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東洪慶堡——菜地中的秦始皇坑儒遺址

西安城東洪慶堡——菜地中的秦始皇坑儒遺址

西安東郊豁口以東,朝陽廠之南,有村名洪慶堡,村的南邊有一條溝,不深也不淺,鬱鬱蔥蔥的植被和莊家長在裡邊,溫柔的地伸向遠方和南邊的塬相連。

西安城東洪慶堡——菜地中的秦始皇坑儒遺址

(村道旁邊文物部門的提示)

春夏之交,料峭之風猶在,如此溫柔的地方卻伴著稍顯涼爽的風,讓人不自主的一個激靈,有了一種發自內心的寒意。

西安城東洪慶堡——菜地中的秦始皇坑儒遺址

(由這個巷子往前50米就是遺址)

是的,這條溝看似淺,其中的故事卻很深。古籍有載,此溝原名“馬谷谷”。後因儒生被殺,冤魂鬱結於谷,谷內鬼聲淒厲,當地人稱“鬼溝”,這就是坑儒谷。這是一個寬口簸箕型的溝道,溝底早已被人平為良田,桃樹、櫻桃,小麥,鬱鬱蔥蔥,長的十分熱鬧。順著溝底的水泥路向南,半塬上是硯灣村。硯灣又名硯窪、硯瓦,為秦時太學所在,又因坑儒時,將儒生硯臺在此砸毀而得名。

西安城東洪慶堡——菜地中的秦始皇坑儒遺址

(遺址牌竟在一家人的地裡,牌子周圍蔬菜長的正旺)

洪慶堡的得名,也和周圍的溝有關。古時洪慶名“橫坑”,因射殺儒生時周圍土地被染紅,又名“紅坑”,而紅坑,就在坑儒谷內。之後 ,漢代時稱此“愍儒鄉”,即紀念儒生之意,唐時又在這裡建“旌儒廟”,1970年在此發掘出石人及建築遺蹟。“紅坑”慢慢地就被諧音成了“洪慶”。

西安城東洪慶堡——菜地中的秦始皇坑儒遺址

(1983年立的文物碑距今已36年,但遺址一直未開發)

始皇焚書坑儒,自古被詬病,但歷史之所以是歷史,就在於同一件事情,你可以任意發揮去描述,談史的門檻是比較低的。但要成為公眾的主流認識,卻要建立在邏輯和遺留實物驗證的基礎上,這就是考古的意義。

西安城東洪慶堡——菜地中的秦始皇坑儒遺址

(由此進溝,左邊就是文物標識牌的位置)

始皇焚書和坑儒是前後發生的兩件不太有關的事,所焚之書,多為上朝的歷史、思想、政治之書,醫學、農業等科技之書並未焚燬,即使所焚之書也命人做備份藏於咸陽宮,之後才被項羽焚燬;所坑之儒其實叫“方士”,是一群專門以占卜預知、行醫解惑的江湖人士。

西安城東洪慶堡——菜地中的秦始皇坑儒遺址

(溝裡一條橫路,可以隱約看到,過去的溝內是不平坦的)

始皇統一六國後,攻打匈奴獲大勝,慶功宴上眾人獻媚奉承,博士淳于越提出異議,反對始皇的“郡縣制”,推崇商周“分封制”,至此朝廷的兩大派矛盾明朗化。為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基礎,在李斯的建議下,焚燒除《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燬;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焚書地就在現在的渭南。焚書是我國封建王朝統治制度建立的必然,是對朝廷在統治思想上的統一。如果非要說一個不對,項羽一把火燒了秦王宮應該是最大的不對。

西安城東洪慶堡——菜地中的秦始皇坑儒遺址

(谷裡百姓的地,收拾成一個小園子,十分愜意)

之後,始皇越發感覺到增加自己統治時間的重要性,愈發渴望長壽。咸陽城內的術士利用這點,大肆發朝廷的財,到後來竟拿著秦始皇的鉅額財富一跑了之。據民間傳說,現在的日本人就是當時盧生候生這兩個騙子方士的後代。這有一定道理,但是否真如此,還得去考證。這下是徹底惹火了秦始皇——術士連皇上也敢騙,更何況是老百姓,於是就遷怒到所有術士身上。他命人在洪慶的坑儒谷種植異草(其實類似於現在的反季節蔬菜),讓術士來觀看辯論,這四百六十多人就在這裡被坑殺。

西安城東洪慶堡——菜地中的秦始皇坑儒遺址

(遺址旁的水站,前邊就是洪慶堡村)

始皇是焚書坑儒的執行者,在成王敗寇的歷史長河中,同一個事情會圍繞書寫歷史的人或者國家意志而進行“藝術化”的加工,這就是歷史的難點,也是它的魅力。

西安城東洪慶堡——菜地中的秦始皇坑儒遺址

(南邊硯灣村的方向,山勢漸漸陡峭,溝也慢慢變深)

坑儒遺址已經被確認了40多年,遺址碑也已立了36年,36年是人的三個本命年了,可它依然靜靜地立在洪慶堡的村南,周圍依然是良田,依然是鬱鬱蔥蔥的果樹。在遍地遺蹟的西安,在滿地文物的陝西,這確實太過於普通,普通到和其它田地絲毫無異,但它卻埋藏了一個婦孺皆知的故事,讓我們不再盲目去看歷史,不再看不起身邊的黃土地——可能你一鋤頭下會出現一個世界奇蹟!祝福,洪慶堡!

西安城東洪慶堡——菜地中的秦始皇坑儒遺址

(現在溝渠林木茂密,且在百姓田地間,為保證文章連貫性,此兩圖自網絡)

西安城東洪慶堡——菜地中的秦始皇坑儒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