三、努爾哈赤用“七大恨”,來激勵八旗兵報仇雪恥,明軍兵分四路,兵力又過於分散,而努爾哈赤則是集中其最精銳的八旗兵,分步驟地對明軍的各路兵馬,進行集中圍殲

1618年,努爾哈赤召集八旗的首領和將士,宣佈跟明朝有七件事與八旗結下了極大的冤仇,稱之為“七大恨”,為了報仇雪恥。

他決定起兵征伐明朝,其實,此後爆發的第一次戰爭是撫順之戰。

明軍大敗的消息傳到京城,明神宗萬曆皇帝大怒,遂派出大兵圍剿努爾哈赤,企圖將他消滅在剛起步的階段。

  • 朝廷從福建、浙江、四川、陝西、甘肅等省調集了約9萬軍隊,對外號稱10萬。後金的八旗軍兵力,合起來也不過6萬,有些後金的將士得到情報,也不免有些害怕了

明朝為維護其在遼東和全國的統治,對後金政權發動了進攻。

努爾哈赤襲破撫順城,確實震驚了明廷,次年二月,明廷就出兵8.8萬人,還有葉赫、朝鮮援軍共11萬人,以楊鎬為遼東經略,分兵4路,他們將合擊後金都城赫圖阿拉城,也就是現在的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的老城地區。

四路分別為:西路軍由杜松率兵3萬,南路軍由李如柏率兵2.5萬,北路軍由馬林率兵2萬,東路軍由劉鋌率兵2.8萬,而明軍統帥楊鎬,則坐鎮瀋陽統一指揮各路大軍。

努爾哈赤根據奏報,集中全部八旗軍隊迎敵,西路總兵官杜松率軍至撫順關,努爾哈赤遂以500兵拖住劉鋌的東路軍,集中兵力先戰勝杜松,然後依次包圍消滅了其它兩路大軍。

最後,明朝的南路軍在聽到其他三路軍全部兵敗的消息後,不得已撤了回來,這才免遭全軍覆沒的命運。

在短短的4天時間裡,明軍各級軍官陣亡300餘人,軍士陣亡45800餘人,失去馬、騾、駝等共28600餘匹。

這就是明朝後期,歷史上著名的薩爾滸戰役。薩爾滸戰役之初,明朝有軍隊十萬餘人,後金總兵力約六萬人,明軍在總人數上佔據明顯的優勢。

但是,明軍兵分四路,兵力過於分散了,而努爾哈赤則是集中其最強的兵力,相繼對明軍的各路兵馬進行集中圍殲。

因此,在具體的交戰過程中,後金兵力都是佔據絕對的優勢。

可以說這次戰爭,在中國軍事史上也是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綜上所述,明朝將領杜松有私心,想搶個頭功,沒有等大軍聚集,就孤軍深入。

努爾哈赤精通兵法,懂得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道理,他行軍打仗最講究統一號令,明軍集全國精銳,表面上名將精兵雲集,卻存在不能統一調令的嚴重隱患。

努爾哈赤用“七大恨”,來激勵八旗兵報仇雪恥,明軍兵分四路,兵力又過於分散,而努爾哈赤則是集中其最精銳的八旗兵,分步驟地對明軍的各路兵馬,進行集中圍殲。

正是上述三個方面的緣由,所以,萬曆皇帝能夠打贏“三大徵”,最終卻沒有打贏薩爾滸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