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殺了劉伯溫,朱棣繼位後,為何又殺了劉伯溫的兒子?

zasdff2010


正史中劉伯溫並非朱元璋所殺,而是左丞相胡惟庸以探病為由,派太醫下毒毒死的。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劉伯溫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朱元璋曾多次在公開場合稱讚劉伯溫為”吾之子房也“。儘管劉伯溫能力通天,又功成身退,但還是免不了不得善終的結局;儘管明面上是胡惟庸害死了他,但是民間一直認為胡惟庸是受了朱元璋的指使,才下手毒死劉伯溫的。至於朱棣誅殺劉伯溫二兒子劉璟,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劉璟不肯臣服於朱棣,所以朱棣才下令處死劉璟!

劉伯溫能文能武,謀略過人,在大明的建立過程中他居功至偉;朱元璋深深忌憚劉伯溫的能力,認為他能佐為得江山,亦可佐別人顛覆我的江山,因此朱元璋一直對劉伯溫防備有佳。大明建立後,朱元璋想誘使劉伯溫犯上,然後坐實罪名誅殺掉他以絕後患,因此給劉伯溫封了一個誠意伯的爵位。伯爵比侯爵、公爵要低,按劉伯溫的功勞封一個公爵比較合適;如果劉伯溫不接受伯爵而四處埋怨的話,朱元璋就有理由處死劉伯溫。不過劉伯溫深之帝王之心不可測,又知朱元璋帝王之術高明,因此他接受了誠意伯,盡心盡力輔助朱元璋治國。

朱元璋一時找不到劉伯溫的過錯,也不好處罰他;洪武四年劉伯溫辭官告老還鄉,以不貪戀權力的姿態向朱元璋表忠心。朱元璋認為劉伯溫在朝堂上謹慎細微,找不到破綻,不妨讓他回到家鄉,總能抓住把柄收拾他,於是同意了劉伯溫的辭官要求。劉伯溫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更不做違法亂紀的事,這樣朱元璋沒有辦法了。丞相胡惟庸深知帝心,於是羅織罪名,剝奪了劉伯溫的爵位,並讓他回京面聖謝不殺之恩。劉伯溫在京城憂憤交加,不久生出疾病,胡惟庸派太醫給劉伯溫看病,下了慢性毒藥,回家鄉後不久就死了。大部分人認為毒藥是朱元璋安排的,因為他始終忌憚能力通天的劉伯溫;只有劉伯溫死了,朱元璋才放心。

晚年的朱元璋懷念功臣,就將劉伯溫的二兒子劉璟(長子早逝)召入宮中談話,言談如同家人嘮家常一般;朱元璋賜劉璟合門使職務,後來改任谷王府長史。朱棣起兵後,劉璟跟將軍李景隆共同領兵對抗朱棣;官軍戰敗後,劉璟告老還鄉蝸居。朱棣當了皇帝后,為了增強合法性,強制讓劉璟還朝為官,劉璟為了表達氣節,堅持不受朱棣拜的官職。在獄中備受折磨後,劉璟對皇帝朱棣說: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朱棣大怒之下處死劉璟,但是因為劉伯溫的原故,沒有牽連劉璟的家人,僅僅處死了劉璟一人。


大秦鐵鷹劍士


劉伯溫在輔助朱元璋消滅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歷史活動中發揮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在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劉伯溫就是明朝最大的開國功臣,但他最終的結局卻與他曾經創下的巨大功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的劉伯溫究竟有多厲害?

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陳友諒的十萬艦隊攻破軍事要地採石以後,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應天的軍事屏障太平,而此時駐守應天的朱元璋只有一萬水軍,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朱元璋絕對沒有打贏陳友諒的希望。

眾所周知,陳友諒已經殺了徐壽輝,成為了皇帝,他的目標只要消滅朱元璋,基本就算得到了天下。而逼迫陳友諒傾盡全國之力討伐朱元璋的導火線應該就是常遇春喜歡殺降兵的“老毛病”,常遇春把與徐達在九華山俘獲的三千降兵不經請示連夜全部活埋了,這讓陳友諒憤怒到極點。

此次,陳友諒率領當時全中國最強大的艦隊嚮應天進發,本來朱元璋的部隊已經沒有任何希望,但直到一個人出現,事情卻發生了驚天的逆轉,這個人就是劉伯溫。

朱元璋的部下奮力反擊,胡大海攻下處州,胡大海是一個愛惜人才的將領,他聽說民間有幾個隱士很有才能,便派人去請。

何為隱士?所謂隱士就是那種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異類”,別人都在吃午飯,他還在洗臉,可能未必有真本事。但不管如何,胡大海就是想多拉幾個人下水。

這幾個隱士的名字分別是葉琛、章溢、劉基,前兩個人接到邀請,立刻就來了,可是最後這個劉基是怎麼請都不來。胡大海覺得劉基架子大,不想再請了,但有人說,前兩個人不來沒事,最後這一個一定要請來,因為他懂天文。

在當時,懂天文學可是一項了不起的本事,不是普通人能學的,屬於帝王之學的一種,君王都喜歡把自己的命運和天上的星星聯繫在一起,出生的時候是天星下凡,即位的時候是紫微星閃耀,被人奪位是異星奪宮,死的時候是流星墜落。

總而言之,與天文學有關的學問都是高深莫測,懂這學問的何止是人才,簡直是奇才。胡大海把此事上報朱元璋,朱元璋派孫炎去召劉基,起初劉基就是不給面子,後來被逼急了就回給孫炎一把劍,孫炎告訴劉基,你應該把劍獻給天子(“劍當獻天子,斬不順命者”)。

後來,劉基明白了,好漢不吃眼前虧,乖乖地朱元璋手下任職。但起初,朱元璋並沒有對他過多的重視,自當是一個算命的先生而已。是金子總回發光,直到陳友諒大軍攻陷太平以後,劉基才終於撕下偽裝,不再是一個算命先生,他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劉伯溫。

當太平失守的消息傳到應天之後,朱元璋召集他的謀士們商量對策,在會議上出現了不同意見,大部分(注意這個詞)主張逃跑,另外一部分主張退守紫金山,但這兩部分人在一個問題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放棄應天。

那些平日裡自吹神機妙算的謀士在此時露出了他們的真面目,除了痛罵常遇春外,他們做的事情也只是吹噓漢軍的強大,太平軍如何失守,自己的軍隊如何不堪一擊。總而言之,謀士們就是認為絕不能戰,戰則必亡。

朱元璋看到這些人,感到異常的失望,他感覺這些人已經被陳友諒嚇破了膽,可能很多人已經打好了包裹,給老婆孩子準備好了逃跑的車輛或者船隻,甚至會在自己被陳友諒打趴下的時候,順便踩上一腳,因為這些酸腐的文人最是擅長落井下石、趁火打劫。

朱元璋搖頭嘆息,突然一抬頭,看到了臉色陰晴不定的劉基,似乎是有話要說,便開口問道:“劉基,你有話說?說吧。”

劉基自從來到朱元璋手下任職,一直沉默寡言,鮮有獻策,大臣們也沒怎麼留意他,更沒瞧得起他,只是因為脾氣好,從不發火,人緣倒還不錯。劉基站起來,長時間的等待已經消磨了他的耐心,他用輕蔑的目光掃視著那些平日裡自視甚高的所謂的才子們。

隨後,劉基用近乎歇斯底里的語氣大聲喊到:“應該把那些主張投降與逃跑的人統統殺掉!如今陳友諒雖強大,但卻驕橫,只要我們誘敵深入,採用伏兵之計,定然能戰勝陳友諒。一味主張逃跑的人,還有臉自稱臣子嗎?!”

劉基血脈噴張,面紅耳赤:“如果我們失去應天,還能去哪裡,我雖力薄,願意拼命,我哪裡也不去,誓與應天共存亡。”

此時的朱元璋正是百感交集,當聽到劉伯溫的這一番慷慨陳詞之後,他更堅定了自己拼死一戰的決心,因為他很清楚,如果陳友諒攻下應天,自己多年奮鬥的心血會毀於一旦,自己也會像徐壽輝一樣成為陳友諒皇位的墊腳石,不可能再做和尚,不可能再做農民,只有死路一條。

劉伯溫的話給了他勇氣,一個弱不禁風的書生尚有如此決心,我又畏懼什麼,本來就是一無所有,難道還就不能放手一搏嗎!朱元璋站起來,用威嚴的目光掃視著每一個人,斬釘截鐵的吐出四個字:此地決戰。

最終,經過一系列的戰鬥,朱元璋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陳友諒,又消滅了其他殘餘勢力,於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雖然劉伯溫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汗馬功勞,但他嫉惡如仇,剛正不阿,敢於直言,得罪了李善長、胡惟庸等人,並逐漸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洪武四年,請求告老還鄉。洪武八年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可是劉基照單抓藥回來後,病情卻加重。

之後,劉伯溫抱病覲見朱元璋,並婉轉地把胡惟庸帶御醫來探病,以及服藥之後更加不適的情況告訴了朱元璋,朱元璋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三月下旬,劉基已經無法自由活動,在朱元璋特遣人員的護送下,由京師返回鄉里,最終於農曆四月十六病逝於青田家鄉。

毒殺劉伯溫,這是後來胡惟庸的一大罪狀,但下毒是否為朱元璋授意,已成懸疑,不過這出自朱元璋的授意的可能性極大,雖然可能性很大,但題目中說的“朱元璋殺了劉伯溫”,這種說法還是欠妥。

一代絕世奇才劉伯溫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死去,那麼他的後人是否能逃脫罪責呢?下面我們看一下,朱棣繼位後,劉伯溫的兒子的下場

劉伯溫的優秀基因並沒有深深影響了他的後代,劉伯溫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璉,次子劉璟,劉伯溫是開國功勳肱骨之臣,但他的兩個兒子在朝中並不是身居高位。其中,長子劉璉受胡惟庸一黨迫害,在羽翼未豐之時就墜井而死。次子劉璟避其鋒芒,把侄子養育成人。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發,朱元璋以謀反罪誅了胡惟庸的九族,後來又殺御史大夫、中丞等人,此案持續了十年之久,朱元璋後續又頒佈了《昭示奸黨錄》,處死了韓國公李善長、列侯陸仲哼、已故的滕國公顧時的子孫等開國功臣,後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北元,除其黨羽,前後總共誅殺了三萬多人。

朱元璋到了晚年,眼見昔日的老弟兄們基本凋零殆盡,又起了戀舊之心,經常把劉伯溫之子劉璟、葉琛之子葉永道、章溢之子章允載等功臣後人召入宮中,聊一些往事。(言語如家人)聊到高潮時,朱元璋決定讓劉璟承襲劉伯溫“誠意伯”的爵位,但劉璟推辭不受。

而劉璟不接受賞賜的原因竟然是,大哥雖已經去世,但大哥還有兒子,應該由他繼承。這番話讓朱元璋很是欣賞,並當場賜給他“丹書鐵券”,又任命他為劾門使儀禮司,這是一個言官職位,專門彈劾那些大臣的失職之處。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等到燕王朱棣掀起靖難之役時,朱允炆派李景隆掛帥出征,令劉璟隨軍參贊軍機。劉璟審時度勢,提出進兵十六策,剛愎自用的李景隆對於劉璟進獻的計策一概不聽。

朱棣靖難之役取得成功以後,朱允炆下落不明,劉璟表示不願侍奉朱棣,選擇辭官歸隱,但他的行為並沒有得到朱棣的允許,因為朱棣知道自己登基的行為名不正言不順,因此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尤其是開國元勳後人的支持,這樣合法性就更強。

但劉璟並不買賬,固執的個性以及骨子裡那種“為臣盡忠”的氣節促使他絕不會接受朱棣的橄欖枝。朱棣下令一切辭官者必須官復原職,結果劉璟根本不理睬,稱病不去。朱棣大怒,把劉璟下獄。

在獄中,劉璟依然寧死不從,不僅稱已經登基的朱棣為“殿下”,還氣憤的說道:“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個篡字。”意思就是朱棣千秋萬代都會揹負篡位自立的罵名。這一下就戳中了朱棣的肺管子,雖然成功上位,但就怕落得篡位的惡名,劉璟的結局可想而知,必然會死在獄中,永遠不可能出來。

因此,這就是朱棣繼位以後,又殺了劉伯溫兒子的原因,關於是否是朱元璋殺了劉伯溫,雖然史書並沒有直接記錄,但劉伯溫的死與朱元璋有間接的關係。而劉璟寧死不屈服朱棣,並預言了朱棣逃不了一個篡字,在以後確實得到應驗,幾百年後《明史》編纂完成,對於朱棣的一生功過做了最終評價,其中有一句“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朱棣一生功績輝煌,然而篡位自立的惡名,他是如何也逃不掉的。


小小嬴政


劉伯溫,雖然只是謀臣,但依舊逃脫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連帶著2個兒子,都淪落到“不得善終”的命運。


劉伯溫和朱元璋之間,軼事很多,有一個就能充分說明。

一天,朱元璋宣召劉伯溫覲見,在劉伯溫進來之前,他把一塊咬了一口的燒餅放進碗裡蓋好,然後讓“能掐會算”的劉伯溫猜猜碗裡是什麼。

老朱同志獰笑著對劉基(字伯溫)同志說:猜得對有賞,猜不對殺頭。

劉伯溫也只能硬著頭皮上了,說: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

朱元璋大笑:錯,看來今天你的腦袋是保不住了。

劉伯溫掀開碗蓋,說:陛下,你看這燒餅,恰似太陽又像月亮,可不就是半似日兮半似月,陛下你不就是金龍在世嗎》

朱元璋一聽龍心大悅,就坡下驢,賞賜了劉伯溫。

當然,劉伯溫知道跟著朱元璋遲早沒好下場,朱元璋才當了三四年皇帝,劉伯溫就主動辭官回家了。

辭官後的劉伯溫低調地不能再低調了,作為開國元勳,朝廷裡的大員們比起他的資歷,不過是後輩晚生,但他卻極其低調,連老家的縣令來拜訪他,都口稱“我乃一介草民”。

那些掌握兵權的武官們一個個被朱元璋弄死了,老實在家、本分過日的劉伯溫依然不能逃過朱元璋的猜忌。

我們姑且相信,朱元璋歷史書看的不多,沒讀過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或者,他根本不信這一套路能安定他的朱家天下。

那些文臣武將、開國元勳們,最好都去陰間,才能讓朱元璋徹底安心。

洪武八年正月裡,在家終日惴惴不安的劉伯溫終於生病了,這一病,就重了。

皇帝知道了,就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

御醫開了方子,劉伯溫的家人照方子開了藥回來,煎了之後給劉伯溫服用。

劉伯溫能不能不吃呢?

當然不能,皇帝派下來的御醫,如皇帝在前,劉伯溫雖然有不祥的預感,也只能硬著頭皮服用。

吃完這藥,劉伯溫的肚子裡好似有無數的石塊在擠壓,翻江倒海的折騰。

在極端的痛苦之中,劉伯溫死了。

劉伯溫有2個兒子,大兒子劉璉,二兒子劉璟。

可惜,這2個人都沒有善終,劉璉活了31年,劉璟活到52歲。

長子劉璉,洪武10年,被任命為考功監丞,兼試監察御史,後又出任江西布政司右參政,但與胡惟庸一派發生了爭執,最後不得不墮井而死。

劉璟本來順著大明朝的發展,也可以安享晚年,但不巧的是,碰上了朱棣南下奪權。

本來他和朱棣關係也還好,兩人還一起下過棋,彼此知根知底,朱棣也很欽佩劉璟的學識。

朱棣好不容易做了皇帝的位置,把朱允炆的一幫班底殺的殺、趕的趕,一時間可用的人才不夠了。

於是,他不斷網絡天下人才,包括熟悉的劉璟。

但劉璟覺得朱棣這事兒做的太無恥,奪了侄兒的皇位,屬於大逆不道,拒絕為朱棣出仕。

於是,朱棣不高興了,請不來劉璟,就耍流氓,下令把他抓了起來,強迫劉璟出仕為官。

劉璟見到朱棣,一口一個“殿下”,拒絕稱朱棣為“陛下”,朱棣大怒,緊接著,劉璟說了句:殿下百年之後,逃不出一個“篡”字。

得位不正,本身就是朱棣的最大心病。

劉璟這話,等於是直接給皇帝揭傷疤,朱棣哪裡受得了。

最後在大牢裡,劉璟被迫自殺。qqqqq


雲中史記


明初有兩個功臣的死因比較有爭議,一個是徐達,另外一個就是劉伯溫了,明史記載徐達是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徐達在駐守北平的時候背上有疽,在洪武十八的時候,病情加重,最後去世了。

而根據一些明人筆記,徐達因為有背疽,不能吃發物,朱元璋就派人送了蒸鵝給徐達,徐達吃後就死了。而劉伯溫呢,也有兩種說法。洪武八年正月,公元1375年,劉伯溫得了風寒,朱元璋就讓胡惟庸帶著太醫給看望劉伯溫。

太醫給劉伯溫看了病之後,給他開了藥方,劉伯溫就照藥方抓藥然後煎藥用,但感覺肚子裡有石頭,覺得十分的不舒服。二月的時候,劉伯溫拜見朱元璋,委婉的跟朱元璋說,自己服了太醫開的藥之後,反而病情加重。

而朱元璋聽後,不置可否,他跟劉伯溫說不要多心,安慰他要多休養,這樣病才好,劉伯溫也沒有辦法。三月,劉伯溫返回了故鄉青田,四月,劉伯溫去世,終年六十五歲。而後來中丞塗節告發胡惟庸的時候,說劉伯溫是胡惟庸讓太醫給毒死的。

但是我們根據朱元璋對劉伯溫病後服藥的情況,再加上開藥的是太醫來看,有一些人認為命太醫下毒的並非是胡惟庸,而是朱元璋。當然,也有一些人認為,劉伯溫是病死的,和胡惟庸、朱元璋都沒有關係。

劉伯溫有兩個兒子,長子叫劉璉,次子叫劉璟。劉璉,洪武十年的時候,擔任監察御史,洪武十一年,劉璉出任江西參政,朱元璋本想重用劉璉,但是劉璉被胡惟庸所迫,跳井而死。

劉璟,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本來想讓劉璟襲劉伯溫的誠意伯爵位,但是劉璟說他的兄長劉璉的兒子劉廌還在,朱元璋就將誠意伯這個爵位給了劉廌。劉璟擔任谷王朱橞的左長史。

劉璟曾經和朱棣下過圍棋,因為劉璟的棋藝比較高,朱棣說,你能不能讓讓我?劉璟說:能讓的,我自然會讓,不該讓的,我也不敢讓。朱棣聽完沉默了。朱棣即位之後,召劉璟,劉璟稱病不去。

朱棣就將劉璟入獄,劉璟只稱朱棣為殿下,而不稱陛下,劉璟還說:殿下百年之後,還是逃不過一個“篡”字。劉璟之後自縊而亡。


歷史簡單說


朱元璋曾問劉伯溫,胡惟庸是否適合當丞相,劉伯溫回答說:“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可是朱元璋要他當丞相,他卻以太疾惡如仇和不耐煩繁雜事務為由拒絕。


洪武三年,中書左丞李善長彈劾楊憲“放肆為奸事”,楊憲被誅,朱元璋寵信胡惟庸,拜其為中書省參知政事。

洪武四年,劉伯溫告老還鄉後,向朝廷上奏,說談洋是個鹽盜聚集作亂的地方,請求朝廷設置巡檢司駐守;當時又因當地官吏隱匿不報有逃軍造反之事,劉伯溫就讓自己兒子劉璉上京啟奏。胡惟庸得知此事,趁機安排黨羽誣陷他有意在有帝王之氣的位置修墓,才希望通過巡檢司駐守以驅逐百姓,致使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對劉伯溫產生猜忌之心。這時,朱元璋的龍椅已經坐穩,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劉伯溫這類舊臣於他而言,已是可有可無。朱元璋因這件事對劉伯溫的處罰是,念他開國功臣的身份,只奪去爵祿,也赦免了他兒子。

兩人本來就不和,劉伯溫上奏朝廷的舉動也沒有按流程先奏明中書省,被無視的感覺讓胡惟庸羞惱成怒,從此就有了除去劉伯溫這顆眼中釘的決心,甚至連他的長子都不放過。

洪武六年,憑李善長推薦,胡惟庸任右丞相。

洪武八年,劉伯溫感染風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帶御醫診治。他按御醫所開藥方抓藥煎服,覺得肚裡如有石塊擠壓在一起,十分痛苦,於是抱病覲見並稟告朱元璋,暗示胡惟庸下毒。可是朱元璋聽了之後,並沒有在意,只用一些讓他寬心養病之類的安慰話把他打發,使劉伯溫相當的心寒。回家後,他不再服用任何藥物,只盡可能地維持正常飲食,最後於同年的農曆四月十六病逝故里。

顯然,覲見之後,劉伯溫已經懂了朱元璋的用意,就是要讓他死。

劉伯溫死後,胡惟庸更加肆無忌憚,魔爪也開始伸向劉伯溫的長子劉璉。約至洪武十年,胡惟庸進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此時,位高權重、胡作非為的胡惟庸掌握著百官的生殺廢黜大權,甚至有些決斷不向朱元璋報告就私自執行。

對於劉璉的生平,明史只有簡略記述——“璉,字孟藻,有文行。洪武十年授考功監丞,試監察御史,出為江西參政。太祖常欲大用之,為惟庸黨所脅,墮井死。”由此可見,在洪武十年,劉璉被胡惟庸黨害死。


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就非常讚賞劉璟的才略。他有一次跟劉璟下棋,對劉璟說:“你為什麼不讓讓我呢?”劉璟神色嚴肅地回答:“可以讓的地方就讓,不可以讓的地方不敢讓啊!”朱棣聽後沉默不說話。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從北平起兵造反,劉璟跟隨谷王朱橞回到京師,向建文帝朱允炆獻策,沒有被採納。朱允炆命他當大將軍李景隆的參軍,隨同征討朱棣,可是後來李景隆被燕軍擊敗,劉璟冒雪逃回。又向朱允炆上書,仍舊得不到理睬,於是無奈地回到故里。

朱棣繼位後,要召見劉璟,可是他稱疾不至,朱棣就派人捉他進京。劉璟對朱棣行禮,稱他為“殿下”,還說:“殿下百世之後,逃不過一個 ‘篡’字。”

可見,劉璟既反對朱棣篡位,也不願意為朱棣效命。因此,朱棣就把他關在監獄裡,沒多久,劉璟就自己上吊身亡了。


倚齋聽風雨


後世人對劉伯溫的推崇都快到了神話的地步,他不僅懂天文地理、還會測算風水且足智多謀,是朱元璋不可或缺的謀臣。但人算不如天算,他算不到自己死後,兒子兩個也不得善終。

劉伯溫必死

劉伯溫從朱元璋領兵起義時就追隨他,時間久了他也看出朱元璋這個人的本質,為了預防朱元璋過河拆橋,他也是早早就辭官養老了。但這樣一位高人,如果不放在自己身邊用,怎麼都丕放心,誰也不知道他的存在會不會對大明朝造成威脅,就好比那些開國功臣一樣。朱元璋唯一放心的只有死人,所以他想殺了劉伯溫,但苦於一直沒有藉口。

直到有一次,劉伯溫感染風寒,朱元璋就派胡惟庸和太醫前期看病,當劉伯溫知道朱元璋這個舉動後便明白自己的死期到了。據史料記載,胡惟庸帶去的太醫給劉伯溫看完病後,就開了幾副藥給他,沒過幾天劉伯溫就死了,因此後人認為是朱元璋毒死了劉伯溫。

神機妙算的劉伯溫,為何躲不過毒殺?

所謂日久見人心,劉伯溫知道朱元璋的性格,他就算躲得了今天也躲不了明天,如果等到下一次,朱元璋可能會用更殘酷的藉口禍及劉伯溫家人,與其如此,不如自己喝下毒藥以保全家人性命,而事實證明他的想法是對的。劉伯溫的死確實保全了家人的平安,不像其他開國功臣那樣家人都受到牽連被屠殺殆盡,朱元璋後來封劉伯溫為太師,這是很高的規格了。

為何朱棣要殺劉伯溫的兒子

劉伯溫有兩個兒子,大的叫劉璉,小的叫劉璟。他們也都繼承了劉伯溫的聰明才學,可都沒有善終。

大兒子劉璉因為與胡惟庸一直有矛盾,最後被逼的跳井自殺;小兒子劉璟本來可以官運亨通平步青雲,但其性格太過迂腐,不懂變通,最後也被逼自殺。

事情是這樣的:劉璟其實跟朱棣很早就認識,兩人還經常下棋,但劉璟固執的性格使得他下棋從來沒讓過朱棣,這讓朱棣欣賞的他才能,同時對他的固執性格也有點討厭。

當朱棣趕跑了朱允炆自己當了皇帝后,他派人去請劉璟輔佐他,但劉璟直言朱棣篡了侄子的皇位,是大逆不道,拒絕輔佐朱棣。朱棣十分惱火,就派人把劉璟抓來,可劉璟見到朱棣後還是稱朱棣為殿下,並說了一句:殿下百年後,逃不掉一個“篡”字。這句話徹底刺中朱棣的要害,讓朱棣頓時暴走。

(劉璟劇照)

迂腐的文人

朱棣把劉璟關在牢裡,讓他好好再考慮,其實劉璟如果肯低頭變通一下,向朱棣認個錯然後求饒,朱棣或許會放過他。但劉璟的文人脾氣太過迂腐,死都不承認朱棣的正統皇位,最後劉璟被朱棣在牢裡逼著自殺了。

自古以來,文人的氣節讓人敬佩,如陸秀夫、于謙、文天祥等;但文人的迂腐也讓人悲憤,如劉璟、宋襄公、方孝孺等,古人不是一直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嘛。


大國布衣


功臣逃不出兔死狗烹的命運

劉伯溫大明開國功臣,朱元璋認為他能與張良、諸葛亮、王猛相比。當群雄逐鹿之時,朱元璋如魚之不可離水一樣信任劉伯溫。

1367年,朱元璋建立政權,任命劉伯溫為御史中丞,掌握百官晉升的命運。此時,朱元璋認為他有經天緯地之才,能決勝千里之外。但是,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劉伯溫在朝中時常受到排擠和打擊,尤其李善長、徐達等淮河西集團群起攻之。劉伯溫屢受挫折,處境艱難,又遭朱元璋拋棄“欽賜”而還鄉,最後竟暴死家中。

誰殺死了劉伯溫?表面上是政治集團的內鬥,其實沒有老朱的授意,沒人敢去做。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曾公開譏諷劉伯溫,“大把年紀不會家撫育兒女,卻戀戀不捨地留在他身邊”,意思是你還不走,等著挨刀嗎!

同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只封劉伯溫為稱意伯,食祿只有二百四十石,而李善長則封為韓國公,食祿四千石。劉伯溫只夠維持生計,李善長可以朱門酒肉臭,分歧之大,顯而易見。

劉伯溫為自己在浙閩之間的一片“淡洋”的空曠地帶留了一塊墓地,恰趕上逃軍在此地造反。劉伯溫派兒子劉璉入京報告朱元璋,直接繞過了胡惟庸的中書省。隨後,庸惟就給劉伯溫小鞋穿,指使刑部汙告劉伯溫選的墓地有王氣,所謂造反其實就是劉伯溫與當地百姓爭地而發生的民變。朱元璋深信不疑,劉伯溫的乾脆奉祿也不給了。解釋就是掩飾,沉默是金,劉伯溫立即回到京師,不做任何解釋。


洪武六年,丞相汪廣洋被貶,胡惟獨撐中書大權,劉伯溫憂憤不已大病一場。

洪武八年正月,劉伯溫病重,三月回鄉,胡惟庸前來探望,四月去世。

五年後,胡惟庸被滅,真相大白。原來,胡惟庸指使他帶醫生給劉伯溫下毒。

劉伯溫死後不久,他的長子劉璉在江西參政任上也被胡惟庸的黨羽所逼,跳井自殺,時年32歲。

洪武二十一年,劉伯溫次子劉璟入京,朱元璋多次當面對劉璟說是胡惟庸一黨害死了他的父親和哥哥。


劉璟繼續效忠老朱,燕王篡權,劉璟下獄,自經死。

劉璟對朱元璋的“坦誠相見”非常感動,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又將劉伯溫的爵位賜於劉璟。1398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起兵,劉璟隨李景隆平叛,兵敗後,劉璟回鄉。朱棣為籠絡人心,想召劉璟入朝為官,劉璟不從。後來朱棣派人將劉璟抓捕下獄,劉璟大罵朱棣“燕賊篡逆”。朱棣一怒之下,讓劉璟在牢中自生自滅。

感謝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時勢造英雄,帷幄奇謀,功冠有明一代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事諸葛亮,後朝軍事劉伯溫。”僅從這句民間廣為流傳的話,就足可見劉伯溫在輔佐朱元璋時所立下的豐功偉業。

劉伯溫他以運籌帷幄,神機妙算而著稱,號稱“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其才能不容否定,他12歲中秀才,與宋濂和高啟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才宏博

劉伯溫在隨同朱元璋打天下時戰功卓著,後來朱元璋登基之後,也是頗有建樹。明朝開國之時,他就一直勸解君王從善治國,因他的建議,挽救了許多人的性命,防止了濫殺的現象。

除此之外,在劉伯溫的建議下,朱元璋更是開始嚴明法紀,劉伯溫認為無論是宋朝還是後來的元朝,他們最終的失敗都是因為未能嚴明法律,於是他認為無論是宦官,侍從又或是其他的人都應該嚴格守法,一旦有錯都應該受到應有的處罰。而且劉伯溫還是一個不徇私情的人,執法更是嚴明,自然也是得罪了不少的人。

朱元璋對劉伯溫的評價:(劉基)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才宏博。議論之頃,馳騁乎千古;擾攘之際,控御乎一方。慷慨見予,首陳遠略;經邦綱目,用兵後先。卿能言之,朕能審而用之,式克至於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但是我對於他未得善終這個說法是不認可的,劉伯溫此刻只是對皇帝朱元璋感到心寒,在他生病期間,竟沒有得到皇帝應有的關心,妄了他一生都為了大明的事業。最後他選擇了歸養青田,於洪武八年在家鄉去世。這裡的朱元璋殺了劉伯溫應該也就是野史中杜撰的,實在是不可信。




兒子命運多舛

雖然認可了劉伯溫的善終,但是他的兩個兒子卻實在是未得善終。

首先是劉伯溫的長子劉璉,他的死於朱元璋的兒子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在劉伯溫死了之後,於洪武十年與胡惟庸黨產生了衝突,最終竟然在他們的脅迫下跳井身亡,不可謂不悲慘。

而劉伯溫的二兒子呢,他確實是得罪了後代的君主,他竟然當著明成祖的面說,“殿下逃不得一篡字”感覺上完全是自尋死路了。或許可以說他真有勇氣吧。


圍知歷史


劉基並不是被朱元璋殺害的。

洪武三年十一月,劉基被封為誠意伯,四年正月,他便急流勇退,告老還鄉。他的誠意伯爵位一直子孫世襲,直到明亡。如果是被朱元璋殺害的,按照老朱的風格,劉基家族早都被族誅了。

劉基的死因很大可能是因為胡惟庸。洪武八年正月,胡惟庸遣人送來一副藥,喝了以後劉基便病情加重,不久就病逝了。“洪武八年正月,胡丞相以醫來視疾,飲其藥二服,有物積腹中如卷石”。

後來胡惟庸案發,其黨羽也供稱是胡惟庸毒殺了劉基,“其後中丞塗節首惟庸逆謀,並謂其毒基致死雲”。

劉基被朱棣殺害的兒子叫劉璟,是劉基的次子。劉璟在靖難之役中屬於“保皇黨”,看不慣燕王朱棣的篡位行為,後來朱棣強令劉璟為他效力,劉璟說:“殿下百年之後,難逃一個篡字”,於是就被殺了。


猴格大人


民間傳聞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朱元璋也曾經說過;劉伯溫就是自己的張子房[張良],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也正是因為各種傳聞,劉伯溫成為了世人眼中神機軍師。然而這位神機軍師最終的結局卻非常悲慘。



劉伯溫剛正的性格得罪了太多的權貴

劉基,字伯溫,公元1333年,年僅23歲的劉伯溫赴元大都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被元政府任命為了縣丞。在元朝為官期間,劉伯溫剛正不阿,雖然得到了百姓的愛戴,但卻遭到了地方鄉紳地主的怨恨,以及同僚的排擠,最終毅然決然的辭官歸隱。

後來元政府再次徵召劉伯溫,劉伯溫也再次出仕為官。但元朝末期,政府官僚已經腐敗到了一定的極限,性格正直的劉伯溫依舊遭到了同僚的排擠。因此劉伯溫再次辭官,徹底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1360年,朱元璋聽聞了劉伯溫的大名,所以向劉伯溫拋出了橄欖枝。劉伯溫畢竟深受儒家學說影響,心中殘存著匡扶天下的理想。於是劉伯溫拋棄了隱居的生活,成為了朱元璋重要的謀臣。

劉伯溫投靠朱元璋後,積極的為朱元璋出謀劃策,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路上立下了汗馬功勞。明王朝建立後,劉伯溫曾想再次歸隱,但天下草創,正值用人之際,所以朱元璋並沒有放走劉伯溫,反而是將劉伯溫任命為了御史中丞。

劉伯溫擔任御史中丞期間,以剛正不阿的性格依法治國。即便是當朝宰相李善長的親信李彬犯事,劉伯溫也毫不留情最終將其斬首。李善長作為淮西集團的盟主,豈肯善罷甘休,所以李善長指揮淮西集團的官員彈劾劉伯溫。劉伯溫見此情況,迅速急流勇退,告老還鄉。朱元璋權衡利弊之後,最終也不得不放棄劉伯溫。



劉伯溫告老還鄉之後,李善長逐漸的傲嬌起來,朱元璋因此對其厭煩,重新召回劉伯溫,並且對劉伯溫說想要任命劉伯溫為丞相。劉伯溫深知當時的朝廷由淮西集團掌權,自己即便是當了丞相也無法和淮西集團抗衡,因此堅辭不受。

朱元璋見比情況,所以向劉伯溫詢問胡惟庸、汪廣洋、楊憲三人是否可以為相。劉伯溫性格耿直,雖然與楊憲是至交好友,但也據實說明楊憲不可為相。至於胡惟庸和汪廣洋,劉伯溫也說出了他們的缺點,希望朱元璋用人謹慎。

後來朱元璋任命胡惟庸為相後,劉伯溫再次隱退,而胡惟庸卻記住了劉伯溫曾經在朱元璋面前說自己能力不足的話,所以汙衊劉伯溫將墓地選在了一塊具有“王氣”的土地上。



劉伯溫見此情況,迅速入京,並且留在了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希望可以免去朱元璋的疑心。但朱元璋看到劉伯溫後,態度不溫不火,既不懲罰,也不安慰,反而是晾在了一邊。劉伯溫為此憂心忡忡,最終在南京城病倒了。

劉伯溫病倒後,胡惟庸派遣了心腹醫師前去為劉伯溫治病。後來朱元璋便將劉伯溫送回了老家,但可惜的是劉伯溫於一個月後便病死了。

關於劉伯溫的死,有人曾經分析說,劉伯溫是被胡惟庸毒死的,原因在於胡惟庸的醫生曾經給劉伯溫開過一副藥,劉伯溫服用後病情加重了。持這種說法是因為劉伯溫得罪了淮西集團和胡惟庸。還有一種說法是朱元璋借胡惟庸之手殺死了劉伯溫。至於孰是孰非,一直爭論不休。



劉伯溫之子被殺

劉伯溫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璉,遭到了胡惟庸黨羽迫害,最終墜井而亡。

次子劉璟,極為看中長幼尊卑。在長兄劉璉去世後,朱元璋曾經希望劉璟繼承劉伯溫的爵位,但劉璟堅決辭不受,將爵位讓給了兄長的兒子。



朱元璋死後,劉璟輔佐朱允炆。後來靖難之役的時候,劉璟曾經積極的為朱允炆出謀劃策。靖難之役後,朱棣稱帝,叫來了劉璟,劉璟當著朱棣的面說:“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朱棣因此惱羞成怒,下令將劉璟關進了大獄之中,最終劉璟慘死於獄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