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苏东坡的书法思想我只看到了这一点

苏东坡书法的"写意精神"

苏轼,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诗人,其文学方面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以写意为胜,引领北宋书法风向。

苏东坡为官多任,平生又喜欢交友,爱好广泛,并且极为鼓励身边人,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朋友"群体,这些人大都喜欢书画、诗文,与苏东坡志趣相投,而苏东坡也经常赞赏鼓励这些人投身于自己的爱好之中,因此,他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这就为他在书法风格和影响方面奠定了人脉基础。

董其昌:苏东坡的书法思想我只看到了这一点

苏东坡书法

苏东坡在书法方面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书法的"写意精神",也就是"尚意",并且他本人在书写中大胆实践,得到了"朋友圈"的积极响应,成为"宋尚意"的领导者和实践者。

苏东坡的书法写意指的是什么?他认为,书法应当有"本真"思想,说到底,宋人尚意还是为了追求一个"真",因为"真"才能表现艺术之美,因为"真"才能找到乐趣,自由的精神才能表现出"真"。

苏东坡书法中的"意",是指思想、意志、意念、意味等,主要体现在个人自己的思想、主见等,是创作者的某种寄托和意志。正如他所说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里的"意造"并不是毫无目的、或是毫无法度地凭着自己的想像而来,而是针对那些墨守成规的法则而言的,在书写中主要按照自己的心意、意志去创造,是符合自己内心的"意造"。

董其昌:苏东坡的书法思想我只看到了这一点

苏东坡书法

有一则故事更能说明苏东坡的书法思想,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叫章七的人拿着自己临摹的《兰亭序》让苏东坡鉴赏,苏东坡认为此人临摹很像,但以后也高不到哪去!因为他太拘泥于前人的法则,不敢自己做主,作品刻板,更没有自己人面目,是创作不出好的作品的。

苏东坡书法的"意"还表现在自然而然之上。这是他对"意造"思想的一个延伸,一切自然的、无意间流露出来的东西才是最美的,而不是经过设计、计划而产生的,他认为"无意于佳,不计工拙",书法才能创造出新意,而这个"新意"正是苏东坡的艺术理想和追求。

例如苏东坡很是推崇的颜真卿书法,他认为颜氏书法具有创新精神:"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这里最重要的是颜真卿书法"一变古法",就是书法中的一个创新,打破了千百年来的静穆法度,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苏轼强调了"要让书法变成体现人格精神的载体,而不仅仅是将字写得端正美观。"(甘中流)

董其昌:苏东坡的书法思想我只看到了这一点

苏东坡书法

苏东坡书法思想的另一个表现是"萧散简远"。当然,他提出的这一书法理想,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他多年所学的积累,苏轼书法自唐人到魏晋,特别是对王羲之书法的钟慕,得出了魏晋书法的风流趣好的结论,并从中有"意"说书。"予尝论书,以谓锺、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赏析,往往都倾向于这个事物的整体或全部,而苏轼则取其一面,并加以扩大化,更加突出其中的一某一点加以实践。就拿王羲之书法来说,人们都以王羲之的字形、用笔、章法为胜,而苏东坡则以其"妙在笔画之外"的精神为取舍点,足以证明苏东坡对书法艺术的独到眼光。

"萧散简远"的书法思想是苏东坡晚年所提出的,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在苏东坡的一生当中,他所经历的、所积累的和所尝试实践的,都是他人生的写照,当过大官,也被贬黄州,人生经过了大起大落,有喜悦,有痛苦和悲伤、失落,这些无疑给他的艺术思想注入了不同的个味,到了晚年阅尽繁华,看透了世间百态,其艺术思想也就服膺于魏晋的平淡浑成,这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董其昌:苏东坡的书法思想我只看到了这一点

苏东坡书法

"萧散简远"是苏东坡书法艺术审美理想的核心,其意义正是前文所述的书法中的某一个"落脚点",也就是说,苏东坡把对书法的审美取向放在了"空灵"、"寂静"、"淡泊"等这些人生态度之上了。为了支撑这个"落脚点",由此也产生了书法中的两个分歧,即:雅和拙,这也是人们常说的"雅和俗"的概念,如果想要充分表达个性思想或是审美理想,那么,在"法度"所带来的"雅"的角度上,则是不能充分展现出这些"萧散简远"的,反之,想要更好地表现出"空灵"、"寂静"、"淡泊"艺术思想,就要失去一些前人遗留下来的那些规则和法度,因此,苏东坡的这种书法审美思想在后世,特别是元代以后,就有很多人提出了批评意见,认为"苏东坡带坏了书法风气",只不过,我们现在来看苏东坡的审美思想,就要从现实出发,客观公正地予以评判了。

董其昌书法的平淡自然观

董其昌是晚明时期活跃于书坛的对后世书法思想有重要影响的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一生著书颇多,特别是在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最著名的就是他的《画禅室随笔》,学习中国画和书法的人都以此为宗,并且得到了很多的启示。

相对于苏东坡而言,董其昌对书法的见解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只不过苏东坡的审美是"意",而董其昌是"淡",从表面上来看,这两个字的意思几近相差不多,但实质上,董其昌则有他自己的一翻独特之处。

董其昌:苏东坡的书法思想我只看到了这一点

董其昌书法

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耳。极才人之致,可以无所不能,而淡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可强入……苏子瞻曰:"笔势峥嵘,辞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犹未得十分,谓若可学而能耳。

他还说:"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淡胜工,不工亦何能淡。"这些话中的核心要义就是他所说的"淡",书法只有到了"淡"的地步,才可以弥久长远,并且,"淡"是一种不加雕琢、不加修饰的天真流露,淡从工而来,工以后才有可能成为淡。

董其昌为什么会有这种书法思想?这一方面是他本人勤学好勉之力,另一方面也是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所决定的。在晚明时期,人们,特别是文人的思想大都受着王阳明的"心学"影响,这种心学思想主要是敢于怀疑权威学说,另一个是官方奉行的程朱理学思想,这两种思想的交织汇编,对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都产生的巨大的冲击,而董其昌也不例外。

董其昌:苏东坡的书法思想我只看到了这一点

董其昌书法

表现在书法中,董其昌一方面要追求"古意"和"法度",而另一方面还要符合自己内心深处的"淡"的艺术境界,"心学"与"程朱理学"的交织,也就造就了董氏书法中的"古"与"淡"的交织。他认为在书法中还是追求"工","工"到了,"淡"自然会来,这正是所谓的"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淡胜工,不工亦何能淡。"

"淡",是指淡然、远淡、淡泊、古淡等,这也是庄子"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意思,由此可见董其昌所说的"淡"与庄子的"淡然"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这个"淡"是建立在"工"的基础之上的,并非是"平淡"、"淡淡"之意,平淡是平平无可用之处,而"淡然"是人生积极所得,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意义。

董其昌:苏东坡的书法思想我只看到了这一点

董其昌书法

董其昌与苏东坡一样,也对颜真卿的书法极为赞赏,认为颜氏书法浑厚豪迈,达到了"平淡天真"的地步,这种观点并非是说其书法风格的,而是认为这些作品中"自然而然"、"浑然天成"地散发出来的某种艺术精神。

如前文所述,元代是以程朱理学为统治纲领,人们在各种领域内都以此基,书法也不例外,追求回归、正统,这一理念一直在董其昌所处的晚明时期仍有"余威",然而,王阳明的"心学"仍在民间有较大的扩散,也得到了那些文人士人的极大兴趣和效仿,这两股思潮是相对的,也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碰撞,而在董其昌的眼里,他都是十分清楚的,因此在书法中,这一思想也就自然得到映射和反映,追求正统的"工",还是抒发苏东坡所说的"淡",就成为他心中所交织着的矛盾体。

董其昌:苏东坡的书法思想我只看到了这一点

董其昌书法

也就是说董其昌在"淡"与"工"之间的选择是飘忽不定的,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文人雅士的艺术精神作为追求的目标,这既是自己的选择,更是历史对他的选择。

就苏东坡和董其昌书法艺术的同一归旨来看,虽然在他们所欣赏的"意"上都有各自不同的用词,但精神所指却是相通的,较前人在这方面都有足够分量的进步,也为后世对书法的学习实践找到了可以借鉴的路径。

鉴于苏东坡与董其昌在书法精神方面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的还是在继承前人书法"工夫"的基础上,而对艺术精神的追求成为他们共同的书法理念,这也为后世对书法的理解、学习提供了可以想象的空间思路。

董其昌:苏东坡的书法思想我只看到了这一点

董其昌书法

但是,在学习书法时,终究还是要懂得取和舍,所谓取,就是一种继承和研究,古人遗留的作品很多,就看怎么取,而舍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并不是要排斥古人,而是要更好地继承,同时,要舍去自己在学习中的"死板"观念,不要一味地成为"奴书"者,更是要在取的基础上,更好地把写出自己的精神风貌来,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上述二人对书法"意"和"淡"的深层次把握,创作出更为符合个性的艺术作品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