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少读李白,老读杜甫"?你对这种说法是否认同?

诗文百家


杜甫何以更易于打动有生活阅历之人?这是个好问题。

李白与杜甫,将其说成唐朝的代名词也不为过。

好像提起李白,就会想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繁华的唐朝、壮美的山川、飘逸的诗人。提起杜甫,则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无边落木萧萧下,无尽长江滚滚来"……战乱的唐朝、苦难的百姓、忧愤的诗人。

有人说"少读李白,老读杜甫",我认为这不仅是一种观点,也是一种现象,年少时期爱李白的人居多,觉得杜甫诗沉重、琐碎,到了一定的年纪,又开始渐渐理解杜甫,明白杜甫的伟大。所以,对于这种说法,不能说认同不认同,它是一种存在的现象,至于我们是否也要"少读李白,老读杜甫",倒不一定,读应广读,喜好随性,每个人的性格气质不同,偏好自然不一样。

少年人为何更易喜欢李白

李白是盛唐文化下的天才诗人,他明朗、自信、豪放、洒脱,世人称其"诗仙",亦自称"谪仙人"。

李白有少年人的冲劲。他生活的主要时期是在盛唐,国家在经济和军事上繁荣强大,在文化上更是兼容并蓄,士人对人生普遍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用世态度。李白更是如此,他自比管仲、诸葛亮、吕望、谢安,要"济苍生""安社稷",最后再像范蠡一样退隐江湖,泛舟而去。"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他也曾短暂的供奉翰林,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南陵别儿童入京》),然而玄宗皇帝对李白的看重只是其诗才,不久又遭到谗毁,"赐金放还"。李白对人生有着极其理想化的设计,但在现实中常遭遇打击,即便如此,他也始终有一种自信昂扬的风貌与洒脱不羁的气质,"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他的诗歌感情充沛,如奔腾流转的大江大河,方才明明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对仕途茫然无措,对现实忿忿不平,感叹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而这种消沉的意绪未能再持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苦闷抑郁一扫而空,显示出一种强烈的自信与乐观。

李白浪漫逍遥。"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风吹起柳絮,小酒馆酒香扑鼻,侍女取酒来让客人品尝。金陵的朋友们纷纷来送我,话别之际各饮了好几杯。请您问问向东流去的江水,别情与流水,哪个更长呢?送别之情从有缠绵之态"柳花"写起,最后问向悠长而去的"东流水",酒客沉醉不愿去,"语不必深,写情已足"(沈德潜《唐诗别裁》)。他的诗中亦常有壮美的山川与奇特的想象,例如我们从小就熟背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挥而就,天然而成,又让我们产生一种想象与向往,紫烟萦绕的瀑布似在眼前飞腾而下。"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涛涛而过的大江,盖天卷地的黄云,遥茫神异的雪山,壮阔的意象与壮阔的情思融合,给人以一种崇高之感。

李白的酒更加醉人。"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我在花间饮酒,却无人与我共饮,举起酒杯邀请明月,再加上我的影子一共有了三个人。可惜明月不会喝酒,影子也只是跟着我罢了,我只好暂且与他们结伴,及时行乐,莫负春光。我唱歌时月亮徘徊,我起舞是影子零乱,清醒的时候大家一起欢乐,醉酒之后各自分散。我愿与他们结下友谊,约定在天上相会。只是写独酌,却写得如梦似幻,只是写孤独,却一点也不冷清凄凉,反而潇洒飘逸。"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人生不如意常有,怎能沉溺于悲伤,有酒时便痛饮,得意时便尽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强烈的悲慨与不忿,一杯饮下,愁上加愁。少年人好酒,孤独时独酌,得意时举杯,失意时痛饮,只是不知酒醉人,还是人自醉。

杜甫何以更易于打动有生活阅历之人

杜甫,字子美,人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生活在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时期,对安史之乱有深刻的反映,衔接盛唐与中唐,中唐的诗歌与盛唐相比,更有生活化倾向,理想色彩消退。

杜甫的诗能跳出少年人的得意与失意,写出一种千载英雄的落寞。以《蜀相》为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丞相祠堂在何处?锦官城外的柏树长得郁郁苍苍。石阶上有碧绿的小草,深林处有黄鹂鸣叫,都是徒然,我无心欣赏。当年先主三顾茅庐,向您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您先后辅佐两代君主,鞠躬尽瘁。可惜您病死在出征的途中,千古英雄思此怎能不落泪。《杜臆》中评价此诗道:"盖不止为诸葛悲之,而千古英雄有才无命者,皆括于此,言有尽而意无穷也。"

杜甫对于国计民生始终有一种深切的关注。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自己的生活极度窘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却能超越个人的苦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我们少年时期有理想,有志向,却难有这种胸怀广大的仁爱情怀,只有历经生民苦难,从理想走入现实,才能有如此境界。

杜甫诗中有生活的琐碎。我们好像很少能从李白诗里能读到什么妻子儿女的家庭琐事,杜甫诗则不然,他有相当一部分的亲情题材诗,既有与妻子的相濡以沫,也有对儿女的舐犊情深。以《月夜》为例,是杜甫思念妻子所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今夜妻子在鄜州独自看着月亮,孩子们还小,不懂得思念长安。雾气清寒,许是会沾湿妻子的鬓发,月光孤冷,许是会映寒妻子的手臂。什么时候才能相见,两个人倚着窗帷,让月光擦干彼此的泪水。他不写自己是如何思念妻子儿女的,却从妻子思念长安开始写起,双向的思念不言而喻。杜甫的诗中除了对妻子儿女的亲情,还有

对邻里的关爱。如《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西边的邻居是一位无食无儿的老妇人,就任她在堂前打枣吧。如果不是因为生活窘迫,谁愿意如此呢?只因她心存恐惧,就更要对她亲近一些。她虽不该防着你,但是她看见你在院里插了篱笆还以为是真。她曾和我说朝廷的征税已经使她一贫如洗了,想到这兵荒马乱的时局就让人不禁落泪。杜甫曾在四川夔州的草堂居住过一段时间,后来他把这个草堂转让给一个姓吴的亲戚,他虽离开了原来的住处,却仍然心念着隔壁可怜的老妇人,故而写下了这首诗,可见其温柔敦厚。

康震老师说过一句话:"从李白,到杜甫,中国唐代的知识分子走过了一个很漫长的历程,这个历程就是,从最初的高标猛进的理想主义,到后面的关怀民生,他们实际上都是这个时代的娇子,只是他们对于时代的反映,对于时代的表现,表达的侧重各有不同。"这个漫长的时代历程或许我们也可以看做是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从少年时期的诗与远方,到逐渐的胸怀天下,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到"安得广厦千万间",这些理想、信念、胸怀,俱是我们民族的永燃之魂。(一往文学作者:李一帆)

一往文学


“少读李白,老读杜甫”是学诗人最朴素的经验总结,对欲向诗山挺进的老少爱好者们,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们知道,李白杜甫是唐代两位最伟大的诗人,没有之一。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两大带头人,李杜并称,没有第二。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少年走来,对未来世界充满幻想和好奇,正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理应培养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心中充满阳光,就能正视黑暗,克服畏难情绪,使自己充满自信,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的诗句就有很多正能量,足够人享用一辈子。

鲁迅先生和主席老人家就说过,年轻人不宜过早去写格律诗,因为格律诗确实有很多束缚思想,约束想象的框框,是戴着镣铐跳舞。过早陷入框框中,对后期的发展就会产生较大的负作用。

代表李白最高成就的诗歌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就不是格律诗,而且三言五言,七言十言夹杂,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诗,没有格也没有律,可最大程度表达各种意象,发挥想象,自由构思,抒发内心复杂情感和情绪。当然押韵是必须的,但也比格律诗更加自由和随意,可以一韵到底,更可以平韵仄韵互相转换,更加跌宕起伏,婉转千回,可以说是货真价实的“古代自由诗”。

李白当然也有很多美仑美奂的格律诗,《清平调》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就让贵妃娘娘如醉如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被誉为意境最美的唐诗之一,但李白就是不喜格律束缚,在意境和格律冲突时,毫不犹豫就会选择出律。如“故人西辞黄鹤楼”,二四都为平,明显出律,如果为了迁就格律,“故人”改为“故友”即可,但“故友”怎么读都觉得俗不可耐,一字之差就让全诗大打折扣。所以只要你够牛逼,能让人翘大拇指,那么你怎么出律都行;但若没那能耐,还爱出律,弄个四不象,就只能让人笑话了。

我们在经过了人生万千风雨,意气消磨后,进入中老年时,就得正视自己不再年轻的现实,还玩浪漫只会徒添烦恼。这时就该坐下来,好好研究一下格律,如何让诗句更加精炼,让诗歌更具韵味,让诗意更加理性,才能弥补想象的不足。杜甫最工格律,结构严谨,而且充满人性的光辉,很值得尊敬和体味。从中寻找生活乐趣,对老来乐大有裨益。



云卷飞山


这是两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心境不同,所作的诗句不同对阅读者,特别是青年人会有影响。李白是在盛唐时期的诗人,一生云游四海,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一会闲云野鹤下江陵,一会酒逢知己千杯少斗酒诗百篇,一会上气宇轩昂上青天,一会策马奔腾到草原,少年读者学习李白的诗,可以陶冶自己情操,培养丰富多彩思想感情,向往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杜甫的生活就没有李白那么幸运了。杜甫一生多灾多难,生活坎坷,家门几次遭遇不幸,特别是他的性格又多愁善感,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悲情伤感磨难始终伴随着杜甫一生,所以如果读者是老年人的话,可以感悟人生,对照自己,对照过去,比对历史,能得到深刻反思和道理以及人生百年的精神食粮!


连山堂傅艮6319285774


李白的诗,如《静夜思》《赠汪伦》都适合少儿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道难》选入高中课本,《将进酒》选入大学课本,都是艺术性思想性较高的。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穿花蛱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好记忆。还有《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境丰富,气象宏达。对中小学生学习古诗都很有帮助。当然《卖炭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些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也是很好的。

我们的生活毕竟不是处处有诗,还有心酸和泪水。



淡定秋菊


其实这也跟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李白当时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国家一片繁荣景象,所以李白的作品是激情向上的,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幻想!

杜甫就不同了,国家走向衰败,贪官污吏到处鱼肉百姓,故而他一边担忧皇帝的治国方面。另外却又店记着老百姓的温饱。

因此他的文字里多数是消极的。而他的爱国热情是值得我们颂扬的!


冬天的大雪125


秀才写下这个题目特想笑,真的,因为早年读过石钟山的《少不读胡适,老不读鲁迅》的书,不过全忘光了,现在直接把他的这个标题接过来用一下,稍作改动,不侵权的基础上能省事就省事。呵呵!

  实话实说,我以前特喜欢李白,但是现在我不是太喜欢李白!

  以前喜欢的原因是自恋,一直觉得自己有那么点李白的影子,读他的诗歌有豪情,并且觉得他的诗歌是天上落下来的,没有杜甫的沉郁顿作,读起来总是豪情满怀,“安能吹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多解气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真是自信满满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多有激情啊,看《恰同学少年》毛泽东冒雨在岳麓山背诵“我本楚狂人”也是心仪的不得了,还有他的《大猎赋》也是豪情万丈的,尤其是李白的那篇求职信《与韩荆州文》读起来更是替读书人挣了颜面了啊:“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当年读这篇文章的时候真是恨不得我也写这么一封求职书,应聘的时候进门直接甩给那些人力资源的面试官了事,后代的那些“请聘我,年薪十万”估计就是学的李白,但是我们都忽略了这是一封失败的求职书。

  后来发现,压根不是那么一回事,记得是哪位作家说过(鲁迅?),李白是中国说大话的鼻祖,“燕山雪花大如席”有那么点影子,“白发三千丈”就未必,其实李白不明白自己压根就不适合搞政治,原因就是他的诗人气质太强烈、太突出、太显眼,皇家御用道士司马承祯赞他有“仙跟”,政治家贺知章夸他是“谪仙人”其实是说明他不适合生活在“人间”——这话读者看到肯定会怀疑,不生活在人间那生活在哪啊?李白应该生活在诗里,生活在山水里,幸运的是当时“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要是在在这个这也门票那也门票的当代估计就没有那么逍遥啦(有研究这认为李白应该生于富贵之家,这话我绝对信),还好,李白做到了一半!正是因为诗人的李白有一颗赤子之心,用赤子的目光衡量着那个世界,于是就对政治理解不多,他不知道政治这潭水到底有多深,在李白看来以为政治就是写诗,他想打破当时的一切,“什么科举?那得考到什么时候?干脆上书求职得了。”这就是李白的想法。李白没有政治眼光,没有政治胸怀,也没有政治人的藏污纳垢,投靠永王李璘幕下就是明证,差点连小命都丢了。

  于是剩下的就是酒!

  打开李白的诗集,那个真是酒香扑鼻啊!你不想醉都不行。可是李白却告诉我们:“哥喝的不是酒,是寂寞!”——“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除了月亮与影子没有了朋友;“哥喝的不是酒,是愁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就在自己给自己制造的矛盾中日日买酒装醉——他真是装醉,“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你看你看,他还明白自己是“臣”,说明不糊涂嘛。可是酒一喝,大话也就更多了。

  所以现在读书,很少读李白的诗歌——其实自己并不老,怕的是李白说这种大话的习惯遗传到我身上来,说大话在李白那里可以成为旷古的艺术,在我这里大话就只能是大话的,再说我也见多了很多自称有李白风范的人,真以为自己也“斗酒诗百篇”——其实他也就是斗酒多拉几泡尿罢了!

  说到李白,就不能不和杜甫对比一番,自有李杜以来,就有挺杜一派挺李一派,喜欢李白的不在少数,热爱杜甫的也很多,各有各的说法!我以前就不喜欢杜甫,觉得他老是“老气横秋”的,读他的诗总是一股抑郁的气息充斥胸间,没有李白的豪情万丈,后来杜甫的诗歌读多了就觉得自己浅薄!

  比方说,读到一本趣味语文的书。里面有前人评说杜甫的《登高》的前两句是“九悲”。我们一起来看看: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他乡做客,难返故里,一可悲;

  经常做客,漂泊无定,二可悲;

  万里做客,长期流落,三可悲;

  适逢秋天,万物萧索,四可悲;

  重阳佳节,登台无酒,五可悲;

  亲朋寥落,独自登台,六可悲;

  顾及一躯,抱病登台,七可悲;

  年过半百,人近寿终,八可悲;

  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九可悲。

  两句诗就含有如此深广的意义,不想成为流传千古的的名句都不行。原来不喜欢他的诗歌并不是他的诗歌不好使我太没有境界。

  其实李白是仙人,不应该生活在人间。但是杜甫恰恰相反,他是真正生活在人间的诗人,读的他的诗作,是人间的烟火味,有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也有对兄弟的怀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也有对朋友的怀念:“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亲情友情爱情在他的笔下幻化得具体实在,让人触手可及。杜甫的愁,是实在的愁,杜甫的忧是具体的忧,杜甫的喜也是疯狂的喜:“剑外忽传收蓟北,突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甚至杜甫的理想也并不比李白差到哪里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在李白的眼里,能够入他眼的也就那么几位古人,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在杜甫这里,有了他崇拜的偶像,也有了不薄今人爱古人的非凡器宇。

  记得以前看过一本书说李白的诗歌是用才华写的,杜甫的诗歌是用勤奋写的,当时自己也挺认同,后来觉得不是这么一回事,谁敢说谁能说杜甫没有才华?只是他一直生活在现实的世俗的世界里并且又关注着天下苍生,这是李白没有的。“穷则独善其身”是很难,“富则兼济天下”更难,但是“穷则胸怀天下”更是难上加难,但杜甫做到了。

  自己的茅屋破了可是心里想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可以找到杜甫和李白诸多相同的地方,他们共同描摹祖国的大好河山,共同书写胸中的愤慨抑郁,然而杜甫却用一双浑浊的眼睛打量着那个城春草木深的破碎故国,用他沧桑的双手抚摸着那方生他养他的热土,这是“仙人”般的李白没有做到的!

  我无意比他们的高低,自有专家学者去比较,这只是我读他们诗歌的真切感受与变化历程。仅此而已!


清风142332050


看看中小学课本选的李杜诗文,就知道这话是不确的。只能说青少年经历不多,不妨浪漫一下,学习李白海阔天空的想一想、写一写,不可象杜甫,故作沉稳深厚,对社会感慨太多,发一些不着边的议论。因为你还没有那样的经历,也没有那样的分析判断能力。至于老了么,就可以‘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了,多的是无奈而已。


田野風


基本认同。用现代说法看李白和杜甫。李白可以算是大哥级别,他的诗充满幻想,让人随时都能感受到那种少年、青年的蓬勃,人生有很多美好,值得奋斗,值得勇攀高峰!无时不给人激励~

而杜甫就像是大叔,看透了人世沧桑,想问题的角度与方式都会比较现实,比较老成,读他的诗会给你一种现实的引导,让你了解到现实的残酷以及那种无可奈何改变的沉痛,是时候看淡人生,沉浸下来好好思考了。


写字那些事儿


晚年提倡学习杜甫,那是因为杜甫的诗更多的是在忧国忧民,在回顾自己的前半生而发出的总结性感叹,更容易让人有共鸣。一种悲伤又要一种对来的期盼,


赵感恩妮


不敢苟同。杜甫悲天悯人,有很强的人民性。年轻人未必喜欢杜诗,年纪越大,社会经历越丰富,越能理解杜甫,越加喜欢杜诗。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杜甫同情人民,反映他们遭受的苦难,然而他却无力找到出路,帮助社会底层人民摆脱苦难。这就成了毛泽东对杜甫的评价: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哭哭啼啼,不喜欢。所以,杜甫诗以外,一定要读磅礴大气,给人以鼓舞的李白和其它豪迈诗人的诗和词,会让人们在改造社会的斗争中,找到蓬勃的生命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