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迅與孔孟之間,一曰:“仁義道德”,一曰:“吃人”,該如何看待這兩套話語?

樂活光陰


識途.魯迅先生所言吃人.是鞭撻了那些披著仁義道德外衣.打著仁義道德的幌子.而行喪盡天良之事的士紳.封建社會的遺老遺少們.仁義道德本身並無過錯.儒學所書繁多.我覺得其核心內函無非是:忠.孝.仁.義.禮.智.信.儒家所提倡的某些已不能適應飛速發展變化的現代社會.被淘汰是自然而然的事.世界上本沒有絕對的一成不變的.然儒家學說的核心內函即.忠孝仁義禮智信仍是我們現代人做人的行為標準.來規範約束我們的言行.總言之.仁義道德本身並沒有錯.問題在於不論歷史上歷朝統治者還是平民百姓踐行到什麼程度.


識途m


按照“馬後炮”原理,以及“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原則,試解如下:

孔孟所提倡的是“德”,要求每個人都要做一個“有德之人”,可這僅僅是要求,卻不是命令,更不是法律。

只是提出了“有德”,可如果“無德”,卻沒有相應的制裁或懲罰辦法。所以,這個“仁義道德”便顯得空無著落,虛偽至極!而更讓人憤恨的是,每個人都明白的事情,偏偏就沒有人提出來,甚至反而將“德”做為一個幌子,或者婊子門前的牌坊!

孔孟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各盡其能。可是,諷刺的例子貫穿了整個歷史。

君如果是昏君或暴君,那臣子也必須是忠臣,面對暴君,你不能殺,只能勸。哪怕辭官不做也不行。如果為了天下百姓而殺掉昏君,對不起,那叫弒!

父親如果不慈不善不德,那兒子也必須要孝順,父親以惡毒的打罵兒子,兒子必須忍著,不能還嘴,更不能還手,否則再有道理,也是枉然。

也就是說,可能在魯迅先生看來,儒家的仁義道德嚴重不對等,頗有些只許州官放火,不讓百姓點燈的意思,而且這個意思還掛上了仁義道德的外衣。

我想,這就是魯迅先生所極為厭惡的行為!

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社會黑暗,物資匱乏,民不聊生,更重要的是社民大眾已經被仁義道德給弄得麻木不仁,有如行屍走肉!

面對不公平,面對不公正,面對黑暗,面對腐敗,面對侮辱,面對打殺,面對侵略,都採取了忍讓的態度。

因為他們是臣,是子,是民!

而這種意識形態的背後,正是孔孟的“仁義道德”。

也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的——吃人!

孔孟吃的不是人的軀體,吃的是人的思想和靈魂,把中國人吃成了任人宰割的東亞病夫。要麼被皇帝宰,要麼被官僚宰,要麼被侵略過來的外國人宰,總之,人民就是一頭溫馴的鹿,誰看到都可以宰。

被宰,是因為孔孟賦與了統治階級宰人的規則和權力,賦與了普通人群被宰的意願和義務。

因為儒家思想裡的政治內容,所講的就是規則,它支持,維護,悍衛統治階級的權益不受侵害。

所以,魯迅先生罵天罵地罵人!當一種思想被故意歪曲並利用時,往往會將有利於自己的一面無限地放大,並放在金字塔的頂端。

孔孟的仁義道德,對不同階層的人要求也不盡相同。

憑什麼?

《論語》《孟子》很好,尤其關於學習,修養,為人方面的論述相當精妙,值得學習並且按這個標準要求自己,但是,裡面的政治觀點害人不淺。或許孔子孟子當年或許沒有想那麼多,更沒有想到自己一生心血會被後來的儒家子弟以及他們所勾結的統治階級所利用。

這個鍋,他們必須背!

不可否認,魯迅經常罵過火了,罵錯人了。

更不可否認的是,畢竟魯迅罵了,可惜只有他一個人罵了!

更可惜的是,我們只有一個魯迅!



亦有所思


把孔孟之道的‘‘仁義道德’’與魯迅警世名言的‘‘吃人’’兩套話語合在一起看,就成了‘‘仁義道德吃人’’,而這,正是以魯迅等一批新文化運動代表者所提出的最有戰鬥力與號召力的口號,時至今日,仍然振聾發聵,它同時也是作為文化革命旗手的魯迅最重要的歷史與思想的貢獻。


那麼二者之間,是否有著必然的因果聯繫呢?孔孟的仁義道德是否本質就是吃人?魯迅說的吃人是否指的就是孔孟的原裝思想呢?

應該說,孔孟的仁義道德思想的本意是仁者愛人,提倡的是統治階級要施行仁政,被統治的人民要以仁義相處,這樣社會才會和諧發展。

然而思想是思想,可以說只能是一廂情願,即使之後兩千年來封建統治階級把仁義道德作為統治思想,並且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所謂的仁義道德行為規範,形成龐大思想體系,然而,作為統治階級自身,卻從未真正踐行過仁義道德,而他們為人民制定的所謂仁義道德規範,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工具,並且在仁義道德的包裝下,制定了許多非人性的封建道徳原則,正是在這樣的仁義道德幌子下,做出了無數滅絕人性的勾當,成了奴役人民的工具,而統治階級自己則是滿口仁義道德,一肚男盜女娼。

正是基本這一點,要推翻罪惡的黑暗的封建統治,就必須揭露與剷除封建制度與思想,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魯迅借狂人之口,發出了仁義道德吃人的吶喊,並以祥林嫂、孔乙己、華小栓等被仁義道德吃掉的文學形象,對仁義道德進行了有力聲討。

可見,魯迅的‘‘吃人’’是針對封建統治階級所製造的流傳了兩千多年的孔孟之道的仁義道德而發的,與作為本源的孔孟之道的仁義道德無關。

當然,深層地看,仁義道德也是有階級性的,抽象看很美,本質看本必如此。所以今天再談仁義道德,必須要加上社會主義的或中華優秀傳統的限定,即使是孔孟原裝仁義道德思想,也是有階級與歷史侷限性的。


大洲文苑


如果你讀過魯迅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如果你讀透了其中的寓意,如果你也讀過《傷逝》,你就知道魯迅對孔孟的憤怒!以我個人的觀點魯迅並非痛恨本源的孔孟,而是痛恨被統治者改造、曲解、和利用的孔孟。他們禁錮了人民的思想,成為了愚弄人民的精神枷鎖。人治社會的弊端——斷送了人民的創造力、禁錮了人民的思想、將人民塑造成任人擺佈的卑顏屈膝的奴才!砸爛孔家店是砸爛官家的孔家店,解放人民的思想,喚醒民眾潛在的戰鬥精神,為我、為家、為民族、為國家奮起抗爭,重塑民族精神,重建強大帝國,這才是正解。偽善的官家孔孟,滿嘴的仁義道德,其實背後是吃人的洪水猛獸;本真的孔孟,其實是治國安邦的必不可少的方劑。魯迅不愧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與旗手,一針見血,刀刀封喉。只可惜,曲解了魯迅,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行雲流水


譚嗣同變法失敗後,他拒絕了梁啟超的逃亡邀請,稱:“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也拒絕了日本使館的好意,並對使者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在獄中,意態從容,鎮定自若,做詩曰:“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被殺時,刑場觀者上萬人。他神色不變,臨終時還高呼:“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既不能容,便去打破;若打不破,也不苟活。死得其所,流的是自己的血,何等快哉!快哉啊!

這就是孔孟思想鍛造出來的:當仁不讓,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先天下之憂而憂,敢為天下先的士族精神。所以譚嗣同講:“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因變法而流血者,請自嗣同始。”此乃言其所思,行其所言,真大丈夫也!這是吃人文化培養出來的大丈夫,真豪傑?這種血性豈是一個日寇子彈飛過來就往日本人懷裡躲的魯大師可以比的?

抱怨不是什麼高難度的技術活,人人都會。人人都來學魯迅,你們就是把挖苦,諷刺,鞭撻,嘲弄,玩出花來,把鍵盤敲爛了,再加一個冷眼,又有什麼卵用?魯迅能夠教會你們的唯有,吐吐口水的精神勝利法。最後你們依然是裹足不前的憤青。而譚嗣同?這才叫人人都學不會,也不敢學的“行者”。譚嗣同就是孔孟薰陶出來的。魯迅能跟孔孟相提並論?有資格給用自己的血喚醒民智的譚嗣同提鞋嗎?

很多人以為仁義道德只是停留在嘴巴上,孔孟恰恰是一套剛猛信仰,是講知行合一,是講殉道的。真正停留在嘴巴上的恰恰是魯迅本人。為什麼今日再無譚嗣同?因為培養譚嗣同的文化思想被魯迅幾十年如一日的醜化為“吃人”的,是腐朽的。魯迅思想的價值就在於去中國化,所以今天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完全就是荒漠。要說人類普遍的劣根性,就是隻要有一口飽飯絕不站出來。魯迅所謂的喚醒民智,無非就是通過吶喊讓別人衝鋒,自己在後方提供精神食糧。若是沒人衝鋒,他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豈不搞笑?人人都怕死,人人都想苟且偷安。魯迅大師本人的始終跳不出這種小農境界。這種人來啟蒙,能啟蒙出什麼勇士?


空空空42973354


“仁義道德”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之所以“吃人”,是因為長期被統治者當成統治工具,以矇蔽人們的思想智慧,奴役人們的言行舉止。

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封建時代,老百姓是很容易統治的。只要給他們田地耕種,讓他們吃飽睡暖,就不會造反。什麼“民主、自由、平等”之類的人權,他們毫不在意。古代的平民百姓似乎都帶著奴性,而導致這種奴性的罪魁禍首,不能不說是儒家思想。統治階級把最初的儒家學說逐漸深化、延伸、配套,推衍出一套又一套的倫理綱常,而“仁義道德”就體現在民智未開的人們對這些倫理綱常的信仰遵循之中。於是,舊社會產生了太多的愚忠、愚孝、矇昧、迂腐之人。這種狀況,導致了近代中國積貧積弱的社會問題。

所以,魯迅認為“仁義道德”“吃人”,是因這些思想矇蔽了國人太久,已經根深蒂固。“吃人”,說的是吃人的思想、吃人的智慧,使人愚昧。人的思想和智慧一旦被矇蔽,等同行屍走肉。要使人們走出泥淖,就得先廣開民智,讓知識分子先行,否定“仁義道德”中的思想糟粕,用先進、科學的思潮洗濯民心,才能引領社會大眾走出愚昧,走向新時代。


倚齋聽風雨


現在一提到“仁義道德”就是批孔孟,批儒家思想,這真是中國人的悲哀。

試問我們現在的中國人有幾個人是尊儒家思想的(我指的先秦時候的儒家,不是被後文人曲解過的儒家思想)?有幾個人是真正按照儒家思想在生活為執行的?我們中國自宋以後正宗儒家傳統已經越來越淡漠,到了清代,正宗儒家更是弱化到了極點。而中國處處捱打,經濟、科技、軍事越來越落後的幾百年歷史中,南宋朱熹的儒家思想對其影響深遠,年代越往近代越不知道變成啥“妖魔鬼怪”了。

現在的“文人”動不動就把中國近幾百年的落後,怪罪到兩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想想都汗顏。任何一個思想都有它的侷限性、片面性,後輩應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拓,繼承精髓,而不是披上儒家的精髓——“仁義道德”淫慾自己的權謀術,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文人”才是真正的禍害。

我國漢唐兩代盛行儒家文化,這兩個朝代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上都是當時世界上的一流強國,國家繁榮昌盛。我相信此處你會提出反對意見———那是古代。

好,為了說服您們,我再舉例:

公元5世紀,儒家經典傳到日本開始,不論是軍國主義還是民主憲制,不論是古代、近代、還是當代,上到典章制度,下到黎民百姓,儒家思想一直影響著日本。日本明治維新後,向西方學習,很快走向富強,但日本的社會結構、運行體制、價值取向沒有多大變化,他們保留自己傳統文化的根基,學習西方的精髓,這就是日本的科技和經濟可以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說完日本我們再來說韓國。從正宗儒家傳到韓國至今,韓國都是傳承的正統的儒家思想,在現代更加加重儒家的普及教育。從1960年開始各級學校中正式推行儒家學說教育,學習的內容是儒家禮儀和孔子的思想,現今全國有許多古老的書院和兩百多所公辦學校普及儒學,為何彈丸之地的韓國科技和經濟也是高度發展。

當代大部分的“文人”自己不思進取,又不敢擔當重任,一股腦的把責任全推給兩千年前的古人,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也只有聰明絕頂的中國“文人”才有如此之能。

“吃人”這個說法是出自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我把其中前後的幾句話在這裡都寫出來(斷章取義也是某些中國人的“才智”):“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大家看我加粗劃橫線部分———這歷史沒有年代(這是多明瞭的說白),魯迅先生當然知道,近代的儒家是披著羊皮的狼,打著“儒家”的招牌,要求別人“仁義道德”,自己確不遵守,自己確幹著違背道德、違背仁義的勾當,人前人後都是不一樣的齷齪嘴臉,玩弄人與人之間的“謀略”是他們認為的“智慧”———這也是中國近代落後的因素之一。

別在用先秦時代的孔子給自己遮羞了,也別再拿孔子做替罪羊了,如果我中國人人都按這個“仁義道德”為準繩,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我中國將一片祥和!


凌寒獨自開


也趕個熱鬧評論此提文,各個階層都用仁義道德評價一個人的行為準則,同一個階層都用仁義道德評價這個階層的行為準則.,比如,最最底層的老百姓也用仁義道德作為行為準則.,評論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他們除了評論本階層的人是否講仁義道德也用.這標準講統治他們的上一級,可他們的上一級在評論這一級的時候同樣用仁義道德評論本級,可他們評論他們的上一級同樣用此標準,向上在一級一級的推吧,推到最最頂層決策都皇帝,皇帝也用仁義道德評論他的手下,可是皇帝是面對的普通百姓,這可是園圈啦,皇帝在普通百姓面.前不講仁義道德,.普通百姓認為皇帝是壞人,普通百姓就會聯合起來推翻皇帝,.皇帝是沒膽量在普通百姓面前不講仁義道德的,沙皇俄帝就是這樣被打倒的,仁義道德是各階層用於衡量各階層和他們上一級誰是好人壞人的標準,而上一級也是用仁義道德評論他們的下一級和他們的上一級誰是好人還是壞人的標準,魯迅的文章是不能推敲的,。沒有了仁義道德做標準,各階層用什麼標準去評論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呢.,,。讀魯文《瘋人日記》都半自己沒讀懂,也多半自己專牛角尖,《瘋人日記》這是你.讀時.自己專牛角尖,此文不能推敲,也無文學價質


白與黑946


正如魯迅先生說:在封建社會,老百姓生活的朝代分為兩種,一種是做奴隸的朝代,一種是連奴隸都做不成的朝代。

在幾千年封建王朝的統治下,底層的人們已經形成了奴性。

而讓人們都認可,接受這個奴性,並認定為安家立命行為準則的正是孔孟的那一套“仁義道德”。

魯迅先生已經清醒的認識到了孔孟的那一套“仁義道德”,其實就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工具。

統治階級為了更好的體現“仁義道德”的重要性,唯一性,他們居然把為國家聚良才的科舉考試,變為了“八股文”的比拼。

而要非常厲害的做好八股文,那必須要熟讀孔孟。

並且在封建王朝,如果下層人們想改變命運,升到上層階級,在盛世,那只有這一條路,讀孔孟。

總而言之,孔孟的那套準則是被有權勢的上層人士立為標杆的,是剝奪人們的思想開放和創造性的,讓人們自然而然的形成奴性的準則。

放眼望去,我們堂堂中華幾千年的燦爛文明,其實都是在不斷的修飾已經存在的東西,真正有革新性的東西太少了。

這也就能解釋清楚,為什麼魯迅先生又說了另一句話:我們國人發明了指南針,卻只用來算命;發明了火藥,卻只拿來做煙花炮竹了。

恰好魯迅先生生活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那個半封建半殖民文化的時代。

他非常清楚的看清了孔孟的“仁義道德”其實就是“吃人”。

這種人為的將人分等級,分階層的禮儀教化,其實就是不把老百姓當人。

其實在秦朝的時候,就已經有陳勝吳廣高喊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元朝張養浩的那句“興,百姓苦;忘,百姓苦”,除了角度不同,意思其實也是一樣的。

所以批判封建制度,魯迅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後一個人。

但他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個人。

他啟蒙於私塾,在洋學堂讀書;他留過學,他學貫古今;他是古文大師,但又力推白話文;他是封建制度的受益者,但又是新文化運動的強力推動者。

這一切的經歷,都讓先生對於“孔孟之道”看得清晰透徹。

所以,我認為先生是對的。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請點贊,加關注,感謝你的鼓勵。


早晨從下午開始


看到如此多對魯同志三呼萬歲的文章和跟帖,想到魯同志筆下阿q畫的那個圓圈。有學問有思想,尤其是有想象力的人,可以從這個圓圈研讀出許多深奧的哲理,發現無數偉大的寓意,當然可以構成無限偉大的思想,由此我們真的應該尊阿q為 偉大的畫家,偉大的哲學家,偉大的革命家,偉大的造反家,偉大的思想家。



仁義道德和吃人,不是兩套話語,而是一套化民治國理論,以及一種對前者的簡單粗魯否定。人們經常隨手拿來的往往是中舉後瘋癲的范進等文學人物,作為儒教吃人的鐵證。這實在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即使一定要善意地理解,也是出自孤陋寡聞,坐井觀天。

舉一個當代的例子:近些年,在國人心目中,美國教育是天下最好的,中國富貴家庭的孩子幾乎都要把孩子送到美國去留學,這幾年每年到美國留學的數量達到40萬以上。但有多少國人知道或注意到,有多少留學生因為學業重等原因自殺或抑鬱?可以負責任地說,僅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中自殺或抑鬱的至少是兩位數以上,到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中至少有十分之一(尤其是大學以下的小留學生)從此紙醉金迷,聲色犬馬,這算不算“吃人”?



儒家思想在中國兩千多年曆史上的不二地位,對億萬中國人的哺育和教化,可以說在古今中外歷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僅哺育了無數“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社會脊樑,培養了無數“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仁人志士,教導了一代代“修身齊家”的社會中堅,從而使中國能夠兩千年屹立於世界東方,能夠保持為一個統一的大國,能夠成為一直繁榮富強的唯一世界性文明大國。也正是由於儒家思想對中國的巨大貢獻,所以兩千多年來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的指導思想,儒家經典一直是各級教育的主要內容,孔孟等儒家先賢一直受到中國人的衷心敬仰。



魯同志以及之後一代代對儒家大加否定乃至謾罵的人們,大體分為兩類,其一是因為要找清末開始國家落後的原因,或要借古喻今,就順手抓來一個作為替罪羊,根本不管歷史事實,所以有人說“歷史就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二是一群起鬨之人,他們對中國歷史知之甚少,對孔孟只是道聽途說幾句,可憐又可笑的是他們所知道的那幾句還是被人有意曲解,或無限放大,用來做打人工具的。如“克己復禮”就是要復辟資本主義,如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要取向的傳統教育是為封建統治培養孝子賢孫等等,都是些不值得一駁的胡言亂語。可憐一些不學無術的人至今信以為真,還在拿著當真理,當名言在這裡振振有詞,也只能一笑置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