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韓信被抓的導火索

小說:韓信被抓的導火索

被逼“造反”

咱們都知道,養士、養食客這種風潮始於戰國時期。當時著名的戰國四公子: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孟嘗君,他們都好這一口。這也是當時選舉人才、招賢納士的一個基本國策。

雖然戰國已經結束了,但是身在那個時代,士族們肯定還沿襲著這種遺風,也喜歡這種“意氣風發、呼風喚雨”的感覺。

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剛剛取得一定地位的陳豨,他就迫不及待地廣招門客,開始享受這種前呼後擁、威風八面的感覺了。

根據《史記》記載,有一次陳豨回京,途經趙國,他就把整個邯鄲城的客棧都給包了,讓自己的門客居住。而且,那些門客的馬車,竟然有一千輛之多。

由此可見,陳豨養士之多,其飛揚跋扈、無比囂張的勢頭,也可想而知。

太囂張了,囂張到頭了。

囂張到頭了,就該被削了。

沒過多久,御史大夫周昌就狀告陳豨,說他手握重兵,飛揚跋扈,還養客數千,圖謀不軌,意欲造反!

說實話,如果是別人狀告陳豨,劉邦可能就一笑了之,不理不睬,陳豨畢竟是自己信任的骨鯁之臣,怎麼會造反呢?然而,御史大夫周昌的這番話,卻引起了劉邦的高度重視,他不僅全盤相信了,而且還派人去調查陳豨。

原來,歷史上的周昌是一個以剛正不阿、直言進諫為己任的大臣。在後世中,周昌還有三個比他更著名的粉絲。

這三個粉絲是:唐朝的魏徵,宋朝的文天祥,以及明朝的海瑞。

當然,雖然這哥仨欽佩周昌,但他們只是粉絲,絕不是鐵粉。因為周昌最後的故事讓這三人“嗤之以鼻,不屑一顧”。

書歸正傳,雖然周昌最後的故事讓人嗤之以鼻,但在前期,周昌還是一個剛正不阿的大臣,深得劉邦信任。

史料記載,有一次,周昌要向劉邦彙報工作,結果正看見劉邦跟戚夫人親熱的場面。一見這個“限制級”的畫面,周昌很不好意思,他低頭就往外跑。

周昌一跑,劉邦就看見他了,隨即追了出來。劉邦摁住周昌的脖子,隨後騎了上去,開心地問道:“在你眼中,朕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

一聽這話,周昌毫無懼色,他仰起脖子大喊道:“陛下即桀、紂之主也!”

要知道,周昌的這番話,何止是大逆不道,簡直就是捨身赴死呀!敢這樣明目張膽、直言不諱地把當今聖上比作亡國之君、天下暴君,這要是換成項羽,估計就剩一個字了——烹!

一聽這話,劉邦從周昌脖子上下來,他哈哈一笑,就把周昌放走了。從此以後,劉邦更加重用這個敢言耿直的大臣了。

可見,這麼一個以“敢說話、說真話”為主的周昌,他都狀告陳豨了,劉邦的心裡能不打鼓嗎?那就派人去查吧。結果,不查不要緊,一查嚇一跳,正所謂“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幾千個門客呢,哪能沒幾個違法亂紀、仗勢欺人的主?

這一下子,劉邦派去調查的官員真查出來不少違法亂紀的事情,而且最後查來查去,就查到了陳豨本人那裡,查出他要圖謀不軌了。

其實,之所以出現這種結果,完全是陳豨咎由自取。陳豨根本就不知道,戰國時期的養士,除了用來儲備人才外,更多的是用來對付敵國。如今天下一統,再無二君,你招攬這麼多壯士,難道是為了對抗當今聖上不成?

可見,陳豨連這麼一個膚淺的道理都不懂,也活該他玩完了。當然,在那之前,陳豨還是有機會的,可惜他一錯再錯,最終把自己坑到了萬劫不復的深淵裡。

漢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七月,太上皇(劉邦父親劉太公)病故。劉邦召陳豨進京,參加太上皇的葬禮。

按理來說,這沒有什麼,國喪期間,理應去披麻戴孝,順便解釋一下,打消皇帝對自己的懷疑。結果呢,得知要進京後,陳豨更加慌了。他索性稱病不去,再也不見劉邦了。

陳豨這是在自掘墳墓!於是,劉邦立刻赦免了趙、代兩國的官員,而親率大軍奔赴邯鄲。經過兩年的浴血奮戰,陳豨死於樊噲之手,這場叛亂就此平定。

那麼,這場遠在千里之外的陳豨叛變,怎麼會把韓信牽扯進來呢?

根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陳豨去邯鄲任命前,他特意到韓信府辭行。結果,韓信拉著他的手,在一個僻靜無人的角落裡,偷偷地對陳豨說道:“你任職的地方,是天下兵馬最精銳的地方,你又是皇帝最信任的大臣,假以時日,肯定有人說你造反。當然,第一次告你,皇帝肯定不信;第二次告你,皇帝就開始懷疑了;第三次告你,皇帝就會御駕親征了。到時候,我在京城做內應,咱們就可以得到這個天下了。”

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

——《史記·淮陰侯列傳》

聽完韓信的“告誡”後,陳豨表示完全同意,他還回答了極其缺心眼的三個字:“謹奉教!”

後來,一切都在韓信的預料內,陳豨果然造反,劉邦也御駕親征了。結果,在這次平叛的過程中,韓信不僅推脫有病在身,不去出征,還暗中派人給陳豨送信,說:“你一出兵,我就在宮裡當內應,率領宮奴去攻擊呂后、太子。”(“第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

除此之外,據說韓信在造反的時候,還發明瞭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風箏,用來測量距離、通風報信。

後來,就在韓信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時候,韓信的一個門客臨陣投敵了。他跑到了呂后那裡,把韓信即將造反的事情,全都一五一十地說了。

得知韓信造反的消息後,呂后被嚇得夠嗆,她想把韓信召進宮殺掉,又擔心自己不是其對手。於是,呂后急招蕭何入宮,商量對策。

得知了所有情況後,蕭何建議:“製造一個假消息,以前線大捷,陳豨被殺,皇帝已經平叛為由,召集韓信入宮,祭天慶祝。隨後,找機會殺之。”

對於這條建議,呂后完全同意。於是,蕭何帶著呂后的懿旨,來韓信府邀請他入宮。

剛開始的時候,韓信覺得不對勁,他死活也不去。後來,蕭何軟磨硬泡,說你還是去一下的好,也耽誤不了多少時間。最終,韓信見蕭何親自邀請,自己又多次受他關照,就毫不猶豫地進宮了。

後面的故事,咱們都知道了。韓信剛剛入宮,就被呂后處死了,還留下了一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故事。

據說,因為韓信跟劉邦有一個“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人不殺,見鐵不殺”的約定,所以處死韓信時,他被關在一個籠子裡,籠子外面蒙上了一層布,一群女人用竹槍捅他,就這樣把韓信戳死了。

公元前196年,一代名將韓信,就以這樣的結局,不甘心地走完了自己悲喜參半的一生,享年僅僅三十五歲。

以上,就是“韓信謀反,慘死女人之手”的故事,並且出自史學界權威的書籍——《史記》。但是,從古至今,很多人都不相信這個故事,也不相信韓信會謀反這個“既定”事實。

因為,這個故事既不合情,也不合理,而且還疑點重重。

那麼,韓信被殺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