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的火炮技术是不是大部分来自于仿制欧洲,当时明朝自己的火器水平怎么样?

军史吐槽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技术不分什么国内国外。

自己不行其实没什么,只要你愿意学习,学会了别人的技术,就等于是你自己的。

15世纪,明军的火器相比明初期有很大进步,有大量轻型火器和大将军炮这种重型火炮。

但是,相比西方的来说,大明的火器技术还是相对落后的。

第一,弹药基本都是前装;第二,金属冶炼水平不高,火炮发射以后炮管很烫,必须等待自然冷却;第三,瞄准设备比较落后,命中率不高;第四,火炮相当笨重,还是因金属冶炼技术不行,所以射程并不远。

这种火器水平,用于对付游牧民族和周边的国家是足够了。

不过,16世纪,大明接触到了澳门葡萄牙人的火器以后,立即进行学习和仿造。

首先是学习了用于舰船上的轻型火炮弗朗机。

弗朗机最大特点是采用类似于今天的弹仓结构,可以连续更换弹仓后发射。同时,葡萄牙人的造炮和冶炼技术也比较先进。

到了嘉靖时期,大明已经大量仿制了弗朗机,成为主力火炮之一,重则1000斤以上,轻则也有一二百斤。

这些佛郎机火炮迅速用于实战,同时装备水军和陆军。佛郎机的重量相对较低,在陆军野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佛郎机属于轻型火炮,射程有限,威力也有限。

大明很快发现西洋还有更强大的火炮,立即不惜代价学习。

这就是最初从西班牙人学习的吕宋炮以及后来威名赫赫的红衣大炮。

在引进红衣大炮之前,大明的火炮主要是大将军炮等。

大将军炮和红衣大炮的基本原理相同,但性能有较大差距。

资料这么写:明朝前期火炮多用铜铸造,中后期出现锻造铁炮,其内膛呈喇叭型,炮管单薄,以其口径而言炮管显得太短。这些火炮与红夷大炮相比火药填装量少,炮体气体密封差,加速距离短,因此射程太近威力太小。

即便如此,大将军炮仍然具有相当的实战性。在壬辰倭乱中,大将军炮一度给予日军重大打击,日军听到炮声就心惊胆寒。

大明制造了很多红衣大炮,包括数千斤到数万斤。

所有明朝学习西方技术制造的火炮,都是非常实用的。

一说野猪皮努尔哈赤就在宁远城外,死于红衣大炮。

更夸张的是,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人缴获满清大炮以后,惊讶的发现这些火炮同200年前的红衣大炮没有区别。

对于明朝火炮方面的仿造和学习,西方历史学家评价是很中肯的:明朝兵器学家,很少有盲目自大的保守思想。他们发现西方火炮的优势,就立即学习这些长处,为自己所用。但是,他们也并不是一味崇外,而是尽量学习西方技术加以利用甚至发展,使得火炮越来越先进。


萨沙


明朝的火炮技术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明初,一个是明末,明末的火炮大部分都是以从洋人手中进口和仿制为主,而明朝中期之前,明朝整体的火炮水平应该是强于欧洲的。

原因就是,火药本身就是中国发明的,在唐朝末年发明的火炮在宋朝时期催发了火器的发展,元朝时期曾凭借火炮向欧洲扩张,到了明朝初期,中国的火器水平还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但是经历元朝打压知识分子后,火器的发展就趋于缓慢,尤其是明初建立的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导致思想被压制,科学技术发展变得缓慢,火器自然也得不到长足的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火枪与火炮还不一样。

在中国发明了火药之后,火器就有两种发展思路,一种是枪,一种是炮,由于中国是陆权国家没有海洋意识,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时重型火炮在陆地太过笨拙,装填慢,射程近而没有被采用,相对来说,冷兵器的作用比火炮还要大,因此,明朝统治者抛弃了火炮的发展,而是有选择性的发展了火枪。

与中国闭关锁国,禁锢思想不同的是当时的欧洲刚刚经历文艺复兴运动,随后开启了新航路开辟,所谓的开辟无法是到处掠夺,这个时候,巨舰大炮成为西方国家开拓殖民地的标志,为此船和炮一直快速发展。

到明朝中后期,中国火器水平已经严重落后于西方,尤其是在火炮的发展上。

1522年葡萄牙侵略者的舰队到达东亚,与明军发生了中西方有史以来第一场海战,因为明军是主场作战,虽然武器相对劣势,但是依靠有利条件还是将葡萄牙人击退。

随后,葡萄牙与荷兰人将武器卖到了日本,结果在万历三大征中的朝鲜战场上击败了日军,这场战役能够获胜,也是因为明军已经仿制西方火铳,仿制出鸟铳这种拥有近代步枪特点的武器。

尽管火枪水平并未落后西方多少,但是火炮方面还是极为落后的,明朝时期曾经购买欧洲最流行的火炮,也就是佛郎机和红衣大炮,来改变明朝在明末清初的战争不利的局面。

当时葡萄牙为了向明朝出口火炮,甚至专门在澳门建立了铸炮基地,专供明朝火炮制造,在明朝战事吃紧的时候,曾经一次就采购多达80门火炮,这些火炮一部分被放在了北京,更多的部分被运送到了辽东战场,在宁远大战中,袁崇焕就依靠11门红夷大炮将努尔哈赤击败,创造了明军在后金战场少有的胜利。

明军和后金部队相继引进了当时西方较为先进的火炮并加以仿制,红衣大炮一度成为决定明清战争走向的关键性武器。

明军在对后金的战争中充分感受了外国火炮的厉害,因此开始积极防治,在崇祯三年的时候,仿制的红衣大炮数量就多达400门,火枪在军队中的普及率高达60%。

当时的明朝内部有计划全力发展火炮,并且建立全员火器装备的编制,却因为造价太高而没有实现,这也和明朝体制有关,并非武器不行,也并非人数少,主要还是军队的管理能力不行,吃空饷,腐化严重。

吴桥兵变就是因为部队管理不足,导致部队哗变,孔有德和耿仲明发动叛乱,最终带着红衣大炮和制造火器的大批工匠投奔了后金,最终使得后金火器水平反而赶超明军。

在1641年的松锦大战和1644年的山海关大战中,清朝入关之战中,这种“出口转内销”的火炮始终活跃于东亚战场,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史论纵横


明朝火炮开始大批量仿制欧洲的时代,是在大明嘉靖六年以后,说句不好听的,此时大明的火器已经远没有明初领先世界的那种能力了,长期相对压力小的地域环境(在所有汉人王朝中,大明的周边环境是最安逸的)以及敌人的低披甲率,使得大明的火器愈发范轻化,重火力不足,而且火器水平停留在火门枪时代中期的技术水平,像当时明军惯用的快枪、手铳、洪武大炮、碗口铳等火器,以及远远不及火绳枪、佛郎机、欧式加农炮的威力了。



在和西方殖民者的不断接触以及旷日持久的抗倭战争中,明政府意识到了西方火器的先进,于是开始大批仿制佛郎机炮和日式火绳枪,以强化孱弱不已的国防力量。当然,除了仿制西方的火器,明政府对自己原有的火器也有了新的发展,而且种类繁多,可谓“百花齐放”。


首先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火箭、喷桶和炸药类武器,在明初时,火箭类武器以及由最初的单一火箭变为集束发射,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一窝蜂。到了明中后期,戚继光在蓟州大练兵,将这种集束火箭和战车以及喷火器相结合,也就是木火兽战车。这在对付蒙古的进犯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火箭,喷桶在明中后期也有继承发展,明军将喷桶用于水战,同时放大化,有毒烟、烈火、迷雾三种样式,可以说是很有中国特色了。


然后是爆炸类武器,继明初万人敌之后,明军又开发出了混江龙(水雷)和大号的铁皮震天雷,其威力之大,在万历援朝战争中给日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这些,明代还首创地雷,可以说是世界第一了。可以说在火箭和炸药的研制上,明军还未落后世界。

然后是大型火炮的铸造,排的上号的要属大将军、二将军和灭虏炮,这是明军在应对西南土司和西北卫所反叛时,针对自己攻城火炮不足的一个弥补,尤其是大将军的火力,理论上可以媲美欧洲的十磅加农炮。但是因为明代数学物理理论发展陷入停滞,而且不受重视,因此并未对火炮的受力情况进行过分析。明代自创的大型加农炮多是前后一般粗细,无法有效缓解大炮发射后的后坐力,很容易使得炮弹在膛内受力不均,然后导致炸膛。

再就是多管火铳的发展,事实上明代的多管火铳发展很晚,直到嘉靖年间,明代著名的三眼铳才第一次出现在《明实录》的记载里,而且目前并无出土文物能证明嘉靖四年以前有明军使用过三眼铳这种火门枪。除了三眼铳,另外还有十眼炮之类的火铳,其威力和水平,也就是欧洲15世纪上半页的水准。

虽然明中后期整体铸炮水平不高,但是还是有新的进步的,尤其是《火器图说》中,作者阐述到了火炮发射后气浪伤人的现象,当时虽然不能做出详细解释,但已经可以用气浪注明,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


火器工坊


明朝中期开始,明朝军队就意识到了火器的重要性,当时主要是因为海禁政策解除,由于商业活动,使得明军获得了来自荷兰的火器技术。

事实上在此时的亚洲,日本也几乎是在这一时候,兴起了火器。尤其是当时日本武士的配备中,多了火绳枪这一项。

而明朝所重视的则是火器巨大的性价比,以及火器能带来了巨大威慑力。简单来说明军当时已经认识到了火器的巨大作用。

可是明朝工匠,终究是没有进行分工化、标准化的制造火器。所有产量一直不高,发展也比较缓慢。

当时的文臣集团,也对这种东西不感兴趣,尤其是认为火器这种武器非常不安全,会动摇国家根基。

所以明朝有火器,但是不敢也不能大规模装备。装备最多的就是守卫北境长城的部队。今天去秦皇岛市的山海关,依旧可以看到当年明军用过的火器。


其种类十分多,且用于防守简直是完美的武器,若非吴三桂开关,满清绝无打进来的可能。

万历年间的抗日援朝,其实就让明军内部有过大规模装备火器的讨论,因为在朝鲜,日军的铁炮足轻就让明军尝到了苦头。


日军士兵几乎都是火绳枪加武士刀,配备轻甲皮革,面对明军的时候,日军战术也已经趋向于当时的荷兰军队。

这同日本兴起的“兰学”有关,可以说在火器方面,日本算是走在了明朝前面。

但是明朝的大炮,却是比日本先进的多,因为日本造不起。且大炮的制造在明朝,一直都受到了足够的重视。

然而对于火绳枪这类火器的装备,朝廷一直都是谨慎的态度。文臣认为火器这种武器,不如冷兵器来的实在。

因为对于百姓来说,训练三四年,才能练好弓箭。七八年才能成为骑射骑兵,即便是战场搏杀突刺,也需要一两年的磨砺。

可火器这种东西,只需要训练一两个月,加上点运气。便能击倒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

这对于封建王朝来说,决不能允许这种东西烂大街,在封建皇权下,火器是没有大规模装备的可能。

所以说到底火器不是造不了,不是不知道其威力,而是因为这东西一旦流入民间,会威胁皇权,影响稳定。



反而是大炮这类火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为大炮便于管控,其铸造工艺也相对要求较高。

只能说儒家思想指导下的封建王朝,只能不断对内寻求稳定,甚至为了这个稳定,会阉割人的血性和欲望。


小司马迁论史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明朝的火器确实很多都模仿欧洲,葡萄牙的居多,但是自己的改革创新也不少,总的来说,明朝的火器发展基本属于世界水平的高层,关键是明朝上下非常重视火器的发展,认为火器是“御敌之长技”。在明朝中后期的战争,已经是以火器为主,冷兵器为辅。在明朝,有专门的火器部队,有专门研究火器的机构,就算是普通部队,也普遍列装各类型火器。

守仁君推荐《大明劫》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很用心的刻画了明军使用火器的过程和火器的各种制式。

这里守仁君简单说几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火器。

第一个就是弗朗机炮,这种炮是后装火炮,怎么个后装法看图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种炮用的是开花弹,打出的不是实心炮弹,是会爆炸的炮弹!如果打散弹,一次能打五百枚铁球,射程之内正前方六十米宽的区域人马俱碎。他的射程平射有五百米,四十五度仰角能打一公里,最厉害的是为了守城,这炮也能俯角射击。在电影《大明劫》里,有对这种炮非常细致的还原。

第二个是连子铳,妙就妙在这种铳用原始的办法打出了自动步枪的效果(稍微有点夸张)。

这种在铳管的中间开孔,在后半部装一串火药包,火药包之间用引线连接。然后再拿一个装满铁球的铁管,顺着那个铳身中间的洞插进去,就像一个弹匣。

打的时候,点燃第一个火药包,第一个火药包把第一枚子弹打出去,第二枚子弹落下来,这时火药包之间的引线已经点燃第二个火药包,就这样形成连发。

第三,集束火箭,看图。



还有神火飞鸦,这种火器守仁君最早是在《帝国时代3》这款游戏里看到的,当时就感觉这东西好神奇,具体来说就是做一个鸟形的外壳,里面装满火药,铁砂。然后在外面固定两枚火箭,使用时依靠火箭推力让火鸦起飞,直线飞到敌军上空,等引线引燃火鸦内部火药后产生爆炸,直接在敌人头上就炸了,造成最大杀伤。

总而言之,明朝时期火器发展多样化,且和世界接轨,杀伤力强大,最主要的是皇帝,朝廷重视火器,《大明劫》这部电影里,孙传庭亲自检查士兵手里的鸟铳,亲自督造鸟铳的制造。足以看出当时对火器的重视。



反观清朝,清朝的火器其实是比明朝要先进的,但是由于清朝并不重视火器的发展,认为火器没什么用,我的祖先就是靠弓马打天下的,要火器有什么用,所以清朝火器的发展相较世界而言那是远远不如,甚至产生了代差。


守仁读仁


火炮确实有学习,但是不代表所有火器都落后,明朝的火器种类应该是最丰富的,而且还有第一支纯火器部队,关键是你可以看出来明朝人不死板,你确实厉害的东西,我会学,而且学的非常不错,满清??可能以为吴三桂这狗杂种放狗进门,就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了,说到底蛮夷就是蛮夷,突然成了暴发户,也改变不了见识低,眼界低。


李云龙的剑


明末的火器水平已经落后西方,不过还是一个时代,如果政府不那么腐败,还是能打打的。。。。。。那时候西方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物理化学都开始发力,但中国还是古典国家,对科学技术并不多么重视,这种落后才是要命的。。。。更要命的是下一个朝代大清,属于野蛮征服文明,科学文化的发展几乎完全停滞甚至倒退了。。。


鱼龙舞69814756


效仿欧洲,不过明朝积极学习西方,不像清朝,自我孤立。


用户93529188499


武器已经落后不少了,品种繁多,型号混乱,主要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不能批量制式生产统一装备军队,古典军队是无法和近代军队抗衡的,军事管理训练根本不能和西方的部队相比,小规模冲突看不出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