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王安石喜欢改别人的诗,《咏梅》也是抄的别人吗?

269852880003


问题:据说王安石喜欢改别人的诗,《咏梅》也是抄的别人吗?


前言

王安石确实喜欢化用或者改编前人的试作,但是称不上抄袭,毕竟还是在原有作品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创作。例如这首《咏梅 》?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不过,就像南宋文学家周紫芝所说:自古诗人文士,大抵皆祖述前人作语。王安石的这首诗也有出处,而且特征很明显。

一、王安石咏梅改编于这首诗

梅花的形象,我们在诗经中就能看到了,在魏晋南北朝,咏梅诗越来越多 。王安石的这首《咏梅》就是从南北朝乐府诗化用而来。

《梅花落》(乐府诗集)

中庭一树海,寒多叶未开。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上郡春恒晚,高楼年易催。织书偏有意,教逐锦文回。

这首 《梅花落》来自于郭茂倩《乐府诗集》,郭茂倩是与王安石同时期的人物,他的这本诗集收录了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的精华作品。

二、从王安石的咏梅看古人的化用

即使没有什么诗词基础的人,读过这首诗,也能看出来王安石的化用痕迹。

“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 ”被王安石化用为: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中庭一树海,寒多叶未开 ”被化用为: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化用之后,作品更加简洁,主题更加突出: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咏梅》

据日本空海和尚说说唐朝诗人有个好习惯,随身带有前人诗歌的手抄本,自己作诗的时候如果苦思不得,就打开“锦囊”看一看:

凡作诗之人,皆自抄古人,诗语精妙之处,名为随身卷子,以防苦思。作文兴若不来,即须看随身卷子,以发兴也。”《文镜秘府论》

看来王安石也有个“随身卷子”,不过才思敏捷记忆力好的人,自己的大脑就是一个“随身卷子”,很多能够口占一绝的人,肚子里的学问就是一个小百度。

不仅仅唐人如此,历朝历代的诗人因为熟读古人诗书,自己创作时不免会有前人的影子。上面引用南宋文学家周紫芝的这句话来自《竹坡诗话》:

自古诗人文士,大抵皆祖述前人作语。

三、其他人的借用与化用

1、借用

例如晏几道的词《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首词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直接把别人的句子一字不改拿来用了,这两句因晏几道而闻名,反而是原作者五代时期的翁宏默默无名。如果不是晏几道的话,”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这样的佳句就被埋没了。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2、 化用

晏几道直接搬运借用,不过古人化用的情况就多了。翁方纲《石洲诗话 》说过杜甫的化用:

张燕公“秋风树不静,君子叹何深”,即杜之“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所本 也;“洞房悬月影,高枕听江流”,即“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所本也。

张燕公是宰相张说 ,执掌文坛三十年,为一代文宗,“秋风树不静,君子叹何深”出自他的《和魏仆射还乡》

富贵还乡国,光华满旧林。秋风树不静,君子叹何深。故老空悬剑,邻交日散金。众芳摇落尽,独有岁寒心。

杜甫的这首“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是《天末怀李白》第一联。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翁方纲解释说杜甫的“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虽然出于张悦“秋风树不静,君子叹何深”,但是杜甫的“凉风起天末“意境更加高远,是”点铁成金“的化用。


结束语

诗人常常借咏物抒发胸中所想。写这首诗的时候 ,据说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 。此时王安石一定是读到或者想起南北朝的这首《梅花落》,心有所感,写下了这首咏梅诗。

至于王安石是不是也带有”随身卷子“,老街就不知道了。像这些苦读诗书的人,自己的大脑就是随身卷子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是的!

比如王安石诗《梅花》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句,化用苏子卿《梅》诗云:“祇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

比如王安石诗《出定力院》有“殷勤为解丁香结,放出枝头自在春”,是化用唐代诗人陆龟蒙《》中“殷勤与解丁香结,从放繁枝散诞香。”

比如王驾有一首《晴景》曰:“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後兼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为:“雨前不见花间蕊,雨後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比如王仲圭有一句“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句,时人激赏。王安石改为“奏赋《长杨》罢”,并认这样更好。刘贡父有一句“明日扁舟沧海去,却从云里望蓬莱”,荆公改为“明日扁舟沧海去,却从云气望蓬莱”,还被后来的诗评家讥讽过。唐朝诗人刘威有一句:“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荆公改为“漫漫芙蓉难觅路,萧萧杨柳独知门”。

比如孟郊诗“竹影金琐碎”,王安石化用为“山月入松金破碎”,

比如白居易有诗 “紫藤花下怯黄昏”,王安石直接化用到自己的《禁中春寒》诗里“已著单衣犹禁火,海棠花下怯黄昏。”白居易还有一句“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王安石化做“涧欲通南涧水,南山正绕北山云。”

比如参寥有一首《细雨》里面有一句“细怜池上见,清爱竹间闻”,王安石改成“细宜池上见,清爱竹间闻”。

比如韦庄有“绿阴生昼寂,孤花表春馀”之句,而王安石诗中有“绿阴生昼寂,幽草弄秋妍”之句。

比如王维有一名名“山中一夜雨”,王安石改为“山中一半雨”

比如杜甫有一句“关山同一照”,王安石改为“关山同一点”

当然最出名的还是那一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直接借用过来,变成了“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整个宋朝,以诗的技巧而论,王安石排第一。就算放在整个古代也能排进去前五。可惜现在他的诗才被忽略了。研究或欣赏宋诗,唯一不能略过的不一定是黄庭坚,但一定是王安石。因为他的诗,是真的好!

如果玩集句,中国古代所有人都算上,王安石排第一。诗评家说,王安石的集句《胡笳十八拍》混然天成,绝无痕迹,如蔡文姬肺肝间流出。顺道小可将其中两首贴上,大家赏一下。

1

燕山雪花大如席,与儿洗面作光泽。 怳然天地半夜白,闺中只是空相忆。

2

点注桃花舒小红,与儿洗面作华容。 欲问平安无使来,桃花依旧笑春风。


亦有所思


科普一下,文人之间的抄不叫做抄,而叫做化用。南宋文学家周紫芝说:“自古诗人文士,大抵皆祖述前人作语”。古人吟诗作赋时,隐括前人之意或者化用前人妙句,将之融入自己作品中也是很常见的事情。且有些诗句,原作者写来只是铺陈叙事,平淡无奇,但一经妙笔化用,就点石成金,艳冠群芳了!

就拿纳兰词来说吧,他可真没少化用别人的诗😂,且拿一两诗举个例子。

忆江南

清 纳兰容若

新来好,唱得虎头词。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标格早梅知。“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是直接照搬顾贞观《浣溪沙·梅》:“物外幽情世外姿,冻云深护最高枝。小楼风月独醒时。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待他移影说相思。”的原句。😂

纳兰性德的——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中有这样的句子: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化自王次回的"个人真与梅花似,一片幽香冷处浓"。王诗有个主语"个人",容若化来的句子却没有主语,凭空生出了几多歧义。

文人之间的诗句挪用,放到现在,可能会被冠以抄袭之名,是不道德的。有种借花献佛的感觉,但其实在古代,文人之间还是很惺惺相惜的。我有花,你有意,且拿去。其实只要佛开心,谁的花有那么重要吗。这样看来古代的佛也不像现代的一样喜金银财宝,属酒肉饭囊一族,人家也喜欢琴棋诗画,诗词歌赋一类。


优雅如墨


这很不奇怪,在正常不过了,比如现在的人,现在的二三流歌手,都经常改人家原唱的歌,还改得理直气壮,脸不红心不跳的,电影,电视剧也一样,一部有点火的作品,都会有几个版本。做生意也差不离,一件商品好卖了,没隔几日就会满大街都是。先人一步的还是地滩货,就连真钞新版还没发行,假钞已捷足先登,很希奇吗?这个社会,就常常让人嘘嘘称奇,冒牌货冒得你目不信真!怀疑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