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平常人家平时最大的乐趣是什么

在人们的印象中,古代人除了工作,好像没什么娱乐活动,死气沉沉呆头呆脑的。其实不然,古人的业余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多彩。节日的百样习俗自不必说,平时的毂击、蹴鞠、秋千、饮酒等各种文体活动也是异常火爆。

毂击:就是现在碰碰车。《晏子春秋﹒杂下二》记载,“齐人甚好毂击,相犯以为乐,禁之不止。”齐国人特别喜欢毂击,以驱赶车子相互撞击为乐,国家管也管不住。说明毂击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齐国,而且在上层特别盛行。不过古代家有车马的毕竟只是上层人家,普通百姓肯定玩不起这个。

蹴鞠:众所周知的蹴鞠在我国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也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临淄,这个在《史记》和《战国策》里有明确记载。蹴鞠在汉朝得到长足发展,军队和宫廷贵族中普遍流行,太上皇刘太公和刘伯温都是蹴鞠这项运动的骨灰级粉丝,为了接近蹴鞠场所居然搬家。后来又发展到下层百姓,《盐铁论》里说“康庄驱驰,穷巷蹴鞠”,说明市井小民也喜欢蹴鞠。到了唐宋时期,蹴鞠发展到最为繁荣的阶段,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直到清朝中叶,蹴鞠才被现代足球逐渐代替。但其实足球就是蹴鞠,只不过变了点花样而已,蹴鞠是足球的老祖宗。

秋千

:如果追本溯源,秋千可以一直追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那时候人们为了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经常利用藤蔓摇荡摆动,跨越山涧或攀援树木,这就是秋千的雏形。后来北方少数民族据此创造了秋千这项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秋千设备简单,一看就会,所以迅速在社会各阶层流传开来,富人穷人村夫美女大人孩子都爱玩。汉代以后,竟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的保留项目。直到今天,仍然流行不衰,而且发扬光大。真该感谢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么好一项财富。

饮酒:这项活动就更不用说了,从古至今历来喝酒就没停止过。《神农本草》记载,我国的酒起源于上古与神农时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如今早已成了一种深植于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古代人好像比我们还聪明,随便一个村子就有人酿酒,你看陆游就说“莫笑农家腊酒浑”,《水浒传》里每个小店每个村庄都能喝到村酿,现代一般人家谁会造酒?而且古人喝酒不受限制。现在工作日不准喝酒,古代没这个纪律,啥时候都能喝酒。李白上朝时间跟皇帝贵妃在一块也敢喝得酩酊大醉,有的县官升堂问案也抱着酒壶。

旅游:历朝历代都有大批旅游爱好者,男的女的都喜欢旅游。旅游最早起源于公元前22世纪,大禹是最早的旅行家,后来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孔子也是周游列国,还有范蠡为代表的商人们进行的商旅。但这种旅游跟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不同,这都是功利性质的。现代旅游概念的旅游也在商周时期就有了,他们用“旅”字专指当时非常活跃的商旅,用“游”字指娱乐性的游玩、游览、游猎,就是像鱼儿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古人旅游往往是在春暖花开之时,“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城东早春》)。明朝人尤其喜欢旅游。据明朝鸿胪寺卿王士性所著《广志绎》记载,明朝的北京人,特别是女人逢节必游,有钱的远游,没钱的近游。从春天开始,她们就出城踏青郊游,然后是到处游玩。玩的花样比现在不少,烧烤、饮酒、赏花、做游戏,乐此不疲。

除此之外,古人劳动之余,也会参加一些培训班学习礼仪和各项技能。明朝时各村都设有一个办公的地方,叫做“堂”。“堂”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负责处理本村的杂务琐事。堂的右边设塾,左边设庠,庠的后边设中堂。塾就是私塾,年满八岁的儿童即可进入私塾读书学习。庠称为左庠,是为成年男子设的。每天晚饭后,男人们便到庠中听秀才讲道德礼仪。中堂是妇女们学习纺织缝纫技术和做针线活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