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哪句話讓你終生難忘?

探之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縱使命運曲折離奇,縱使命運黯然失色,縱使生活已經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切記,拯救自己的只有勇敢,任何逃避與妥協,任何嘆息與埋怨都無濟於事;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只有經過鳳凰涅磐,才能浴火重生;視艱難險阻為人生的考驗,你會釋然。


因坎坷崎嶇就半途而廢,是懦夫的行為,不經拚搏而輕言放棄只能讓自己遺憾終生;我們來到這個世界都經過了血的洗禮,哪怕波譎雲詭?哪怕流言蜚語?哪怕一窮二白?心若在夢就在;要勇於面對現實,在汗水與淚水中塑造自我,披荊斬棘,義無反顧,開拓坦途,勇往直前!

曾經黑雲壓城而茫然無措,曾經於喧囂中失卻冷靜,總經於滾滾紅塵中迷茫了目標;不需憂傷,多愁善感是這世上最無用的表現,任何時候要樂觀頑強的面對一切不幸;山重水複疑無路嗎?經歷風雨兼程,自然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真正的猛士敢於忍辱負重,蹣跚前行,積極對待風浪頻繁的人生,不要撫著傷痕嘆息,人生苦短,在進取中跋涉,會忘掉難以泯滅 的傷痛,讓墮落,沉淪,妄自菲薄,見鬼去吧,生活親睞猛士。

翻翻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吧!他詮釋了魯迅先生的“猛士”含義。


希望星晨58298869


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這是我終生難忘的一句話,因為我經歷過一段時光。


大家或許理解的是字面的意思:如果你是勇士,你要敢於面對慘淡的人生,淋漓的鮮血。


我以前也是這麼理解的,知道我後來創業。


前幾年我在創業,在深圳某個創業園的某個辦公室裡,和幾個朋友一起創業。


和大多數創業的人一樣,經歷了剛開始的一腔熱血,看到希望,尋找路徑,希望破滅,再次尋找希望,再次破滅,不斷尋找希望,不斷破滅。


我無法描述那段日子,但是可以告訴大家,那段日子,我們幾乎一直在思考我們還可以做什麼,還可以維持公司的發展。


每當CEO問我:XX,我們還能做點兒啥的時候,我和他一樣絕望,因為我知道,當他這麼問,就是他已經沒有辦法了。


而過去的他, 是我們所有人中,最有辦法的。


一個合夥人,30多歲了,家裡孩子要上幼兒園,老婆在深圳華強北賣一點小配件,一點點收入貼補家用,買不起深圳的房子,租房,一直到最後耗盡自己的積蓄。


CEO,拿了自己這些年攢下的所有錢,開了這家公司,這些錢原本是他要娶媳婦用的,可是這些年,他的34歲的女朋友跟著他,只有這麼個不賺錢的公司,一直沒有結婚——因為積蓄花光了。


那段時間,我心中一直圍繞這句話: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直到有一天,我忽然明白了這句話的另一層含義:人生,從來都是慘淡的,也是鮮血淋漓的,你只能選擇直面,或者逃避。而你直面了,你就是勇士,你逃避了,你就不是勇士。


我很感激那段創業的時光,幾個朋友一起面對那段本身就很慘淡的人生,享受那段時間的絕望以及煎熬。


他們都是勇士。


他們在本身就很慘淡的人生,選擇了直面。


儘管創業沒有成功,但是我認為,他們成了勇士。


每個人。

我記得曾經有個青年這麼說過魯迅的文章:每天疲憊不已的時候,晚上看一些先生的文字,覺得渾身澎湃,對未來充滿希望。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看了魯迅的文章都是對未來充滿希望。


但是至少能看魯迅文章的人,都會變得正直。


並且有機會成為勇士,你自己的勇士。


我是江南沐雨,《眾神聊齋》作者。


沐雨縱橫眾神聊齋


魯迅文字的晦澀在字裡行間隱藏的深意,往往這種文字剛讀起來沒覺得有何不妥,但突然悟出來之後卻讓人觸目驚心。


我觸動最深的是那句經常被人調侃的話:“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很多人不解它的深意,枉自嘲弄,以為魯迅在做作、在獵奇。我想如果有一天這些人突然悟懂了這句話的含義,也許是親身經歷了這種感覺之後吧。

兩株棗樹為什麼要分開來講?因為背後隱藏著孤獨,這是有影射的。同一個物種卻不能並列,就像明明是統一戰線的隊友卻也不能互相理解。同一物種之間互相排斥,就像同一陣營的戰友終有一日形同陌路。何其孤獨!



這個階段魯迅是失意的,找不到知音只能去翻看古籍,向遠古的同道們致敬,和曾經的英靈們交談。其實是一種自我尋求的安慰,現實中找不到能和自己交談的朋友,於是只能在自己的精神園地裡彷徨、封閉,可以說魯迅用兩句乍看發笑的話,寫盡了孤獨的況味。



我想很多人都有過這個時刻,或許是剛剛出門求學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在站臺上送別父母時強忍的淚水,或許是失戀時蜷縮在角落裡的無助,甚至就是簡簡單單地在屋簷下獨自避雨,遇到了困難無人傾訴,遇到了喜悅也無人分享。這種孤獨的時刻我想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幾次,不妨那個時候再來細細咀嚼一下魯迅先生這句話裡蘊含的況味。


待曉兒


魯迅先生令我終身難忘的一句話是“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從小就立志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可是上學的時候成績不好,沒機會考上較為知名的醫學高校。讀初中的時候,甚至連老師都嘲笑我的理想,但這些挫折和困難並沒有把我嚇退。我相信即使沒有讀到好的醫藥學校,憑自己的努力,一定也能有所成就,古代名醫,不也是連醫藥學校都沒上過嗎!

在讀醫期間,我刻苦鑽研各種疑難雜症,志在以最簡便的治療方案來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畢業後,我去了老家的鎮醫院工作,積累了幾年實踐經驗後,毅然辭職出去開診所,自立門戶。從此以後,我白天開診給患者看病,晚上看書研究中醫,每當有病人身患疑難雜症多處投醫不愈,而被我治癒後,我心中都洋溢著滿滿的成就感。

我不是什麼名校畢業,但我能另闢蹊徑,通過自己的努力,實力也可以跟名校醫學生並駕齊驅,甚至能超過他們。


范範之輩Li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魯迅這句話,可以說影響了我的一生。

當年,國家恢復高考,廣大莘莘學子躍躍欲試,我也是其中一員。可是,已經工作幾年了,離開課堂、書本久了,那種學習的習慣早已經陌生了。沒辦法,必須趕上這批浪潮。於是,把自己關進小屋裡,拒絕一切活動,開始自學。

那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屋”,是老工人村一門兩家的倉庫。我把裡面的破爛清理出來,用磚頭、木板搭了個床,放上桌子。在牆上貼一幅橫幅“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從此,不管外邊風霜雪雨、春夏秋冬,我艱苦卓絕地學習學習再學習。

後來,還是魯迅這句話,不斷鞭策、鼓勵我,完成了學業,完成了各種文字工作,讓我有了今天的成就。





0大木瓜0


魯迅的很多名言讓我終生難忘,其中這首小詩更讓我記憶深刻: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一九0一年十二月,魯迅由南京礦路學堂畢業,次年懷著探求救國道路的抱負,去日本留學。

魯迅當時除學習功課外,就是“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講演”,並在留學生中第一個剪去了長辮子,照了相片,在相片的背面寫下了上面這首詩。

二十一歲的魯迅,在詩中抒寫了他的愛國主義的情懷,立下了這樣以身許國的宏偉志向。

魯迅先生是真正的愛國主義者,永遠值得後人學習與崇敬!


和風細雨


以前總讀不懂魯迅,現在卻看的流淚。



中學時代,總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這變相的說明了魯迅先生的文章意之深,情之切。

這其實主要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下面便是魯迅先生作品中比較有深意的話: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很充實,當我開口說話,就感到了空虛。

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經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需要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同意開窗了。

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

面具帶太久,就會長在臉上,再想摘下來,除非扒筋動骨傷皮。

影響一代人的文豪——魯迅!


水流東one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來自於魯迅《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這是一首人們熟知並傳誦的名詩。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魯迅在北京時,曾被北洋軍閥政府免職通緝,受到一些文人的攻擊和陷害。三十年代初期魯迅在上海,又遭受當時國民黨統治者的種種威脅和迫害。當時國民黨統治者一面禁止書報,封閉書店,頒佈惡出版法,通緝著作家,一面將左翼作家逮捕、拘禁,秘密處以死刑。作者魯迅的處境十分險惡。在這種情況下魯迅寫下了這首詩。

毛澤東同志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魯迅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千夫’在這裡就是說敵人,對於無論什麼兇惡的敵人我們決不屈服。‘孺子’,在這裡就是說無產階級人民大眾。一切共產黨員,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文藝工作者,都應該學習魯迅的榜樣,做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詩境笙音


魯迅《祝福》: “我因為常見些但願不如所料, 以為未畢竟如所料的事, 卻每每恰如所料的起來, 所以很恐怕這事也一律”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我常見到生活中有些事情我們生怕它們發生,並且覺得未必真會發生,但最後偏偏還是發生了。因此很怕這件事情(指祥林嫂的命運)也會如此"。

這句話讀起來繞口,但寫的很精妙,可以說越讀越有味道。有時面對波譎雲詭的股市或者期貨市場,我常常會有這種感慨,因此也常常會想起這句話來。

其實它描述的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Murphy's Law),也就是說很多情況下往往是“怕什麼來什麼。大怕則大來,小怕則小來,不怕則不來”。

那麼怎麼應對這種現象呢?也很簡單:遇到事情不要怕,因為越是害怕,事情的難度就越大。引用某電影裡的臺詞:“輸並不丟人,怕才丟人”。

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也講過類似的話。他說的是"So, first of all, let me assert my firm belief that 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nameless, unreasoning, unjustified terror which paralyzes needed efforts to convert retreat into advance"。大意就是說:

“真正阻擋我們成功的,往往是我們對某個困難的恐懼,而不是這個困難本身”。


陀飛輪330


中國雖發明火藥,卻只會用來放煙花炮竹;發明羅盤,也是用來看風水。

縱觀我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歷史書上的“四大發明”也讓我們曾經無比的驕傲與自豪。

但是看了魯迅先生這句話,我整個人一下就不好了。

雖然先生說得非常的不客氣,但是仔細想想,那還是話糙理不糙的。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那就是“時間”,一旦發展的時間浪費了,那一切都晚了。

既然先生提到了火藥,那我們先來說說火藥。

還記得老師曾經在課堂上說道,我國遠在秦朝的時候,也就是公元前220年左右,就有了研究火藥的記錄。

雖然火藥的發明也是具有偶然性和戲劇性,它是煉丹術士為了煉製“長生不老藥”而產生的衍生品。

但是到了公元11世紀的宋朝,我國已經用火藥作為武器了。雖然是非常粗狂的火箭和投石機彈藥,但這也算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武器了。

可惜的是,之後我國對於火藥的應用也就只有改良應用,而沒有創新了。

後來火藥通過古絲綢之路,由印度商人傳到阿拉伯世界,再傳到西班牙,乃至整個歐洲。

最終,他們用我國發明的火藥,打開了“閉關鎖國”的大清國,從此開啟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國破家亡的泣血史。

說完火藥,我們再來說說羅盤,它和我們熟知的指南針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名叫“司南”。

司南的發明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那是非常遙遠的事情了。

司南的漸變歷程也經歷了從“司南”到“磁勺”,再到“磁針”的過程。

而在磁針問世後,指南針的利用就有了兩個方向,一是堪輿(算命),二是航海。

但是可笑的是,我國的古人們竟然熱衷於堪輿,而將堪輿用的磁針發明創造成了羅盤,而用於航海的指南針卻還停留在浮針加針碗的原始狀態。

後來磁針和羅盤就分別由路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傳到了西方。

為西方的海上霸權之路,提供了必要的發展工具。

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當時的西方列強就是用我們發明的司南,找到了我們;再用我們發明的火藥,打敗了我們。

魯迅先生說的這句話,雖然現在看已經過時了,但是這句話的內涵卻永遠不會過時。

我們的發現創新在應用上的非常多,但是真正在發明創造上,卻還非常的稚嫩。

我們崇尚人文,敬畏自然。

這不是無能,不是無知,不是不努力,但是卻努力錯了方向。

正如《三體》中維德的那就名言: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

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請點贊,加關注,感謝你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