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完後你是否有寫讀後感的習慣?

水原純2636


當然要寫讀後感的習慣了。

這種習慣是後天養成的。如果一本書足夠吸引你,你覺得一本書寫得足夠好的話,你肯定會記下其中優美的詞句,這些詞句,有的會引發你深層次的思考。這是相對於文學書籍來說的;

相對於乾貨來說,你看這種書籍肯定是為了要學習相關的知識要點。

所以你肯定會把這些知識要點整理下來,其實這個都可以算作讀後感或者是讀書筆記。

你寫了就代表你有收穫,有著你自己的思考了;你不寫,也許這本書就會在你的記憶的長河中慢慢的流逝了,即使你對這本書的印象很深,但是他只給你留下了一些跌宕起伏的情節,也對你毫無用處。

如果書籍給你傳達知識了,你卻只記得那些情節,而不記得其中人家運用的描寫手法或是傳達的知識了,那讀了書就等於白讀了。

所以,會寫讀後感或者是寫讀書筆記是有幫助、有必要的。


四方國學


我是一名青年教師,在我過去的經歷中,我一直保持著每天讀書,每天寫讀後感的習慣。但隨著讀書數量的增加,寫讀後感的段位也在慢慢的提升,一路走來,主要分為這幾個階段的:

第一階段:被老師要求寫讀後感。

大概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的體驗,被要求寫日記、被要求寫觀後感、被要求寫讀後感。

一到暑假,老師就會要求放假回家讀好書,然後寫讀後感。那時候寫讀後感是先簡單的介紹一下書裡寫了什麼內容,然後簡答的評述幾句,說說自己從書裡學到了什麼。

第二階段:在書上隨意做標記。

稍微大了一些,有意識的主動去閱讀了之後,開始自己去選擇書籍閱讀,並且開始習慣於在書上隨意做標記。

想到了什麼?同意什麼?反對什麼?哪裡寫得好?哪裡寫的感人?哪句寫得非常好、發人深思?都一股腦的記下來畫下來。

第三個階段:在社交媒體上寫讀後感。

早些年的時候,網絡剛普及,博客、扣扣空間、校內網……這些都可以成為寫讀後感的主戰場,除了寫了青春期矯情的文章之外,讀了什麼書?看了什麼電影?都習慣利用這些平臺來寫一寫。

第四個階段:從讀後感到讀書筆記,再到書評。

2017年的時候,我上了鼴鼠的土豆的寫作課,真正開始學習寫作和閱讀這件事。才知道,作為一個真正的寫作者,我們要寫的書是讀書筆記,寫的是書評。

讀後感是個人的感受,並不能和讀者產生共鳴,你可以盡情在讀後感裡表達自己完全個人的想法,但這種感受極其個人,不能用來分享。我們要寫的是讀書筆記、是書評。下面我具體來說:

1.讀書筆記。

①在書上做簡單的標記。

閱讀時,我會手裡握一支筆,隨時記錄。但這個記錄不會很多,一是書上空間有限,寫不了那麼多字;二是如果需要寫太多字,寫著寫著我就會煩,還不如只簡單記錄一些靈感;三是寫太多會干擾本身流暢的閱讀思路。

所以我會簡單的在書籍旁邊標註一些內容,或者用關鍵詞做小標籤,方便後面的查找。

②在豆瓣上做讀書筆記。

當我閱讀完一本書之後,我就會很認真的做讀書筆記。

對於書中特別重要的內容,可能會直接發豆瓣廣播、或是知乎廣播之類的,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其他涉及到大段內容的筆記,我會選擇豆瓣上面的筆記功能進行做筆記。

你看,在每本書的下面,豆瓣都會有一個寫筆記這一欄。

打開始之後界面非常簡潔:

關鍵信息頁數、章節數都有,這時候我就會用我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裡學到的記筆記的方式記筆記:

“蔥鮪火鍋式”筆記法,就是利用“摘抄+評論”的方式交替進行。

我一般一個筆記就記一個內容,針對書中的某句話或者某個思想,結合自己的想法發表意見。或者結合自己的所學,深度理解。因為只記一個內容,後期補充,或者查閱都很方便。

用網絡記筆記還有一點好,我不用自己分類,甚至不用對日期進行編碼,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煩。

2.寫書評。

讀後感是個人的感受,書評的寫作更需要邏輯、規則。需要用一句話介紹書中寫了什麼,寫清楚作者簡潔。此外,需要我們提取書中的關鍵信息,支撐你的這篇文章。

相比“感”,“評”顯得更為專業和理性,更需要學識和大量的閱讀來支撐,這也是我近階段在努力學習的方向。

未來我也會嘗試寫講書稿,書單等形式,加深對書籍的更進一步的深度理解。

閱讀一本書,反思比閱讀本身更重要,學習本身是我們思維主動建構的過程,是主動學習的過程,被動的學習只能是接受信息,信息怎麼應用,怎麼來指導我的工作和生活,才是真正的閱讀的意義。

我是一名青年教師,希望通過閱讀實現自我成長,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歡迎你們在評論區和我溝通和交流。

很高興在這裡遇見你。


小小一座山0516


去年開了頭條號之後,我形成了讀書之後寫點東西的習慣。在這之前,我讀書也就是翻完就沒事了,過一段時間就會忘記內容。其實,這是很浪費時間的,明明付出了時間和精力,但是最後卻一片空白。

相反,讀完一本書做了讀書筆記,就可以對書中知識有歸納和整理,就能夠將這些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其實,很多厲害的人都是願意下功夫做讀書筆記的,比如錢鍾書先生,他在牛津大學的時候,因為圖書館的書不外借,他每次去圖書館都會帶著紙和筆,記下滿滿的筆記才離開。他一生做了3.5萬頁的外文筆記,1.5萬頁的中文筆記,還有2千多頁的日札。據說錢鍾書先生家裡是不藏書的,放的是一摞一摞的筆記。

那麼,具體而言,讀書筆記該怎麼做,怎麼利用讀書筆記來消化一本書的知識呢?推薦你看《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作者是奧野宣之。他被稱為“筆記本作家”,不管是在工作上、還是在生活中,他都將筆記本作為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將筆記術用得淋漓盡致。

他認為,讀過的書應該物盡其用,不但要記住書中的內容,還要將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下圖是奧野宣之做的筆記:

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奧野宣之將讀書流程分為“選書-購書-讀書-活用”四個部分,每個流程都有筆記本的參與:

在選書階段,用筆記本隨時記錄收集到信息,包括別人的讀書建議、電視新聞、報紙雜誌、傳單海報,利用這些信息,觸發自己讀書的靈感,挖掘出自己想要讀的是什麼書;
在購書之前,整理收集的信息收集,在筆記本上列好書單,拿著書單去買書,節省時間;
在讀書階段,運用“蔥鮪火鍋”式筆記法,摘抄精華內容,寫上自己的評價感想;
在活用階段,定期翻看讀書筆記,寫下重讀筆記的新想法,當進行寫作輸出時,用讀書筆記作為素材。

“筆記讀書法”是《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精華部分。

1.只用一本筆記本

在開篇,奧野宣之就動員大家準備一本筆記本,並且用“一元化”的形式進行記錄,就是將所有內容都記在一個本子裡,不用進行分類,只按照時間順序一條一條寫下去。

用筆記記錄內容有四種——平時的感悟隨想、購書清單、各種報道的剪報、讀書筆記。這些內容正好涵蓋了“選書-購書-讀書-活用”的整個讀書流程。

用“一元化”方式做筆記的好處是,所有信息都集中在一個地方,方便查閱和回顧。

奧野宣之還強調,即使現在是數碼時代,筆記最好還是用手寫。他說:

即使你用手機拍照,花三十分鐘保存了三十本書的信息,也不如花三十分鐘抄寫一本書的內容有效率。
儘管抄書也不一定能記住全部內容,但某段文章、某個詞、作者的語氣和思想等等,都會隨著抄寫時的身體感覺被深深地刻印在頭腦和身體裡。

2.用“摘抄+評論”的形式做讀書筆記

奧野宣之將自己做讀書筆記的方法稱為“蔥鮪火鍋”筆記法,也就是“摘抄+評論”。

摘抄的內容有三類——對自己重要的、引起共鳴的、刷新自己認知的。

在摘抄之前,至少要把書讀上三遍,需要經過三層的篩選,確保你抄的是精華:

第一次閱讀,瀏覽全書,將認為重要的那一頁折一個角;
第二次,閱讀折角的那些書頁,再次篩選出重要的內容,在同一頁上折上另外一個角;
第三次,閱讀那些折了兩個角的書頁,如果覺得裡面的內容確實有價值,就可以用彩色筆劃線標記。

經過三次篩選之後,劃線標記的內容就是精華了,摘抄這些內容。

摘抄內容之後,寫上自己對這條內容的評論、感想。

只有在讀完書後對書中內容做出反應,進行主動思考,才能真正掌握這本書的內容。

所以,剛開始沒有想法,寫下一句話也是可以的。最重要的是自己當下的想法,只要有了這個步驟,就能激發你進行主動思考、主動閱讀。

3.活用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是一種昇華工具,可以讓讀書活動完成從生搬硬套到獨創思維的飛躍。

奧野宣之列舉了三種活用讀書筆記的方法:

第一是回顧,就是重新閱讀讀書筆記。以前看過某本書,當你想要回顧其中的內容,可以翻看這本書的讀書筆記,一般不用再去翻書。重讀筆記的時候,要從一個新視角來讀,要進行思考,將新的感想寫下來,有助於激發新思想。

活用筆記的第二個方法是輸出。比如,寫書評可以查看相關筆記,進行材料組織,梳理思想。寫文章也可以參考以往的筆記,甚至將不同書籍的筆記進行混合組合,以A書的觀點作為B書的論據,往往能推陳出新。

第三個方法是將筆記作為解決問題的素材。對於一個問題,找到相關主題的筆記進行對照,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

從A、B、C三本書中找出有用的部分以後,用C書來解決A書與B書相對立的部分產生的問題,再以A書的眼光來觀察B書和C書的事例,每次的情況都不一樣,但也都大同小異。總而言之,就是讓A、B、C三本書互相爭論,最後由我自己來做評判。

另外,《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還介紹了19個高效閱讀的技巧,比如少依賴網絡、多利用百科全書、地圖等工具書,收集利用書的腰封、書籤等。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伍鋅在讀書


因為我個人的記憶力不是很好,經常會忘記讀過的內容和生活中的事情,所以我最近也在考慮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讀一本書時,我會強迫自己在讀書的過程中用一個本子做一些讀書筆記。當我讀完一部分內容以後,例如一個章節會將這些筆記整理到我的有道雲筆記中,每一張做筆記後都要整理,讀完這本書之後,就會把整本書中的主要內容有道雲筆記進行整理,並且做一張思維導圖,這樣當整本書都讀完以後,就會有一張清晰的脈絡圖。如果覺得這本書的內容特別有用,值得以後反覆研讀,我就會寫一篇簡短的讀後感,將自己當時的感想記錄下來,以便以後讀的時候做一個回溯和驗證。如果這本書讀完後覺得沒什麼營養價值,那我就沒有必要再寫讀後感了。

讀書的習慣也是因人而異,有的人讀完之後都會寫一篇或者幾篇讀後感,有的人讀完書後一篇也不寫。這都沒有強制要求,看你自己讀完後有沒有感想需要記錄下來的。

如果我的回答你覺得有用,歡迎關注,評論,轉發,收藏。



老百姓投資


我平時都有閱讀的習慣,平均一週閱讀一兩本書。

最初讀書沒有寫讀後感的習慣,但後來慢慢感覺,把一本書讀完後不久,書中的內容慢慢模糊起來,甚至最後都不知道書裡面講的是什麼。

於是我找了一些如何閱讀方面的書籍來學習,通過這類書籍的介紹,我才發現,單純的去讀書,只是一個輸入的過程,如果沒有輸出,讀的效果都不會太好。所以我開始嘗試對自己讀得比較仔細的書,寫一篇書評或者是一篇讀後感。

平時讀書,我都習慣在手機上閱讀,使用一些讀書軟件,比如噹噹雲閱讀。通過讀書軟件看書最大的好處就是容易記筆記。當看到重要的部分,無論是畫線還是寫感想,都十分方便,書看完之後,把所有的筆記導入印象筆記之後,寫起書評或讀後感來也非常容易。

後來我深深的體會到,凡是做過讀書筆記,尤其是寫過書評的書籍,自己記得就很清楚,收穫也是最大。


大道至簡的睿俊


那個時候學校沒有圖書館,很喜歡看書。

那個年代很多同學的零花錢,一週住校除了飯票,才五塊錢的零用錢,我經常回家吃飯,一週十塊都不夠,幾乎把這些錢都用來買信紙稿紙郵票了。

那個時候對文學非常狂熱,買書的錢,都是向開明的老爸要的。

然後就跑到縣城的廣場上買那種十塊錢一本的盜版,經濟條件不好,可以買書的次數並不多,因此比較珍惜,記得買的第一本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從頭到尾看完後,不光在日記本上剖析每個人物,寫讀後感,還在那本書上寫的密密麻麻。並且對當天的新聞都會在日記本上點評,記錄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和心情。

放晚自習九點半了,回到家還會鋪開稿紙天馬行空地舞文弄墨,做著天真的文學夢,時不時的往電臺文學欄目投幾篇自以為不錯的稿件。

心情低落時,文字是唯一可以安撫靈魂的。這個習慣堅持了十幾年。

只是最近十年,幾乎沒有讀過書,唯一一本帶在身邊的只有《聖經》,還是希望自己能安排時間多讀一些書籍,把這個習慣延續下去。


藍玫瑰的夢還未醒


讀完書,要寫讀後感?偶爾為之可以,長期堅持,既不現實也無必要

讀書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有所讀,就有所感,我現在邊讀邊把零碎的感想寫在書頁上,當然指自購書;圖書館借來的,就把感想寫在手機備忘錄裡。

寫讀後感是幾十年前讀中學時的事情了,估計平時像我這樣的“讀書人”居多,看完書再專門寫篇讀後感的,本人武斷地判斷不會超過一成。

當然明白,有人會說,如果讀完一本書沒有總結歸納書中的益章成讀後感,那讀完一本書又有什麼作用呢?那我問你,你寫完讀後感就能上了一個臺階嗎,寫完是不是也會束之高閣,——你天天讀書,天天寫讀後感,每天都會複習嗎?不每天覆習,效果跟我一樣。

讀書學習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每個人讀書都在反反覆覆的思考過程中提升自己,不一定拘泥於寫讀後感這種形式。

不知別人情況如何,我反正已經習慣於邊讀邊思邊記,而且對我這個年過半百的人而言,行之有效。

我並不反對寫讀後感,我甚至鼓勵自己的孩子寫讀後感,但屬於偶爾為之。每本書都寫讀後感,既不現實也無必要。除非自己專業領域的專業書,那是需要精讀的,背誦下來都不為過,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我沒讓寫讀後感成為習慣,沒有遺憾。

我可以把寫讀後感的時間節省下來用於多讀同領域的書籍,我認為事半功倍。多種觀點相互交鋒、印證,既加深了記憶,也開闊了視野,何樂不為?!

本觀點本方法本人踐行適配,未必適合他人。自言自語,聊以作答,也已計入備忘錄,為本人輕車熟路的所謂“讀後感”樣式。——我的各本書裡都能找到如上所示類似的自言自語。


每日十條憶童年


其實,說到讀後感呢。書評也算是一種讀後感的形式吧,只不過書評是圍繞書籍展開,且不等同於讀後感。

說到書評呢,很多人會與讀後感聯繫起來,從小學開始,老師就喜歡佈置一個作業叫做某篇文章的讀後感,就是根據這篇文章,把你的所想所感表達出後來,可以聯想到生活中有共鳴的事例,或者從這篇文章中你感悟到了什麼?讀後感的寫作沒有絕對化的標準,比如說要求你必須要怎樣去寫。所以,讀後感寫起來有點自嗨的感覺,

然而書評就不一樣了。書評是對於一本書做評論,它的重點部分是對於書籍的評論部分。百度上對於曙平的解釋是這樣的:書評,即評論並介紹書籍的文章,是以“書”為對象,實事求是的、有見識的分析書籍的形式和內容,探求創作的思想性、學術性、知識性和藝術性,從而在作者、讀者和出版商之間構建信息交流的渠道。書評是應用寫作的一種重要文體。簡單來說呢,就是要求我們在讀完一本書之後,把握書的基本內容,又能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然後把輸入的知識以書評的方式輸出。

寫書評需要注意幾點:

一、應該以書籍本身為主線,而不是寫作者本人跟著思維天馬行空地暢遊。比如說這本書中涉及到了婚姻關係,然後列舉了身邊好多著夫妻關係的事例,最後讀下來,根本你不知道這本書究竟在講什麼。又或者是一本關於唐朝文化的書籍,而寫的過程中卻大面積地寫唐朝的政治,最後還發表了自己的觀點7。但是沒有圍繞書的主線來寫,這就不是一篇完整意義上的書評,只能算是一篇文章。

二、書評應該以評為主。評價這本書帶來的價值,評價這本書給自己的體驗,以及評價這本書在其他書籍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要有自己的明確的見解和態度。

一篇合格的書評,主要包括這樣幾個方面的內容:作者信息,書的內容,書的寫作背景,這本書的值得挖掘的幾個關鍵點,這本書與市場上同類型的書籍相比,有什麼優缺點,對於這本書的評價等。



下面,我們從書評的開頭、中間、結尾三個部來分別介紹一下。書評基本格式——破題、引題、作者介紹、邏輯主線(這四個是開頭部分)、亮點解讀(中間正文)、立意總結(結尾)。破題就是在文章開頭分析解釋命題作文裡的這個題,一兩句話或者一段話,說透文章的要義。寫之前要花精力思考你的這篇文章到底要寫什麼東西,比如說你要寫溝通中的無效溝通,以及怎麼改善。想清楚你要寫這些以後,你再想怎麼引出這個話題。常見的一些破題方法,一種是對比法,你要寫無效溝通,就可以對比無效和有效溝通。另一種是概念解釋法,比如你可以直接說啥叫無效溝通呢?你去解釋一番,自問自答。這裡面主要就是體現出你的分析和總結來。還有一種常用的是直接引用相關話題的經典語句,這種自帶吸引力,也可以順順利利就把話題引入到你想要討論的點

開頭。每篇書評都要有一個相應的主題,類似於所有的寫作,開頭要結合主題引入。然後介紹書的相關內容,尤其作者是誰,書具體講了什麼內容,這些都要說清楚,讓讀者有個初步的瞭解,方便你在下面做深入探討時能跟上你的思維。



中間。這是書評的重點部分,一般是挖掘書籍中值得探討一下的關鍵點,做相關擴展。我們在看書的時候就可以用思維導圖工具,用導圖梳理清楚書的邏輯脈絡,重點記下看書過程中,讓你很受啟發的一些點。然後以此為基礎,選擇自己準備評論的關鍵點,可以是寫作技巧,可以是作品意義,也可以是書中的內容部分。

在評論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立足於書籍做對比評論,可以參考別人的一些觀點,也可以對比同類型書籍進行評論。但要注意的是,書評寫作一定要客觀,優缺點都要說一下,不能一味褒獎。

評論部分是書評的重點,也很考驗寫作者的功力。評論一定要寫得豐富有趣,這需要作者有大量的閱讀,敏捷的思維,以及強大的寫作能力。一篇優秀的書評,它的評論部分往往能讓人拍案叫好,讓人有購買原書飽讀一番的慾望。

結尾。結尾主要是對作品做評價,總結全文。結尾的句式特點一般是,這本書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有什麼意義,算是對作品做一個定性的評價。再和文章開頭,以及主題進行呼應,就此結束。

最後說一下,不管寫什麼文章,套路只是初期學習的一個方向,或者說是一個參照模板,但是並不侷限於此。俗話說:”無招勝有招“,一個武林高手都是把各家絕學融會貫通,最後彙總成自己的特有的招數。



所以寫書評也是,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把這本書寫出地有趣又有料,讓讀者看了能有想去讀這本書的慾望。寫的時候太過於套模板就會顯地枯燥無味,而要寫出一篇寫完自己都覺得很想反覆去讀的書評,一般是加入自己的親身體驗與感受,把書裡的知識融匯到自己的生活中,這樣寫出來的書評很有感情,很飽滿。


軼舟讀書


人類大腦對新知識的學習遵循一個叫遺忘曲線的規律:

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


通過曲線發現,在剛學習完的24小時之內是遺忘最快的。為什麼做讀書筆記寫讀後感呢,一是為了能夠讓自己對剛讀完的知識做一個梳理總結,加深記憶和理解;二是為了能真正把書中的知識消化成為自己掌握的知識。這也就是很多人做讀書筆記的原因。

很多人羨慕別人出口成章,落筆成文。文采斐然的背後都是有一個好的閱讀習慣。讀書筆記(讀書感)就是一個好的閱讀習慣的體現。

讀書筆記有幾個形式:

1.摘抄

學生時代,我們應該都有過摘抄的經歷,把書中你認為寫的很好的句子全部抄寫下來,到寫作文時,往往能派上用場。

當然,這個方法依然可以用到現在的讀書上,也是我們積累素材的重要途徑。

2.讀後感

這個自不必說,每每讀完新書,都會靜下心來,認真思考,把從書中所思所感所悟所得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這也是對書中知識自我輸出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3.書評

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寫書評,覺得這個過於專業。其實,對於書評,雖然不專業,大家都儘可去嘗試一下,我感覺跟讀後感有些共通之處,書中作者要表達的觀點(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你是否認同,自己有哪些不同的理解(觀點)等,都可以是書評的內容。

我一般嘗試寫完書評後,都會去網上看看別人對此書的評價,好壞各取幾篇比較典型的記錄下來,看看別人的立意和思考,總能給自己一些啟發。

4.文章輸出

這是現在很多自媒體創作者對於讀書最常用的一個方式。我之前說過,要保證持續優質的內容輸出,必須肚子有墨,腦子有料,而讀書正是這樣一個添墨補料的充實過程。

我們讀書都是用腦子在讀而不是用眼睛在讀,如果不做筆記,不寫感想,等於白讀。

讀書筆記的過程就是我們用腦子讀的過程,消化理解,思考感悟,變為己用。


拾書達觀


寫讀後感是個好習慣,但現在有多少人只是為了寫而寫,卻沒有真正去理解跟吸收,導致讀了很多書依然腦袋空空呢?

1.提煉讀書小貼士

讀書筆記終究也只是為了幫助我們理解和記住書本的內容,那麼就不用拘泥於太多形式,我一般不會過分注重書本的內容,而是更在意自己到底理解多少,在書本的基礎上,我有沒有自己的理解與感受。

因而讀完一本書或者一個小章節,我會閉上書本,回憶我剛剛看到了什麼,然後把我能夠想到的所有點轉化為自己的大白話提煉出來,如圖。

這張圖是我看了一本關於如何成為聊天高手的書提煉出來的知識點,一目瞭然,而且通過第二次加工,書本上的知識已經被全盤吸收了。

2.不要過分追求讀書筆記,而是你到底學到了什麼

很多人為了偽造一種我很努力的假象,拼命做筆記,但這類人的學習效果往往是最低效的,因為他們只會照著書本的內容一字不差搬過來,卻沒有真正用腦子去思考。

真正會學習的人,從來不依賴於讀書筆記,他們把大腦當成最好的記錄工具,在腦子裡反覆預演書中的各種細節,在回憶和覆盤中一次次加深對內容的銘記,理解和吸收,這樣才是我們值得學習的讀書方法。

我是蘇樂,前500強企業文案策劃,爆文作者,富書,樊登讀書,卡娃微卡特約作者,荔枝微課認證講師,專注分享寫作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