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迅与孔孟之间,一曰:“仁义道德”,一曰:“吃人”,该如何看待这两套话语?

乐活光阴


识途.鲁迅先生所言吃人.是鞭挞了那些披着仁义道德外衣.打着仁义道德的幌子.而行丧尽天良之事的士绅.封建社会的遗老遗少们.仁义道德本身并无过错.儒学所书繁多.我觉得其核心内函无非是:忠.孝.仁.义.礼.智.信.儒家所提倡的某些已不能适应飞速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被淘汰是自然而然的事.世界上本沒有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然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函即.忠孝仁义礼智信仍是我们现代人做人的行为标准.来规范约束我们的言行.总言之.仁义道德本身并没有錯.问题在于不论历史上历朝统治者还是平民百姓践行到什么程度.


识途m


按照“马后炮”原理,以及“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原则,试解如下:

孔孟所提倡的是“德”,要求每个人都要做一个“有德之人”,可这仅仅是要求,却不是命令,更不是法律。

只是提出了“有德”,可如果“无德”,却没有相应的制裁或惩罚办法。所以,这个“仁义道德”便显得空无着落,虚伪至极!而更让人愤恨的是,每个人都明白的事情,偏偏就没有人提出来,甚至反而将“德”做为一个幌子,或者婊子门前的牌坊!

孔孟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可是,讽刺的例子贯穿了整个历史。

君如果是昏君或暴君,那臣子也必须是忠臣,面对暴君,你不能杀,只能劝。哪怕辞官不做也不行。如果为了天下百姓而杀掉昏君,对不起,那叫弑!

父亲如果不慈不善不德,那儿子也必须要孝顺,父亲以恶毒的打骂儿子,儿子必须忍着,不能还嘴,更不能还手,否则再有道理,也是枉然。

也就是说,可能在鲁迅先生看来,儒家的仁义道德严重不对等,颇有些只许州官放火,不让百姓点灯的意思,而且这个意思还挂上了仁义道德的外衣。

我想,这就是鲁迅先生所极为厌恶的行为!

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社会黑暗,物资匮乏,民不聊生,更重要的是社民大众已经被仁义道德给弄得麻木不仁,有如行尸走肉!

面对不公平,面对不公正,面对黑暗,面对腐败,面对侮辱,面对打杀,面对侵略,都采取了忍让的态度。

因为他们是臣,是子,是民!

而这种意识形态的背后,正是孔孟的“仁义道德”。

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吃人!

孔孟吃的不是人的躯体,吃的是人的思想和灵魂,把中国人吃成了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要么被皇帝宰,要么被官僚宰,要么被侵略过来的外国人宰,总之,人民就是一头温驯的鹿,谁看到都可以宰。

被宰,是因为孔孟赋与了统治阶级宰人的规则和权力,赋与了普通人群被宰的意愿和义务。

因为儒家思想里的政治内容,所讲的就是规则,它支持,维护,悍卫统治阶级的权益不受侵害。

所以,鲁迅先生骂天骂地骂人!当一种思想被故意歪曲并利用时,往往会将有利于自己的一面无限地放大,并放在金字塔的顶端。

孔孟的仁义道德,对不同阶层的人要求也不尽相同。

凭什么?

《论语》《孟子》很好,尤其关于学习,修养,为人方面的论述相当精妙,值得学习并且按这个标准要求自己,但是,里面的政治观点害人不浅。或许孔子孟子当年或许没有想那么多,更没有想到自己一生心血会被后来的儒家子弟以及他们所勾结的统治阶级所利用。

这个锅,他们必须背!

不可否认,鲁迅经常骂过火了,骂错人了。

更不可否认的是,毕竟鲁迅骂了,可惜只有他一个人骂了!

更可惜的是,我们只有一个鲁迅!



亦有所思


把孔孟之道的‘‘仁义道德’’与鲁迅警世名言的‘‘吃人’’两套话语合在一起看,就成了‘‘仁义道德吃人’’,而这,正是以鲁迅等一批新文化运动代表者所提出的最有战斗力与号召力的口号,时至今日,仍然振聋发聩,它同时也是作为文化革命旗手的鲁迅最重要的历史与思想的贡献。


那么二者之间,是否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呢?孔孟的仁义道德是否本质就是吃人?鲁迅说的吃人是否指的就是孔孟的原装思想呢?

应该说,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的本意是仁者爱人,提倡的是统治阶级要施行仁政,被统治的人民要以仁义相处,这样社会才会和谐发展。

然而思想是思想,可以说只能是一厢情愿,即使之后两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把仁义道德作为统治思想,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所谓的仁义道德行为规范,形成庞大思想体系,然而,作为统治阶级自身,却从未真正践行过仁义道德,而他们为人民制定的所谓仁义道德规范,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并且在仁义道德的包装下,制定了许多非人性的封建道徳原则,正是在这样的仁义道德幌子下,做出了无数灭绝人性的勾当,成了奴役人民的工具,而统治阶级自己则是满口仁义道德,一肚男盗女娼。

正是基本这一点,要推翻罪恶的黑暗的封建统治,就必须揭露与铲除封建制度与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鲁迅借狂人之口,发出了仁义道德吃人的呐喊,并以祥林嫂、孔乙己、华小栓等被仁义道德吃掉的文学形象,对仁义道德进行了有力声讨。

可见,鲁迅的‘‘吃人’’是针对封建统治阶级所制造的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孔孟之道的仁义道德而发的,与作为本源的孔孟之道的仁义道德无关。

当然,深层地看,仁义道德也是有阶级性的,抽象看很美,本质看本必如此。所以今天再谈仁义道德,必须要加上社会主义的或中华优秀传统的限定,即使是孔孟原装仁义道德思想,也是有阶级与历史局限性的。


大洲文苑


如果你读过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如果你读透了其中的寓意,如果你也读过《伤逝》,你就知道鲁迅对孔孟的愤怒!以我个人的观点鲁迅并非痛恨本源的孔孟,而是痛恨被统治者改造、曲解、和利用的孔孟。他们禁锢了人民的思想,成为了愚弄人民的精神枷锁。人治社会的弊端——断送了人民的创造力、禁锢了人民的思想、将人民塑造成任人摆布的卑颜屈膝的奴才!砸烂孔家店是砸烂官家的孔家店,解放人民的思想,唤醒民众潜在的战斗精神,为我、为家、为民族、为国家奋起抗争,重塑民族精神,重建强大帝国,这才是正解。伪善的官家孔孟,满嘴的仁义道德,其实背后是吃人的洪水猛兽;本真的孔孟,其实是治国安邦的必不可少的方剂。鲁迅不愧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与旗手,一针见血,刀刀封喉。只可惜,曲解了鲁迅,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行云流水


谭嗣同变法失败后,他拒绝了梁启超的逃亡邀请,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也拒绝了日本使馆的好意,并对使者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做诗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被杀时,刑场观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既不能容,便去打破;若打不破,也不苟活。死得其所,流的是自己的血,何等快哉!快哉啊!

这就是孔孟思想锻造出来的:当仁不让,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敢为天下先的士族精神。所以谭嗣同讲:“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因变法而流血者,请自嗣同始。”此乃言其所思,行其所言,真大丈夫也!这是吃人文化培养出来的大丈夫,真豪杰?这种血性岂是一个日寇子弹飞过来就往日本人怀里躲的鲁大师可以比的?

抱怨不是什么高难度的技术活,人人都会。人人都来学鲁迅,你们就是把挖苦,讽刺,鞭挞,嘲弄,玩出花来,把键盘敲烂了,再加一个冷眼,又有什么卵用?鲁迅能够教会你们的唯有,吐吐口水的精神胜利法。最后你们依然是裹足不前的愤青。而谭嗣同?这才叫人人都学不会,也不敢学的“行者”。谭嗣同就是孔孟熏陶出来的。鲁迅能跟孔孟相提并论?有资格给用自己的血唤醒民智的谭嗣同提鞋吗?

很多人以为仁义道德只是停留在嘴巴上,孔孟恰恰是一套刚猛信仰,是讲知行合一,是讲殉道的。真正停留在嘴巴上的恰恰是鲁迅本人。为什么今日再无谭嗣同?因为培养谭嗣同的文化思想被鲁迅几十年如一日的丑化为“吃人”的,是腐朽的。鲁迅思想的价值就在于去中国化,所以今天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完全就是荒漠。要说人类普遍的劣根性,就是只要有一口饱饭绝不站出来。鲁迅所谓的唤醒民智,无非就是通过呐喊让别人冲锋,自己在后方提供精神食粮。若是没人冲锋,他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岂不搞笑?人人都怕死,人人都想苟且偷安。鲁迅大师本人的始终跳不出这种小农境界。这种人来启蒙,能启蒙出什么勇士?


空空空42973354


“仁义道德”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之所以“吃人”,是因为长期被统治者当成统治工具,以蒙蔽人们的思想智慧,奴役人们的言行举止。

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时代,老百姓是很容易统治的。只要给他们田地耕种,让他们吃饱睡暖,就不会造反。什么“民主、自由、平等”之类的人权,他们毫不在意。古代的平民百姓似乎都带着奴性,而导致这种奴性的罪魁祸首,不能不说是儒家思想。统治阶级把最初的儒家学说逐渐深化、延伸、配套,推衍出一套又一套的伦理纲常,而“仁义道德”就体现在民智未开的人们对这些伦理纲常的信仰遵循之中。于是,旧社会产生了太多的愚忠、愚孝、蒙昧、迂腐之人。这种状况,导致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问题。

所以,鲁迅认为“仁义道德”“吃人”,是因这些思想蒙蔽了国人太久,已经根深蒂固。“吃人”,说的是吃人的思想、吃人的智慧,使人愚昧。人的思想和智慧一旦被蒙蔽,等同行尸走肉。要使人们走出泥淖,就得先广开民智,让知识分子先行,否定“仁义道德”中的思想糟粕,用先进、科学的思潮洗濯民心,才能引领社会大众走出愚昧,走向新时代。


倚斋听风雨


现在一提到“仁义道德”就是批孔孟,批儒家思想,这真是中国人的悲哀。

试问我们现在的中国人有几个人是尊儒家思想的(我指的先秦时候的儒家,不是被后文人曲解过的儒家思想)?有几个人是真正按照儒家思想在生活为执行的?我们中国自宋以后正宗儒家传统已经越来越淡漠,到了清代,正宗儒家更是弱化到了极点。而中国处处挨打,经济、科技、军事越来越落后的几百年历史中,南宋朱熹的儒家思想对其影响深远,年代越往近代越不知道变成啥“妖魔鬼怪”了。

现在的“文人”动不动就把中国近几百年的落后,怪罪到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想想都汗颜。任何一个思想都有它的局限性、片面性,后辈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拓,继承精髓,而不是披上儒家的精髓——“仁义道德”淫欲自己的权谋术,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文人”才是真正的祸害。

我国汉唐两代盛行儒家文化,这两个朝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上都是当时世界上的一流强国,国家繁荣昌盛。我相信此处你会提出反对意见———那是古代。

好,为了说服您们,我再举例:

公元5世纪,儒家经典传到日本开始,不论是军国主义还是民主宪制,不论是古代、近代、还是当代,上到典章制度,下到黎民百姓,儒家思想一直影响着日本。日本明治维新后,向西方学习,很快走向富强,但日本的社会结构、运行体制、价值取向没有多大变化,他们保留自己传统文化的根基,学习西方的精髓,这就是日本的科技和经济可以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说完日本我们再来说韩国。从正宗儒家传到韩国至今,韩国都是传承的正统的儒家思想,在现代更加加重儒家的普及教育。从1960年开始各级学校中正式推行儒家学说教育,学习的内容是儒家礼仪和孔子的思想,现今全国有许多古老的书院和两百多所公办学校普及儒学,为何弹丸之地的韩国科技和经济也是高度发展。

当代大部分的“文人”自己不思进取,又不敢担当重任,一股脑的把责任全推给两千年前的古人,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也只有聪明绝顶的中国“文人”才有如此之能。

“吃人”这个说法是出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我把其中前后的几句话在这里都写出来(断章取义也是某些中国人的“才智”):“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大家看我加粗划横线部分———这历史没有年代(这是多明了的说白),鲁迅先生当然知道,近代的儒家是披着羊皮的狼,打着“儒家”的招牌,要求别人“仁义道德”,自己确不遵守,自己确干着违背道德、违背仁义的勾当,人前人后都是不一样的龌龊嘴脸,玩弄人与人之间的“谋略”是他们认为的“智慧”———这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因素之一。

别在用先秦时代的孔子给自己遮羞了,也别再拿孔子做替罪羊了,如果我中国人人都按这个“仁义道德”为准绳,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我中国将一片祥和!


凌寒独自开


也赶个热闹评论此提文,各个阶层都用仁义道德评价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同一个阶层都用仁义道德评价这个阶层的行为准则.,比如,最最底层的老百姓也用仁义道德作为行为准则.,评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他们除了评论本阶层的人是否讲仁义道德也用.这标准讲统治他们的上一级,可他们的上一级在评论这一级的时候同样用仁义道德评论本级,可他们评论他们的上一级同样用此标准,向上在一级一级的推吧,推到最最顶层决策都皇帝,皇帝也用仁义道德评论他的手下,可是皇帝是面对的普通百姓,这可是园圈啦,皇帝在普通百姓面.前不讲仁义道德,.普通百姓认为皇帝是坏人,普通百姓就会联合起来推翻皇帝,.皇帝是没胆量在普通百姓面前不讲仁义道德的,沙皇俄帝就是这样被打倒的,仁义道德是各阶层用于衡量各阶层和他们上一级谁是好人坏人的标准,而上一级也是用仁义道德评论他们的下一级和他们的上一级谁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标准,鲁迅的文章是不能推敲的,。没有了仁义道德做标准,各阶层用什么标准去评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呢.,,。读鲁文《疯人日记》都半自己没读懂,也多半自己专牛角尖,《疯人日记》这是你.读时.自己专牛角尖,此文不能推敲,也无文学价质


白与黑946


正如鲁迅先生说:在封建社会,老百姓生活的朝代分为两种,一种是做奴隶的朝代,一种是连奴隶都做不成的朝代。

在几千年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底层的人们已经形成了奴性。

而让人们都认可,接受这个奴性,并认定为安家立命行为准则的正是孔孟的那一套“仁义道德”。

鲁迅先生已经清醒的认识到了孔孟的那一套“仁义道德”,其实就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

统治阶级为了更好的体现“仁义道德”的重要性,唯一性,他们居然把为国家聚良才的科举考试,变为了“八股文”的比拼。

而要非常厉害的做好八股文,那必须要熟读孔孟。

并且在封建王朝,如果下层人们想改变命运,升到上层阶级,在盛世,那只有这一条路,读孔孟。

总而言之,孔孟的那套准则是被有权势的上层人士立为标杆的,是剥夺人们的思想开放和创造性的,让人们自然而然的形成奴性的准则。

放眼望去,我们堂堂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其实都是在不断的修饰已经存在的东西,真正有革新性的东西太少了。

这也就能解释清楚,为什么鲁迅先生又说了另一句话:我们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却只用来算命;发明了火药,却只拿来做烟花炮竹了。

恰好鲁迅先生生活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那个半封建半殖民文化的时代。

他非常清楚的看清了孔孟的“仁义道德”其实就是“吃人”。

这种人为的将人分等级,分阶层的礼仪教化,其实就是不把老百姓当人。

其实在秦朝的时候,就已经有陈胜吴广高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元朝张养浩的那句“兴,百姓苦;忘,百姓苦”,除了角度不同,意思其实也是一样的。

所以批判封建制度,鲁迅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个人。

但他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个人。

他启蒙于私塾,在洋学堂读书;他留过学,他学贯古今;他是古文大师,但又力推白话文;他是封建制度的受益者,但又是新文化运动的强力推动者。

这一切的经历,都让先生对于“孔孟之道”看得清晰透彻。

所以,我认为先生是对的。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加关注,感谢你的鼓励。


早晨从下午开始


看到如此多对鲁同志三呼万岁的文章和跟帖,想到鲁同志笔下阿q画的那个圆圈。有学问有思想,尤其是有想象力的人,可以从这个圆圈研读出许多深奥的哲理,发现无数伟大的寓意,当然可以构成无限伟大的思想,由此我们真的应该尊阿q为 伟大的画家,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革命家,伟大的造反家,伟大的思想家。



仁义道德和吃人,不是两套话语,而是一套化民治国理论,以及一种对前者的简单粗鲁否定。人们经常随手拿来的往往是中举后疯癫的范进等文学人物,作为儒教吃人的铁证。这实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即使一定要善意地理解,也是出自孤陋寡闻,坐井观天。

举一个当代的例子:近些年,在国人心目中,美国教育是天下最好的,中国富贵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把孩子送到美国去留学,这几年每年到美国留学的数量达到40万以上。但有多少国人知道或注意到,有多少留学生因为学业重等原因自杀或抑郁?可以负责任地说,仅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自杀或抑郁的至少是两位数以上,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至少有十分之一(尤其是大学以下的小留学生)从此纸醉金迷,声色犬马,这算不算“吃人”?



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上的不二地位,对亿万中国人的哺育和教化,可以说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哺育了无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社会脊梁,培养了无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仁人志士,教导了一代代“修身齐家”的社会中坚,从而使中国能够两千年屹立于世界东方,能够保持为一个统一的大国,能够成为一直繁荣富强的唯一世界性文明大国。也正是由于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巨大贡献,所以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的指导思想,儒家经典一直是各级教育的主要内容,孔孟等儒家先贤一直受到中国人的衷心敬仰。



鲁同志以及之后一代代对儒家大加否定乃至谩骂的人们,大体分为两类,其一是因为要找清末开始国家落后的原因,或要借古喻今,就顺手抓来一个作为替罪羊,根本不管历史事实,所以有人说“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二是一群起哄之人,他们对中国历史知之甚少,对孔孟只是道听途说几句,可怜又可笑的是他们所知道的那几句还是被人有意曲解,或无限放大,用来做打人工具的。如“克己复礼”就是要复辟资本主义,如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要取向的传统教育是为封建统治培养孝子贤孙等等,都是些不值得一驳的胡言乱语。可怜一些不学无术的人至今信以为真,还在拿着当真理,当名言在这里振振有词,也只能一笑置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