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昆都侖區”概況

昆都侖區是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下轄的一個市轄區,簡稱昆區,成立於1956年,位於呼包銀榆經濟區和呼包鄂金三角腹地,位於陰山腳下,黃河北岸,昆都侖河畔,昆都侖區因河得名(昆都侖蒙語意為“橫”),是包頭市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市區西部西南接九原區,東臨青山區。區域總面積301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72平方公里。

[1]

2012年常住人口76.79萬,由蒙古、漢、回、滿、達斡爾等有45個民族構成,少數民族人口43657人,其中蒙古族24600人。轄區設有2個鎮、13個街道、24個行政村、72個社區。共有基層黨組織660個,其中黨委51個,黨總支66個,黨支部543個,現有黨員16139人。昆都侖區內設有2個鎮,13個街道辦事處,291個居委會。[1]

2017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2]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區。[3]

2018年12月18日,民政部公佈確認第三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結項驗收結果:昆都侖區實驗區圓滿完成各項實驗任務,結項驗收結果為“合格”。

位置

昆都侖區位於陰山腳下,黃河北岸,東經109°50′,北緯40°34′。大青山、烏拉山之間的昆都侖河流經境內,注入黃河,昆都侖區因河得名,是包頭市的中心城區和自治區最大的企業包鋼(集團)公司所在區,位於呼包銀經濟帶和呼包鄂金三角腹地,是包頭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對外開放的窗口,土地總面積30159.04公頃。

地形

昆都侖區地處大青山、烏拉山山前平原,昆都侖河下游的衝擊扇。地勢平緩,由北向南微微傾斜,系斷層地帶。海拔1067.2米,平均氣壓為895.4毫巴。

土壤

土壤呈粘質砂土及砂礫,為第四紀沉積物,厚度在300米以上。

氣候

昆都侖區地處中緯度,為溫帶季風半乾燥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夏季溫和短促,降水較少,集中於夏秋。氣溫、溼度變化大蒸發量盛。春季3~5月多風沙,年平均風速為2.7米/秒,最大風速為8.8米/秒。從11月入冬,次年3月返春,無霜期為158天左右,凍層最深達175釐米。年平均氣溫為6.5℃,12月底至1月初氣溫最低,平均為0.735℃,絕對最低所溫可達-31.4℃,最熱在6月底至7月初,最高溫度34.7℃,絕對最高溫度達38.4℃。年平均降水量為300~350毫米,降水季節分佈不均,以7、8月為最多,約佔年降水量的54%,近年來經常出現暴雨,豐水年降水多達678.4毫米,枯水年僅131.5毫米,1958年曾有過洪水災害,造成嚴重水土流失,甚至出現泥石流。一年四季多為晴朗乾燥天氣,相對日照天數在70%以上,全年日照總時數可達3000~3150小時,平均日照時數8~9小時。

水文

昆都侖河古名石門水,為時令河。發源於固陽縣的春坤山,流經固陽,從兩山石門(古稱石門障)穿行而過,入昆都侖區,全長115公里。昆都侖水庫,坐落在距溝口10餘里處的石門,建於1959年11月。水庫兩面環山,石壩欄橫跨於兩山之間,攔截於昆都侖河,是包頭市最大的水庫。黃河是昆都倉區的過境河流,河面最寬458米,水深1.4~9.3米,平均流速為1.4米/秒,最大流速為3.13米/秒。平均流量為824立方米/秒,最大流量為5500立方米/秒。8~9月份為黃河高水位期,最高水位1007米,最低水位1001米。河水含砂量大,河道沖刷幅度在3~7公里之間擺動,唯昆都侖區昭君墳段為石質河床,河道穩定。黃河於每年11月20日左右封河,次年3月份開河解凍,冰層厚度為0.5~1.17米。

植被

內蒙古“昆都侖區”概況

昆都侖區

昆都侖區自然植被類型原為本氏針茅草原,由於城市建設的發展,本類植被已不多見。在城區邊緣和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方,以苔蘚矮草草甸、黃草鹽化草甸、馬藺鹽化草甸等隱性植被為主。

水資源

昆都侖區有豐富的水資源,有良好的地緣優勢。昆都侖河自北向南穿過昆都侖區,是整個包頭市有持續供水能力的兩個水庫之一。

旅遊景點

內蒙古“昆都侖區”概況

石門風景區

石門風景區-國家AAA級景區,原名昆都侖水庫風景區,位於陰山山脈大青山與烏拉山相接的峽谷中。因流經景區的昆都侖河古稱“石門水”而得名,“石門水”因溝口兩山對峙如門而得名。

梅力更自然生態風景區-梅力更(蒙語“聰慧”意)自然生態風景區依偎在陰山山脈烏拉山南麓,包頭西30公里(九路車終點站),南眺九曲黃河,西接巴彥淖爾盟。是以眾多的巨型球狀的花崗岩高山、瀑布和植物景觀為主的自然風景區。景區內有梅力更溝、石包克圖溝、西溝等奇峻峽谷,山體雄偉奇特、深幽險峭,主峰大樺背海拔2324米。景區保護面積56.7平方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