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高圓圓懷孕:你首先是個人,其次才是女人

40歲高圓圓懷孕:你首先是個人,其次才是女人

40歲生兒育女,不得不說是個高齡歲數,但於今天宣佈懷孕的“國民女神”高圓圓正好就是40歲。而她結婚的時候是35歲。

妥妥的晚婚晚育。

假如,換做是一般人,35歲還未婚、40歲還未生,那就是妥妥的“剩女”了,估計親戚朋友都要催翻天了~

但,在女神那經濟獨立、精神獨立、思想獨立的世界裡,“剩女”一詞從來是不存在的。



不過,在她35歲結婚前,媒體就一直催婚;在她40歲懷孕前,媒體也是頻頻催生,但她一直不緊不慢不急不緩的,按照自己的心意結婚、根據自己的狀態懷孕——也就是順其自然!


在《我,39》中,她對結婚、對生子的態度一貫是:

結婚、生子,不是人生絕對的配備,生孩子也不是一個要完成的使命,而是一種選擇。



但令我訝然的是,現在都9102了,以結婚、生子來丈量女性價值的觀念依然盛行。

比如前些天過世的吳夢——作為重度肺動脈高壓患者,醫生給出的診斷一直都是:若她堅持生育,無生還可能。

但為了讓自己的“人生更完整”,她搏命生子,最後——丟了性命。

還有最近比較火的《人間世》中的吳瑩,患著跟吳夢類似的病,也不適合生孩子,但她執著於 “人生圓滿就是要有個孩子”,最後把命也搭上了。


這些算是哪門子的完整?哪門子的圓滿?

你掛了,留下沒媽的孩子、失去妻子的丈夫、失去女兒的老父母,這簡直是悲劇好嗎?



在《第二性》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女人,你首先是個人,其次才是女人。

強調的是,個人,也就是自身、自己、自我。


而很多女人,將自己的人生緊緊吊在結婚生子上、吊在相夫教子上,到了適婚年齡,不管對方是不是意中人,時間到了就結;結了婚,不管自己的身體承不承受得住,死了也要生。

因為她們從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從來沒想過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只知道跟隨世俗的眼光走,活在他人的評價中。


她們的一生,有的都是些與個人價值無關的身份:

父母的女兒、丈夫的妻子、孩子的媽媽。

她們的一生圍繞著這幾個身份走,卻把個人需求、個人的夢想遺忘在某個角落裡。



就像我的媽媽,她從來不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弟弟出生前,她的人生價值是——丈夫的妻子;我弟弟出生後,她的人生價值是——兒子的媽媽。

她把命運緊緊的捆綁在兒子身上。她在家族中的命運如何,取決於生沒生兒子;命運如何,取決於兒子。


今年春節我媽催婚,我和她說,我希望自己能給孩子好一點兒的生活,而現在我還做不到,因此現在不結,等我覺得差不多的時候就會結婚了。

我媽:假如差不多的這一天不來呢?

我:這一天一定會來的。萬一不來那我就不生孩子了。

我媽瞬間激動:那你活在這個世界上有什麼用?不生孩子還不如不活!

我驚呆,作為一個活生生的生命,體現女人價值的地方多了去了,為何一定是要結婚?為何一定是要生子?


猶太人問他們的神:你是誰?

他們的神給出的回答是:我就是我。

如果是我媽,她一定這樣回答:我是XX的媽。


神之所以成為神,就是因為他始終知道自己是誰,所以他成為他所是,所以他活成了他作為神的樣子。

他不像人類那樣,容易被世人的輿論左右,從而看不清自己;

也不像人類那樣,輕易拿世俗的眼光定義自己,被這個人支配、被那個人操控,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



很多父母,催兒女結婚,自然是為了讓兒女幸福;很多人對不婚族、丁克家族報以同情,以為人家沒結婚沒生子是不幸福,其實——

每個人的幸福感都不一樣,有的人覺得這樣是幸福,有的人覺得那樣才是幸福,因此沒有一定的標準。

幸福,不在於結不結婚,而在於自己。


如果你覺得結婚生子是一件幸福的事,那你就結婚生子去,只要不是為了所謂的圓滿、完整;

如果你心理強大,如果你能體會到生活中除了結婚生子以外的幸福,那何必一定要結婚,或者生子呢?


最後,

無論選擇不婚、不生,還是結婚、生子,最好是因為自己有能力選出的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因為社會壓力逼迫自己做出的不得不的選擇。


不過,鑑於林林總總的世俗眼光,建議不婚族或丁克家族——

第一:鍛鍊好心理承受能力;

第二:獨立。包括經濟獨立、精神獨立、思想獨立。

經濟獨立是護身符、精神獨立是後盾、思想獨立是靠山。


好好提升自己、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人生、豐厚自己的積蓄吧!這樣,你就可以選擇結婚或者不婚,可以選擇怎麼樣的婚姻生活,及怎麼樣的不婚生活!

因為,在這個金錢社會,有時候錢有很大的話語權。

40歲高圓圓懷孕:你首先是個人,其次才是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