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韩信被抓的导火索

小说:韩信被抓的导火索

被逼“造反”

咱们都知道,养士、养食客这种风潮始于战国时期。当时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孟尝君,他们都好这一口。这也是当时选举人才、招贤纳士的一个基本国策。

虽然战国已经结束了,但是身在那个时代,士族们肯定还沿袭着这种遗风,也喜欢这种“意气风发、呼风唤雨”的感觉。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刚刚取得一定地位的陈豨,他就迫不及待地广招门客,开始享受这种前呼后拥、威风八面的感觉了。

根据《史记》记载,有一次陈豨回京,途经赵国,他就把整个邯郸城的客栈都给包了,让自己的门客居住。而且,那些门客的马车,竟然有一千辆之多。

由此可见,陈豨养士之多,其飞扬跋扈、无比嚣张的势头,也可想而知。

太嚣张了,嚣张到头了。

嚣张到头了,就该被削了。

没过多久,御史大夫周昌就状告陈豨,说他手握重兵,飞扬跋扈,还养客数千,图谋不轨,意欲造反!

说实话,如果是别人状告陈豨,刘邦可能就一笑了之,不理不睬,陈豨毕竟是自己信任的骨鲠之臣,怎么会造反呢?然而,御史大夫周昌的这番话,却引起了刘邦的高度重视,他不仅全盘相信了,而且还派人去调查陈豨。

原来,历史上的周昌是一个以刚正不阿、直言进谏为己任的大臣。在后世中,周昌还有三个比他更著名的粉丝。

这三个粉丝是:唐朝的魏徵,宋朝的文天祥,以及明朝的海瑞。

当然,虽然这哥仨钦佩周昌,但他们只是粉丝,绝不是铁粉。因为周昌最后的故事让这三人“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书归正传,虽然周昌最后的故事让人嗤之以鼻,但在前期,周昌还是一个刚正不阿的大臣,深得刘邦信任。

史料记载,有一次,周昌要向刘邦汇报工作,结果正看见刘邦跟戚夫人亲热的场面。一见这个“限制级”的画面,周昌很不好意思,他低头就往外跑。

周昌一跑,刘邦就看见他了,随即追了出来。刘邦摁住周昌的脖子,随后骑了上去,开心地问道:“在你眼中,朕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一听这话,周昌毫无惧色,他仰起脖子大喊道:“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要知道,周昌的这番话,何止是大逆不道,简直就是舍身赴死呀!敢这样明目张胆、直言不讳地把当今圣上比作亡国之君、天下暴君,这要是换成项羽,估计就剩一个字了——烹!

一听这话,刘邦从周昌脖子上下来,他哈哈一笑,就把周昌放走了。从此以后,刘邦更加重用这个敢言耿直的大臣了。

可见,这么一个以“敢说话、说真话”为主的周昌,他都状告陈豨了,刘邦的心里能不打鼓吗?那就派人去查吧。结果,不查不要紧,一查吓一跳,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几千个门客呢,哪能没几个违法乱纪、仗势欺人的主?

这一下子,刘邦派去调查的官员真查出来不少违法乱纪的事情,而且最后查来查去,就查到了陈豨本人那里,查出他要图谋不轨了。

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完全是陈豨咎由自取。陈豨根本就不知道,战国时期的养士,除了用来储备人才外,更多的是用来对付敌国。如今天下一统,再无二君,你招揽这么多壮士,难道是为了对抗当今圣上不成?

可见,陈豨连这么一个肤浅的道理都不懂,也活该他玩完了。当然,在那之前,陈豨还是有机会的,可惜他一错再错,最终把自己坑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里。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七月,太上皇(刘邦父亲刘太公)病故。刘邦召陈豨进京,参加太上皇的葬礼。

按理来说,这没有什么,国丧期间,理应去披麻戴孝,顺便解释一下,打消皇帝对自己的怀疑。结果呢,得知要进京后,陈豨更加慌了。他索性称病不去,再也不见刘邦了。

陈豨这是在自掘坟墓!于是,刘邦立刻赦免了赵、代两国的官员,而亲率大军奔赴邯郸。经过两年的浴血奋战,陈豨死于樊哙之手,这场叛乱就此平定。

那么,这场远在千里之外的陈豨叛变,怎么会把韩信牵扯进来呢?

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陈豨去邯郸任命前,他特意到韩信府辞行。结果,韩信拉着他的手,在一个僻静无人的角落里,偷偷地对陈豨说道:“你任职的地方,是天下兵马最精锐的地方,你又是皇帝最信任的大臣,假以时日,肯定有人说你造反。当然,第一次告你,皇帝肯定不信;第二次告你,皇帝就开始怀疑了;第三次告你,皇帝就会御驾亲征了。到时候,我在京城做内应,咱们就可以得到这个天下了。”

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听完韩信的“告诫”后,陈豨表示完全同意,他还回答了极其缺心眼的三个字:“谨奉教!”

后来,一切都在韩信的预料内,陈豨果然造反,刘邦也御驾亲征了。结果,在这次平叛的过程中,韩信不仅推脱有病在身,不去出征,还暗中派人给陈豨送信,说:“你一出兵,我就在宫里当内应,率领宫奴去攻击吕后、太子。”(“第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除此之外,据说韩信在造反的时候,还发明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风筝,用来测量距离、通风报信。

后来,就在韩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韩信的一个门客临阵投敌了。他跑到了吕后那里,把韩信即将造反的事情,全都一五一十地说了。

得知韩信造反的消息后,吕后被吓得够呛,她想把韩信召进宫杀掉,又担心自己不是其对手。于是,吕后急招萧何入宫,商量对策。

得知了所有情况后,萧何建议:“制造一个假消息,以前线大捷,陈豨被杀,皇帝已经平叛为由,召集韩信入宫,祭天庆祝。随后,找机会杀之。”

对于这条建议,吕后完全同意。于是,萧何带着吕后的懿旨,来韩信府邀请他入宫。

刚开始的时候,韩信觉得不对劲,他死活也不去。后来,萧何软磨硬泡,说你还是去一下的好,也耽误不了多少时间。最终,韩信见萧何亲自邀请,自己又多次受他关照,就毫不犹豫地进宫了。

后面的故事,咱们都知道了。韩信刚刚入宫,就被吕后处死了,还留下了一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

据说,因为韩信跟刘邦有一个“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人不杀,见铁不杀”的约定,所以处死韩信时,他被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外面蒙上了一层布,一群女人用竹枪捅他,就这样把韩信戳死了。

公元前196年,一代名将韩信,就以这样的结局,不甘心地走完了自己悲喜参半的一生,享年仅仅三十五岁。

以上,就是“韩信谋反,惨死女人之手”的故事,并且出自史学界权威的书籍——《史记》。但是,从古至今,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个故事,也不相信韩信会谋反这个“既定”事实。

因为,这个故事既不合情,也不合理,而且还疑点重重。

那么,韩信被杀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