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纪事:生产队的老牛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乡村纪事:生产队的老牛

乡村纪事:生产队的老牛

乡村纪事:生产队的老牛

生产队的存在,虽然并不久远,但对40岁以下的人来讲,用英语话说,也是个狼、狼、饿狗的事情了。

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带有时代标签的的产物,解体也有快四十年了吧。

那时,生产队叫饲养处,除了是社员们上工、分粮的地方,更是饲养牲畜的所在。

记得饲养处是一个院子,比较大,用粘高粱秫秸夹的栅子当院墙。有碾棚、牲口棚、草棚、库房、豆腐坊等不少房子。中间是一个大沙堆,大沙堆是一车一车拉来的,总保持有一定的高度。我们一帮孩崽子,曾不止一次的从房顶上往沙堆上跳,看谁跳得远,看谁更有胆量。在跳的过程中常常受到一些大孩子的唆使,更多的是一些长者带有爱心的呵斥——妈了个X的,腿摔折了,还跳,快家去!

沙堆是用来给牛们作垫脚的,牛们拉了、尿了都在这沙子上,饲养员用锹除了,一堆,到了开春,送到地里,就是上好的肥料,肥沃着那些高粱、苞米、谷子、豆们。

生产队的牛白天拉车驾辕、耕地,黑介,被栓在各自的桩子上,吃草,反刍、拉屎、撒尿。

这些牛都用名字,就像现在家里的宠物都有名字一样。

不过,那时候牛们的名字,基本上是体征的概括或特点的描摹,带着某种原始味道甚至粗俗的色彩,不像现在的宠物们的名字洋气。

但仔细想来,洋气过火了,雅的过火儿了,是另一种粗俗,这种粗俗更让人难受,还不如土拉不几儿地有韵味。

让我记下生产队那些牛的名字吧,它们是:弯犄角、花尾巴、大黄牛、大小姐、二小姐、半拉耳朵、黄毛梢,勺蛋子、地主儿、大卵子、二卵子、小乳牛。

这些牛秉性不一,各有特色,在人们的驱使下,努力地干着本不属于它们干的农事。

现在想来,这些牛们早就变成人的粪便好多年了吧。

老黄牛样的人和老黄牛的结局往往是一样的。悲哀!

网友红星大队跟帖:

生产队的牛,最早的一批是各家入社时带到生产队的,以后才逐渐有繁衍的和新买进的。各家入社的牛有的是依据形态特点命名的,但很多都是按原来的主人命名的。牛的寿命较长,一直到四清运动时还有不少入社的元老牛。要出车了,车把式问“套那个牛啊?”,饲养员说“套张三吧。”就把“张三”牵出来套上。当时都习惯了,社员张三也不觉得对他有不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