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落地應用日漸成熟,很快會走進我們的生活

區塊鏈技術落地應用日漸成熟,很快會走進我們的生活

十年前,比特幣的誕生讓區塊鏈技術引起人們的關注,隨著比特幣在去中心化的環境中運行了十年至今,人們開始關注區塊鏈技術的落地應用,而金融領域便是落地應用的重點和起點。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成熟,我們可以看到,不止各類的商業銀行、金融機構,大大小小的公司企業,都在佈局區塊鏈金融,各國的央行機構也不例外,一方面研究區塊鏈技術,申請專利,另一方面也在探討央行數字貨幣發行的可能性。

近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NAS),聯合加拿大央行發佈聯合申明,使用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和分佈式分帳技術(DLT)進行了成功實驗,主要是通過兩個不同的DLT平臺,在沒有第三方中介的情況下,實現了網絡間的跨境貨幣支付,這要比傳統的方式,更加的便宜、快捷和安全。

中國央行在法定數字貨幣發行方面也早已佈局,正在緊鑼密鼓籌備中,相信不久將會推出。

各國的央行數字貨幣目前都還是測試階段,想要真正的實現發行流通,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大到一國的政策,國際間的經濟貿易流轉,各行各業的發展,產業的佈局,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貨幣。法定數字貨幣,屬於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影響,必須慎重再慎重,需要反覆測試、商討,以及相關政策的推出,還要做到各國的聯合監管。

目前人們關心的個人數據保護方面,區塊鏈技術會很快解決這個難題。

印度IT巨頭Tech Mahindra宣佈其區塊鏈解決方案,使電信供應商能夠防止未經授權訪問用戶數據,這樣就可以保護手機用戶,免受非應邀商業通信(UCC)或垃圾電話的騷擾。

我們受垃圾電話或短信的騷擾久已,一直沒有很好地解決方案,即使國家頻出政策進行整頓,但效果並不好。大家都懂,問題的根源不在於技術層面,而在於法規不健全不好界定,企業違約成本低,個人維權難度大等方面。數據本來是個人的,但我們卻沒有控制權,反而成了其他企業牟取暴利的手段。

通過區塊鏈技術,是可以通過身份認證、可審查等環節,讓每一個人參與到數據保護上,個人的數據只有通過授權後才可以使用。另外也需要立法的配合,來提高企業違約的成本,降低維權難度。去年歐盟出臺了《GDPR(通用數據保護條例)》,消費者不僅有權利知曉個人數據如何被收集、處理和分析,還可以要求公司刪除相關數據。對於違反GDPR法規的公司,將面臨其全球年營業額的4%或者2000萬歐元的罰款。這樣的雙管齊下,個人數據保護得到很好地解決。這也凸顯出區塊鏈技術的優勢,相信不久將會擺脫個人數據洩漏的煩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