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接受教育是為了成功和幸福嗎? 揭示心理上“不朽“的渴望

讓孩子接受教育是為了成功和幸福嗎? 揭示心理上“不朽“的渴望

父母都希望孩子將來成功,因此讓他們接受更好的教育。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什麼是更好的教育?人為什麼要接受教育呢?

成功未必帶來幸福生活


讓孩子接受教育是為了成功和幸福嗎? 揭示心理上“不朽“的渴望

有人說,更好的教育是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更成功,未來生活更幸福。然而,成功不一定幸福,甚至有科學實驗表明,知道自己長期要什麼,能剋制享受慾望的孩子將來會更成功。

美國哈佛大學做過一個試驗,參與測試的是3-5歲的孩子。在他們面前擺一糖果,規則是:如果等5分鐘吃糖的孩子可以獲得雙倍糖果。有的小孩能夠剋制住,而等待,而有的忍耐不住,先享用了糖果。研究人員跟蹤這些孩子,發現能夠忍耐而剋制短期慾望的孩子將來在社會上成就更大,更成功。

讓孩子接受教育是為了成功和幸福嗎? 揭示心理上“不朽“的渴望

可見,一個人的社會成就與他們的目標,能不能放棄短期的享受是密切相關的。一個能為了長期的目標,而延遲滿足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然而,成功的人也有另一種煩惱。王健林未必如你一樣輕鬆快樂;馬雲也說,後悔創立阿里巴巴;黃光裕有錢帶來的坎坷也不少;宗慶後說,每天早起晚睡工作,還要小心翼翼做人。這些這些成功的人、有社會地位、有錢的人不見得過的比普通人更幸福。這絕對不是他們的矯情,而是普通人未知的、不能體會的苦衷。其實,幸福生活和金錢無關,金錢和地位只是改變了人的苦惱的層次。

教育是為了生活得更像一個人嗎

人能像狗一樣活著嗎?為了眼前的一塊骨頭而滿足,人除了生活需要,還有詩和遠方。而接受教育就是讓人更像一個人。

對於慾望的滿足,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早有結論:消費的滿足感會隨著消費增加而下降。我們可能都記得小時候的糖果的香甜,第一次吃蘋果的味道,第一次戀愛的甜美。

讓孩子接受教育是為了成功和幸福嗎? 揭示心理上“不朽“的渴望

那我們為什麼還是要追求成功,讓孩子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呢? 越是自己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越是重視孩子的教育,這是為什麼?難道終極目的不是為了孩子的幸福生活嗎?

其實,你意識到了沒有:為了孩子的獨立,我們教育他們。

教育也分三個層次:

一是為了能賺更多的錢,也就是短期的功利主義;

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將來,獲得更多賺錢的能力,更高的社會地位。這是長期的功利主義。

而第三種,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讓自己成為一個更有價值的人。這種人從第一性原則出發,思考什麼是價值,學習和努力使為了讓社會更美好。

我們作為父母想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接受更好、更高層次的教育呢?

如果是為了他們生活無憂,也許不必如此麻煩。如果是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更有價值,更有利於這個 社會,希望他們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那麼,就要保持第一性原則-價值,不能讓孩子成為我們未完成的理想的接班人。他們應該有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考能力,有自己的追求。

人渴望不朽

心理學家說,我們之所以為了生活以外的事情而努力,就是為了實現我們的“不朽“的渴望,因為人可能是唯一知道自己會死的動物。我的意識中想要不朽,就是要留下什麼,留下你的思想,改變這個社會,同時,也會希望有後代,把我們的基因延續,從某種程度上實現不朽。

讓孩子接受教育是為了成功和幸福嗎? 揭示心理上“不朽“的渴望

然而,逝者如斯,不捨晝夜,萬物皆變。不管我們多麼渴望,時間不會駐足,青春不會為你停留。我們也別期望靠子女記念而使得你留名千古。每一個健全理性的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一生沒有留下任何痕跡,而離開這個世界,因此,我們想在精神上發展自己,創造一些東西,來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並好好養育自己的子女。

總結:

我們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教育,更高層次的生活,不一定能為其謀得未來的幸福生活。但是,我們給了孩子一種選擇能力,如我們一樣追求更高精神,完善自我,從而實現人類某程度上的不朽。

思之鏈,讓思想創造財富,鏈接更有價值,打造未來的價值互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