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用一句話總結《道德經》的精髓,你會用哪一句?為什麼?

道一智慧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由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老子所著。據說是因為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為關吏尹喜留下的5000字,後世稱之為《道德經》。

全文雖5000字,從字數上看,的確不多,但是從內容上看卻是廣博精微,尤其在哲學的辯證法上的貢獻更是同時期的思想家不能比的。

如果用一句話能指出這本鉅著的精髓,還真不好說,自古以來,多少解讀,多少註解,各有各的精髓部分,如果用一句話來說的話,我覺得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的地位在自然界很重要,很特殊。那麼人們是不是就可以肆意妄為了?做人做事的法則又是什麼?《道德經》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必經之路。這裡的“法”,意思就是效法,學習,遵循的意思。人要效法大地,大地則效法天,天要效法道,道要效法自然。“自”就是本身,“然”,就是當然如此。就是宇宙運行的絕對性。

如何效法?人們看到大地生長萬物,就懂得厚重載物,學會包容,學會奉獻,大地包容一切,這是它最大的美德。中國人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這個道理。

道的本身就是自然的生生不息,無窮無盡。中國道家還有一句話,“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宇宙”,這句話更是將人身與天地同類了。人們只有懂得了效法自然,敬畏自然,遵循自然,才會擺正人的位置。而不是自封為萬物之靈,對其他非本民族非本宗教的人們,或者其他生物種群進行任意的殺戮,而沒有任何的羞恥之心。


秦川濤哥


作為一個仙風道骨的先生,我想我應該回答你提出的問題。



我最喜歡《道德經》中的一句話是,“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之”。

我為什麼喜歡這樣一句話呢?因為這是一句讓人彰顯自己高貴精神的話語。樸,就是道。樸,就是樸實無華,樸素,樸真。不虛偽,不做作,不詭詐。一個人有了這樣的精神,才能做人實實在在,成為受人尊敬的人,保持自己做人的尊嚴。

假如一個人沒有了尊嚴,就會被人鄙視,被人隨意踐踏。

很多時候,人們的墮落,就是因為離開了樸實,羨慕虛華,為了得到一點點權力,為了得到一點點金錢,竟然可以失去自己尊嚴,成為了行屍走肉,即使富有與職位,其實靈魂已經死了,還有什麼快樂呢?假如說有快樂,不過是心靈的荒蕪而已。



一個人有了樸,才能夠知足,讓生活變得簡單,學會極簡主義,精而美麗,同樣貴族化。天堂不是奢華,而是樸實無華。

樸,讓人避免了心靈荒蕪與墮落。樸,讓人心靈變得富麗如錦, 有愛心與公義。

我正是肩負闡釋《道德經》真義使命的人,所以參悟《道德經》很多年了。

人生的意義,不是讓人去追求虛幻的奢華,而是讓人學會如何樸實地生活。人生的意義,不是讓人做一塊高貴的玉壁,而是讓人學會做一塊河床上平凡的鵝卵石。

樸,就是平凡。而平凡,絕非平庸。



平凡中有快樂,平凡中有幸福,平凡中有輕鬆,平凡中有美麗,平凡中有實實在在,平凡中有偉大,平凡中有卓越。

大凡科學家,哪一個人會去追求花天酒地、燈紅酒綠、醉生夢死呢?袁隆平會嗎?鄧稼先會嗎?錢學森會嗎?

那些不願意平凡的人,喜歡追求奢華的人,乃是一群註定人生平庸的人。沒有看見多少富人花天酒地,窮奢極欲,心靈墮落?沉迷金錢,酒色?這樣人生,是有罪的。

我呼籲天下人全都恪守“樸”這個生活原則,讓自己實實在在做人,實實在在生活,實實在在做事。因為,一個人偉大的精神由此開始,一個人非凡的人生由此開始。



上帝創造了大自然,而大自然的美麗無與倫比,因為它樸素的美麗,讓人心靈震撼。而那些刻意的打扮,違背了真實,充滿假,反而失去了美麗。

我希望我的話語,能夠給這個世界帶來啟發。

三克油。


二郎戩先生


用一句話,無論如何是沒法總括《道德經》的精髓的。若以道德經帶予人的感覺去看,她又分為許多方面。下面不如以此為切入點用一句經文將其精髓表述如下:

最大氣的一句話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最炫心的一句話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最嚴整的一句話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最親和的一句話

上善若水

最周鄭的一句話

清靜以為天下正

最輕妙的一句話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最直白的一句話

強梁者不得其死

最思辨的一句話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最原則的一句話

致虛極,守靜篤

最實誠的一句話

曲則全

(本句三個字是老子自說的,即“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一一見第22章。也即說,老子認為,從實證的角度言,此三字囊括了道德經的精髓。而後人對此並未引起重視,反多誤解。)


一曲凌日


我當然會用開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句話才是《道德經》的精髓!


“道可以說得清楚,那就不是恆常的道; 概念可以說得清楚,那就不是恆常的概念!”


目前世界上所有的道理,知識,概念,都是人對客觀世界的描述,所以總會有時效性,有缺陷。


因為我們是人!科技水平不同,知識的發展程度不同,對客觀世界的描述就會不同,所以“無常道,無常名!”

比如200年前,人民總覺得牛頓構建的物理學體系已經非常完美,結果100多年後,愛因斯坦就提出了相對論,重新構造了物理學體系;


這就是因為人的科技水平和知識水平提高了,能觀察到更多以前沒能力看到的東西,所以能發現之前權威理論的缺陷!


而且客觀世界也是在不斷變化,人民對客觀世界的描述也在不斷變化,這個年代奉行的真理,可能100年後,就是歪理,所以沒常道!


而我們描述這個世界,是語言,文字等,本身就會有缺陷!

比如,什麼是月餅?用文字,語言是其實也只能描述月餅的部分特質!


當你用口吃月餅時,體會到的感覺,會與文字描述有所不同感覺,這就是所謂的”無常名!“


《道德經》大部分的內容都是說世界是變化發展的,我們應該像”水“一樣,靈活順應變化,根據變化不斷改變!


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對主要內容最好的總結,


所以我會用這一句話總結《道德經》的精髓!


精粹文化


天地之間猶如橐龠!

我認為《道德經》的精髓是:“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這句話是〈道德經〉的宇宙觀世界觀和認識觀,是對大宇宙自然規律的精準描述及講解,把宇宙本來存在的根本原理及實相,形象地比喻成‘橐龠’,說明了大宇宙存在的根本原理及實質。

‘天地之間猶如橐龠!’這句話,用形象動態的畫面,闡述了世界本源大回向原理。

深刻領會充分理解及真實體證‘天地之間猶如橐龠!’這句〈道德經〉的精髓,是真理探索者思想者及修行者與大宇宙世界海同體正同正契正覺的必須!








妸姆星系盤古飛船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要依照大地的法則來生存,去承載萬物。大地要遵從天的法則包容萬物。上天要遵從道的法則,不加干涉自然運行。

寧宙間有三大。天,地,人。人居其一,人要想順利的走完短暫的一生。也要符合道的法則。人,活著則有用。死,則無用。擁有健康的身體是最重要的。該休息時休息。該勞作時勞作。人到晚上該睡覺時卻熬夜,這是違背自然的,會對身體造成損害。夏天是炎熱的季節。該冷則冷。該熱則熱。而你卻整日在空調房內。也會對身體有害。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則。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這個現實是讓你接受它,適應它,遵從它,適者生存。這就是道,這就是自然。

符合於道的生存,不符合於道的就會滅亡。




過客ABC123321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我個人認為這一句是全書的核心。

“上善若水”,我認為這一句是全書的精髓,無法被時間所洗去。

道德經,通篇講無為,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如不尚賢,使民不爭。如不見欲,使不民亂。如虛心實腹弱志強骨等等,都針對的是“無為”。

老子所處的時代,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平等,而這個不平等的原因,在老子看來是因為“有為”,而“有為”的原因是“有爭”,而“有爭”是因為有“欲”。

正因為有“欲”,所以民爭,民盜,民亂,這個民指的不僅是百姓,更指是統治階層。

面對這些慾望。孔子的追求是每一個人都要成為聖人,老子所追求的就是不要樹立什麼聖人,因為聖人不仁。莊子也說過,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在那個時代,無論是老子的無為,還是孔子的有為,似乎都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但從執行層面來看,無為勝地有為一籌。畢竟要求每個人遵循道德而行事,是天下最難的事,更是永遠也做不到的事情。

但無為卻可以操作。這也是為什麼歷朝歷代開國的君主都採用無為之治的辦法。任其自然生長,自會取得相應的“有為”。

但實際上,個人以為,這種無為有些過。因為無為而為,因各種因素的不同,這種“為”必然會產生一定的成果,或是莊稼,或是銀錢,那一定會形成不均,而不均是產生慾望的最大原因。

無為的結果,一定會導致有為。

道德經中說,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可這“實其腹”是需要糧食的,每個人的飯量不同也會形成需求量的不同。只要存在不同,就會存在“有為”。

而“弱其志”就會讓生產力低下,社會發展速度變緩慢,抵禦災禍的能力變低。但同時,一旦“強其志”同樣會引發負面效應,比如現在全球都在面臨的環保問題。

文明會殺死人類!

沒有文明,人類殺死自己!

這是一道無解題!



亦有所思


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道德經是包羅萬象的的書,他是教你如何看待世界哲學書,也是教你如何去做的書。

若是用一個字總結的話:道!道是什麼呢?道這萬物之源,萬物之繩,他衍生了萬物又滋養了萬物。可他卻無質無相,無色無味,不知道怎麼描述他,強之曰: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我們既然無法描述他,那就反過來看,對比著理解。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我們不知道什麼是道,那就反過來理解什麼不是道呢?兩者對比就是天道與人道,道德經通篇都體現著這一辯證法思想。

兩個字總結的話:無為!世人皆以為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如一個和尚道士一樣,整天像個傻子一樣坐著冥想就好,這是對道德經最大的誤解。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前一個無為是手段,後一個無為是目的。無為是告訴我們不要違背自然規律去有為而是要順應自然規律的去積極作為,這樣才會無不為。但世界並沒有這麼簡單,如何真正無為對於大眾來說確實比較難,所以後世黃老學說在老子學說中加了“法”,來規範引導人們的行為。1973年馬王堆發掘出了失傳兩千多年的《黃帝四經》一書,這本書就是黃老學說。

一句話總結的話: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告訴我們,天道是什麼呢,四個字利而不害。如果不太理解的話,你可以把他比做太陽☀,太陽天天給我們陽光,給我們溫暖,但從來不害我們。再舉一個例子,道就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善處下而幾近於道。那人應該怎麼做呢?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四個字說就是為而不爭。白話講就是:你去做就好了,不要去爭,你不去爭反而什麼都是你的。舉個例子來闡釋:比如孝,父母生三個兒子,若三個兒子在孝敬贍養老人上講求公平利益,非要論個道理出來,我今天孝敬了父母其他兩個也必須這樣做,相互攀扯,唯恐自己吃虧,結果是什麼呢?親在而無人養,就算養也不是真心,你的孝你的敬父母其實感受不到,不過就是場生意而已。那反過來,你是父母生養的,不管別人如何,你都應該去孝敬父母贍養父母,天經地義,你去做而不求什麼😊父母自然能感受到兒女的真心,家庭和諧了社會也就和諧了。結果是其他兄弟姐妹不來孝敬都不行,為什麼呢?因為本來他們也應該如此且社會輿論會指責他們,他們無處藏身。你不求什麼去孝敬贍養父母,父母自然對你好,社會也會讚揚你,機會也都往你身邊走。所以說為而不爭,天下莫之能爭。道理就是如此。

可天下失道久矣,正本清源任重道遠,我輩當繼續努力,星星之火⭐必然燎原!




聖哲同學


中國人對“上帝”一詞多有牴觸,原因是西方人的劣跡敗壞了上帝的名,這也是西方人沒落的終極原因!

道德經之玄妙,在於它與《聖經》有許多至關重要的共通之處,這更加深了這麼一個判斷,即:

上帝寫有兩本書,一為《聖經》,二為良心良知,它寫在了每個民族的心靈深處。而中國人心靈深處上帝的那一筆最為濃墨重彩!因此在五千年曆史長河中,中國一直是遙遙領先的,直到上帝見猶太人,西方人太墮落了,才以明文警示他們,教誨他們,而因此在近代西方超越了中國。但在接下來長跑中,中國人借鑑了西來之學,又憑藉著從來就有優勢的內省力,用40年完美反超,接下來必將是更大幅度地遙遙領先!因為上帝給了中國人最優智慧和最自覺的良心良知,中國人藉此幹出最輝煌的業績也順理成章!而反映在《道德經》上的話,最震憾人心的一句便是:“太初有道”,《聖經》上同樣說:“太初有道,道即上帝”。


剝畫皮者



《老子》雖然只有五千字。卻博大精深。用一句話實在難以總結其精髓。

我對老子的世界觀和辯證法。各用一句話總結吧。

一、世界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老子認為,人類萬物,日月星辰皆是相對的。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終。這是無法抗拒的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即使是華夏文明中的道德楷模曾子。他照樣有生死。

把老子思想運用於實踐的是漢文帝。漢文帝死前立下遺詔:朕聞萬物之萌生,非有不死。死者,萬物之理。物之自然也,豈可哀哉!並叮囑喪事簡辦。不能以死者害生者。

漢文帝因此被儒家譽為漢之堯舜。

二、辯證法——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動就是對立統一規律。暴雨不終日。其中不須臾。月盈必虧。物極必反。

老子認為事物最完美的狀態是‘不盈’。唯有不盈,才能相對長久。

弱者道之用就是柔弱勝剛強:‘’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把老子的辯證法運用於政治實踐,就是最為暴虐的秦朝,必然是最短命的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