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知識—“皇帝”這個工作可不舒服

科普小知識—“皇帝”這個工作可不舒服

有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中國封建社會,皇帝這個群體向來與“獨一無二”“九五至尊”“呼風喚雨”等霸氣的詞彙相聯繫。因為它足夠霸氣,為了爭奪這份“殊榮”,歷史的舞臺上從不缺少腥風血雨。就在我們這些“局外人”都認為當皇帝是個美差時,清朝雍正皇帝代表“皇帝群體”發聲了:“在我看來,當皇帝,真是這天下第一苦差事!朕心裡苦啊!”皇帝心裡苦?真的假的?小讀者們,保持這份好奇,跟著孔龍一起拿上板凳,聽聽皇帝跟咱們訴說衷腸吧。

祖宗立的規矩,含淚也得遵守

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為了保證江山穩固,提升皇帝決策的正確率,防止其率性而為是不二途徑。於是,“監控”這種正確率的規矩紛紛出臺。

首先就是“諫官”。諫官就是專門給皇帝提意見的官職。為了保證諫官能很好地發揮作用,歷朝立下了這樣的規矩:諫官可以當面頂撞皇帝,但皇帝無權隨意處置諫官。有了這麼一條規矩,諫官在行使權力時就放心多了。

我們熟知的著名諫官—魏徵,就是個好例子。在做宰相之前,魏徵擔任“諫議大夫”一職。作為一個稱職的諫官,魏徵在給唐太宗進諫時,那絕對是“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從不畏龍顏之怒。

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隻上好的鷂鷹,歡喜得不得了,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逗玩著。這一幕正巧被魏徵看到。擔心陛下玩物喪志,魏徵決定行使權力。唐太宗跟魏徵搭班子這麼久了,當然知道魏徵是不會允許他整天與一隻鳥嬉戲的。但唐太宗實在太喜歡這隻鳥了,看到魏徵來了,趕緊把鳥藏在胸前。魏徵見狀,不動聲色,只是滔滔不絕地啟奏國事。唐太宗幾次想打斷,但又覺不妥。在這漫長的“拉鋸戰”中,鷂鷹最終憋死在了唐太宗懷中。看著“愛鳥”暴斃,唐太宗只能把委屈吞進肚中。

科普小知識—“皇帝”這個工作可不舒服

除了諫官之外,史官的存在也提醒著皇帝—您還有好多規矩需要遵守。哪個皇帝不想流芳百世,縱使再不濟,也不希望被後人嘲笑。而負責撰寫後人“歷史教材”的,就是每個朝代的史官。按照祖制,史官必須秉筆直書皇帝的“起居注”(皇帝的一言一行)。在起居注中,既有皇帝的英明決策,也不乏他的遺漏疏忽,甚至錯誤。為了保證史官實現“秉筆直書”,祖制還規定,不允許皇帝翻看和干涉史官記錄的起居注。可能有人要問,這史官也不能一天到晚盯著皇帝吧,所以皇帝完全可以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瞞過史官即可。要知道,這世上最大的“史官”是老百姓!皇帝言行不端,可以騙過一兩個史官,但難逃悠悠眾口。所以,想要流芳百世,皇帝們還是要按規矩辦事才行。

為這萬里江山,皇帝們也是拼了

守住江山,除了要守好規矩外,皇帝還要勤勤懇懇地工作,甚至做出“工作狂”的姿態。例如,秦始皇每天看竹簡 120 斤;勞模朱元璋每天批閱奏摺 200 份,18 年如一日;清朝的皇子們從 6 歲開始就要過著早上 5 點起床,連續讀書 10 個小時不休息的日子。

科普小知識—“皇帝”這個工作可不舒服

單單是超負荷工作,皇帝們還可忍受,但由於皇位向來是各家垂涎三尺的地方,所以,皇帝們還要面臨爭權奪利的精神緊張。在這種情況下,心理素質不過關的皇帝們,紛紛得上了精神疾病。比如,南北朝時期的宋朝兩位廢帝,都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同樣是宋朝的宋明帝劉彧,患了暴飲暴食症,被諷為“豬王”。與這些患病的皇帝相比,還有些皇帝的精神疾病弱一些,但那些奇葩習慣,也是令人瞠目結舌:如北齊後主高緯喜歡當乞丐;南齊廢帝蕭寶卷愛捕老鼠;明代萬曆皇帝竟能 20 年不上朝……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據學者統計,中國的 209 個皇帝,平均壽命才 39.2 歲,明顯低於社會平均水平。看來,當個皇帝,不僅要守各種規矩,還要準備好付出健康代價。果然,權力愈大,責任愈大!

皇帝心裡的苦,你們可懂?

科普小知識—“皇帝”這個工作可不舒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