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乐亭老城

记忆里的乐亭老城

记忆里的乐亭老城

记忆里的乐亭老城

这次回老家,看到老城又有不少地方面临拆迁,心里很是感概。

老城,在我的记忆中一直都是一座很温暖的小城。

老城的街道很窄,从南到北,从东往西,马路两边都是如盖的绿荫,我没考证过那是什么树,只记得儿时它们还是小树苗,如今枝繁叶茂、粗壮挺拔、遮天蔽日、满目葱茏。对于少小离家、不惑之年的我来说,始终相信这些老树一定记得,记得我戴红领巾、背花书包的童年,记得我身着校服、形色匆匆的少年……其实它们一直住在我内心深处的街角,春来发芽,初夏茂盛,深秋叶黄,冬挂银雪,岁岁年年。

很多年以前,我还是个在大街上蹦蹦跳跳、奔跑着上学的孩子。那时的街上汽车很少,偶尔会响起自行车清脆的铃声,甚至有时还会有威武的大马车、缓慢的老牛车、欢快的小驴车走过,”车把式“悠闲自在,大马、老牛、小驴们也都从容淡定。

那时,路旁电杆上挂着的广播喇叭每天早、中、晚都会准时响起,《东方红》是序曲,然后是新闻摘要、农业知识、相声评书等,小时候我总是很纳闷,大喇叭真是神奇,怎么能装下这么多的人啊!

我家住在南关,所以对城南最熟悉。大礼堂算是小城的地标建筑,可以容纳两多百人开会或看演出。那时“唐山落子”很火,大礼堂经常有各县的评剧团来汇演,三毛钱一张门票,我和小伙伴们喜欢看热闹却买不起,就想趁着人多混进去,每次都心慌慌的,但却总能“阴谋得逞”,《花为媒》、《卷席筒》、《铡美案》等都是那时偷看来的,可能是因为太紧张了以至于故事情节几十年都不忘。大礼堂偶尔也会有外来的马戏团表演,小城没有动物园,狮子、老虎、猴子我都是通过看马戏才第一次见识。

每天上下学都从热闹的长途汽车站经过,却从没出过远门。学校倒是经常组织我们去车站“学雷锋”,擦玻璃、洗座椅、冲刷地面,每次都打扫得窗明地净。站前的小广场上有一条长长的横廊,那是供旅客小憩和遮蔽风雨的,我却时常和同学放学后趴在凉凉的石凳上写作业,然后就开始跳皮筋、扔沙包、捉迷藏,玩得不亦乐乎。

车站旁边有个茶馆儿,小小的房子里有两个大茶炉,外面搭的凉棚里,一年四季总是聚着成群的老少爷们儿喝茶、聊天。给家里打开水是我的活儿,先用两分钱买一个水牌,就是手指大小的木牌牌儿,上面刻有字,拴着细绳,然后挂在暖水瓶的把手上,水快开时茶炉就会发出刺耳的“嗡嗡”声,热气腾腾的茶炉间是不允许小孩进入的,烧炉的师傅每次都是隔着门,麻利地接过暖瓶,取下水牌,灌满开水,再笑眯眯地送出来,还叮嘱着“路上加小心!”…….至今都觉得暖心。

“大楼饭店”其实就是一个对外营业的国营食堂,饭菜在小城是出了名得好吃,父母却从未带我们去那奢侈过,偶尔家里来客人了也只是买些油条、豆腐脑。发小的妈妈在那里上班,儿时就喜欢去她家蹭饭,因为阿姨的手艺是正宗“大楼饭店”滴,确实不一样哦。

饭店门前有几个小摊子,简陋的独轮车,架着玻璃罩,码放着美味的烧鸡、油亮的香肠、焦黄的烧饼,当时非常不起眼儿,但后来家庭作坊发展壮大成公司、集团,成就了名振四方、畅销京津冀的小城三大特产----“刘美烧鸡“、”赵三烧鸡”和“缸炉烧饼”。

南关的铁匠铺从早到晚总是小锤叮叮当当、大锤铿铿锵锵,红通通的臂膀、亮晶晶的汗珠、噼啪啪的炭火、白生生的烟筒、铁壶、铁桶、水筲…..记忆中的老街老铺热闹喧嚣、烟火气旺。

德记是个转角的杂货店,在风雨中伫立了快五十年,读书时的各种文具都是在那里买,我常常惦着脚尖、伸长脖子、眼巴巴地看柜台里那种带海绵有磁铁的“高级铅笔盒”,做梦都想有一个,但直到小学毕业也没能实现。幸亏店里还有梨干、苹果干、海棠干,一毛钱就可以买一大包,酸酸甜甜的味道至今难忘。

小学也是在城南,原为尊道书院,创建于1873年,两棵古槐树种植于1011年,至今已逾千年,但依旧苍郁葱葱、花香四溢。“渤海之滨,大钊故乡,我们的学校啊历史悠长……”这首老校歌至今都会唱,六年半的时光,承载着一个孩子太多的汗水和欢笑。

县委大院在城北,大楼建的最高最气派,国徽庄严肃穆,红旗高高飘扬。还有北关菜市场,卖鱼、肉、菜等,露天柜台一个挨一个。我都上初中了,人还是很傻气,对钱没啥概念,拿着一张五元国库券就去市场,还真就买回来一条很大的黑鱼,这事一直被家人当成笑料,至今都感激当时卖鱼师傅的宽容。

城东最喜欢去的就是电影院,那时经常有学生专场,票价很便宜,《三毛流浪记》、《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都看过,栩栩如生的手绘海报、一毛钱一盅的炒瓜子、泡沫箱里的橘子刨冰……

城西有条小河,是我和小伙伴们的乐园。那时河水很满很清亮,我们经常去趟水、捕鱼捉虾,下了大雨,河水有时会漫到马路上,雨过天晴,太阳出来后在河汊子都能捡到很多蹦跳的鱼虾,想想就开心啊。

河对岸是我读的中学,记得我从小就喜欢淌水过河去那操场上玩,倒挂在高高的双杠上,回望着蓝天白云,来回晃荡,灵活得像个小猴,终于有一次太过得意忘形,结果重重地摔下来,锁骨折了。漫长的秋收假,我和同学经常在操场四周的树林里、田地边去采杨树、柳树、槐树的种子和各种各样的草籽,总是忙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满身泥土,因为那时要支援甘肃治理风沙,上缴树种、草籽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作业啊……

回望老城,我看到自己童年和少年的印痕,真想真想我的老城啊!有时我总觉得,自己与故乡的河流土地、花草树木、街街巷巷一起消融在了久远的岁月里,难以割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