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縣北焦村的張姓來自哪裡

高邑縣北焦村的張姓來自哪裡?

摘自李慶元 編著《北焦村志》(2014.12)

張 姓

北焦村共有張姓86戶,434 人,為四個不同宗祖的張氏家族是北焦村大姓氏之一,約佔全村總人口2981人的14. 5%,張氏家族大部分聚居在老后街的中段,除此之外,在全村其他街道也都有分佈。

據考證元朝順帝年間(公元1347年),張、劉二姓居住於中焦村,在公元1347年後的元末明初,因中焦村處於泲河北岸,地勢低窪,時有洪水圍困村莊,張劉二氏同時搬遷到北焦村,因前街在先,后街在後,所以張姓居住在後街,其他街道的張姓居民大部分是後來從外地遷居而來,與其不是一宗。

北焦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除了元朝時代就有的張姓之外,後來又陸續遷入三個來自不同地方的張姓家族,這四個家族雖都姓張,但卻分別是先祖起源不同,也無血緣關係。現將四個張氏家族的情況分述如下:

一、北焦村歷史最早的張氏家族:

這一張氏家族是元朝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後中焦村的張喜、張榮秀、張四朋、張二、張大等人從中焦遷入北焦村後生息繁衍至今,到現在有72戶,350人,為張姓戶數人口最多,是北焦村最早的張氏,歷史最長,這一張氏族的戶數人口情況是:

張彥芳4人,張彥法4人,張彥堂9人,張彥民1人,張軍強3人,張國強4人,張廣瑞7人,張慶瑞6人,張利軍6人,張利強5人,張利傑4人,張曉軍3人,張曉建3人,張寶亮6人,張建亮4人,張金亮4人,張軍輝3人,張現民6人,張力平9人,張素峰4人,張素現4人,張貴鎖2人,張貴英5人,張夕朝5人,張夕會6人,張夕軍4人,張素民8人,張會強6人,娟 5人,張建濤4人,三 3人,張利濤6人,張貴生4人,張瑞青5人,張清波4人,張廣兆6人,張廣國8人,張明子3人,張紀明4人,張廣現7人,張同義5人,張同賢6人,張廣義10人,張振義7人,張秋志6人,張增志5人,張兆立7人,張建立4人,張立波4人,張玉志6人,張勝軍7人,張勝民4人,張秀朝5人,張廣平4人,張廣龍4人,張廣宏4人,

張大軍子6人,張二軍子5人,張永強6人, 公告張佔兵6人,張曉才3人,張曉龍3人,張輝子7人,張寶4人,張曉磊5人,張磊亮3人,張迎軍3人,張書琴6人,張書義3人,張書強3人,張寶華3人。

關於這一張氏家族, 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萬羊張的傳說”。這一傳說在張氏族內流傳至今,傳說是張氏先祖還在中焦村居住沒有遷入北焦村時,張氏家族土地、房產很多,生活富足,為人忠厚、寬以待人、和睦鄉里,人丁興旺,家中僱有多個傭人,其中僱用放羊倌一人,張氏任由放羊倌管理羊只,羊只多少由放羊倌說了算數,對放羊倌十分信任,從不盤間羊只發展情況,放羊人對東家十分敬重,努力放牧,羊只發展繁殖很快,羊群規模越來越大。

後來放羊人想東家不聞不問,丟了他也不知道,於是把羊群趕走幾年未歸,張氏也不予追問查找,幾年後羊只繁殖發展到了一-萬隻, 這時放羊人覺得東家人品這麼好,我要不把羊還給他,良心過不去, 於是回來告訴東家羊群還在,而且羊只數量多, 讓東家準備好羊圈,東家聽了放羊人的話圍了一個大羊圈,放羊人說太小,又往大里作,放羊人還說羊圈太小,再往大里作,放羊人還說太小,東家這時說:“你說羊圈小,這樣吧,咱的地你佔多少算多少,隨便佔吧。”一天放羊人通知東家吃過午飯羊群就回來了,結果,吃過午飯後成群結隊的羊象潮水般一直到了天黑,羊群才走完,足有一萬隻羊。

這麼多的羊,繁殖發展這麼快,有人說這羊群中有領頭的羊神,為了找出領頭的神羊,想了一個辦法,擺上香案供品,讓羊群從跟前過,如果哪個羊吃了供品,哪個就領頭神羊,說來也怪,那麼多的羊從供桌前過都不去吃供品,唯獨一個又瘦又髒的羊把供品吃了,這時人們說這隻羊就是領頭神羊,這時有的人看這隻羊又瘦又髒,樣子難看,說:這樣的羊怎麼稱是領頭羊神,先把它殺了吃肉,於是把這隻羊殺了。

殺了這隻羊後,羊只就開始大量死亡、丟失,很快萬隻羊就沒有了。萬羊張的傳說與中焦村的歷史記載相吻合,是張氏家族歷史沿革,發展變化的一個佐證。

高邑縣北焦村的張姓來自哪裡

二、從南焦村遷來的張氏族

在清朝晚期東王俄村-一張姓男子來到北焦村娶曹氏女子為妻,井落戶北焦村,婚後無子,從南焦村要來張成祥作為繼子,張成祥從南焦村來到北焦後,生張書琴、張慶賓二子,後張書琴生子張風朝, 張慶賓生張林、張英朝、張連勝三個兒子,張英林生張力週一子, 張英朝生張建周、張建才兩個兒子,張連勝生張立建、張建營兩個兒子,張鳳朝生張瑞峰、 張清強兩個兒子,形成現在7戶40人的局面,其具體家庭情況是:

張力周8人,張建周6人,張建才4人,張立建6人,張建營4人,張瑞峰7人,張瑞現5人,共計7戶40人。

三、山西洪洞遷來的張氏族

根據該家族現在年齡大的張保文、張佔群二人介紹,在清朝光緒年間,先祖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北焦村,張佔群說:在其年幼時,家門口有光緒年間的牌匾,現已失傳,據張保文、張佔群講,到他們這一代是第五代,共有張保文、張佔群、張冬計、張德勝、張德順五人。

該家族戶數人口都不多,聚居於中街西頭路南原黃家巷以西(第三生產隊西頭),除這裡之外,在村內其他街道也有分佈(近幾年有的子女蓋新房到村子其他地方)。

其族氏發展沿革情況是:

始祖一人,於清光緒年間從山西洪洞縣來到北焦村,生第二代二子,第二代兩個兒子,各生第三代一個兒子,一人名叫醜,另一人名字不詳。第三代醜生第四代張付金、張付銀;另一人生第四代張福、張洋。第四代張付金生第五代張冬計,張付銀生第五代張保文,第四代張洋生第五代張佔群、張德勝、張德順三個兒子,張福無子生第五代女兒風夕。

現第五代張保文生第六代張貴彥、張貴傑、張貴力三個兒子,張冬計無子,張佔群生第六代子,張德勝生第六代子,張德順生有第六代子。

現在這一家族輩份清楚, 脈絡明確,現今其家族戶數人口情況是:張貴彥8人,張貴傑7人,張貴力6人,張佔群7人,張德勝6人,張德順5人,共計6戶39人。

高邑縣北焦村的張姓來自哪裡

四、從贊皇縣黃蓮溝村遷來的張保國

張保國,原藉贊皇縣黃蓮溝村,在20世紀80年代到其北焦村姐姐家居住,長大成人後,在北焦村結婚娶北焦村杜姓女子為妻,生育兒女,其子: 2014年結婚成家,共計1戶5人。

在東北和北方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張姓是中國三大姓氏之一。張姓人群大約佔了當代人口的7.70%,有8500萬,是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之一,

或許因為人員眾多的緣故,張姓歷來人才輩出,很少有別的姓能夠與之相比。

戰國時,魏國人,張儀憑藉著三寸不爛之舌,周旋於列國之間,漢初,精通兵法的張良以奇謀良策助劉邦打下江山。

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奉命出使西城,最終開闢了“絲綢之路”。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人稱“醫聖”,先後寫下了《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書法家張芝,字體獨特,被譽為“今草”。東漢末年,張角創立了“太平道”,發動徒眾起義,此外還有張飛、張遼名震時。

三國時,東吳名臣張昭,先後輔佐孫策、孫權。晉時,出現了文學家張載、學者張翰。十六國時,張軌、張俊、張天錫幾代人割據涼州,建立了前涼政權。南朝時又有畫家張繇。

唐朝時,有張公益一家,九代同居共財,為世人所稱道.

盛唐時,名相張九齡,獻上《千秋金籤錄》,規勸玄宗居安思危。當時書法家張旭,被人稱為“草聖”。此外還有詩人張繼、張佑、張籍,方士張果、名將張巡。

北宋時,理學家張載開創了理學派“關學”。宋時張姓還有張浚、詩人張耒。

明代史出現了一代改革家張居正,此外還有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名將張煌言。近代以來,出現了名將張學良、民主人士張瀾、國畫大師張大千、文學家張經哲等人。在中共黨內,還有張聞天等人。

高邑縣北焦村的張姓來自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