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为什么那么爱吃知了?

锄河一暇午


知了不只是山东人爱吃,全国各地都有爱吃知了的人们。有的人吃未蜕皮前的幼虫,有的人是只要是知了就吃,有的是吃全身,有的就是掐头去尾,吃背部的精肉,主要的制作方法就是用盐腌制后,油炸。

而且一盘这样的“野生虫子”,价格不便宜的,一盘几十块钱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就有了现在许多的金蝉人工养殖。听老人们说,以前在树林子里,一晚上就收获满满,一百只不成问题,现在环境变化了,能野生捕捉到的很少了。

吃知了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是从老人那里一辈辈传下来的,就像小时候家长喂饭一样,哪里知道吃的是什么,给送到了嘴里,觉得好吃,然后就继续吃,然后就有了喜欢吃的,不喜欢吃的。

营养价值,知了褪掉的皮,又称“蝉蜕”或“蝉皮”,其主要成分含甲壳素及蛋白质,味甘、咸、寒,入肺、肝经,是重要的中药材 。知了体含营养物质丰富,干基蛋白含量在70%以上,脂肪约7%,维生素及各种有益微量元素均高于一般肉类食品,含有极高的蛋白质,不少人用油炸知了来补蛋白质。也有人认为知了作为一种野生昆虫,体内可能含有细菌等不卫生的东西,即使高温煎炸,食用的安全不能保障,拒绝食用。

吃知了的人儿啊,大多数是从小时候开始,就喜欢吃的,尤其是亲自参与了抓捕的过程,几个不懂事的、没长大的孩子,一人举着一个手电筒,盼着自己够得着的树干或者树根间的小洞洞里,能有一个爬动着的小东西,吃的是那份童真与情怀。


济南时报


山东人通常把蝉、知了叫做“知了猴”、“知了鬼儿”。相比较而言,山东人不像广东人那样对生猛海鲜毫不忌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山东人不吃“生猛”,比如多数人都会吃“知了猴”。

人们印象中爱吃煎饼卷大葱的山东人,为啥那么爱吃“知了猴”呢?

1、吃知了,基于一种明确的生物认知

山东人爱吃知了,有着明确的生物认知。受传统文化影响,山东人认为知了清洁干净,体内没有肮脏之物,是可以入口成为佐点的。那么,传统文化中知了的形象是怎样的?为此,先来看一首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大意是:蝉垂下如帽缨的触角,吸吮清澈的露水,高亮的声音,从疏朗的梧桐树间传出。蝉声能远播是因为立在高位,不是依靠秋风的力量。

诗意含有这样的意思:品格高洁的人,只要身正心正自然高大,名声不需要借助外在力量如权钱等的作用,就能赢得高洁名声,不要太过追求身外物,内在品格修养是最重要的。平生只饮清澈露水,不与尘世之物混居,知了在传统文化中的形象就是这样的。

所以,山东人爱吃知了,是基于上述的一种认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庭挖来知了后,炸给孩子吃的原因,因为潜意识里认为,知了是清洁无害的生物。

2、吃知了,基于一种鲜明的文化认知

山东爱吃知了,还有着鲜明的文化认知。同样,受传统文化影响,山东人认为知了可以“蜕变重生”,食用知了对身体健康和精神升华有益处。传统文化认为“蛴螬(qí cáo)化为复育,复育转而为蝉;蝉生两翼,不类蛴螬。”

这里是说,蛴螬(实为金龟子幼虫)样子丑陋,幻化为复育(蝉的幼虫)之后,又升华成知了,升华后的知了和丑陋的旧日样貌完全不同。

传统观念称,知了的蝉变是一种生命的提升和蜕变,有极高的象征意义。并将其和“龟之解甲,蛇之脱皮,鹿之堕角”的意义相提并论,象征着生命轮回的强盛力量,并有类似“羽化成仙”的精神升华的意义。

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认知,山东人拒绝吃其他的野物,而愿意吃知了。这也是为什么山东人愿意守候到半夜,只为亲眼目睹一下知了蝉蜕的过程。

3、吃知了,基于一种快乐的生活认知

许多生于上世纪80年代前的人,有这样的记忆:天黑了尤其是一场大雨之后,小伙伴们拿着手电走进林间,看准了地面上的小孔洞,用小木棍一抠,然后一只尚未羽化的知了就到手了。或者夏天的傍晚,持着顶端粘上面筋的长杆,去粘捉树枝上大叫的知了……

这种快乐的生活认知,是很多人童年和少年时最美好、快乐的生活记忆。很多人一晚上能捉一小桶知了,在油锅里炸一炸,清香可口。

当然,这种生活的认知源于何时无人说得清,比如有人说:山东人哪是什么爱吃知了,就是过去荒年没得吃,一年到头更是难得吃点儿肉。所以,挖捉来知了饱腹,也多少解了无肉可吃的馋瘾而已。也许,这样的说法确有道理,也正是山东人吃知了的源起吧。

何况据《本草纲目》记载,知了可以医治“百日发惊”、“破伤风病”、“头负疼痛”病,把知了去翅、足,烧炙研末或生研后,配合其他中药煎服即可。据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街上的普通中药店还出钱收购居民送来的蝉蜕。

近十几年来,随着城市地面硬化和土壤、水质、空气污染等,城市里已越来越难以见到知了。在农村,农药普及使用等原因下,知了的数量也大为减少。山东人能吃到的知了越来越少,也许“炸知了猴”这道美味,将来只会成为山东人的一种传说了。


指动济南


作为山东人,我很喜欢回答这个问题,当然我更喜欢吃知了,确切地说不是知了,是知了的幼虫。我们当地管它叫姐溜猴。

姐溜猴一般在夏至开始大量出现。天将黑的时候从地下钻出来,爬到附近的树上,灌木丛里,开始蜕变,变成知了。

一开始变成的知了极美。白白的,胖胖的,嫩嫩的,透明的,淡绿色的翅膀。味道也最棒,油炸了以后,焦黄酥脆,有奇香。

一个人吃一盘子,油炸白知了不成问题。

白知了在天亮以后就会变成黑知了,外壳坚硬起来,味道就不好吃了,发柴。

很少有人吃黑知了。

人们最常吃的是知了的幼虫,也是油炸,小火慢炸,炸得焦黄焦黄的,因为有一层外壳,所有口感比大白知了差点,但是牙口好的人,仔细嚼嚼,也别有一番滋味。

再说蝉蜕是一味中药,可以治疗白内障之类的毛病,连壳吃也是有好处的。



最近几年,姐溜猴的身价越来越高,我们当地已经卖到五毛五一只了,一碟油炸姐溜猴,没有五十块钱,估计拿不下来了。


也有人工种植的,叫做“金蝉种植”。

一大片林子里,种上一些姐溜猴的卵,三年五年后就可以收益了。

为了便于捕捉人们就在树上一米五左右的位置缠上胶带,这样可怜的姐溜猴就无法爬到高高的树干上,只好乖乖地成为人们的囊中之物。

但是我总觉得,缺少了很多趣味!


凡眼看红楼


我是广州人,原来以为全国真的是广州人什么都吃,而其他省的人都笑话广东人。91年的时候,我第一次去山东青岛、潍坊出差,才知道我大错特错了;真正什么都吃的,其实是山东人,不是广东人。

印象最深的是吃蝎子。在广州,之前从来不知道、也没听说过蝎子还能吃。到青岛可算是开了眼界了,煲汤、油炸、烧烤各种吃法。我也试着吃了,还真没感觉有什么好吃的。煲汤就更感觉不出味道来。又看见吃蝗虫,这也是惊掉广州人下巴的东西。可是,吃着还真的觉得味道相当的鲜美,的确不错。山东人还真会吃!又看见吃蝉蛹,这个我是闭着眼睛吃的。味道还算可以,可是壳壳太硬,口感不怎么样,但比蝎子味道好。在青岛一个礼拜,天天都去找蝗虫吃,还真吃不厌。和吃虾子味道有点相仿,但味道更鲜美。只是看起来有点吓人。回广州的时候,我各样都带了两斤回来,单位的人都不敢吃。极力劝说下,都试了一点,除了蝗虫没有浪费,蝎子、蝉蛹都倒掉了。冤枉我带了那么远,呵呵!到现在,广州也没有这些东西吃。说实话,只有炸蝗虫是我经常的回味!

说广州人吃猫、吃老鼠,那只是一种说法。真正吃这些东西的人是极少的,都觉得恶心,市面也没有人供应这些东西。广州人吃的禾虫,看着是挺恶心的,但都是打在鸡蛋里蒸出来的,吃的时候基本看不见禾虫,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到现在,基本上都找不到有哪里供应此物了。所以,我觉得山东人比广州人更敢吃!


傲视苍穹39


应该不止山东人爱吃吧,作为山东的吃货,一开始还真不知道有很多人不吃知了猴,或者叫姐溜龟。反正叫什么不重要,它应该是山东很多地方的美食,而且价格不菲。

网上前段时间爆出,说杭州等地知了太多了,没人吃,也引起了作为吃货我的注意。其实,知了猴是伴随着我的整个童年生活的,先是下了雨,到土里去抠知了的洞,发现了以后别提有多高兴了,如果它不上来,那就拿水灌,用镐头刨,总之有很多办法让它现身。再就是晚上拿着手电筒在树上找,如果赶上幸运的时候,一晚上能够照一大瓶子,后来上了学,家里人逮了舍不得吃,就放在冰箱里冷冻起来,等我放了假再做给我吃,这样的经历说起来让人回忆满满。

其实,这两年野生的知了猴在山东来说,是越来越少了,因为饭店里大量收购它,而且价格不菲,所以出于商业的目的,很多人都加入了逮知了猴的大军。随着野生知了猴的减少,现在很多地方也出现了养殖的知了猴。

题主说道为什么山东人爱吃,一方面可能是习俗环境的影响,有些小孩其实一开始是拒绝吃的,然而慢慢在家人的“教育”下,也开始吃了起来。还有知了猴真的是有营养的,很多老一些的山东人逮住知了猴,都舍不得吃,留给孩子孙子吃,也说明了很多山东人把它看成是好东西。如此传来传去,口碑效应,也就成了山东人餐桌上的美食。

饮食文化也是一种习惯,信然。


齐鲁壹点


如果夏天你看见小树林里人头攒动,别以为那是谈恋爱的,其实是抓知了的。


做为一名山东人,每年的7月份,都会去逮知了,多的时候一晚上能抓百十个,我这可是算少的,有的人能抓四五百个,抓知了也是一种乐趣。


应该不仅仅是山东人爱吃,中国的很多省份应该都爱吃知了,为什么?首先可能是因为知了好吃啊!它富含蛋白质,脂肪含量低,抓了知了之后用盐腌上,再用油炸,那可真是香脆可口,百吃不厌。 其次,那可是每一个人的童年回忆啊,谁小时候没抓过知了,抓知了那可是一代山东人童年记忆的一部分。七月份的夜晚,小树林里,不管老少都手持手电筒,眼睛瞪的大大的,就为了那些知了。


健康肥城


知了就是蝉,国内很多地区的人把蝉的幼虫当做美味。不仅山东人,河南、河北、苏北、安徽、山西一带的人也普遍爱吃。不同地区的人对蝉幼虫的叫法也不一样,河南一带叫爬叉,山东、苏北一带叫姐溜龟、知了猴。各地区的吃法也大同小异,基本就是洗净、盐渍、油炸,味道还是挺不错的。近几年来其他地区有发展出来的比较精致的吃法,去壳、去头、去腹,只吃背部的那一块精肉。

除了一些比较寒冷的地区,蝉的分布是比较广的。不过国内也有不少省市的人不认识蝉的幼虫,也不敢吃它。也有一些地区经常能见到蝉却没人去吃。这除了与各地的城市化有关,也与当地的饮食文化有关。

国内吃蝉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中原一带,这种吃文化应该是从祖上沿袭下来的。在古代,经常会闹饥荒,昆虫进了人的肚子并不是稀罕的事情。我还曾听老一辈讲过,他们不仅晚上捉没蜕皮的知了,早晨也要捡刚蜕皮的知了,甚至有人还吃已经变黑变硬的知了。从前人那里知道了知了好吃,并且知道了怎么吃,后人自然就会跟着学。这也许就是中原一带的人吃知了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很多人吃上一次油煎知了后就知道了好吃,目前天南海北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这一美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知了的数量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的人知道有一种乐趣是夏天傍晚的时候到树林的地上抠知了猴,用手电筒照知了猴。只能偶尔在餐桌上体会一下知了给自己带来的味觉上的快感。


刁博


过去,那个年代人们经济收入低,用知了来当下酒菜,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啦。其实,费油费力的,应该抛弃这个习惯了,期待家乡的父老乡亲给知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生存空间,不希望再看到山东的负面新闻和不好的生活习惯。



乐山乐水利彪


我是陕西西安的,我小时候知了还是非常多的,所以晚上会拿一个手电筒,到处找知了,现在找不到了,到了夏季也没听见几声蝉叫,所以有很多嗅觉灵敏的人会靠人工养殖的办法给一些爱好者解馋,好像山东养殖较多,所以每到夏日就会有很多人会网上购买。知了做法简单,油热后,煎炸金黄即可,撒入盐巴辣椒面,就可以大快朵颐,我也非常喜欢吃。


周戈冉


谁知道呢!我一个地地道道的青海人,运动员身份!那年去济南训练,玛德大师傅隔三差五就做知了,当时就懵了,教练说那是蛋白质,营养好,大家都吃点!靠,我就算练不动,练到贫血,我也不会吃那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