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寿星:唐山市乐亭县胡家坨镇西走马浮村丁孙氏

来源:乐亭县民政局、乐亭文化研究会主编《乐亭百岁寿星》(2016年辑印)/乐亭故乡人网站(www.guxiangren.com)

按: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百岁寿星:唐山市乐亭县胡家坨镇西走马浮村丁孙氏

丁孙氏,1908年2月出生于胡家坨镇将军坨村。18岁嫁给西走马浮村比自己大8岁的丁斋普,那时丁斋普的第一个媳妇已经去世。一个女儿,后来因病夭折。

丁斋普是个爱做买卖的人,为掌柜的跑前跑后的做账房先生,“土改”以后回家,在丈夫不在家的时候,家里的一切都交给丁孙氏,她为丁家先后生下五儿两女,日子过得很艰辛,煤油灯下衲鞋底,拖着三寸金莲推碾子磨高粱米磨玉米面。供一家人吃穿,时常是这双鞋还没做完,穿在脚上的鞋已漏了脚趾头,缝衣做饭,挑水担担,什么累都挨过,什么罪都遭过,她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女人,头脑聪明,有自己的个性。她的父母都是80岁上下去世的,所以她有家族的长寿基因。她处事为人只要觉得不合心意,就会连撴带摔,弄得别人心里不安定,儿女们经常挨骂,当然也少不了和丈夫的争吵。但是,老人的智慧总是让人心服口服。

她的儿女们,除了大儿子丁振环,在战争年代要去当兵,她拼命阻拦外,其他儿女的事业都是自己选择的。当然我们得理解做母亲的心,哪位母亲愿意自己的儿子去枪林弹雨里拼命。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有一个平平安安的前程?即使生活再苦再累,也应该过一家人安安定定的生活,战争太让人提心吊胆了。可是后来大儿子还是从戎了。

二儿子丁振耀是最具特色的一个。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孩子们都饿得前心贴后背,他们几个小伙伴各人拿着铁铲到处挖降号苗(喇叭花根),据说那东西能吃,在锅里煮一开就会很面,还有点甜滋滋的味道,颜色是纯白的,细长的圆根,现在田野里还有很多,只是没人吃了。他们不择地地乱挖,竟然挖出了一个陶罐,里面装满大洋,于是他把大洋带回家,在那样贫穷的条件下,卖了这几块银元可以给孩子们好好改善伙食,但是母亲毅然决定交公。她一向倡导生活靠自己,不取不义之财,不做亏心之事,不贪不占小便宜。

有一天村里来了个唱皮影戏的剧团,丁振耀天天追着人家看,只一两个晚上他就学会了好多唱段,而且学得惟妙惟肖,那个团长见他是皮影戏的好苗子,就想让他跟着戏班子走,二哥高兴地接受,母亲也没阻拦,后来二哥当上了昌黎皮影剧团团长,现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三儿子丁振宇去粮食局做小工,后来提干。四哥丁振来当兵,后来任北京海军司令部某部政治部主任,大校军衔。著名画家,书法家。老五丁振民,从部队回归,现在拥有自己的事业,成为胡家坨有名的企业家。两姐妹也都进入政府机关任职。

她好像从来不关心孩子们的学习,也是那个年代,生活都很困难,哪有心思管学习。

几个儿子都是小学文化,能成长为有用的人才,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锻炼出来的。他们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职业。

虽然丁老太太没有文化,但她的记忆超群把古老的尊老歌谣从小就灌进孩子们的大脑里:“尊敬老人有长尊,金砖银砖往家搬。”“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有了疑问,一问便晓。”“老倭瓜老葫芦有人要,老人没人要”。“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孝,先孝爹娘。”

老人还时常讲这样的故事:“儿子在没有结婚以前,一进大门槛就喊:‘妈!’娶了媳妇有了孩子进门就问孩子:‘你妈呢?’这都得理解,有了媳妇就不找妈了,因为成家的男人都有家的牵挂。”

老人的记忆力相当好,会背百家姓,抗日的歌曲会唱很多,她的儿女们嗓音都那么好就有她的遗传。唯一不幸的是老伴在60多岁时就去世了,老儿子结婚的房子是哥哥姐姐们一起凑钱盖上的。

都说老儿子结婚完事大吉,这时候她就有心情和村里的老人游和(纸牌的一种)。游和是在家里,她很少去别人家串门,和邻里之间没有摩擦。

生活一天天好起来,70岁以后就住进了儿女们的楼房里。

老人本身是很爱挑毛病的人,尤其是饭菜,咸了不行,淡了不中,荤了不合口味,素了不合口味。达不到标准,就得挨骂。不准时回家电话就追着你的脚跑。

小妹丁振玲最先张罗着把母亲接进城里,母亲在他那里断断续续住了有20年,妹夫王凤亭从来都是把孝敬当第一位,老人想吃什么买什么,照顾老人比儿子不差,母亲在农村养成了骂儿女的习惯,大家都上班把老人一个人留在家里,她会有寂寞不顺心的时候,要是女儿回家晚一点,她就会大骂,有一次女儿着急往家里疾奔,不小心跌伤了脚,回家受到母亲责骂,王凤亭还要宽慰妻子。是啊,老人一生不容易,一个人待在家里总会有忧闷情绪,再加上亲人到点不回家,那也是一种对亲人牵挂的方法,她希望儿女们平平安安围在身边。从那以后,大家就给老人雇了个保姆。

这一家人从来没有因为老人的事发生争执,都是抢着让老人到家里住,现在好了,家家有楼房,老人住在三哥家里,他高兴地说:“我们住的楼是儿媳妇买的,为了给我们老两口和我妈养老,前些年贷款,付了首付,目的就是为我们有一个好环境,都说我妈这辈子住了许多年的土房土炕,这以后一定让老人住上最高级的住房,让这里比宾馆不差。”

三哥的儿子儿媳都在县医院上班,老人有个身体不适,吃药打针都很方便。

饮食方面老人爱吃螃蟹,小妹就时常地买。70岁以后,老人就真正的享福了,外界没有牵挂。饮食里天天鸡蛋肉、瓜果、香菇、搭配着,三哥说:“我再也不让母亲搬到别处去住了,一是我妈已适应了我这里的环境,再者我有贪心,家有老人在前面荡露水,小人也会跟着长寿,觉得天地都宽敞,而且有妈在,我总是孩子,回到家了看着妈高兴我们就高兴,我还买来两大本书,专学习老人长寿的方法,春夏秋冬的饮食。让我这退休的人有事干。有妈在,我就永远退不了休。”

老人在60多岁时,得过脑血栓,那时住在农村,当公社书记的三哥丁振宇用一辆小海河车拉着老人行走了20多里路赶到县医院,输了7天液,也是家人发现及时,治疗及时,当老人刚感觉到手脚麻木,口吐涎水,一家人马上行动,治疗结果没留一点后遗症,从此,就每天坚持吃药,先是脑心通,微脑络通,再后来用丹参滴丸,一直吃到100岁。没有再得过这病。

第二次是80多岁时,老人突然病倒,都拉血了,送到县医院,院长亲自诊断,结论是肠粘连,老人不行了,三哥泪都止不住了,求医院再次会诊,3天后,老人竟奇迹般地恢复健康。

90多岁时得过心脏间歇,也是用药物治疗,后来好转。

95岁跌了一跤,把骨头摔炸了,也没住医院,在家里疗养,只用药物外敷,老人天天吃蜂蜜奶粉,8个月后,竟奇迹般地恢复健康。

最奇的是:老人到了一百岁,经医生检查一切生理指标正常,儿子们就把所有的药物停用,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食物和环境上。食物是每天都有肉食和海鲜,每一星期做一顿有肥肉的饭。环境做到无尘无菌,温度四季如春,绝对不能让老人感冒。

现在老人已不能自理,但是精神状况非常好,和儿女们经常说笑,有时高兴了自娱自乐唱上一段歌曲。一家人享不完的天伦乐。

老人说话,陌生人很难听懂,但是她的儿女,媳妇,都能和她自由的交流,他们照顾老人,就像照顾婴孩一样细心。

一旦老人有病,即使医生宣布不能救治,做儿女的也要坚持,只要不是不治之症,也许你的一个轻率地决定,老人就会永远的离开,外人不知其中的事,但作为儿女,你会心存一辈子悔意,也许你的坚持,就会让老人多活几年,所以说“老人的命攥在小人手里。”不做后悔的事,心安理得的完成儿女应尽的义务。

老人一生都很勤劳,在农村时不必说,就是在百岁以后,自己也是能动则动,每天早上起来,自己把自己的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然后看看哪里不遂心,就用手弄得平平整整,爱坐在床上,不爱总躺着,只是坐累了才躺下休息,自己能吃自己就吃,爱动脑,动手脚,动体力。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也是良好的养生之道。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上中下,对待老人个人的条件不同,但最关键的是心,只要心里想着老人,记挂他们的生活,把他们健康放在第一位,那就是一个合格儿女。在采访的时候,三哥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妈要是有一点毛病,就把我们折腾得别想好,她就把自己不舒服的状况说个不停,我们就根据她说的给他吃药。这是一件好事,首先是她对自己的身体敏感,她本身就是自己的医生,给儿女们预警。再者让老人健康最好的方法是预防,只要我们意识到老人状况,就预防着,这样儿女不受累,老人不遭罪。一举两得,要是老人病了,心也受累,钱也受累,一家人跟着操心。”

采访结束的时候,三哥的一席话感动着我们:“你看,我妈多健康,什么都能吃得下,儿孙就快六世了,她给我们的老年生活带来乐趣,看着妈高兴,我们就高兴,儿子来了想到妈那里说话,孙子来了先到奶奶那里,把好吃的好喝的放一屋子,重孙子一大群,过年的时候家里可热闹了。每天我们都给母亲清洗卫生,不让她身上有一点异味,我们喜欢听她哼唱。我觉得我妈应该活过110岁。她现在身体不痛不痒,没有一点不舒服的感觉,这是我们感到最宽心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