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門診輸液後······

生病時,“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是世界衛生組織用藥原則。

但在我國,很多人認為輸液好得快,各大醫院的輸液大廳經常出現“吊瓶森林”的場景,也正因為如此,控制或取消醫院門診輸液治療,成了各地的一項醫改舉措。

禁止門診輸液後······


近年來,禁止輸液的消息不絕於耳。關於禁輸令,網上流傳著各種各樣的版本,從最初的禁止門診輸液,進一步演變為一律禁止輸液。

1

取消門診輸液的初衷


取消門診輸液最早是從一些三甲醫院開始的,是鑑於來門診輸液的大多是常見病,但作為三甲醫院應該以看疑難病、重病為主,耗費大量精力去看常見病多發病,與三甲醫院的定位不符。

因此,三級醫院除了接收一些重病患者進行住院輸液外,不再接收門診輸液患者,讓這些需要輸液但病情不是很嚴重的患者下沉到小型醫院或者社區醫院,這種做法符合分級診療政策制定的初衷。

既然如此,那麼一律禁止輸液的概念又是怎麼炒起來的?

2

媒體誤解加商家炒作,推波助瀾


在大醫院紛紛取消門診輸液的時候,部分媒體相繼進行了報道,但其在宣傳上有意無意地注入了自己的主觀情緒,認為輸液就是錯誤的觀點。

不少普通居民在閱讀相關信息的時候,很容易避重就輕,誤解成目前只要治病就不能輸液,甚至強行抵制輸液。

這讓一些廠家看到了商機,於是他們利用禁輸令風波幫助自己發了一筆不小的財,大肆渲染禁止輸液的消息,讓很多人認為國家要全面禁止輸液,趕緊用他們的治療方法最靠譜。

商家的宣傳正好迎合居民在健康方面求安全求穩的需求,把輸液治療一棒子打死的同時,也讓一些原本能夠得到及時救治的患者延誤了病情。

但也有不少患者把輸液當成了萬能藥,一難受就要輸液。一般來說,以下疾病最好不輸液。

1、感冒

出現嗓子痛、流涕等感冒症狀,很多人會去醫院打吊瓶。其實,細菌性感冒,可口服抗生素。若感冒是病毒引起,嚴格上沒有特效藥,只能對症治療。輸液太多,還易導致抗生素濫用,增加耐藥細菌的產生,最後甚至無藥可用。

2、腹瀉

若腹瀉不是很嚴重,無發熱和典型脫水症狀,不一定要輸液。可服補液鹽預防脫水,經醫生檢查,是細菌感染性腹瀉,可服抗生素;是功能性腹瀉,應根據病因進行治療和調整,如少吃油膩食物等。同樣,慢性淺表型胃炎、輕度結腸炎等消化系統疾病,也不一定要輸液。

3、高血壓亞急症

許多高血壓患者,血壓一升高,就要求輸液,認為這樣能快速降壓。若無頭暈、胸悶等急症,一般只需遵醫囑調整藥量和種類即可控制血壓,不需輸液。輸液一次給藥量過大,造成血壓變動過快,反而可增大腦卒中等的風險。

4、慢性炎症

有人聽醫生說自己身上發炎,覺得輸液能“消炎”就要求輸液。實際上,許多慢性炎症如慢性咽喉炎等,通過服藥或加上局部外用藥療效很好,不一定要輸液。盲目用輸液“消炎”,反而可能影響免疫功能,產生其他更嚴重病症。

禁止門診輸液後······

輸液會對人體產生的危害

1、發熱反應

輸入致熱物質、輸液瓶清潔滅菌不完善或被汙染等原因,都會導致病人發冷、打寒戰和發熱,嚴重者高熱達40~41攝氏度。

2、肺水腫

因為輸液速度過快,短時間內輸入過多液體,使循環血容量急劇增加,心臟負擔過重而引起水腫,嚴重者有生命危險。有心力衰竭或心臟病史的患者,快速、大量輸液或加重心力衰竭,重者或誘發肺水腫。

3、靜脈炎

因為長期輸注濃度過高、刺激性較強的藥液,或靜脈內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時間太長,可引起局部靜脈壁的化學炎性反應,也可因在輸液過程中無菌操作不嚴,引起局部靜脈的感染。

4.“惡性”藥物不良反應

打點滴比口服藥物更容易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特別是過敏反應。如果是口服,藥物中能引起過敏的雜質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無法被身體吸收,但是打點滴時這些雜質卻直接進入了血液,嚴重的能引起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5.醫源性感染

在幾種給藥方式中,打點滴是最危險的。打點滴穿透皮膚屏障,直接把藥液輸入血液中,需要嚴格的無菌處理。如果藥液在生產或儲藏過程中被汙染,或者沒有使用一次性針頭,或者針刺部位的皮膚沒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讓病毒、病菌進入體內,輕則引起局部發炎,重則病原體隨著血液擴散到全身,引起敗血症,會有生命危險。如果醫療環境中不能做到完全無菌,則會導致交叉感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