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華麗”轉身背後急需政策“喝彩”

孟慧傑走路很快,平均每分鐘150步,按照每步80釐米來算,這位在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工作了5年的藥師,每天都以120米/分鐘的速度穿梭在醫院的住院病房、門診及臨床藥師辦公室之間,有時甚至更快。

在很多患者的眼中,醫院藥師就是那些在門診藥房叫號發藥的人,每天做著重複基礎的工作。事實上,他們正在臨床診療中主動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

鮮為人知的藥學查房

每天早上八點之前,在醫院門診樓負一層的臨床藥學科辦公室準能看到孟慧傑的身影。準備好工具書、筆記本以及基本資料後,孟慧傑就會穿上白衣趕往她所輪值的泌尿外科病房,準時參加八點鐘的早交辦和查房。

“這個患者在用依替米星,應該是細菌耐藥或者過敏患者,一會兒去看看她。”剛剛參與完科主任查房的孟慧傑徑直走到護士站,開始審核病區患者的醫囑。

不同於臨床醫生的日常查房,臨床藥師還要進行藥學查房。“藥學查房不像科主任早查房一樣一個小組全部出動,一般來說只是藥師一個人去了解患者的用藥情況,遇到特殊的患者,有時會有醫生、護士陪同一起查房。”孟慧傑向健康界介紹說。

這個一眼就被孟慧傑“盯上”的患者,是一位因腎盂輸尿管連接處狹窄導致腎積水來治療的中年女性。該患者病歷中記載其對青黴素、頭孢一代、喹諾酮類抗菌素都過敏,因而醫生選擇了依替米星注射液進行術後抗炎治療。“依替米星這種氨基糖苷類藥物會對使用者的腎功能和聽力造成一定影響,使用者腎功能本身就不好,這時應避免使用這些藥物,如果使用,就要特別注意,而且要密切監測。”孟慧傑解釋說。

在清華長庚醫院的泌尿外科,收治的多是疑難泌尿系統疾病患者,因而每個患者的用藥都有很強的不可複製性,需要再三斟酌。像這樣多種抗菌藥過敏的情況在臨床中不是特別多見,這個時需要藥師對患者進行藥學查房,去了解一下她使用依替米星後是否出現了一些不良反應,同時也要和專科醫生溝通是否更換用藥方案。

參與查房、在病房中審核醫囑,這只是像孟慧傑一樣的臨床藥師每天工作的一部分,其餘時間他們還要做一些合理用藥評價工作,比如抗菌藥物評價、處方點評等。

此外,近些年藥師轉型迫在眉睫,出藥師諮詢門診也是孟慧傑每週的必要工作。

形勢倒逼藥師轉型

2017年4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原國家衛生計生委)、財政部等聯合下發《關於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工作的通知》,正式在全國範圍內強制取消藥品加成,這讓醫院藥劑科從“創收部門”變成了“負擔部門”,也倒逼藥劑師主動出擊,在臨床診療環節中凸顯自己的作用。

3個月後,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發佈了《關於加強藥事管理轉變藥學服務模式的通知》,提出轉變藥學服務模式。要求推進藥學服務從“以藥品為中心”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從“以保障藥品供應為中心”轉變為“在保障藥品供應的基礎上,以重點加強藥學專業技術服務、參與臨床用藥為中心”。以促進藥學工作更加貼近臨床,努力提供優質、安全、人性化的藥學專業技術服務。

醫院藥師再也不僅是從門診藥房窗口中伸出的一雙雙手,而是逐步從幕後走向臺前,以一種新的形象與服務模式改變大眾的認知。他們出現的地方更多了:藥師獨立收費的門診、藥物諮詢窗口、諮詢室等等。

“藥品零加成帶來了藥師成本問題,這是醫院院長和其他管理者肯定要考慮的事情。”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臨床藥學科主任胡永芳告訴健康界,藥品從進入醫院到保存、出庫,都需要人力成本和庫房等硬件設施配備支持,還有一些特殊藥品的保管需要冷鏈等特殊條件,藥品零加成施行後,在一些不大的醫院已經開始了精打細算削減這方面的人力投入,所以作為醫院的藥師,不能像以前一樣固步自封,而是要尋找路徑,創造自己的價值。

“現在臨床常見的MTM模式(即藥物治療管理),從患者入院的藥物重整到手術期的用藥評估以及術後的用藥指導,在這個過程中,藥師是可以做一些服務,產生價值的。”胡永芳說。但是目前,我國絕大部分的醫療結構都缺少一個標準,以衡量通過藥師的這種MTM服務,給患者帶來了什麼,給醫療機構節約了多少成本,節省了多少醫療資源。現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了這種評價標準,但我國還有些滯後。

事實上,制約我國醫院藥師隊伍發展的遠不止這一標準的缺失。

政策脫節待完善

清華長庚醫院還有一個肝膽多學科聯合門診,每次科室護士邀請胡永芳去會診時都有些不好意思,因為對工作一向負責的胡永芳參與會診時總是會認真分析患者的用藥方案,搭上不少時間、精力,但卻因為沒有一個明確的政策條目,科室無法給胡永芳提供相關的補助。

按照我國《處方管理辦法》第五條規定,經註冊的執業醫師在執業地點才可取得相應的處方權。而在醫院藥師的培養體系中,並沒有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的要求,這就導致醫院藥師在看診過程中無法獲得任何處方權。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即無法合理評估醫院藥師提供藥事服務的價值。對於我國絕大部分出聯合門診的藥師來說,出診產生的工作量並不能得到量化。

而在西方國家,藥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獲得處方權。美國藥劑師能通過醫生授權獨立開具處方,年收入最高可達15萬美元以上。加拿大是限定模式,藥師可以開具糖尿病、高血壓等慢病的處方。英國則採取目錄模式,藥師可以直接開具在目錄中的藥物。

“要讓這個行業持續發展,除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外,也需要利好政策等來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去做這件事情。”胡永芳表示。

不久前,央視新聞也報道了醫療機構將啟動藥事服務費試點工作,每張處方擬收取4元的藥事服務費,一時引發熱議。

對於藥事服務的收費,一些地區早就做了探索。

早在2012年,重慶市就在全國率先實施藥事服務費,但隨即被叫停。2017年9月1日,福建省三明市增設藥事服務費並明確收費標準:門診藥事服務費為每人次10元,中藥飲片調劑藥事服務費為每人次30元,由統籌基金全額承擔。

但也有業內人士提出,目前我國設立藥事服務費機制,還有明確藥事服務的具體項目、規範收費標準、建立藥事服務質量評價體系等幾個檻要過,任重道遠。

面對政策尚待完善、臨床缺口較大等“內憂外患”的情況,臨床藥師未來何去何從?

未來如何發展

說起發展,除了醫藥領域都在不遺餘力地呼籲藥師立法外,夯實自身基礎與臨床醫生配合形成發展合力同樣重要。從臨床藥師的角度來講,“打鐵還要自身硬”,要不斷夯實自己的專業基礎,與臨床醫生形成合力更好地為患者提供藥事服務。

胡永芳舉例說,心內科的醫生只要對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這些科室內常見病的藥物非常熟悉,但是作為藥師要搞清楚的是全院幾十個科室的用藥以及一些學科交叉用藥。所以當一些新指南出現的時候,藥師們就要趕緊學習,增加知識儲備,多和專科醫生溝通,瞭解其用藥的初衷,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另外,從醫院、政策層面上還要給藥師這一群體更多的關懷、幫助。在中國臺灣地區的醫院裡,一般都會很人性化地設一個化療藥房,用於保存化療藥物,最大程度減少因化療藥物暴露對接觸人員造成的損傷。目前,北京清華長庚醫院也設立了這樣的化療藥房,統一管理化療藥物,並且會定期輪換藥房工作人員,這種“人文調劑”也得到了藥師們的肯定。

總體而言,臨床藥學在我國還處於相對基礎的階段,要不斷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道路,出臺配套的政策法規推動學科的良性發展,滿足患者對於藥學服務的需求。

熱門討論:關於醫院提供的藥事服務你遇到過哪些暖心事、奇葩事?歡迎評論區留言!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