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五胡乱华这一场悲剧,罪魁祸首就是司马懿?

用户63846865372


《司马家的无奈,误国背后的权利斗争》

看了答案,无数人都在口诛笔伐于司马家祸害中原祸害汉族,无意为司马家辩白,因为他们确实无愧于最垃圾之列,不过还是想说点公正话,司马家也无奈。

司马家能兴起和司马懿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没有司马懿的鹰视狼狈还有隐忍坚持,就不会有司马家后来的辉煌和败国!

活的久是门学问,这需要养生,司马懿要感谢五禽戏。

会说话是门学问,这需要无数历练,司马懿要感谢曹操。

会隐忍也是门学问,这需要无数等待,司马懿要感谢曹丕和曹睿。

会养生,会说话,会等待,随之而来的就是寿命长,能审时度势,还有坚持于绝地反击,这就是司马懿成功的关键!

那就是契合时代契机之后,顺势而为将自己家族推上权利巅峰。

于汉末三国这个动乱时代而言,最希望稳定的从不是平民而是大族。平民想稳定没有能力,于是才不断给自己找代言人,所以才会有三位雄主出现,也因此魏蜀吴其实都是寒门代言人,代表的是无产阶级和新兴贵族的利益。

但豪族和世家真的需要这样的代言人吗?

当然不需要,不过在兵强马壮者为王的时代,需要不需要从来不是势力说话,而是实力说话,妥协退让后,魏蜀吴这三个另类的寒门政权纷纷建立。

建立寒门政权的魏蜀吴三国,该如何平衡内部势力无限大的世家大族就是考验统治者智慧的事情。于这一点而言,三国三雄主的行事方式又截然不同,这里不说其他就单说曹魏。

第一代曹操,那是对世家大族深恶痛绝,才有无数人头滚滚,杀杨修是给弘农杨家看的,杀孔融是给无数世家大族杀鸡儆猴,最后弄唯才是举是为了断世家大族的根。

没有官场垄断的世家将被消灭,所以他们的反抗在曹操时代此起彼伏,这也是为何赤壁之战后曹操一直不能专心军事原因,后院失火那有心思打仗,维稳第一。

因此,才有无数世家在曹操时代的谨小慎微,他们战战兢兢于这个雄主的威权,收起尾巴做人,不过他们的反抗成全了曹操的名声,到死曹操也没取汉而代之。

可人力有尽时,在伟大的雄主也难逃命运,曹操的去世标志着一个属于寒门的时代结束。

为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曹丕上位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的操作,和世家大族寻求和解,于是基于世家垄断官场的《九品中正制》顺利施行,以这个为基础的利益交换下,曹丕扫除禅让建国的最大阻碍。

背叛老爹一辈子苦心的曹丕,成了曹魏第一代皇帝,不知当他志得意满坐上皇帝宝座时,有没有想过,妥协就意味着灭亡。

如果仅仅是政治退让的妥协,其实还不足以要曹魏政权的命,曹丕最大的错误就是让宗室成了摆设,于一个政权的稳固而言,最要紧的从不是所谓政通人和而是权利制衡下的同心协力,如果一方坐大另一方变小,必然结果就是政权不稳定,最后被颠覆。

曹丕不懂这个道理啊,或者说他懂但是却不得不这样做?

于是,在曹丕治下,曹魏政权不稳定的根源出现,那就是宗室被瓦解,一个皇朝要稳固,有几种做法,最关键的就是皇室家族拥有绝对的权威,并且这个权威没有人可以挑战。

而这从来不是皇帝一个人能做的事情,皇帝虽被称为寡人,可皇帝也有兄弟啊。在权利分化的时代,于维持稳定而言,宗室从来是天然的盟友。

但是曹丕基于自己的私心还有那对权利的无限欲望,或者说对谋杀自己兄弟曹冲的愧疚,他居然将所有的宗室一撸到底。

然后他就成了最后的孤家寡人,寥寥无几的宗室权贵不过是非血缘关系的曹真还有他的后人曹爽而已。

和宗室同步陨落的还有那无数勋贵将领们,夏侯家的衰败源自曹丕时代,无数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的寒门将领们死的死老的老,后继无人,这都给了世家大族重新崛起的契机。

虽然曹丕时代,曹家的权威还在,但是势力平衡的砝码却在渐渐往往世家大族倾斜。

而那时的司马懿在干什么?

继续隐忍等待时机,短命的曹丕死了,留下的是年轻的曹睿,由顾命大臣的安排我们就能看出世家大族坐大之势不可避免!

这四人分别是:曹真、陈群、司马懿、曹休

两个世家大族的代表,陈群和司马懿,一个宗室代表曹休,一个勋贵代表曹真。

朝堂之上的三方博弈,五个人,皇帝居于高位,宗室和勋贵是一家,世家大族是一家。

分庭抗礼之下,世家大族已经占据曹魏政治格局的一半,那么未来被颠覆还会远吗?不过时间问题。

曹丕去世时,留给儿子曹睿的就是一个如此坑爹的局面!

很多人都说,司马懿害怕曹睿,我只能说电视剧害人不浅,与真实的历史而言,曹睿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不过他也是一个非常悲催的皇帝。

为了人事权和世家大族和他们明争暗斗。

先是重用先帝在人事部的人,让他们给自己助力,最后通过各种手段取得了三公的任免权,不过世家大族之人却直截了当的说,三公为虚职,给皇帝也无所谓,我们要实权。

无奈的他开始提拔皇后外戚,让他们成自己助力,然后没有然后,被世家大族以女子贫寒卑贱那有母仪天下之容为由,不断打压,最后皇后也换成世家的人。

无奈之下他居然想起提拔女官,最后也无疾而终。

这就是曹睿的皇帝生涯,就算在临死之前他还不忘于政权的稳固,于是不断提拔剩余的宗室和勋贵让他们能有实力和世家大族分庭抗礼!

帝寝疾,欲以燕王宇为大将军,及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辅政。《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

可这最后的愿望世家大族也没让他如愿,在他们看来这托孤人选里面。

宗亲太多,大族没有,你是将我们至于何地,于是他们不停闹腾,没办法的曹睿只能又一次妥协,安排一个皇族成员曹爽和一个贵族代表司马懿共同辅政。

然后,貌似掌控一切的曹睿,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幼儿继位的他,最后的希望只能落在志大才疏的曹爽身上!

以司马懿为代表的世家大族们,等的就是这样的机会,皇权渐渐边缘化,属于皇权的同盟者被打压,上台的是废物。

最后就是高平陵政变,司马懿用一场政变,将属于曹魏的政权给窃据。

史书都说,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轮回的过程。

成了皇族的司马家就不会再是世家大族的代言人了,原因很简单,位置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立场不同。

于是他们会做的选择其实也不过是妥协和抗争。

也因此才有那看上去弱智无比的立国政策出现。

简单说,司马炎建立的西晋政权,是一个基于世家大族参股的股份制公司而已,最大的股东当然是司马家,可是还有无数的小股东,什么“旧时杨谢堂前燕”就是那个时代的展现。

那么如何平衡世家和皇权的关系,让政权稳定就是司马家要考虑的事情。

为了平衡世家大族,他们还是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的,世家大族掌握了官场这是给他们的利益也是对他们的妥协和维稳。

可是被垄断的官场必然会酝酿出新的野心家,如果又一个司马家出现,最后替代了自己该怎么办?

司马炎自以为聪明的在吸取曹魏灭亡教训基础上,想到了宗室实力不振是灭亡的诱因,于是就施行了复古分封制度,将孩子们外派地方让他们成为王朝的种子。也许在他看来这样的制度很好,中央有危险自己皇朝还有宗室可以依靠。

也算双保险吧!

不仅如此,他还为了和世家大族结成纽带,给自己后人选择了一个帝国的毁灭者做老婆,那就是著名的丑女贾南风。

只不过因为他爹是贾充,这变相的妥协给西晋带来的危害不下于一颗原子弹在东京爆炸!

于是西晋耻辱的诱因就这样被种下,再加上后人的无数乱政,还有著名的弱智那句

“何不食肉糜”。

八王之乱就此发生,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弱智去领导一个国家啊?

内乱不断之后就必然是灭亡啊!

西晋就这样因为吸取曹魏教训,最后矫枉过正,成了历史的云烟

司马家族也成了历史的罪人!


阿斗不傻





问:为什么说五胡乱华这一场悲剧,罪魁祸首就是司马懿?

答:老实说,看到这种问法,我不由自主地倒吸了一口凉气,然后对已经作古千年的司马懿予以深深的同情,再叹上一句:这他妈的也太能扯了。

五胡乱华的根源是什么呢?

胡人内迁。

胡人为什么要内迁?

胡人的文明程度远远落后于汉人,他们除了放牧打猎,生活中所需的锅碗瓢盆,身上穿的衣冠鞋袜,基本都来源于汉人。

所以,胡人要获取生活所需物资,要么就是和汉人贸易,要么就是向汉人掠夺。

胡人除了马匹、兽皮,还能用什么和汉人贸易?一旦汉人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他们就只有转身掠夺一途了。

即有文字记载以来,从商周至先秦两汉乃至魏晋,胡人(也称狄夷)入侵中原的记载不绝于史书。

我认为,在马镫发明之前,胡人对汉人的战斗并不存在大的优势。胡人多马,组成的骑兵只是便于转移阵地,在作战时,仍是下马与汉人步兵格斗。

马镫的出现,大概是在西晋时期。

有了马镫,马上的骑士就可以解放控制缰绳的双手,操纵锐利的兵器驰骋疆场,这么一来,骑兵的冲击力对步兵而言,简直是毁灭性的。

则五胡乱华发生在西晋而不是前面的东汉、西汉甚至先秦,这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话说回来,胡人的大规模内迁,可以追溯到东汉初年。当时匈奴部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向东汉朝廷请求归附,并主动请缨,积极出兵平灭北匈奴。

为了实施“以夷制夷”策略,东汉朝廷接纳了南匈奴部。

自开了这个口子,其他羯、白匈奴、丁零、铁弗、卢水胡、鲜卑、九大石胡、羌、氐、乌桓等杂胡遂不断向中原内地迁徙。

汉末曹操虽然对风头冒起的乌桓进行过打击,但也只得延续了东汉王朝的作法,对内迁的杂胡进行安置。

这样,到了西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晋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

西晋初年,散骑常侍江统在齐万年事件之后,强烈地感觉到了胡人内迁造成的巨大危机,作《徙戎论》,大谈“《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可惜当权者都在忙于争权夺利,并没把他的提醒放到心上。

终于,八王乱起,晋室分裂,元气大伤,胡人趁机起兵,“五胡乱华”乱象出现了。

由此可见,胡人内迁是“五胡乱华”的根源,而八王之乱、晋室衰败是“五胡乱华”的诱因。这锅,实在不应该胡乱往司马懿身上甩。

有人说,怎么不是司马懿造的孽?如果不是他司马家篡位,怎么会有西晋这个窝囊朝代?又怎么会出现“五胡乱华”?

按照这个逻辑,还可以把锅甩给曹操——都怪你的子孙不争气,帝位让司马家的夺去了,如果不被司马家篡夺,怎么会有西晋这个窝囊朝代?又怎么会出现“五胡乱华”?

然后,还可以把锅甩给光武帝刘秀——都怪你的子孙不争气,帝位让曹家给夺去了,如果没有曹家,也就没有司马家的什么事儿,怎么会有西晋这个窝囊朝代?又怎么会出现“五胡乱华”?

……

荒唐的逻辑,就有荒唐的结论,可以让秦皇、汉武统统躺枪。


覃仕勇说史


五胡乱华这场悲剧(不要和我们说其实也有民族融合的正面作用,这种辩证法一分为二有点恶心)的罪魁祸首包括了腐朽无能的司马家族和野心勃勃的胡人首领,但不能栽到司马懿头上,即使他老人家是一个黑化的人物。

硬装当然也装得上,五胡乱华和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赵王司马伦正是司马懿和柏夫人生的小儿子(第九子),如果司马懿不临老入花丛和柏夫人啪啪啪,自然不会有赵王伦,如果一开始司马懿原配夫人张春华索性杀了柏灵筠,自然不会有赵王伦,所以……,

也不对啊,如果没有赵王伦,其实也还是会有八王之乱、会有五胡乱华的,那么,司马懿为什么不好好教育孙子,不要建立西晋这样的分封体制——这,好像也不对吧!

但这无疑是一个笑谈而已。

如果因为子孙有过错就上溯倒推的话,光到司马懿这里哪里打得住?!

如果司马防(司马懿的父亲)没有生司马懿,哪有这些破事,所以罪魁祸首是司马防?又或者还可以追溯到司马儁(司马懿的祖父)、司马量(司马懿的曾祖父)、司马钧(司马懿的高祖父)一直到楚汉相争时期的殷王司马卬?

这么一推演,很容易发现这个所谓“逻辑”也是醉了。

《史记索隐》引司马无忌《司马氏系本》:

蒯聩生昭豫,昭豫生宪,宪生卬。

殷王司马卬的父亲是司马宪,祖父是司马昭豫,高祖父(一说曾祖父)是赵国的一个剑客司马蒯聩,另有一说司马蒯聩的父亲是司马凯,这是司马家族散在赵国以剑术理论出名的一支。

再往上追溯司马家族,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之后才在晋国(以及后来的赵国等)繁衍发展;而追溯到周宣王时期,则是程伯休甫(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和传说中颛顼时代的重黎氏(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颛顼和重黎的故事,在中国神话系统的表述中,是指颛顼命重、黎两人把天地间的通路隔断,叫人上不了天,叫神也不能再随便下地了,而天地分开之后,颛顼就命令天神重专门管理天,而命令天神黎专门管理地。这里的重黎也是神灵。

《尚书孔氏传》说:

帝(颛顼)命羲(即重)、和(即黎),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

更大的可能重黎是根据部落联盟首领颛顼的指令而垄断本由民间百花齐放的巫术传统的大巫师,可能还和当时的天文观测等原始科技有关——题外话,太史公司马迁也将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重黎,并自豪于太史令家族传承自远古的究天人之际的传统。

(重黎之设计台词)好吧我们就该认真仰观天象当好大巫师,不该生那么多儿子的,谁知道他们的后代的后代哪一代会闯祸带累我们成为罪魁祸首呢?

朋友说:如果中生代末白垩纪恐龙不灭绝,地球上就更不会有这么多悲剧了!

虽也是笑谈和反讽,理还真是这个理。


谈古论金


纵观司马懿的一生,不得不说只要活得久,就可以笑到最后,成为最后的赢家。

曹操一开始就看出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像这种人如果不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那就得干掉。曹操他相信自己儿子曹丕的能力,他知道曹丕绝对是可以控制住司马懿的,再加上司马懿比曹丕大了8岁,曹操觉得怎么说司马懿都会比曹丕先去世。

只要司马懿人没了,能力再强又有什么用?但曹操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曹丕竟然生了一场大病,死在司马懿前头了。

对于司马懿,曹丕也是担心他会对曹家江山不利。不过没事,曹丕的儿子曹睿也是个有能力的君主,尤其是在权力制衡这方面,玩得比他老子还6。再加上司马懿比曹睿大了25岁,曹丕觉得,这下怎么说司马懿都会比曹睿先走一步吧?

但再好的身体,也禁不住纵欲过度啊!曹睿是比司马懿小了25岁,但是天天喝酒天天作乐,曹睿才当了13年的皇帝就驾崩了。自此,曹家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和司马懿相抗衡。

能力强又怎么样,英年早逝不还是无法改变什么?司马懿就不一样了,自己本来就是个人才,再加上上天眷顾,让他活到72岁。72岁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要知道三国时期,人们的平均年龄是26岁!

而司马懿也真的是厉害,六十几岁的时候还能生下他第九个儿子,司马伦。

这个司马伦是司马懿和小妾柏灵筠的儿子。作为司马懿最小的儿子,自然也是最受司马懿的宠爱。当时司马家族早就权倾朝野,不管司马伦在外面闯出多么大的祸事,司马懿都能给他摆平了。在这种家里有权有势,自己又被极度宠爱的情况下,司马伦可谓是越发的无法无天,坏事做尽了。

作为最小的弟弟,司马伦的能力完全不能跟他的两个哥哥司马师和司马昭相比。但是没能力,并不能妨碍他不能有野心啊!等到司马炎篡位登基,建立晋朝,司马伦不禁更加的猖狂了。

从辈分上讲,司马伦还是司马炎的叔叔。皇帝的叔叔,那身份地位是非常高的,但可惜脑子不太好使。司马伦觉得司马炎的衣服,也就是龙袍十分好看,就想办法从皇宫中把皇帝的龙袍偷出来自己穿。这在封建社会时期,简直就是谋反的罪名。

但司马炎算是讲究亲戚情谊的,看在司马伦是他叔叔的份上,就没有追究下去。

后来司马伦被调到关中,负责关中的军政要务。这下好了,他做事情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根本不讲究公平公正公开,于是导致氐族,羌族叛乱。

虽然闯出这么大的祸事,但他还是皇帝的叔叔啊。也不知道司马炎怎么想的,不处罚司马伦也就算了,还给司马伦升官,让他当车骑将军和太子太傅。

一个连砍刀都不知道怎么用的,竟然可以当将军?一个只会纸醉金迷的纨绔子弟,竟然可以当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师?他能教太子干嘛啊,难道说是从小培养太子泡妞堕落的本事?

但司马伦还是不知足,没过多久又相当尚书令。尚书令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试想要真让司马伦当上尚书令,那整个晋朝岂不是马上就要乱了?

虽然司马伦没有当上尚书令,但他却想办法把太子司马遹给害死了。等到后来司马炎驾崩,新的太子司马衷登基,也就是有名的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

大家都知道这个晋惠帝司马衷脑子不好使,简直就是个智障儿童。让这样的一个人当皇帝,司马伦不禁就不爽了。

虽然司马伦没啥能力,但至少他不会说出“何不食肉糜”这种蠢话来啊。在他看来连一个傻子都能当皇帝,凭啥他不能?于是乎,篡位的计划便开始了。

司马伦再怎么说脑子都是正常人的水平,去算计一个脑子有坑的晋惠帝,简直就是手到擒来,易如反掌。就这么的,晋惠帝被废,司马伦如愿以偿的当上他梦寐以求的皇帝。

司马伦当上皇帝,司马家族的其他人就不高兴了。凭什么司马伦能当皇帝,我们不能当啊?最先起兵的就是司马冏,司马颖和司马颙。司马伦是公元301年1月当上皇帝,然后4月份就被司马冏废掉,后来更是被一杯毒酒赐死。自此,司马伦和他的党羽全部被灭。

如果事情到这里就结束,晋朝再通过十数年的修生养息,是肯定能再恢复晋朝初期的强盛。但可惜灭掉司马伦的司马冏同样嚣张跋扈,独揽朝政,这就给了其他有野心的藩王反叛讨伐的借口。

当时的这些藩王,既有自己的地盘又有自己的军队。在这种你不服我我不服你的情况下,藩王和藩王之间的战争就爆发了。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打来打去消耗的都是汉族的力量。如果因为内耗导致国力受损,那还怎么抵御外部的入侵?


狼群讲历史


我认为“五胡乱华”是西晋统治阶级的腐朽导致的,而司马懿发动政变时,那个时候司马家的人还不算腐朽,所以并不能让司马懿来背这个锅。


(司马懿剧照)

不过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倒是难辞其咎,他做了3件事为五胡乱华的发生埋下了祸根,并最终导致了南北朝长达三百年的混乱。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是哪3件事?

司马炎带坏了西晋士族风气


(司马炎剧照)

司马炎这个人前期还算个明君,他篡位称帝后,用了很多手段稳定住了局势。又在公元280年灭掉东吴,统一天下。可坐稳江山后,司马炎就开始贪图享受了,在他老婆杨皇后死后,他更是变得骄奢淫逸。

司马炎极其奢侈,动用大量民夫为自己修造宫殿,还广召民间数万女子入宫以满足自己的私欲。所谓上行下效,司马炎的做法显然带了西晋官场和士族的风气。西晋士族纷纷崇尚奢侈享受的生活,不思进取。

司马炎对“少数民族”内迁不作为


从汉光武帝刘秀开始,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中原王朝招诱大量游牧民族居住在陇西一带与汉人杂居。可到了西晋初年,由于战争造成汉人人口锐减,大量少数民族进一步内迁到中原核心地区。关中地区的胡人一度达到百万人,占总人口的一半左右。

异族已经呈现对晋朝的包围之势,少数有眼光的士人曾经提醒过司马炎异族的威胁。可司马炎觉得异族可以作为随意压榨的劳动力,放任汉人地主抓捕他们为奴,没有禁止胡人的内迁。

司马炎没有处理还接班人问题,选个傻儿子当皇帝


(五胡乱华)

司马炎突然不明不白的死后,傻子皇帝司马衷在权臣贾充的拥戴下继位。此后朝中大权就掌握在贾家人手里,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是一个很喜欢闹腾的人。丈夫不管事,她就把西晋朝政搞得乌烟瘴气。各地的司马氏藩王不满“贾后乱政”,纷纷起兵作乱,随后他们又为争夺皇位打得不可开交。

“八王之乱”后,西晋朝廷已经变得满目疮痍,精锐的军队都在内耗中损失殆尽。与汉人杂居的胡人早就看透了西晋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军事实力,他们知道西晋朝廷已经变得不堪一击。所以羌、氐、鲜卑、羯、匈奴五胡联合起来给虚弱的西晋最后已经,此后他们在中原大地上闹腾了三百多年才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孟德游戏说


不但司马懿是五胡乱华的罪魁祸首,整个司马氏都是汉族的罪人。

五胡乱华的引发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导致晋朝国力衰弱。与此同时,关东地区又爆发了罕见的蝗灾和瘟疫。

“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间接原因才是五胡内迁。

王八之乱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武帝司马炎觉得曹魏灭亡的很大原因是宗室力量太弱,因此他当了皇帝后,就给司马氏子弟都分封了很大的权利,直接导致了司马氏各王拥兵自重,,争夺皇位。

二是武帝司马炎竟然将白痴儿子司马衷立为太子,司马衷继承皇位后,直接导致了外戚杨太后、杨骏的专权,而后贾皇后联合楚王司马玮、淮南王司马允杀掉了杨太后及杨骏,后又设计除掉了司马玮、司马允,造成贾氏干政,从而引发八王之乱。

三是司马炎自从统一三国以来就开始荒淫无度,尽然下了一道令人瞠目结舌的诏书:“禁止天下嫁娶,这实在是中国历史上的壮举。他前后几次选美,后宫人数过万。有力司马炎开头,西晋的整个社会风气就开始奢靡起来,尽然出现蜡烛当柴烧的现象。

正是因为这三点原因,才导致了八王之乱,继而引发五胡乱华,试想如果晋朝国力强盛、皇帝贤明开大、朝臣忠心耿耿,那五胡还有乱华的机会吗?

感谢您的赏脸,我是瓦窑堡的碳,如果不忙,赏个关注再走呗!!

瓦窑堡的碳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五胡乱华在历史上确实是一场浩劫。但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说是司马懿那就太过于牵强了。五胡乱华悲剧的发生只能说是司马懿的后代无能不争气。这和司马懿何干?严格来说,司马懿属于魏臣,虽然司马懿有篡魏之心。但不可否认的是,司马懿到死也依旧是魏臣。而且在司马懿掌权时期魏国实力是最强大的,北方异族根本不敢侵犯中原。而且历史上对于司马懿本人的评价也是很高的。


司马懿,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起初司马懿是不愿意为曹操效力的,一方面是因为曹操有篡汉之心,另一方面曹操是宦官之后。所以司马懿装病不愿意为曹操效力。最后还是曹操强制征召司马懿入仕。但是用了司马懿之后曹操又感觉司马懿是个祸害。因为他看出司马懿是个胸怀大志之人。是那种不甘屈居人下之人。所以后来曹操总是想要找借口除掉司马懿。而司马懿也看透了曹操的心思,所以司马懿就亲近曹丕全力帮助曹丕获取曹操的喜欢。因为司马懿屡次帮助曹丕获得曹操的夸赞,曹丕也就屡屡护着司马懿不至于被曹操杀死。初次之外司马懿还装疯卖傻给曹操看,想要以此削弱曹操对他的警惕。


三国后期,司马懿开始统帅军权之后先后灭掉孟达,击败诸葛亮的蜀汉大军。青龙元年,安定保塞匈奴人背叛曹魏起兵造反。司马懿派遣胡遵等人讨伐匈奴,最后打的对方投降求饶。再次镇压匈奴。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司马懿掌权的时候,匈奴就是个“弟弟”。而司马懿也为镇压北方异族做出了贡献。之后辽东公孙渊背叛曹魏,更是勾结鲜卑作乱入侵曹魏。司马懿奉命率军出征荡平辽东公孙渊,并且再次降服鲜卑。日后五胡乱华的两大主力匈奴和鲜卑在司马懿手里就是人人揉搓的角色罢了。


司马懿在政治上减轻劳役,受到天下人的赞赏。而且他还重用寒门之士,如邓艾、王基、州泰等。扩大军屯规模减少对民间的负担。军事上司马懿平定孟达叛乱,智定蜀汉,远征辽东。而且在民生上司马懿也颇有建树。他兴修水利工程,修建国渠使得交通运输更加方便快捷。史书上称赞司马懿使“天下欣赖”“天下大悦”。毛泽东也曾评价道: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历来说他坏,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还曾在《三国志·陆逊传》中评注“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


而历史上的五胡乱华事件的发生最主要的诱因就是晋朝内部的权利纷争。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八王之乱”所导致的。晋朝传到晋惠帝时期,八王互相争权夺利导致国力衰弱,民生凋零。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晋朝衰弱到了历史最低点。北方异族趁势而下大举进攻中原。导致了“五胡乱华”事件的发生。之后北方异族在华北地区建立了数十个大小不一的国家。而这个时候的晋朝由于常年内乱导致国力衰弱,根本就没有能力抵抗异族入侵。不仅如此,后来晋朝还为了避祸迁都南方。史称衣冠南渡。


而北方当时就彻底放弃给了异族。所以说五胡乱华和司马懿一毛钱关系也没有。五胡乱华的罪魁祸首有八个。那就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虽然“八王之乱”的参与者并不止这八王。但是这八王是动乱的主要参与者。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小小百科全书


五胡乱华的重要标志就是311年的永嘉之乱,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晋怀帝。在此之前我一直都认为,晋朝是有翻盘的资本的。很多人都会说八王之乱导致了五胡乱华,其实八王之乱只能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却不是根本原因。

我们先看八王之乱的结果,东海王司马越最终成为了这场司马家族乱斗的胜利者。朝政是重新回到了中央集权的状态 ,当时司马越手下尚有二十万大军,有着青州刺史苟晞、幽州刘琨这些强有力的战将的。然而司马越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不仅和苟晞闹翻了。最后自己一手立的皇帝司马炽也下密诏诛杀他,吓得他在征讨石勒的路上就gg了。

最后20万大军换上了王衍这个只会清谈的废物作为主帅,20万大军被匈奴头子刘渊手下的石勒少量骑兵包围全歼。至此西晋可以说是无可救药了。

所以,你以为我会说司马越或者王衍要背锅?非也非也。大家有没有发现,不管是八王之乱还是后面的战事除了士族还是士族,真正有能力的人只能打工。但是遇上那些傻子老板,打工的各位有苦说不出啊。有人会问为什么老板都是傻子啊?傻子怎么能当老板呢?

哼,年轻人。傻子不仅能当老板,傻子还能当皇帝呢。这就是传说中的九品中正制,你一出生基本上就已经被分为三六九等了,可以确定你以后可以干什么了。所以你也不需要奋斗什么,每天嗑磕五石散、喝喝酒就可以了,这就让这群傻子变得更傻了。

然后一群天天只会嗑药喝酒的傻子,因为一些小事打起来了,因为傻子们实力不够没有一个能够一锤定音的人物,所以一群傻子打了十几年,把家底都打没了。最后来了一群天天因为生计奔波的乞丐,这群傻子就被这群乞丐摁在地上摩擦了。

有人还会说,我们中华大地豪杰辈出,怎么尽是傻子?都怪司马懿这个渣渣,基因不好,子孙后代都是傻子。可是人是有可塑性的,除了像司马衷那种真傻子,其他的人都是可以培养的。但是一个制度让他们一出生就衣食无忧,这是不是就降低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出现一群满脑肥肠的傻子的概率会不会增高?

所以我认为, 陈群的九品中正制,还有司马炎开国时以分封制为本,这两个制度的结合才是毁灭晋朝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两个制度让司马家以及上层家族可以长久的把持朝政,从而导致了这群人的弱智化。还有晋朝开国时,司马炎以及上层人士大肆宣扬骄奢淫逸之风,也可以说是迅速腐化上层阶级的原因。无论怎么说五胡乱华和司马懿的关系其实是不大的,晋宣帝司马懿表示这锅我不背呀!

那啥,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我呀~最近正在写八王之乱这个时期的历史,帮助大家理清楚这个时期的历史,之后还会出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帮助大家认识一下这个时期的历史详细~手动笔芯


戏谈历史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希望多多关注!

五胡乱华事件的发生 ,有很复杂的原因,时间跨度也长,不能完全说罪魁祸首就是司马懿,当然,司马家族要负一定的责任。



首先说明的是五胡是乱华,不是侵华。这五胡,大多是内附的胡人,并非完全的外族。你像攻入洛阳灭亡西晋的匈奴刘渊,原就是投降中国的呼韩邪单于的后代,羯族的皇帝石勒就是内迁山西的贫苦农民,还有鲜卑,氐,羌多少和汉人政权都有从属关系。五胡乱华的爆发,本质上是西晋政府对待内附的少数民族政策的失衡引起的,导火索是八王之乱。



再来说说八王之乱,要说五胡乱华能和司马懿扯上点关系的就是这八王之乱了。当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曹魏政权,深深感受到曹魏宗室弱小,是他夺权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他加强了司马宗室在整个政权中的分量,发展到晋惠帝的时候,宗室藩王已经很强大了,加上晋惠帝是个弱智,他老婆贾南风又弄权,最终引发八王之乱,才给了北方胡人以可乘之机。



再回到少数民族政策上。从西汉元帝开始,我们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就是内迁,分化和镇压。投降中国的,都迁到内地,部族强大的就分开他们,让他们自相残杀,不听话的就镇压,听话的就奴役,完全把人家当成低人一等的人进行各种压迫。当时的民族政策十分野蛮,而且少数民族地区的事物也很少受到当权者的真正重视,这引发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满,他们时刻想摆脱压迫,而西晋的八王之乱给了他们机会。




所以,五胡乱华是几百年积怨和历届政府胡人政策失衡的最终产物,八王之乱是个导火索而已,而导火索的头可能涉及到司马懿,但司马懿加强宗室的目的绝对不是想引发八王之乱,他只能是一个副作用罢了,只是副作用有点大了。


史书上冬眠的蛇


从公元317年司马睿南渡建立东晋开始,标志着南北朝开始,就此也引发五胡乱华。到公元582年隋文帝杨坚灭陈。五胡乱华南北朝总计265年。在这个最血腥。最混乱,最痛苦,最黑暗的时代。(五胡泛指匈奴、羯、氐、羌、鲜卑)各色人等纷纷登场,扯旗造反,相互征伐,父子相残,权臣篡位个更是比比皆是。称王称帝有如儿戏。但这二百多年,又是最伟大的时代。英雄辈出,这是一个最不 讲出身的时代。英雄与懦夫并存。豪杰与草莽并行。是崇尚武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豪杰,英雄,草莽,枭雄,文人,共同谱写了这个时代。这个时代也孕育了隋唐的灿烂和辉煌,可以说如果没有南北朝的大融合就不会有隋唐的伟大。而这一切源头都是司马氏乱政篡位所引发。也可以说罪魁祸首就是司马懿。但更多的是司马懿替无能的后代背黑锅而已。

中国历代大一统朝最无能,最无耻的就是两晋,所谓生于不义。亡于不耻。首先就是西晋得国不正。吃相难看,完全是捡便宜,不过是依仗司马懿活的长而已。曹操豪杰之士。平定北方十分天下有其七、忠于汉室,司马懿的做为就连晋明帝自己都掩面伏床对大臣言,“若如公言,祚安得长”得国不正,根基就不稳,就必须和士族门阀分享权力,两晋的皇帝是历代最弱的,每一代都有权臣秉政。皇帝几乎是弱势存在。而西晋朝廷为了控制少数部族,将大量的部族首领的儿子控制在京师为人质,他们可以当官。这样使得这些部族首领的儿子得以近距离观察西晋朝廷宗室高官的昏聩无能,骄奢淫逸。一旦朝廷中枢失控,这些野心家就会立即造反,对于这一点,太子洗马江统以为戎狄乱华,宜早绝其原,乃作《徙戎论》但没有引起重视,最终引发动乱,而大傻皇帝司马衷登基,导致司马氏宗室争位。朝廷中枢失灵。各个部族自然就造反。这是必然的。

在就是胡人随着文化和生产力的提高。内迁就是必然了,从东汉初年的羌人内迁开始,到南匈奴内附的巩固,氐族的下山,鲜卑从大兴安岭跨越漠北纷纷内迁。到了西晋形成大规模和快速的汉化。这些少数部族的首领在内地为官,同汉人杂居,相互通婚,大量吸收汉族的经济文化,汉化很深。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接受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形同编户。而西晋的贵族官僚,又对这些人进行敲骨吸髓般剥削和压迫,“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晋书·江统传)激起了这些少数民族的反抗之心。

这是导致五胡乱华的原因。而阶层矛盾也是重要原因,选拔官员的九品中正制已经名存实亡,士族门阀把持了一切,根本断绝了寒门的上进之路,在当时寒门要想出人头地,除了彻夜依附门阀之外,只有造反一条路,当时社会矛盾激化造成了五胡乱华。综上岁述,西晋门阀崛起导致了资源垄断,世家以自身利益为先,朝廷中枢失控,少数部族大量内迁,寒门上进道路断绝,各个方面的作用之下引发五胡乱华。就此演出了最华丽的乐章。开启了这个时代魔盒,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