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率軍血戰磨盤山,南明精銳部隊全軍覆沒,永曆帝逃亡緬甸

交水大捷後,李定國犒賞將士,厲兵秣馬 。但是論功行賞的時候,把原來孫可望的部隊稱為“秦兵”,而他跟隨他的部下稱為“晉兵”,招致不少原來孫可望部下的不滿 。同時對劉文秀收編孫可望潰卒三萬練以備邊之事,也不高興,於是後來召回,使的劉文秀鬱郁不自得志而死,嚴重削弱了戰鬥力。

李定國率軍血戰磨盤山,南明精銳部隊全軍覆沒,永曆帝逃亡緬甸

孫可望投降後,向洪承疇獻出了西南地區的地圖,並且告訴了大西軍的具體情況,使清軍摸清了底細。公元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明永曆十三年)二月,清廷決定分三路大軍攻貴州:平西將軍吳三桂同都統李國翰領北路軍從四川進攻,徵南將軍卓布太領南路從廣西進攻,靖寇將軍羅託同大學士洪承疇領中路,從湖南進攻。本來大西軍應針鋒相對,可此時李定國正在永昌鎮壓王自奇、關有才叛亂,無暇反擊,致使吳三桂陷遵義,羅托克貴陽,卓布太佔獨山,構成對雲南的嚴重威脅。

七月,永曆帝任命李定國為招討大元帥,他才開始部署反擊。首先他致書李來亨,讓夔東十三家圍攻重慶,牽制湘楚,然後派馮雙禮、祁三升據貴陽附近雞公背,拒敵中路,派李承爵壁壘普安黃草壩(貴州興義),拒敵南路,派白文選據遵義孫家壩,拒敵北路。這一部署純屬消極防禦性質。當時形勢是,清軍初入貴州,力量分散,如果李定國能集中兵力,攻破一路,戰局可以扭轉。

在指揮上,李定國也中了洪承疇的計。當馮雙禮要求增兵入黔,出擊貴陽時,李定國曾接到洪承疇的來信,稱:“某本待罪先朝,志切同舟,惟俟吳王(指三桂)之至,合兵以聽指揮,無煩王師遠出也。”李定國不知道真假,延緩增兵,貽誤了戰機。八月,李定國才率師東進,又趕上雨季,日行止一二十里,士氣低落。相反清兵得到喘息之機,實力增強,開始攻滇。

九月,清廷增派信郡王多尼為三路統帥,進趨雲南。至十一月,中路多尼部敗馮雙禮於雞公背,陷安慶、曲靖。北路吳三桂都敗白文選於七星關。南部卓布太部逼涼水井,陷安隆,李承爵戰死。定國聞訊,親率主力三萬人與卓布太決戰。雙方在炎遮河雙河口擺開戰場,激烈的盤江大戰開始了。農民軍英勇阻擊,初戰告捷。

第二天,清軍傾巢出動,大西軍疏於防備,又颳起北風,金槍失火,燃起山茅野草,清軍乘火勢猛射,致使農民軍全線崩潰。清軍攻破了李定國的羅炎、涼水井大營,然後大肆屠殺大西軍和當地百姓,軍民被殺的不下三、四十萬人,李定國的妻子家屬均被卓布太抓獲處死,大西軍精銳部隊受到致命損失。但是,這並未使李定國氣餒,他說:“事已至此,還有什麼說的呢,我就這一顆忠心獻給大明,死而後已。”

李定國率軍血戰磨盤山,南明精銳部隊全軍覆沒,永曆帝逃亡緬甸

十二月十三日,李定國退回昆明,永曆帝召開御前會議,研究今後出路。講官劉範主張按劉文秀遺表行事,入巴蜀,依靠夔東十三家,經營陝洛地區;李定國提出撤入湖南地區,如果獲勝六詔可以攻下,如果不勝可以進入越南,召集東南亞諸國反清義士,航海到廈門和鄭成功匯合,共同進行抗清。

劉範、李定國均主張先轉移,再圖恢復。但永曆帝的臣僚多為滇人,不願離開家鄉,勳臣沐天波、權臣馬吉翔便力主退守滇西,一旦事急則逃入緬甸,永曆帝表示同意。李定國軍行進止,一以詔敕從事,並不敢堅持己見,只是對沐天波說:“公其努力,願無生後悔而終憶餘言也。”

十五日,永曆政權西逃。事先李定國發布文告:“本藩在滇多年,與爾人民,情均父子,今國事顛危,朝廷移蹕……爾等宜乘本藩未行之時,各速遠遁,毋致自誤”,勸百姓疏散。並命令各營”不得毀其倉廩,恐清至此無糧,徒害我百姓”。一路上他還收撫難民。

公元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明永曆十三年)正月初三,清兵會師昆明,又立即緊追不捨。為了保護永曆帝脫離險境,李定國命總兵靳統武領兵四千護永曆帝奔騰越(雲南騰衝),自己則率精兵六千留永昌(雲南保山)阻擊。二月,吳三桂又在大理敗白文選,氣勢洶洶追來。李定國決心打掉敵人的銳氣,全殲追兵,策劃了他生前最後一次激烈的戰鬥——磨盤山戰役。

永昌境內的磨盤山“內箐深屈曲,僅容單馬”,“定國築柵數道,左右設伏,大營屯山後四十里橄欖坡,炊食餉伏,令毋見煙火”。他估計吳三桂必無戒備,便以竇民望為初伏,高文貴為二伏,王國璽為三伏,清軍進入三伏,“首尾橫擊之,片甲不令其逃也”。果不出料,二月二十一日,吳軍追來,其先鋒已進入二伏,卻節外生枝,南明光祿寺少卿盧桂生潛出告密。吳大驚,急令後撤,並炮擊左右伏兵。農民軍出伏作戰,“短兵相接,自卯至午,殭屍堵疊” 。

磨盤山戰役有三分之二的戰士戰死,清軍也死傷大半,後退三十里,包括固山額真沙里布在內的十八名將官都統被擊斃。南明遺民劉彬詩曰:“凜凜孤忠志獨堅,手持一木欲撐天,磨盤戰地人猶識,磷火常同日色鮮”。由於李定國率領的大西軍作戰勇猛,使清軍再不敢驕橫窮追。

李定國率軍血戰磨盤山,南明精銳部隊全軍覆沒,永曆帝逃亡緬甸

當李定國與吳三桂大戰磨盤山時,永曆帝與隨從離騰越繼續南行,經南甸,又行兩日,還不知磨盤山之敗,李定國等下落不明。二月二十四日,正行至路上,準備安營炊飲,總兵楊武趕到,向永曆帝報告:“定國已遠逃”。

永曆帝與隨從知李定國已逃往他處,又被清兵緊追,不敢停留,連夜趕路。人心更加渙散,各營兵士不少逃散。昏夜中,迷路于山谷,群臣妻子不相顧,亂兵乘機劫掠,火光燭天,驚擾奔竄。等到天亮,才發現還在原地,而永曆的貴人、宮女已失去多半。永曆帝看到將吏士兵紛紛離叛,已無路可走,決意投向緬甸,暫時安身。二月二十八日,永曆帝趕到中緬邊境的銅壁關,護從將領孫崇雅叛變,大肆劫掠永曆君臣的輜重而去。在將要出關進入緬甸時,護從大將靳統武也放棄了對永曆帝的保護,率其部屬出走。永曆帝無法約束他們,任其去留、離叛,率餘眾進入緬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