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西安幼升小、小升初、中考將全面重大調整!最全解讀在這

5月5日下午,“西安市2019年中小學招生入學政策新聞通氣會”在西安市教育局召開。針對網友關心的小升初招生入學政策、初中學業考試與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變化情況、“名校+”政策平衡西安市教育資源話題,會上進行了統一解讀,並透露了2019年中小學及幼兒園學位保障情況。

2018、2019年中小學及幼兒園學位保障情況

西安市教育局發展規劃處副處長孔志宏介紹2018年、2019年西安市中小學、幼兒園學位保障情況:

人口遷入情況

2018年秋季新增入學人數10.11萬,主要為新入籍學齡人口,集中分佈在蓮湖、未央、雁塔3個行政區以及高新區、經開區、曲江新區、滻灞生態區、灃東新城。

學位保障情況

截至2018年9月1日,西安市全年實際投入使用中小學及幼兒園共181所(新建87所、擴建94所),較原計劃152所增加29所。其中:幼兒園81所(新建67所、擴建14所);中小學100所(新建24所、擴建76所)。

各區縣、開發區的秋季入學工作均比較平穩、順利。

2019年

中小學及幼兒園學位保障情況

人口遷入情況

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3月底,西安市累計新遷入幼兒園、小學、初中學齡人口37852人。其中,2019年3月遷入3-17歲學齡人口5467人。3月單月遷入0-17歲學齡人口最多的為雁塔區(1079人),其次為蓮湖、未央、高新、經開、滻灞、西鹹新區,月遷入學齡人口均超過500人。

學位保障情況

通過摸底調研,西安市農村區域學位普遍富餘,不存在學位缺口。目前,人口遷入主要集中在城六區、長安區、西鹹西區及開發區。

城六區、長安區、開發區及西鹹新區今年秋季學位預計總需求數為30.46萬個,總供給數(含今年投入使用新建、擴建增加學位)為30.69萬個,總供給量能夠滿足總需求量,但個別區域學位供需緊張。

秋季投入使用學校進展情況

2019年秋季開學全市計劃新建、擴建175所中小學及幼兒園投入使用。其中新建86所(幼兒園54所、小學22所、初中9所、高中1所)、擴建89所(幼兒園21所、小學46所、初中20所、高中2所),將新增學位10.08萬個。市教育局將統籌區縣、開發區做好今年秋季入學學位保障工作。

2019年“小升初”招生入學政策解讀

西安市教育局基礎教育二處劉紅處長、基礎教育一處楊小文副處長分別解讀2019年西安市中小學招生入學政策。

義務教育入學的8項變化

1.小學入學年齡。2019年秋季小學入學學生原則上應為2013年8月31日(含8月31日)以前出生的適齡兒童。

2.延緩入學和休學的辦理程序。適齡兒童少年因身體狀況需要延緩入學或者休學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提出書面申請,報當地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備案。

3.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入學登記方式。新城區、蓮湖區、碑林區、雁塔區、未央區、灞橋區適齡兒童少年入學,使用西安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管理平臺登記,適齡兒童少年家長要按照戶籍所在區縣的招生入學工作細則要求,進行網上登記。

4.各區縣學區劃分方案和招生入學實施方案公佈時間。由去年的5月22日,提前到5月10日,其他相關工作也相應提前,整個義務段招生入學工作7月2日全面結束。

5.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高新區託管的原雁塔區、長安區戶籍的交叉務工人員,不享受隨遷子女政策。

6.解決好下列情況適齡兒童少年入學。一是對適齡殘疾兒童少年,要分別提出教育安置意見,落實“一人一案”,並全部納入中小學生學籍管理。二是妥善安排好轄區內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人員子女義務教育入學,在學區劃分時將現役綜合性消防隊伍人員工作單位和居住地列入學區選擇範圍;三是新落戶人口子女入學,參照《西安市2018年新落戶人口適齡子女就學實施辦法》執行。

7.民辦小學招生。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統一時間登記,在區縣教育局指導下做好招生工作。民辦小學招生範圍為西安市戶籍適齡兒童和符合西安市義務教育准入條件的適齡兒童。

8.義務教育學校不得組織特長生招生,不得以“國際部”“國際課程班”“境外班”等名義招生。外籍人員子女學校不得招收中國籍學生。各區縣(開發區)要認真排查並嚴厲查處社會培訓機構以“國學班”“讀經班”“私塾”等形式替代義務教育的非法辦學行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青少年體育學校、藝術學校等學校招生要納入所在縣(區)統一管理。

民辦初中招生入學政策的4項變化

西安市教育局基教二處處長劉紅,介紹民辦初中招生政策的具體情況。

1.落實中省文件中“引導學校採取電腦隨機派位方式招生”要求,堅持和優化我市“電腦隨機派位(40%)+面談(60%)”的民辦學校招生方式。今年將面談方式由“統一採用談話方式進行”改為“採用談話方式進行,有條件的,也可根據實際探索小組活動方式”。小組活動方式也要按照五個監督和五個隨機要求,由學校提出方案,報區縣教育局審定後執行。

2.招生入學工作時間節點。民辦學校招生要堅持與公辦學校同步原則,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前選擇生源,不得跨市域招生,堅決防止對生源地招生秩序造成衝擊。嚴格按照時間安排,有序做好招生工作。

5月10日公佈招生計劃;5月20日—5月31日資格審查及網上報名;6月3日電腦隨機派位; 6月15日—6月19日面談;6月24日至27日補錄;7月2日民辦學校辦理學生入學手續,民辦小升初工作全部結束。

3.嚴格按計劃招生。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計劃由審批地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按照部頒班額標準(初中每班不超過50人)編制,報市級教育行政部門核准後,下達學校執行,並向社會公佈。

4.參加民辦學校初中招生未被錄取的學生,於6月30日前,由各區縣教育局按照《西安市教育局關於做好2019年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市教發〔2019〕50號)安排入學。已被民辦學校初中錄取的學生,如無特殊原因,不得隨意放棄民辦學校學位。

初中學業考試與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變化情況

1.八年級學生參加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按照陝西省統一部署,今年我市首次實施八年級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分為筆試科目和實驗操作考試科目。筆試科目為生物學和地理,兩科分值各60分,考試時長各60分鐘。實驗操作考試科目為信息技術上機操作和生物學實驗操作,兩科分值各10分,考試時長各15分鐘。

今年八年級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是初中學生升學的重要參考依據,不計入錄取總分。

2.加強招生計劃管理。落實省教育廳要求,統籌考慮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堅持普職招生規模大體相當,按照職普比不低於4:6的要求,根據區域內普通高中學校辦學條件、批覆辦學規模、往年招生結果、規範辦學情況,以及初中學校畢業生數量、跨市招生計劃等,科學編制和下達普通高中招生計劃並嚴格執行。從2019年起,普通高中起始年級的班額控制在50人,為推進選課走班教學和新課程改革做好準備。

3.嚴格定向招生政策。落實省教育廳要求,將優質普通高中不低於50%招生計劃定向分配到區域內各初中學校,並適當向農村初中、薄弱初中(含“名校+”教育聯合體中“+校”)傾斜,逐步提高其升入優質普通高中的學生比例。定向分配招生計劃要在滿足各區縣最低錄取控制線的基礎上,按照志願從高分到低分依次錄取,確保優質普通高中的定向生招生計劃全部完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4.優化普通高中志願填報。城六區考生普通高中統一填報的志願分兩個批次,第一批次每個考生可在城六區內選報2所省級示範高中志願;第二批次每個考生在城六區內須選報3所省級標準化高中或普通高中志願。

五區二縣考生志願填報原則上採用平行志願,填報辦法由各區縣根據實際確定。

5.加強組織管理。按照省教育廳政策要求,西鹹新區招生工作繼續由西安市、咸陽市教育局按原行政區劃組織實施。西鹹新區要加快教育資源佈局建設,建立教育考試機構,建設標準化考場等有關工作,積極主動協助西安市、咸陽市教育局做好過渡期內的考試招生,確保工作平穩有序,到2020年完成過渡。

高新區教育局所轄區域初中學業考試工作由高新區、雁塔區、長安區、鄠邑區、周至縣共同組織實施,高新區承擔主體責任,其他區縣承擔相關責任,實施辦法參照國際港務區和灞橋區實施辦法執行。其所轄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仍然隨原所屬雁塔區、長安區、鄠邑區和周至縣進行,高新區教育局參與組織。

6.優化錄取程序。一是增加第二次徵集志願。在錄取過程中,第二次公佈未完成招生計劃學校,未被錄取考生可在規定時間補報未完成招生計劃學校的志願。二是明確普通高中學校不得從外省直接招生和跨省錄取,在外省參加中考的學生,應在被當地高中錄取後,符合條件的可以辦理跨省轉學到我市同類同層次學校就讀。

目前,西安市已完成初中學業考試報名、體育考試等工作,九年級初中畢業學業考試報名人數為83565人。八年級學業水平考試報名人數為87071人。信息技術操作考核、理化生實驗操作考核、綜合素質評價等工作正在進行,小語種考試、體育藝術特長生市級專業考試等工作穩步推進。

“名校+”政策 平衡西安市教育資源

西安市教育局團委書記“名校+”專班負責人王麗瓊,介紹平衡西安市教育資源的整體情況。

“名校+”行動計劃是落實教育電視問政和國督辦督導意見整改工作、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一項重大舉措。實施近一年來,取得重大進展,有效緩解了擇校熱,人民群眾上家門口學校的意願明顯增強。

“名校+”工程概況

截至目前,共組建市級“名校+”教育聯合體132個,區級“名校+”教育聯合體264個。市區兩級“名校+”教育聯合體共覆蓋學生50.1萬人,教育聯合體內交流教師6668人,管理層交流1098人。教育聯合體的組建,激發了“+校”的辦學活力,極大提升了“+校”的辦學理念、師資力量、師生面貌、教科研水平,促進了“+校”的快速發展。

“名校+”工程取得的成效

管理機制不斷完善。市、區教育部門分別成立了“名校+”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名校+”工作專班,制定了配套管理制度和實施方案;市教育局制定並印發了《西安市“名校+”工程工作考核評價辦法》,將加大對“名校+”工作的考核激勵,保障“名校+”工程的取得實效。

“+校”辦學條件持續改善。“名校+”推進過程中,“+校”受益明顯。市區財政資金投入優先向“+校”傾斜,為開展各種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有力保障。如“+校”太華路小學、回民中學、後宰門小學明欣分校、大學南路小學分校校容校貌、硬件設施、教學設備都得到很大改善。校長的辦學理念得到提升,教師的敬業精神顯著增強,學生在校際間交流合作中有了更大平臺。

“+校”生源結構和數量明顯改觀。群眾選擇上家門口的“+校”意願增強,緩解了“擇校熱”、“大班額”,促進了“+校”的快速發展。例如,“+校”回民中學的在校生人數由60餘人增加至634人;“+校”大學南路小學分校在校生人數由700餘人增加至1200餘人。

“名校+”工程社會反響。“名校+”工程實施以來,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新華網、人民網、央視新聞網、中國教育電視臺、新浪網、陝西日報、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教育新聞網、西安發佈、西安電視臺等國家和省市主流媒體及部分自媒體平臺先後做了報道。截至2019年4月,國家級主流媒體對西安市“名校+”工程進行了20次重點報道,省級媒體進行了40次重點報道。根據華商報最近的一項“+校”家長滿意度調查,86405位“+校”家長參與了調查,其中89.23%的家長認為子女所在的“+校”辦學條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93.31%的家長對子女所在“+校”的辦學環境表示滿意,88.78%的家長認可“名校+”工程的實施對其子女所在“+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作用。

2019年“名校+”工作重點

深化市校合作,擴大“名校+”辦學模式。

2018年12月,市政府與陝西師範大學簽署了《西安市人民政府 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合作框架協議》。根據該協議,陝西師範大學將在深化西安教育改革、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科技研究創新及成果轉化等各個領域,與西安市政府開展深度合作。2019年市教育局將全面落實合作協議內容,深度挖掘利用陝師大的優質教育資源,助力“名校+”工程向縱深發展。目前,經各區縣開發區摸底統計,市區薄弱學校共計222所,市教育局將針對摸底情況,制定差異化幫扶方案,分類別、分批次幫扶改造提升。

強化考核激勵,提升“名校+”工程工作實效

“名校+”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已列入我市全年的重點工作。為確保“名校+”工作更加富有成效的深入推進,市教育局制定印發了《西安市“名校+”工程工作考核評價辦法》,以“+校”發展、提升效果、家長的滿意度提升為考核評價重點,從“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教師隊伍建設、學校文化建設、生源建設及硬件設施提升”等方面設置綜合考核評價指標,對全市“名校+”工作進行全面考核。

改革創新,著力破解制約“名校+”工程的體制機制障礙

當前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不能完全適應“名校+”工程,且教師校長薪酬待遇與“名校+”改革不能完全匹配。2019年,市教育局將針對前述問題,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尋求突破,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名校”補充優秀的管理人員和教師,為人才合理流動創造條件;將部分公辦“名校”和“+校”列入人事制度改革試點單位,實施編制備案制,建立更靈活的用人機制。在教師薪酬方面建立完善激勵和保障機制,適當增加“名校”校長和雙校任職幹部的工資待遇,提高到“+校”工作名師的績效工資和補貼標準,調動“名校”優秀教師到“+校”任教的積極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