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賣火柴的小女孩放到一邊去

把賣火柴的小女孩放到一邊去

成語“伯道無兒”的意思是對他人沒有孩子表示同情、惋惜,出自《晉書·鄧攸傳》。

鄧攸,字伯道,兩晉官員。西晉永嘉之亂期間,有一次鄧攸帶著家眷逃難,眼看追兵就要上來了,鄧攸無法同時保住兒子和侄兒,因考慮到弟弟早亡,只有這一個兒子,不能讓弟弟絕後,便打算捨棄兒子,保全侄兒。他把想法告訴了老婆,說我們如果僥倖活下來,還可以生兒子的。老婆痛心之餘,無奈之際,竟垂淚答應了。就這麼,一家人丟下七八歲的兒子倉皇逃命。沒想到,跑了一段,兒子又攆了上來。鄧攸一狠心,竟將兒子綁在路邊樹上,重新奔向逃往之路。

鄧攸竟然憑著這種“捨己為人”的高尚精神,成為感動晉朝人物,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評,一路官運亨通,並且名垂青史,被歷代王朝樹為道德楷模。

用現代人的觀點看,鄧攸的做法實在過於慘無人道,歷朝歷代的道德觀也過於荒謬。有人對此批判過,我不想再說三道四。令我震驚和鬱悶的是,即使新文化運動之後,人們對鄧攸的態度由肯定變成了否定,但也僅僅侷限於倫理道德層面的探討和論述,居然沒有一個人對鄧攸那可憐的兒子(姑且稱之為鄧兒)表示過哪怕一點點的同情,更沒有人關心過鄧兒的最後命運。與此相反,自從安徒生那篇《賣火柴的小女孩》翻譯到中國來,倒是有無數國人流下了同情之淚。如果把從新文化運動時期到現在中國人獻給賣火柴小女孩的眼淚加起來,流量之大估計可與長江有的一比了。

自己有孩子不疼,反而去疼別人的孩子,這是一種什麼心態?

更何況,鄧兒是確確實實存在過的活生生的人,史書中有記載。賣火柴的小女孩只不過是一個文學形象,是虛構的,是想象中的,世界上從來就沒有這麼個孩子。

放著命運悽慘的真實的人不同情,反而同情事實上不存在的虛妄形象,又是一種什麼心態?

即便賣火柴的小女孩是生活中真實的人,她的遭遇跟鄧兒的遭遇相比,也要幸運的多,儘管二人都非常值得世人同情。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凍餓而死,至少還有個完整的屍體。鄧兒是被亂兵殺死或者是被狼蟲虎豹吃掉的,連個完整屍首也沒有。

賣火柴的小女孩至少有個很愛她的奶奶,她的心裡是有期盼,有希望,有溫暖的。鄧兒的心裡則完全是絕望、無助和悲傷。親爹親孃就在眼前,生死關頭,他們卻殘忍地拋棄了他。我們可以想象出鄧兒睜大驚恐的眼睛,撕心裂肺嚎啕痛哭的情景。那種悲慘的場面,想一想就令人痛徹心扉。尤其當鄧兒追上了棄他而逃的親爹孃,親爹孃竟然狠心地拿繩子將他捆綁在樹上,再次棄他而去的時候,那慘絕人寰的場景,我至今都不敢去想象。

被別人傷害是痛苦的,被至親骨肉傷害痛苦百倍。

我就想不透,即使鄧攸打算保全侄兒,完全可以揹著侄兒逃命,讓親生兒子跟著跑就是了,有什麼必要拋棄他?如果兒子實在是累贅,那就由著他自己逃命,自生自滅就是了,又有什麼必要捆住他的手腳?鄧兒被綁在樹上,就算不被亂兵殺害,也會被狼吃掉。

真希望這種滅絕人性的慘劇是虛構的故事,可它偏偏是真人真事。

儘管事情過去了千年,可每次想到鄧兒那驚恐的眼神和悲慘的哭聲,我都有一種錐心刺骨般的疼痛。

唉,這個可憐的孩子。

千年之後,我們為他祈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