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美人幹活那麼少卻過得很舒服?

清風吹來fly


這是自然界的普遍性。就拿獅子、老虎來說,它們什麼事都不用幹。飢餓時憑藉自身強壯且靈活的軀體,輕而易舉就可以逮捕羚羊、馬、鹿一類的食草動物。而食草類動物呢,為了填飽肚子,整天的不是吃草,就是遷徙,非常的忙碌。再拿歐美人來說,18、19世紀是歐洲人的天下,是那時全人類的人精,發現美洲大陸,強佔資源,殺盡原土著。歐洲人在世界各地發展殖民地,瘋狂獵奪各地資源,變成自己的財富。到了當今歐美也不收手,每次發動戰爭都與石油、領地有關,使得本來就滿目瘡痍的亞非窮國,只有捱打的份。即使不打你,動不動就經濟制裁你,目的是讓你永世不得翻身。這就有了歐美國家憑藉原始積累的財富,完善國家福利,不用努力工作就享受社會繁榮。而深受其害的亞非國家只能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舉步維艱的發展著。


renhouxing


根據美國勞工局的最新數據美國平均工資是43460美元,平均每小時工資是20.9美元。根據英國政府的最新數據英國平均工資31000英鎊(約合27.12萬元人民幣),而男性則為37500英鎊(約合32.8萬元人民幣),而多數歐美人都只是幹足八小時就休息了,很少出現象中國人那樣的加班加點的情況,日子過得很舒適。

與此同時,我們發現歐美人收入高,但物價卻是相當低廉的。在美國,豬肉價格1.99美元/磅,牛肉3.49美元/磅,可以說物價還是很低的,在德國普通咖啡館,價格基本上在1-2歐元之間。一升牛奶最便宜的就0.18歐元,常見的也僅僅0.5歐元左右。換算成人民幣也就是1.2元和3.4元。

可能有人會問,歐美人幹活那麼少,為啥還過得這麼舒服呢?事實上,也並非所有歐美人的日子都過得富足,即使在當今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美國,也存在著大批的流浪漢與失業者,窮人無論在任何地方的日子都不好過。但是,歐美人幹活相對較少,獲得收入較多這倒是真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歐美人的人工成本相當昂貴。像中國外賣小哥跑一次只賺2-3元人民幣,歐美人是不屑去幹的。美國搬家,你叫人抬個桌子就要收50美元,在紐約坐一次類似於國內人力三輪車一樣的交通工具觀光,居然要收取200美元。無論是工地上的建築工人還是掃大街的清潔工人,月薪都可能高過白領,甚至加州地鐵站的清潔工的工資高過了飛行員。

第二,歐美國家的農業已經實現了全部現代化,而中國的農業還處在各自為戰的局面。美國農民佔總人口的3%,卻能養活全美國人不算,還能出口大量農產品,掌控著全球農產品價格。而荷蘭農業人口不足世界的0.02%,耕地不到世界的0.07%,荷蘭是世界上最大的土豆和洋蔥出口國,全球第二大蔬菜出口國。生產能力和效率極高,成為歐美人手中的貨幣非常值錢,而農產品多得不值錢。

第三,歐美國家掌握高端製造業,賺取超額利潤,使發展中國家望塵莫及。歐美國家企業可以賺得暴利,而我們只能靠像富士康這樣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解決就業問題,差距怎會不大?在高端製造業,荷蘭的光刻機世界聞名,一億一臺還不許還價,賣給你都算是給你面子。此外,美國蘋果手機年年漲價,中國代工廠只賺一個零頭,而蘋果手機在華賺取的利潤就佔手機價格的60%以上。

第四,歐美國家一直想少花力氣,多賺錢,日子要過得舒服,那只有在科技方面多投入。所以,歐美國家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很多,這些國家的戰略意圖是,通過各領域的技術積累,逐步形成技術壟斷,剩下要做的就是躺著賺發展中國家的錢了。我們中國卻高科技研發投入不太重視,排名前五十的公司只有華為一家,而韓國三量的研發費用以134億歐元,位居世界第一。

歐美人幹活的確幹得少,遠不及中國人勤奮,但是他們的日子過得很滋潤,這主要是歐美人勞動力價格高,比咱這邊收入高。同時,歐美在農產品、高端製造業都是高度發達,所以,歐美國家物價低,民眾的收入就高。更可怕的是,歐美國家為了長期佔據技術領先優勢,每年在科技領域投入鉅額支出。他們就獲得了生產高附加值產品能力,而我們只能做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工作,收入待遇當然就差啦。


不執著財經


年前去了一次澳洲,就拿澳州說吧,它是英聯邦國家,政治法律人文都是歐美化的。

澳洲70%以上的人年人均收入在40000至70000澳元之間,就是說,一個工薪人員,只要工作,就差不多這收入,也即所謂的中產。一澳元約合人民幣4.9元。

澳州超市裡的水果疏菜肉類和奶製品,價格極其低廉,100澳幣一個4口人的家庭吃一週足夠。

酸奶,墨爾本正常價2.99元/6個,有時間能買到2.99元/12個。可以自己換算一下,是不是比國內便宜好多。

更氣人的是,他們的食品絕對安全,超市買來直接吃,洗都不帶洗的。酸奶從冰箱拿出來,是果凍凝膠狀,絕對沒有三聚氫胺,喝得我還沒過年就胖了三斤。

但你如果認為澳洲人有錢,是款,就錯了,他們真沒錢,他們人均存款不到千元據說。

澳洲的大街上,跑的車以豐田佔絕對多數,汽車零關稅進口,價格不高,街上見到很多豐田雅力士,豐田最便宜的兩廂小轎車。他們街面流動的汽車檔次,絕對不比國內二線城市高,我覺得,至少不如我們大青島。近年,寶馬儼然成了青島的街車,開個雅力士都不好意思出門。

但人家就是活得舒服自在。

澳洲每週四發薪。週四到週末過三四天好日子,週一勒緊褲帶上班。年末季末數數剩幾個銅板,攜家帶口出去旅遊。絕對不剩錢,絕對不多掙錢,因為多掙錢多交稅,多交的稅會用來養懶人。

不剩錢是因為他們沒有危機感。社會福利從搖籃到墳墓。孩子出生有牛奶金,幼兒園到高中全免費,大學貸款,等你工作了,薪水達到平均值以上再還。房子,只要你想買,肯定買得起。醫療全免費。他們要做的,就是忙裡偷閒地乾點工作,拿到不多不少的收入,夠日常生活。

沒有任何精神壓力,沒有喘不過氣來的競爭,不用為孩子操心前途和買房置地。孩子18歲掃地出門,以後做白領也好藍領也罷,全憑自願。

他們最常想的決不是怎麼賺錢,而是如何把自己擺弄得舒服更舒服。

人生下來是享受生活的,這話在澳洲這種高福利國家,得到了很好的闡釋。


潘衛霞律師


這事我不能說的太露骨了,只能用打比方的方式來說吧。

首先每個國家的資源是不一樣的,有的國家人少資源多,有的國家人多資源少,而且分配不均,控制在極少數人的手裡,由他們說了算。

就好比有100個麵包,兩個人分的話,每人50個,十個人分的話,每人10個,可是在有的國家,就不是這種分法,而是這樣分的:100個麵包,極少數人分了80個,大多數人才分了20個,而在這20個麵包當中,仍然分配不均,有些人只嚐了一口,有的只在旁邊聞了聞味道,那這又牽扯到一個公平的問題。

另一方面,生產與勞動力的關係,社會越進步,科技越發達,需要的勞力就越少,好多都被“機器人”代替了,也就是說,以前100個人乾的活,現在10個人就可以幹了,多出來那部分該下崗的下崗,然後另謀職業。有好多人選擇了開超市、開飯館、開旅館、開理髮店、賣早點、擺地攤……。可是,當同一種營生做的人太多了,比方某一條街幾乎全是開旅館的,開飯店的,供需關係又被打破了,失去了平衡,買的沒有賣的多,最後造成了每家都賺不多少錢,還得從早到晚陪伴著,不得已好多關門大吉,貼出來店鋪轉讓的字樣,這是供需關係不平衡造成的。

有一些中東國家,沙特阿拉伯、卡塔爾、阿聯酋、由於地緣優勢,盛產石油,生來就富的流油,再加上人口也少。甚至在有的歐美髮達國家,即使你沒有工作宅在家裡,照樣能獲得各種福利,每月能領到上千美元,儘管薪水比上班族會少一些,但也吃喝不愁衣食無憂了,這是地緣優勢帶來的好處。自小生在窮山僻壤的,要想過上富裕的生活,其艱難程度會大大提高。

幹同樣的活,出同樣的力,付出和所得,每個國家的標準也是不一樣的。在解放前的西藏農奴,19世紀的黑奴,為主子沒日沒夜超負荷的勞作,只是因為沒完成任務,輕則鞭子抽,木棍打,重則剜掉雙眼,砍掉雙臂,受盡非人折磨,連飯都吃不飽,他們的勞動成果被誰剝削去了?還不是地主資本家嗎?他們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利益,而奴隸們恰恰相反,付出最大的代價,獲得最小的利益,活著只為填飽肚子皮。

如果把國家比作小家,現在有些土豪的孩子,尤其那些輪流當首富的土豪們,他們的孩子生來起點就高,生來就是小皇帝,小公主,即使什麼也不幹,照樣住豪宅,開豪車,這是天生的優勢帶來的,就是我們所說的出生是個技術活,這種技術是要憑運氣的。唉,不說了,有人喊我去搬磚了。


海島鵝卵石


關鍵是技術領先,從而控制技術標準,榨取中國之類發展中國家的利潤,有的技術甚至對發展中國家敲骨吸髓的程度。成本100元的技術,如果中國不掌握又急需的話,歐美賣給你可以一萬元,賺9900多元,一旦中國掌握,立馬白菜價。所以美國為什麼拼命打壓華為5G技術,不用華為技術標準,因5G前景非常廣闊,華為又擁有一部分領先技術標準。毆美日掌控世界大部分尖端技術標準,比如飛機適航標準,發動機排放標準,各類數十萬種技術標準也包括品牌被西方壟斷,給西方帶來滾滾利潤,吸全世界的血供養西方。只有擁有人類發展石油能源的阿拉伯小國才能短暫比富。

品牌吸血也是一種標準,同樣成份的一瓶香水,法國意大利的品牌可賣一千歐,中國的品牌賣一百歐。同質材質量的安踏鞋和阿迪達斯價格相差二三倍。

西方制訂的貿易規則首先保障西方,如果對它們有損害,契約就作廢,比如當年簽定的中國入世三十年自動成為市場經濟國家,西方所有簽字國私下認為中國發展太快,影響它們繼續吸血,於是集體拒絕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那份當年的契約作廢。


上了洋當啦


如果你以幹活乾的少,來衡量這個日子過的舒服還是不舒服的話,整體來講,歐美的人他確實舒服一點。

但是我也接觸到相當一部分外國人,尤其是德國那邊的,他們認為那些人不舒服,為什麼呢?享受著國家的福利,然後呢,長著個大肚子,肥肥胖胖的,全世界去旅遊,其實,很多病痛。

那麼我有個德國的朋友,叫,Mark,他是德國雷更斯堡人。

他說,德國真正聰明的人,真正懂得舒服的人是不會去政府上班的,也不會去過那種享受社會福利的生活的。

真正聰明的人,真正懂得過日子人,都去創業了。

比如他自己就是整了一個團隊,去專門研發那種膠水,就是給工業生產用的那種膠水,非常專業。

他覺得做這個事情才有價值,自己才是真正的舒服。

然後,像德國這邊的話,政府,它也很支持你創業。

因為我自己也是搞互聯網創業嗎,教別人創業的,所以有時有些交流。

他就說德國總理默克爾,你不要看她是總理,她很多外出的,這個錢都是自己掏的。

這就是我們經常在報紙上看到,說,這個中國這邊的政府邀請他們來訪問啦,他可能要去回去跟那個議會呀,什麼彙報一下,以獲得批准,因為那是花納稅人的錢,人家他那錢是真正的來自於這個財政的,所以,總統也一樣。

反而他們自己創業的人,因為他的精力專注在研發產品跟做市場上,他的經濟反而比那些在政府上班的人寬鬆很多很多,他想去哪裡玩就去哪裡了。

他覺得這樣才舒適。

所以這個看你怎麼去理解吧。

你包括在國內也是一樣,我們接觸很多人,他都是覺得自己在創業,在打拼這個才有意思,然後他想去玩了,自己是老闆,到外面去玩半個月,三個星期呀,隨時安排,這些錢財,他也不太很在乎。

但是,如果你是打工的,你是上班的,你是拿國家工資的,你時間就受到了限制,同意嘛,然後,你拿到了社會的福利,即使在國外,它也是有限的,其實你說舒適的話,未必。這個只是表面的東西,只是我們在外圍看到的東西。



陳笑奇說創業


我生活在加拿大。我感覺這邊的本地人確實平均月收入3000加幣但是普遍很愜意。主要原因是教育,醫療,失業和退休福利的完善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所以他們的存款都很少很少,除去房貸車貸地稅水電衣食等開銷,很多是剩多少用多少。第二我覺得這裡人沒有特別強烈的物質慾望,比如經常看到很有錢的中年人也開著豐田或者本田的suv,老百姓更是如此,他們寧願把高昂的豪車貸款和奢侈品費用省下來旅遊,開party或者滿足一些小物件的收藏癖。經常會聽到他們說:why would I need so much money?而這在高速發展中的中國是很難被廣泛認可的價值觀念。也因此西方部分百姓給人留下慵懶和胸無大志的印象。但這無關乎對與錯。只是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人群對於物質的理解有所不同而已。


ChloeMama


歐美國家就業者工作時間短,工資高,福利豐厚,這是世人的共識。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經合組織(OECD)最近發佈了部分成員國的年、周工作時長。數據顯示發展中國家的工作時長明顯比發達國家要長,比如南美洲的哥倫比亞每週平均工作時長達到47.9小時(2016年數據)。丹麥最短,每週平均工作時長32.1小時,印象中歐洲比較懶的希臘人,每週平均工作39小時,算是歐洲國家中工作時長較長的了。加拿大33小時/周、日本33小時/周、美國34小時/周、新西蘭34小時/周、以色列36小時/周、智利38小時/周、韓國40小時/周、墨西哥43小時/周。瑞銀最近展開了每週工作時間的調查,調查涉及了70個國家和地區,具體的城市來說,工作時間最長的排行榜如下:香港:50.12小時/周;孟買:43.78小時/周;墨西哥城:43.48小時/周;新德里:42.45小時/周;曼谷:42.41小時/周.

而最短的工作時間排名:巴黎:30.84小時/周;里昂:31.36小時/周;莫斯科:31.66小時/周,赫爾辛基:31.99小時/周;倫敦:33.46小時/周;

而這只是平均數的差別,雖然是抽樣調查,看是管中窺豹,可見一斑:西方發達國家收入高,工作時間短,亞洲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工作時間較長。

造成這種現象本質原因,筆者認為是歐美國家通過幾百年的發展積累的優勢造成的,其中主要的優勢有三個方面:

1、資本的優勢。

2、技術、管理的優勢;

3、國際地位的優勢。

這三種優勢缺一不可,下面分開來說:

1、 資本的優勢,西方國家通過產業革命的先發優勢,依靠貿易和掠奪積累的大量資本,而發展中國家為了解決就業和發展經濟,缺乏必要的啟動資金,這就需要吸引外資發展經濟,於是西方資本便流入這些環保成本和人力資源成本低廉的國家,賺取超額利潤,資本和勞動力在財富分配上的關係,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靠勞動賺錢永遠賺不過靠投資賺錢的人,這就陷入的一個陷阱,發展中國家越勤勞,只會導致西方發達國家資本利潤越豐厚;

2、 技術、管理的優勢,西方國家通過產業革命,社會制度,社會管理方式變革,率先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在近2000年的時間裡,積累的技術、管理優勢是不可小覷的,這些技術優勢有可以通過壟斷性生產,獲得超額壟斷,比如前些天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的格列衛,成本很低,賣家很高,幾乎無本萬利,患者吃2年就會傾家蕩產;還可以以通過知識產權授權方式,一勞永逸的獲得收益,比如當年的VCD,授權費高達高達整機30%,利潤只有區區1-2%,而工人的工資更是少的可憐;亦如最近網上討論的比較多的高通稅。

3、 國際地位優勢,這是最重要的,這是前面兩種優勢的以存在的根本保證,國際地位優勢,說白了就是這些國家是國際社會規則的制定者,國際規則中往往選擇制定看似公平實則對自己有利的條款:比如這些國家的優勢產業優勢產品會要求你放開市場自由貿易,而一旦發展中國家取得優勢的產業這些國家會以“國家安全”“反壟斷”等接口對後發國家進行制裁,比如美國的農產品要求其他國家放開市場,而華為中興等中國高科技企業都是美國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試想以美國龐大的耕地面積可機械化生產效率,生產出的農產品價格必然極低,那麼國內農業將毫無競爭之力。西方國家國際地位優勢決定了其通過制定國際知識產權規則,獲得超額利潤,發展中國家企業要繞過這些知識產權成本高昂,被迫只能“賺血汗錢”。

西方的核心國家美國,掌握世界的央行“美聯儲”,只要通過匯率變動,縮表擴表就可以收割很多國家,美國現在獲得資本及其容易,而其他國家職能通過出賣勞動力換取,所以美國通過強大的軍事實力維護目前的國際秩序,這是美國的根本利益。

而國際地位的優勢,也是要通過強大的國力和軍事力量保證的,所以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而這三種優勢,決定了西方產業結構的優勢,西方國家前期通過掠奪獲得大量土地,人均耕地多,導致農業機械化,生產率高,通過積累的技術使本國處於產業鏈利潤最豐厚的那一環,產業結構優勢明顯。而在那些利潤不那麼豐厚的產業中,西方又通過知識產權授權和資本投資拿走利潤大頭。導致那些處於產業鏈底層的國家雖然國祚髒累,時間長,但是收入低,生活水平差。而西方發達國家,則不需要這樣,猶豫技術、管理先進,生產效率高,加上處在產業鏈上核心部分,利潤豐厚,所以工作時間短,收入高,農產品豐富,大量閒餘時間開party,郊遊,環球旅行。

後發國家如果想迎頭趕上,必須埋頭苦幹很多年才,積累資本,積累技術經驗和管理經驗,強大國力,建設強大的國防,才能迎頭趕上。否則,“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尤其是中國這樣體量巨大的國家,必然打破西方的壟斷利益,打破西方人的飯碗,讓西方人不得不放下身段,和東亞人競爭,“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也是西方,尤其是美國,敵視中國的原因。

所以中國在目前的環境下要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科學技術,資本積累和軍事實力缺一可不。

(覺得筆者寫的還行的請賞個贊吧)

(圖片均來自網上)


醉臥杏花村


歐美國家的人工作量低,但是生活水平確實世界最高的,能夠達到這一點,關鍵在於歐美國家的產業結構和模式。


豬肉價格1.99美元/磅,牛肉3.49美元/磅,可以說物價還是很低的,因為畢竟美國人花的就是美元。歐美國家的糧食、蔬菜、水果和肉製品的價格都很低,所以歐美國家人的生活水平很高。

為什麼歐美能夠達到較高的生活水平,關鍵在於生產模式,歐美國家由於技術先進,生產力強,所以同樣數量的工人可以創造出更多的財富,這也是歐美等發達國家人均GDP高的根本原因。


歐美國家由於發展比較早也比較快,在科學技術方面也處於領先地位,技術越高,生產能力越強。以荷蘭為例,荷蘭是世界上最大的土豆和洋蔥出口國,全球第二大蔬菜出口國。在全球蔬菜種子貿易當中,有超過1/3的種子來自荷蘭。

荷蘭農業人口不足世界的0.02%,耕地不到世界的0.07%,但出口的農產品佔到了世界總量的9%。荷蘭平均每平方米農用地的出口額為 1.86 美元,單位面積土地創匯率最高,土地生產率為 2 468 美元/公頃,居世界第一位。


雖然荷蘭領土面積狹小,但是因為產業結構合理,生產能力和效率極高,成為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國。

另外就是高端製造業,荷蘭的光刻機世界聞名,一億一臺還不許還價,賣給你都算是給你面子。

只要獲得技術壟斷,自然財源滾滾,2017年內存條價格瘋長,其他國家無可奈何,只能高價購買,三星賺的盆滿缽滿。沒辦法,你要麼不用,要麼就必須忍受高價,誰讓你自己造不出來。


歐洲國家獲得的諾貝爾獎總量甚至大於美國,尤其是在物理化學以及醫學方面,通過技術積累,逐漸形成技術壟斷,剩下要做的就是躺著賺錢了。

為了形成技術壟斷,世界各國和各大公司競爭激烈,不斷砸錢,其中韓國三星的研發費用居然高達134億歐元,位居世界第一,排名前五十的公司只有華為是中國的。其他公司不是歐美就是日韓,這就明白了為什麼歐美日韓成為發達國家。




歐美國家人能夠享受高品質生活,因為他們的生產能力能夠滿足需要,我們目前還沒有達到這一能力,農業上,還沒有完全普及大規模機械化,效率低下。工業上還沒有完成產業模式升級,廉價勞動力仍然佔據重要地位。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中國製造2025一定要追上來!


視野新觀


我只知道美國IT,非常拼命,沒日沒夜工作,並不輕鬆,印度佔領美國硅谷前,計算機行業手機開發,軟硬件設計,非常拼命,否則也不會出現那麼多科技產生,比如最常見的手機功能,手機系統,手機硬件,電腦端的硬件和程序,雖然不會向中國似的996,或者是華為那種12點多下班,6點多上班,但也是不比996差多少,沒日沒夜的開發,我說的這些,都是從十幾個美國IT屆大牛的自傳相互佐證,他們不是相互吹,而且競爭關係,比如liunx之父自傳,也有谷歌那幫人的自傳,也有微軟那幫人自傳,還有蘋果那幫人自傳,還有眾多開源大牛,互聯網之父們自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