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打工兄弟倆打刀,穿破衣服住小洋樓,一天打30把菜刀一把90元


這對兄弟倆,戴眼鏡的是哥哥,叫張增龍,手裡拿著自己作品的菜刀的,是弟弟叫張增山,哥哥56歲,弟弟51歲,兄弟倆從當年十五六歲起開始跟著爸爸學習打鐵,至今已經走過了三四十年的年頭。他們的這個鐵匠鋪,在安徽省淮南市壽縣正陽關鎮,這個鎮子已經有2530多年的歷史了。

正陽關,被稱為淮南古鎮,史書上記載,這裡是中華八大關之一。在明成化元年六月在此設立收鈔大關,直屬戶部管理,稱之為“銀正陽”,或“東正陽”。“正陽關”即因此得名。古稱潁尾,陽石,羊市、羊石城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早在東周中期已具雛形。《左傳》魯昭公十二年有“楚子狩於州來,次於潁尾”記載,以此計算,正陽關鎮已有2530多年曆史。

現在,這裡還沒有較好的旅遊開發,不過,五一期間,慕名前來的零散遊客,基本上都是周邊縣市的,也有很多人,站在正陽關北門的城門樓望去,城裡的一些建築,還保留著以前的原始建築風格,典型的淮河流域文化薰陶下的建築。


張氏兄弟在這裡打鐵,傳承了祖上的手工技藝,他們說,加上自己這一代,張家已經在這裡打鐵100多年,從當年的清朝末年開始,爺爺那輩兒就在這裡,落下了腳,開始打鐵為生。

因為正陽關扼守淮、潁、淠三水之咽喉,是淮河中游重要水運樞紐,有“七十二水通正陽之說”。所以,在那個陸運交通還不發達,鐵路沒有開通的時代裡,這裡,水運十分發達,“舟車四達、物盛人眾”,“戶口殷繁、市廛繞富”,“帆船競至、商賈沓來”,以前曾是鄂、豫、皖三省二十四縣商品集散中心,全國有八個省在正陽關設有會館。

所以,那時候這裡的打鐵鋪很多,船隻需要的,農民做活需要的,各種鐵器,鐵匠鋪都可以打出來。現在,兄弟倆的鐵匠鋪,已經是鎮子上唯一的一家還存在的老式鐵匠鋪了,這樣的一錘一錘砸下去,張家人已經打了3代,持續100多年。


現在,有一些鐵器的製作工序,不全靠手工也可以做出來。現在,鎮子上的原住居民沒有以前多,很多年輕的一代開始走出鎮子,外出求學,工作,和其他很多地方一樣,他們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回來,當年繁盛的水運,如今早已被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所取代。

張家的第四代人,也已經離開了這個鎮子,外出工作,這兄弟倆說,很多外地人到這個鎮子裡來,能看的東西基本上就兩樣,一個是保留著原始建築風味的正陽關門樓,還有一個就是他們兄弟倆的鐵匠鋪。

現在,兄弟倆的鐵匠鋪生意還不錯,因為全是手工活,所以,現在只打生活中用的菜刀,一把菜刀零售價格在80元到90元之間,因為不能快遞,所以,他們的業務僅僅侷限於在這個鎮子上銷售,本鎮的人買的比較少,因為打出來的菜刀比較耐用,更換的頻率也比較低,主要是一些外地的遊客買的多。


他們打鐵鋪的這兩間老房子,也已經有好幾十年的歷史,弟弟張增山說,這房子的裡面結構,全部是木結構,是從爺爺那輩傳下來的,也算是這個鎮子上的歷史建築了,他們兄弟倆在鐵匠埔的後面居住,蓋了新的樓房,平時打鐵結束回家,就會換上新衣服。

在爐火中,不成形的菜刀磨具有30把左右,兄弟倆已經配合了快40年,他們現在不僅靠打鐵謀生,更多的還是對老一輩手藝的繼承,兄弟倆說,現在到了他們這一輩手裡,不想把這個手藝丟了,但是因為打鐵很辛苦,孩子們又不願意學習,現在就面臨著一個兄弟倆擔心的困境,那就是以後他們老了,沒人再接手打鐵這活兒了。

如今,兄弟倆一直有一個心願,就是能夠把他們兄弟倆的這門手藝傳承下去,另外,就是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讓這門手藝,在這個千年古鎮繼續保留下去。更多圖集和深度人物故事,請點擊關注圖說江淮,帶給你有溫度的視覺人生,歡迎私信提供故事線索,講述你的人生故事,溫暖每一個前行的心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